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不需要了。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你到了一个大卖场,你会看到很多的衣服,很多漂亮还能修身的衣服。最终你选择了几件?
我估计一般人会选择一件,然后这一件出现在你的衣柜里。
如果有五十个人去商场,假设他们都去买了,现实情况就是这五十个人的家中会出现五十件衣服。
或许有杠精会提出问题,他们也有可能买很多件衣服,因为他们很有钱。
那换一种提法,他们买了衣服,穿出去,穿在身上外套一件就够了,我想没有人笨到会将买到的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
结论应该很清楚了。
春秋战国有多少个诸侯国?不用不讨论,你看一下灭国的数据就知道有多少了。
齐桓公并35国,晋献公并17国,降38国,楚庄王并26国,秦穆公灭20国,弄到战国后期还有战国七雄,当然也不止这七个诸侯国。
假如一个诸侯国是一个人,那他一次出门也只需要一件外套,这么多的诸侯国,当然也需要这么多的衣服了。
秦一统天下之后,那是几个国家呢?
一个。
一个国家一种思想就够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因为太多之后会发生认知混乱。秦朝做的挺绝的,他们要了法家思想,提出以吏为师,然后其他思想就该清除。
汉初是黄老之治,到了汉武帝时用法家治天下,汉宣帝时是王霸之治,到了汉元帝时才是儒家治世。
你认为这个时候的儒家还是孔子的儒家吗?当然不是了,那只是叔通孙,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
所以在知常容看来,不是思想越来越少了,是因为一个人只能穿一件外套啊,除非他傻,才穿好几件。
剩下的衣服怎么办?要么穿里面,要么放在柜子里,这就是融合。
不过有时穿这件外套,有时穿那件外套。思想,观点一直都在的,只是你用不用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很多都流传下来了,问题是你了解多少知道多少呢?
我大约还有一大皮箱关于诸子百家的书籍,等退休后再看。买过来放在仓库二十多年了。
所以不是思想不再了,是我们并不了解,还有就是用不用的问题。
衣服在,一直在柜子里,只是你没有发现,女人嘛,不是一直抱怨衣柜里少一件衣服,你以为这只是女人的特权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特性,男人也不例外的。
关于诸子百家,我写过挺多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集中在《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这个专栏中。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每个诸侯国都在寻找一种可以富国强兵的方法。而想要富国强兵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别国适用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可能就不行了,所以统治者需要更多的治国之道,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
为什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雄割据,每个诸侯国都想吞并周围的国家,怎么做呢?只有强大自身,结交盟友,各个击破才有机会,而此时对于富国强兵,各国是没有一个统一适用的方法的。
每个诸侯国都在探索一种又快又好的富国强兵之法。而此时因为统治者需要,就会出现很多有学识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老师,掌握着不同的强兵之法,而他们为了相互区别,竞争,就会给自己的学识取不同的名字。
例如法家的严刑峻法可以强军,安民;公输家的军工器械;儒家的治国之道;农家的富民之法,等等,他们很多都是根据统治者需要而出现的。至于如道家,墨家,也是因为诸侯连年征战,想要天下和平的思想。
为什么后世没有了百家争鸣那是因为国家统一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稳定,所以秦始皇用法家治国,汉武帝用儒术治国,他们的本质目的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方便治国。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富国强兵的方法,后世人已经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后世人已经发现儒法两家的思想最适合治国,乱世用重典,侧重于法家,国家统一又适合儒家那一套。后世人对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有变法,也没有超脱于儒家之外。
后世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社会风俗,都已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后世的读书人也大都属于儒家弟子,想要再出现百家争鸣,是很难得。或许我们现在就属于百家争鸣的情况呢?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欢迎补充,指正。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你总么就觉得没有出现呢?春秋战国以后,汉朝武有韩信点兵,文有萧何之谋,三国之争文武具备,唐宋武争之烈,文诗之巅,直至国共之搏刀兵气势弥天,文气毛圣泰斗!并且一直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世咋就出现不了”呢?
你还“明哥谈历史”,到底明不明啊?不明怎么谈历史呢?
糟老头儿真不明白了![呲牙]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首先,我先纠正一下作者提出的问题,百家齐放的场面在战国以后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我为大家简单介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的发生反映出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攻战与伐谋、伐交相结合,丰富的战争实践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军事谋略思想的形成。
那自春秋战国后,到底有没有出现“百家齐放”的场面唐宋武争之烈,文诗词巅峰!要说再一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场面的朝代是明清
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的代表人物主要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等。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这个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同为百家争鸣的场面,两者的效果有些巨大的差异1:前者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过渡至封建社会的时期,是在自身“社会政治制度”变革背景下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思想家表达各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观点的盛世!
而后者实在启蒙思想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某种领域的冲击,再加上资本主义的萌发从而做出的挑战!
2:前者的思想家大部分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了各个阶层的利益,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站在统治者的高度上各抒己见的,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而后者像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是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宣称“天下非一家之私”要求君主分权而治,带有“民主”色彩,其在纲常伦理方面也提倡个性解放,这种言论可想而知会受到统治者的反感!他们的待遇远不如前者的丰厚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是奠定了中国启蒙文化的基础,其百家齐放,璨若星河!那明清时期只能说是思想家们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低调的宣扬自己的“主权”。君主专权局势越发加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
补充: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艺事业建设的方针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那时候能百家齐放是因为分出多国争霸了,统一以后当然怕不同思想了,当然不允许这种局面再现
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军事文化都厉害,后世咋就出现不了?
评判标准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