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一句话可以回答:李严没有那个实力,根基太浅。
李严的确是刘备安排的辅政大臣,但只是火线提拔,我们先来看一下李严的提拔路线图。李严引起刘备关注是因为他平定南中之乱之时的出色表现,在此之前李严并不入刘备法眼。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之后,就驻扎在永安宫。这个时候刘备也感觉自己时日不多,尚书令刘巴过世,就提拔李严为尚书令。此时的李严从一地方大员变成了朝廷人物。
也就是说从兵败开始刘备就考查李严,最后李严通过了考验,章武三年成了托孤大臣,驻扎在永安统领内外军事。
李严能够搞定这些军中大佬吗?比如镇守汉中的魏延,留守成都的吴皇后的兄弟吴懿,再比如刘备的旧部赵云等人?
他能搞定吗?一个都搞不定,因为他们的资历都比李严深,他最多能搞定自己驻扎在永安的军队。
相反诸葛亮比他的资历深的多了,李严的手下的一功曹叫杨洪,他和李严闹矛盾之后投靠了诸葛亮,得到诸葛亮的重视。
当时法正跟着刘备去汉中攻打曹操,蜀郡太守的位置就空出来了,在诸葛亮的举荐之下杨洪成了蜀郡太守,李严还在犍为太守任上混。虽然都是太守,但蜀郡的重要性肯定比犍为这个边郡重要,要知道前任太守是刘备最受信任的法正,一个比诸葛亮还要受信任的人物。
光光从杨洪和李严的升迁对比看,李严背后是没有人的,李严能够被重用,纯粹是刘备看中他的才华,问题是刘备此时已经死了。
阿斗是信诸葛亮还是相信李严呢?要知道阿斗是诸葛亮看着长大,刘备让他以父待之就可以知道份量。诸葛亮为了阿斗可以不惜背负骂名建言刘备杀掉刘封。
按道理诸葛亮作为外臣不该管这样的事情的,但偏偏就管了,你觉得阿斗自己没有感觉吗?
阿斗身边的董允,费祎哪个不是诸葛亮的人,或者说是与诸葛亮亲近的人
综上所述,你觉得李严能搞定谁呢?谁也搞不定,他怎么保证不被诸葛亮废掉已经很不容易了。李严是一个狠角色,他先假装臣服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你功劳这么大,应该加九锡。
如果诸葛亮真的加了九锡,那就向蜀汉召告这是不臣之心,那李严就可以利用手中的军权来讨伐诸葛亮。可惜诸葛亮是何等清醒和精明之人,所以这一条反成了后来诸葛亮收拾李严的罪行。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刘备永安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
刘备这样安排,估计时怕诸葛亮大权独揽,要李严来牵制诸葛亮。
蜀汉没设史官,《三国志》记载的很多历史史实都不清不楚的。特别是书中对李严的记载,里面有很多奇怪的东西,让人感到很困惑。对于很多东西只能靠猜测。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不管李严有没有这种心思,诸葛亮压根就没给他这个机会。不管刘备是怎么想的,反正诸葛亮的目标就是独揽大权,对他有威胁的都要靠边站。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从此蜀汉政事,事无大小,都是诸葛亮说了算。
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但他作为蜀汉的第三号人物,却只能镇守永安,远离政治中心。托孤重臣已经基本没有了存在感。
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要调李严过来守汉中。李严当然不干了,去了不就完全成了诸葛亮的手下了嘛,哪还像个托孤大臣啊。李严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估计就是为了反击诸葛亮,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最后被诸葛亮拒绝了。
公元230年,曹魏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于是诸葛亮上表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让他儿子李丰接替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从此李严就只能跟着诸葛亮混了,哪还有什么托孤大臣。
接着李严作为屡立战功的武将,莫名其妙的改名李平,成了督运粮草的了。最后还因为办事不利,彻底被诸葛亮给废了。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严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严违错章灼。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严曰:“自先帝崩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严之短,莫若褒之。然谓严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乃废严为民,徙梓潼郡。
以上是《李严传》里关于李严被废的内容,看着就让人莫名其妙,完全是在糊弄人。
李严因为粮草不济,要诸葛班师。诸葛回来了,他又装作惊讶,说军粮充足,问诸葛为什么回来。面对后主,又说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结果被诸葛亮找出一堆书信证据来。
这记载看起来,李严的所作所为不是一般的幼稚。我很难相信这是真的。搞不好是李严有什么把柄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逼他这么干,演这么一出戏,要他退出政治舞台。或者说有别的隐情。
234年,诸葛亮死了,李严听说了,激愤得病死了。李严觉得除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诸葛亮死了,他就没戏了。这要么是李严平时得罪人太多,只有公正无私的诸葛亮才会考虑用他。要么他跟诸葛亮私下里达成了某种协议。
从始至终,诸葛亮处于优势地位,还先下手为强,连半点机会都没留给李严。李严连保住托孤大臣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去废掉诸葛亮和刘禅。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麻花的故事,这回聊李严和诸葛亮。
关于这个问题,不是李严不想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而是他还没有这个实力。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任何一个触及到权利顶层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只是时机的问题。有的人等到了这个时机,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李严和诸葛亮都是这样的人。
内部矛盾刘备自从夺取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看似与北方的曹魏、东面的孙吴皆有一战之力,但其实蜀汉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这从刘备的发家史就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小人物爬到这一步除了自己的能力外,外力的支持是少不了的。
可以说除了最早追随刘备的一批人,其他的都是自成一个集团的,其中又以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势力最大,而这两个集团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和李严。
白帝城托孤刘备伐吴兵败后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的托孤可谓是刘备为了保全蜀汉政权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虽然演义里把刘备描写成了一个感觉除了哭没啥能力的形象,但其实能在乱世闯出一片天的人物,又岂会简单,最起码的帝王之术他肯定的玩的转的。
而制衡这种手段对于帝王来说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刘备同样把这种手段运用到了极致。
白帝城托孤就可以看的出来,蜀汉政权最有影响力的两大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各选一个托孤大臣,相互制约,谁也没有办法一家独大。
刘备死后刘备虽然是这样计划的,但他还是低估了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政治家,在刘备死后这两人都为了能独掌蜀汉大权而相互明争暗斗。
不过李严的格局明显没有诸葛亮的大,从而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人在刘备死后都干了啥。
- 李严,他把战略重心放在了朝堂上,准备以结党的方式来增强自己在蜀汉政权的影响力。当然,偶尔也要恶心下诸葛亮。
- 诸葛亮,他把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理解的很好,先军中产生影响力,之后让蜀汉的武将都以他马首是瞻,逮到机会就可以把李严一朝弄死。
而这个机会诸葛亮并没有等多久,公元231年,诸葛亮兵伐曹魏,令李严押运粮草,由于时逢阴雨天,粮草押运不利,让诸葛亮退兵。
诸葛亮确实退兵了,但李严却以粮草充足但诸葛亮却退兵为由状告诸葛亮延误战机,想要以此来洗刷自己运粮不利的事实。
然而,这样的前后矛盾却把李严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最后这场政治斗争以诸葛亮胜出而结束。
但其实李严的机会要比诸葛亮大很多刘备托孤时,李严的机会其实比诸葛亮要大很多,李严被刘备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说明李严同样是有兵权的,刘备也害怕他回到成都后会被如日中天的诸葛亮加害,于是让他留守永安,为蜀汉留下一条后路。
但李严格局太小,只是想着在蜀汉这个小朝廷里为自己谋福利,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不仅把部分兵权给了诸葛亮还让诸葛亮抓住了自己的把柄,以此来反将了李严一军。
公元230年,诸葛亮同样北伐,想让李严镇守汉中,李严再三推脱,要求把五郡连成巴州,让自己做巴州刺史就去。
诸葛亮没有同意,最后诸葛亮为了北伐妥协让李严的儿子主管江州事宜,才同意出兵镇守汉中。
结语李严格局太小,一心只是想着怎么在蜀汉这个小朝廷巩固自己的位置,把诸葛亮斗下去。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他自立为王,他还需要诸葛亮替他守着在蜀汉的权势,所以他最多把诸葛亮斗下去,而不会把诸葛亮斗死。
刘禅作为刘备的合法继承人,刘备的制衡之术就是为了让刘禅坐稳江山,他李严若是动了刘禅,诸葛亮不就名正言顺了吗?他李严那么傻。反之,诸葛亮也是一样。
不同的是诸葛亮格局比李严大,就算把李严斗倒了,他也不会动刘禅,因为天下的局势不明朗,自己若是动了刘禅,蜀汉一乱,结局可想而知。他诸葛亮不说还能不能有这样的权利且不说,至少遗臭万年是跑不了的。
以上仅代表麻花个人的观点,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耐心的看完。喜欢的朋友记得给麻花点个赞加个关注哦,以后还有更多的历史话题和大家分享。谢谢。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李严年轻时在荆州牧刘表手下当县令,曹操进去荆州时李严西往巴蜀,在刘璋手下当成都县令。公元213(建安十八年),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并和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制定《巴蜀》作为蜀汉的基本法律。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李严斩杀以盗贼马秦高胜为首的等在郪县起兵的万余人。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被李严击败后李严被封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四年,诸葛亮发魏时想让李严带兵镇守汉中,李严不从且要求诸葛亮分五个郡做为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此前还力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被诸葛亮驳斥,两人因此不和。
建兴八年,曹真带兵攻打蜀汉,诸葛亮让李严去汉中狙击敌军,李严不从。诸葛亮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出岐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因下雨道路泥泞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平带信让诸葛亮撤军。而诸葛亮撤军时李严又反问“诸葛亮粮草充裕,怎么无故撤兵?”并且在后主面前说诸葛亮贻误军机。于是被诸葛亮废为民,流放梓潼郡。后听说诸葛亮病逝后李严感叹再无人能重用自己。激愤发病而亡。
观李严一生,先从刘表,后随刘璋,再从刘备。得胜时贪图富贵,出战时邀取名利。对刘氏毫无忠心可言,身为臣不忠(怂恿诸葛亮称王),为将不勇(投降刘备),为人不义(诬陷诸葛亮)。 此不忠不义之人如何有能力费掉诸葛亮和刘禅。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不存在用李严制衡诸葛亮的问题。首先,刘备临终前已明确了诸葛亮的身份地位是正托孤大臣,李严为副,一正一副,天地之差,副职基本没有实权。因为按照古时惯例,托孤大臣是不明确正副的,谁职级高谁就默认为首席。这样安排的优点是真发生问题时,其他托孤大臣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产生互相牵制的作用。但是一但明确了正副,那么副职的作用基本就是摆设了。其二,刘备虽分派李严掌内外军事,但却规定其驻守永安,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首长却被安排在边境守卫,远离政治权力中心,他靠什么去掌管全国军队,这不是纯粹的光杆司令又是什么呢!其三,蜀国只有益州一个州郡,国内大部分兵马也基本分布在这周边,而让诸葛亮兼益州牧(州牧和刺史最大的区别就是州牧兼统军),这实际上是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全归到诸葛亮手下了。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备临终前赋予诸葛亮“自取”的权力,不论刘备出于什么想法动机,这是当做全体文武大臣说出来的,就可看成是遗诏,具有绝对的法律效能。这实际上是赋予诸葛亮行废立之权,而这个权力自古以来只属于皇帝一人。刘备既然已做出这个决定,就说明他已将其子孙后代及家族的命运与诸葛亮连在一起了,这同暗中委派其他人去制衡是互相矛盾的。试想,如果朝中出现两股政治势力,一股主政,一股主军,互相结党,互相争斗,那么做为皇帝的刘后主还能稳坐皇帝宝座吗,国家内乱不是随时可能发生吗。所以刘备绝对不可能让任何人对诸葛亮的权力产生任何制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诸葛亮辅佐刘后主的稳定和安全,至于安排李严的所谓重要职务,基本上都是有职无实权的虚职,只是刘备为了安抚东州人士的心而耍的小伎俩而已。
李严为什么不废掉诸葛亮和刘禅自立为王?
刘备在临死前托孤时把蜀汉的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李严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法正死后比较突出的,诸葛亮主政,主要是内政,李严负责军事。在刘备打东吴失利以后,关羽张飞黄忠等一批将领的过世,荆州的实力虽大不如从前,地盘也仅剩益州,李严也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诸葛亮通过北伐战争一步一步的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中,并培养自己的势力,姜维就是代表。虽然说李严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斗不过诸葛亮,焉能取而代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