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这个很简单,因为周天子不需要。

你想想看虽然秦楚韩赵魏越吴等国家在中原大地争雄,天下共主是谁呢?他们争的是霸,霸王。

什么是霸王,就是诸侯的老大。诸侯不是顶级的,天子才是顶级的。

曾经秦国和齐国约定好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结果呢?

受不了当时的舆论压力,没有多久就取消这个称号了。

为什么?

因为当时天下共主是周天子。

虽然谁也不理会周天子了,谁也没有将他放在眼中,但是天下共主就是周天子,这是大家都这样认为的。

这个和汉献帝的道理是一样的,虽然汉献帝没有真正掌控过东汉,但是天下人认为他就是皇帝,别人先于他称帝就是反叛,比如袁术称帝,天下人共诛之。曹丕称帝还用了禅让的方式,虽然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但依旧有效用。

曹丕称帝后,刘备和孙权才敢自己称帝。

东周天子的地盘很小,整个天下都是他的,虽然是名义上的。

他要人才做什么?去和诸侯国作战吗?抢他们的地盘吗?

虽然周天子的确和诸侯国发生过战争,但战后呢?无非是面子问题,无关土地问题,他拿不走诸候国一点土地,因为这土地就是自己的,你总不能自己抢自己的土地吧,你最多再弄一个人到这个封地上。

所以这就是分封制度不好的地方,到了刘邦时期他就进行改良,朝廷有权收回和重新分割诸侯封地,比如你犯了什么错,比如酌金失国等等。这样你的国的地就回到朝廷了。但是周天子那时不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周的子民都以从商为主,武力和人才没用。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苏秦列传》

这里就可以看出周人都在干什么吧,当苏秦想游说周王时,连个面都见不到,因为不需要。

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仅剩一个天下共主的头衔了,除此以外别无长物。这一点我们看战国时期的地图就可以明显看出来,周王室自己控制的地盘已经少的可怜,跟大诸侯国下属的几个城市差不多大,日常用度也是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有人才愿意到这个小地方发展呢。另外,周王室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比较一般,苏秦刚出道时第一个去向就考虑了周王室,可惜碰了一鼻子灰。这是其一。其二,诸侯国的强大自己诸侯国宽松优越的用人政策。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最为开放的阶段之一。各国开放的用人政策吸引了无数人才前去投奔。同时,诸侯国的强大给了诸多人才用武之地。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账号,历史的书虫!!

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发展壮大的人才,同时,各地的人才,也在纷纷寻找合适的国家,发挥他们的作用,帮助这个国家实现振兴和壮大。

照理说,当时的人才们,在选择国家的时候,周天子所在的“王畿之地”是人才们的第一选择。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正统性,周天子也代表着最高权力、最高爵位,哪怕到周天子那里去,不能够获得太大的成就,但至少可以获得很高的爵位,这样一来,也比较光耀的。

可是十分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才愿意前往辅佐周天子,以至于周天子一直没有得到振兴,因此最终走向了没落。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前去辅佐周天子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辅佐周天子,找不到抓手。

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诸侯们争霸的理由,在齐桓公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攘夷”这一点,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但是“尊王”这个主张,却没人觉得不对。

所谓“尊王”,就是尊崇周天子,树立周天子的权威。尽管有一些人的争霸活动,其实并不是树立周天子的权威,而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自己国家的强盛和发展。但是他们常常都会打着这个理由,只要有了这个理由,那么他们就可以从此发展壮大了。

但是,周天子自身却没办法找到合适的理由。总不能说,因为诸侯们不尊重自己,因此需要组织军队去打击那些不尊重自己的诸侯吧?如果是那样的话,按照周礼,全天下的人都不尊重周天子。哪怕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其实自身也不怎么尊重周天子。所以,这也意味着,周天子要和全国为敌。

如果全国都和周天子为敌,那么周天子先去打谁呢?

事实上,真正不尊奉周天子的,还是那些强国。周天子不可能先向那些弱国开刀吧?毕竟相对来说,那些弱国反而更加尊重周天子一点。真要打弱国,那么,价值观就被带偏了。

总之,周天子想要称霸,他是找不到合适的抓手的。

二、辅佐周天子,找不到基础。

那个时候的人才,都在帮助大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大国,都是有基础的。要么它的国土面积大,要么它的兵力强盛。虽然这方面都不行,但是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这个目的的。

而由于周天子长期实施分封,在分封的过程中,已经把他的土地分来,几乎没有了。他想要发展,除非把这些国土收回来,但是他又收不回来。这样一开始,周天子就没有足够的老百姓,没有足够的土地,其经济自然也就发展不起来,军事力量也就不可能强盛。

别的诸侯国,如果自己不够强盛的时候,可以去攻打更弱小的国家,通过吞并更弱小的国家,让自己的土地和国民变多。周天子是不可能这样做的,他要是去攻打其他国家,那他就带头破坏了周礼。

周天子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周礼。如果没有周礼,周天子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三、辅佐周天子,找不到空间。

如果人才们去辅佐各国诸侯,他们的发挥空间是很大的。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学说,来帮助诸侯们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兵家可以利用兵家的学说,纵横家可以利用纵横家的学说,这些在当时的诸侯中,都能起到作用。

但如果人才们要去辅佐周天子,这些学说在周天子那里,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不能发挥作用,自然就无法实现富民强兵的目的。

真正和周天子所奉行周礼,挂念比较相近的学说,就是儒家。但儒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劝说天下百姓遵守周礼,尊奉周天子的。如果儒家去帮助周天子,那么它可能就要求周天子按照周礼来行事。

周天子不按照周礼来行事,他都已经非常弱小了,如果再按照周礼来行事的话,他就更加不堪一击。

总之,各种学说拿到周天子那里,都是不实用的,都是没有发展的空间,都是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这样一来,哪个人才愿意去辅佐周天子呢?因为在周天子那里,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也就没人愿意去做无用功。

(参考资料:《史记》《周礼》等)

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就像一个快倒闭公司的老板。有哪个北清复交的高材生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愿意去一个快倒闭的公司上班呢[大笑][大笑][大笑]

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射雕英雄传》里,黄蓉质问熟读“四书”的朱子柳,“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一时就把朱子柳问呆了。其实,先看看地图,东周政权也只是洛阳周边的一小块地方。

打个比方说,如今的人才,怎么不向联合国流动,却要往发达国家流动呢?联合国就相当于当时的周王(还弱些),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负责执行一些大国的分封和征伐,和目前的联合国何其相像?

周王朝经过昭穆时代,实力大不如前。这一时期,西北戎狄逐渐兴盛,频繁地入侵周王朝,于是在周懿王时迁都犬丘(陕西咸阳)。郑、卫、晋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要说春秋时期,随着“春秋五霸”的出现动摇着王权的权威,但此时携着西周的余威尚还正常接受朝贡,“天下共主”的地位还能维持,诸侯征伐仍然遵循礼制。可是经过戎狄的侵扰以及两次迁都,周王自己的领地大大缩水,王官贵族散落到各个诸侯国,甚至当时周王的礼制还不如鲁国完备。

枪杆子里出政权,周王朝的疲弊使其“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形式,依附于大国更不敢违逆大国意愿。于是,本来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只能称为“公”,可在战国时期却普遍称“王”,这一名称的僭越,正表明着当时诸侯与周王平起平坐的态度,东周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一个名存实亡的周王政权,或者说天数将尽的政权,士子们不是傻子,自然不会为周王服务,而更愿意到大国去寻求机会一展抱负。而这时,各国也在极力招揽人才,即使不用也要养着,绝不能给他国用,风云际会,成就着东周士子施展才干、思考国家治理的机遇,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战国时期人才那么多,为何没人愿意为周天子效力呢?

你要说春秋时期,周天子还可能翻出些浪花,战国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了。

明知是条破船还往上跳,这不是“人才”而是傻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