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知常容觉得只为读书而读书的死读书,这一种情况下让人变傻是大概率的,其他情况下读书只会让人变得睿智而不是傻。
一、书是什么?《卖油翁》这一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是初中教材的内容。最后一句在入选教材时被删除掉了。这一句很重要,就是讲清楚书是什么?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是一句点睛之句。
这里有二个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还有一个是轮扁斫轮。我们就选轮扁斫轮来说吧。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道》篇,这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就是说你所读的圣贤之书只是圣人的糟粕,而不是精华。
因为真正玄妙之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像庖丁、轮扁者这样水准的人物永远是凤毛麟角的。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的意思是一样的。阶梯是踏在脚下的,在脚下的能是精华吗?
二、读书怎么读?古代聪明的人很多,比如像赵括的水平很高,演练兵法之时比父亲赵奢还要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很聪明,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也是很聪明。结果呢?赵括长平之战战死,诸葛瞻与邓艾之战战死,诸葛恪被诛杀后三族夷。
他们读书都很好,但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纯粹就掌握书中的内容,以为就掌握了一切,但是现实却是变化万端。当他们拿着定的东西去衡量变的东西,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再比如说孙膑用减灶的方式来诱惑庞涓轻敌,但是虞诩却可以反过来用,用增灶的方式取得了胜利。
所以读书不是将书中的内容记住,会背多少,会说多少,会写多少就以为真的都会了。读书应该从这些东西中抽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将自己变成一台信息存储的电脑。
这样的读书那就是死读书。更要命的有些人死读书之后还认死理,他认为书中一切都是对的,然后不看事实只看书,这样就真的变的有些傻了。
读书只是让我们获得一种方法,让我们看一看前人走过的路,而不是变在一种束缚。
三、读二十六年变傻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知常容觉得提出这个问题的题主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者刺激之类的,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一点要一分为二看。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将大量的时间放到了学习上,那么在生活中的交际等方面的锻炼的时间就比那些出社会的人少很多。
所以当你走出社会之时,发现似乎不适应那也很正常,因为你缺少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打磨之后,你肯定能很快适应整个社会的,因为你能读26年书,就算从3岁的幼儿园开始算,你也有29岁了,应该是一个博士了。
读书上你比别人走的快,生活上你比别人走的慢,但过几年你肯定能追上别人,因为你的智商摆在那里。
有一些因为性格原因,比如有人天生就很内向,在交际方面就很弱的,这不是读书的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你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立志,这只是你“惑”的阶段,也是人生必经之路。
结语:学而时习,读书只是“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学的全部。有些人认为经过学校学习一定可以超人一等,将学校学习万能化,这种出发点本身是错的。当然将学校教育无能化,认为读书没用也是另一个极端。
读书只是让你快速体验,积累经验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这是知常容的结论。
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我在学校只读了16年的书,幼儿班1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你比我多读10年的书,接受的教育远远在我之上,回答这个问题我感觉到很寒惨,不好意思,我还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在校读书时间越长的人,与社会脱节的可能性很大,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6年的学习时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象牙塔里生活,看似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残酷的,与社会脱节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读书是否能让人变傻?我觉得这不是人变傻了,是没有融入到整个社会中来。
所谓读书,是指读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包括自己未来工作时的专业类书和其他的各级各类书刊。这些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很明显。
人只有不断的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中,才会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学校读书出来的人,要快速的适应社会,不然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在别人眼里会觉得是一个书呆子。
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我都30岁了,还在读书上学。所以,对这个问题,很有共鸣。
01一直读书,老在象牙塔里,有点“过度保护”读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要“专注”。你得静下心来读书。包括在学校里学习,也是一样。
要不然,怎么中考、高考,我们都需要准备1-3年,啥事也不干,就读书、学习。
所以,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的确会和社会产生脱节。
像一句话说的,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贵,只知饭来张口和衣睡(我说的,哈哈)。
所以,长期读书,思维虽然变得很活跃,但生活也确实有些单调。
就比如我现在这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基本都是一个人弄,至于约妹子、泡姑娘……对不起,心有余,而时间和余额不足~多么痛的领悟~
02读书虽然会有些脱节,但不会变傻,而是更聪明一个男人,想要成功,不可缺少的能力,就是“慎独”。你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那才足够牛逼。
而读书,就需要你能长期忍受“一个人”。用知识付费领域的话来说,你得有“空床期”。
因为,一个人,能走的很“快”。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特别是当你很难找到团队和组织的时候,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最有效的崛起之道。
所以,如果感觉知识积累不足,而又想快速提升自我,看似脱节的“读书”,反倒是最快的进阶之道。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几年会疯狂读了850本书的原因所在。希望对你有参考。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十个成年人中,有九个在业余时间玩手机,剩下一个还要喝酒打麻将,似乎成了奢侈品的书,已经在现世生活中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了。所以,读书人怎能与普众融在一起呢?
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封建科举时代的洗脑神曲,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金钱与物质虽然被过去的人看称庸俗,但是,谁又能生活在真空中,你说自己与社会脱节,无非是缺乏社会实践而已,活学活用,理论契合实际,这才是一切成功人士的秘诀!
读书读了二十六年。我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和这个社会脱节了,读书真的让人变傻吗?
前几天我非常有这种想法,甚至做梦都感叹自己都变得不认识自己了。但是又不完全像提问者说的读书读傻了,相反,是觉得自己书读的远远不够,经验也非常缺乏,这个时候真正领悟到了,读万卷书非常重要,但是行万里路也实在缺一不可!
事情是这样的。我毕业两年,和男票在一起七年,男票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年了,当初也是看上他潜力股,有自己想法,比较强势这一面,而他也是喜欢我真诚,单纯,天真,但也有自己主见和追求。我们之间的强烈对比就是他是被现实打磨了十多年,深信阴谋论和人性黑暗,而我毕业之前这二十多年,活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读中国古代诗词歌赋,阅览现当代经典文學名著,活成了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觉得世间一切美好,邪恶永远无法战胜正义。
也许正是我这种近乎执着顽固的单纯和古代“士”的精神让我男票在人性翻滚的现实中感觉到难能可贵,所以相处这么多年,他一直包容我的天真以及“愚蠢”,虽然偶尔我们争执一些问题,他会因为我过于理想化而希望我能够现实一点,但总体还算相处和谐。
实话说,在毕业之前,我算是被家里呵护着长大,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尽姐姐们的包容和父母疼爱,有危险和困难永远是我母亲挡在我身前,可以说不当家真的不知茶米油盐贵,两耳读书不闻窗外事,不知世界凄风苦雨,我母亲从我记事起,就教我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保全自己,但很可惜,天天淌洋在古代仁人志士的忠孝仁义,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这些令人热血的精神洗脑中,我完全是没听进我母亲传授于我的她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血与泪的教训,“人和人之间应该尽量地保持真诚,别人虚假那是别人的事,我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这是我当时无知的内心写照,认为做人做事都应该以那些热血精神为出发点,无愧于心。高中毕业时,学校的一个阿姨评价我“做人不懂得迂回变通,那就是迂腐,是蠢”,那时候我还是不以为然,还觉得他们这些违背自己本心,没有“士”的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懂我的想法的。那个时候我性格忧郁,爱看书,爱思考,各种伤春悲秋,写忧伤的文字,和大彻大悟的感想,以为自己要得道成仙了。现在想想挺愚蠢,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至少那时候,这种性格使得我的心思变得极为敏感,思维很活跃,的确有些超脱的意思,身边的春花秋月,鸟兽虫鱼,所有自然的一切,我都觉得非常美妙,写出来的文字也很清丽,脱俗,文思敏捷。
分水岭在大学之后。由于学的是设计,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内设计环境非常不好,美学教育很缺失,社会急功近利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设计在中国也是发展的比较坎坷,大家不注重设计,也不是很尊重设计,而且大学里,学生思想比较肤浅,做出来的设计基本都是好看有余,实用不足,他们完全没有想过现实的问题,但是我是一个注重实用为先的人,如果一个设计,不能用,或者使用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再漂亮有什么用?因为这一理念和当下的现实格格不入,我变得压力非常大,同时也很抗拒设计这个专业,临近毕业时,又十分担心就业的问题。整个大学就是在这种忧虑中度过的,再加上我不善交际,比较内敛,沉默寡言,因此我的大学生活非常不快乐。那时候开始为未来担心,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和忧虑,不再像黛玉一样伤春悲秋,也不看书写字,反而是觉得怀才不遇,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毫无能力。
这种压力在毕业后更加膨胀,由于自己性格和决策问题,导致白白浪费很多时光,在外面工作并不是很顺利,压力也很大,而我父母一直想我在本地小县城考个编制,安稳过一生,事实上在我没毕业之前他们就这样建议过我,但我那时候特别向往大城市,特别想要有一番作为,特别厌倦一杯清茶一份报纸过一生的日子,把他们的建议抛诸脑后,自己一股脑一意孤行。
而现在,伤痕累累后,挣扎在考编制的芸芸众生中,有些看不到未来,也不知道何去何从,看着这样的我,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内心着急,父母头发花白,别人家的父母颐养天年,而他们还要起早贪黑,还要为我牵挂,我才知道,钱真的很难赚,钱也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是因为钱,父母的头发为什么比别人白的快,为什么容颜比别人老的快,他们担忧我的未来,不也是担忧我没有固定的钱的来源吗,在这漫长的备考日子里,吃的每一粒米,喝的每一口水,不都是他们辛苦到头发花白容颜已老换来的血汗钱吗。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些伴着我走过青春和忧伤的唐诗宋词,鲁迅,张爱玲,古龙,海子,所有的一切,早就消失在现实之中了,我已经多年不再翻阅“书”,也多年不再执笔,而今,变成了有嘴却无心的哑巴,什么也想不到,什么也写不出来的文字和思想上的哑巴了。
更让我惊觉这种变化的是和我男票的对比,我发现,虽然他经过社会打磨十多年,经历过各种勾心斗角,招人陷害之类的手段,但是他仍然乐观向上,对朋友仗义,对父母孝顺,对爱人关心和尊重,对陌生人保持善意,而我,一个什么也没经历过的人,活在象牙塔里大半生的人,现在冷漠,自私,无情。连以前那点“士”的热血精神和迂腐都快荡然无存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连个人都算不上,太过于没心没肺了,而且逐渐接受了人性本恶,社会现实的思想,也越发现实起来,越发知道没有钱寸步难行的苦痛。
就像现在,我想靠头条赚点钱,像月入几千几万的大v那样,好歹这样能让我父母心安一点点。可是发现自己书本知识非常缺乏,早已遗落,文章都不会写了,这时候恨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写文能力不行,所以读书读傻了的观点在这个时候我极其不认同了,因为经历过,更知道知识的可贵。但同时也知道,如果不是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和现实的打击,我也可能一直活在象牙塔里,读书越读越傻。
所以,读万卷书是绝对需要的,而行万里路是绝对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如若不知行合一,跟纸上谈兵一样没区别。有一道哲学题“同样的一段话,出自年轻人口中和饱经风霜的老人口中,两者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历很重要,在经历过后,才更明白自己,这时候再去对应地提升自己,增强自己,是必胜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