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知常容从人才,实力,认可度三个方面回答题主提出的蜀汉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

人才方面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估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因为《三国演义》中刘备一方是正统,罗氏将刘备一方的文臣武将描绘的十分精彩,比如诸葛亮,五虎上将之类的,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刘备得尽了天下英才。

在历史上曹操方面,孙权方面的文臣武将同样厉害的有很多。比如曹操方面的荀氏一族,司马家族,五子良将等等,孙权方面的周瑜,吕蒙,鲁肃,陆逊四大员,以及甘宁,黄盖等武将。

所以从人才的角度看,刘备一方并不占有优势。

实力方面

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当属蜀汉了。蜀汉顺长江南下的出口被东吴堵了。本来蜀汉一方有水军,也有步骑,但是关羽失去了荆州,将蜀汉的水军全步折损,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更是损失惨重。所以向东蜀汉是出不去了。

那么只能往汉中方向前进军长安,但是路十分遥远,给养完全成为问题。在刘备折损蜀汉的精英之后,诸葛亮训练的军队侧重于防守的山地兵,这些对于攻城是很不利的。

从军种方面就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如同有人提问孙权为什么不北伐,因为孙权缺少战马,骑兵弱。魏国为什么南征灭不了孙权,自然缺少水军,所以魏吴交战之时往往就只能打个平手。

因为蜀汉一方已经无水军,所以孙权就很放心地与蜀汉结盟,而不像当初一样算计,因为蜀汉对吴没有威胁。

任何一场战争的核心拼的还是综合实力,从人口和地盘的角度来看,蜀汉都占不了优势。

事实上对于这个局面,诸葛亮在第一次会见刘备之时,隆中对中就已经明确说明。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方面统一天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下有变。

当时魏,吴虽然内部有变,但只是小变,却没有动到根本,不符合《隆中对》中的大变。后期蜀汉已经失去荆州一地,就算大变也只能长叹而无力了。

认可度

刘备从称汉中王开始就已经不是朝廷承认的。王需要汉献帝册封,刘备是自立的,所以他在上汉献帝的表中特别加了这么一句话:

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如果是合法,他也不会说臣等退伏矫罪这样的话了。

其次刘备称帝也是不合法的,当时汉献帝还活着。刘备怎么处理呢?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直接当成汉献帝死了,进行了追谥。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魏吴蜀之间是有书信往来的,比如诸葛亮与司马懿,陈群,诸葛瑾等人都有书信往来,汉献帝活着还是死了,这个消息是不难打听出来。

只要汉献帝活着,刘备就不能称帝,如果执意称帝,那就是篡位了。所以他才宣布汉献帝死了。

不但魏地的百姓不认可,连巴蜀的百姓也不认可刘备。因为巴蜀百姓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代汉者当涂高也。

张裕干脆就直言:

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这才是蜀汉百姓真实的声音。

所以当邓艾入蜀,成都尚有精兵,姜维在外,这帮大臣却都主张投降,为啥?

因为投降对于巴蜀之地没有损失,从这里可见蜀汉在巴蜀的真实情况。

结语: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蜀汉都是比较弱的一方,占领巴蜀之后能统一全国的只有刘邦,再无第二例。在刘备之前的公孙家族与刘秀相争失败,再往后大凡割据巴蜀的无一例外只有投降被灭的份。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历史有惊人的迥轮,战国三家分晋,到了三国鼎立又出现了三国归于晋。

三国三家都没有一统,都做了司马氏的嫁衣裳。不是刘备不想一统,而是刘备本人也已一病不起,将全部希望寄予了托孤之人诸葛亮。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蜀汉巳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奈地少人寡,终功亏一篑,成了第一个被灭之国。

三国国力,蜀汉最弱。当时曹魏人口有450万,东吴人口250万,而蜀国连100万都不足。

诸葛亮精兵简政,训练出了一支铁军,向曹魏发起主动进攻,至少维持了蜀汉不被侵吞的局面。司马懿在兵临城下,也无奈采取闭关坚守的防御态势。诸葛亮不得已用女内衣来羞辱、激怒司马懿,寻求一日大决战。

但司马懿依然不愿放手一搏,宁愿蒙受羞辱,直熬得诸葛亮五丈原吐气而亡。

司马氏二代三人接力棒,已将曹魏皇帝边缘化。到司马昭时,曹魏也形同虚设。他便派钟会和邓艾两路人马,夹攻姜维。邓艾暗中偷渡阴平关,一举成功,直趋成都,在最后门户剑阁击杀了诸葛亮子驸马诸葛瞻父子,刘禅竟不听太子劝阻,直接举白旗出城门降了邓艾,蜀国亡了。

非刘氏不努力,然时势已变,三国百姓习惯了安居乐业,汉室式微已渐失号召力,诸葛姜维空有一腔热血化尘烟!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蜀汉的自身实力不够强大,是其没有统一三国的根本原因。在“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中,蜀国的实力最弱。综合表现在国土和人口这两方面。与其他两国相比,国土面积狭小,意味着耕地面积有限。虽然有着一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但不足以支撑统一三国所需要的后勤保障。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不是说着闹着,行军打仗后勤供给是极为重要的。另外,人口规模方面,也是不能与其他两国相比较的,人口少,意味着能征的兵少,也就是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因此看来,蜀汉是没有能力统一三国的。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自然还有主观原因。

人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这位继任者没有进取之心。虽然,先有着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及后来的姜维北伐,等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进取表现。但是,这位蜀国名义上的主政者,自始至终也没有表现出自身的政治诉求,也就是没有统一三国的想法。倒是蜀汉灭亡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曰“在长安,安乐王可曾住的习惯?”说完,一脸看向刘禅。“乐不思蜀也”只听刘禅一脸笑嘻嘻地如此答道。瞬间,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其一味贪图享乐的本色,却是未曾改变过。

孙刘联军不复存在,联吴抗曹流于形式。面对实力最强大的曹魏,选择独自去伐曹,在战略上显然是不可取的,也就不可能统一三国了。流于形式的联军也就起一个稳固后方的作用,还有一个避免腹背受敌的下场,对于北伐中原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帮助。等到诸葛亮病逝,姜维北伐失败,说明蜀国连最后一丝统一三国的机会都丧失了。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刘备不具备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能力。

第一,汉献帝是正统,只要汉献帝在,正统就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的是汉室正统,刘备以卑微出身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是缺乏号召力的。

第二,人心渴望安定,不希望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繁。尽管刘备打着响亮的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是,刘备毕竟是分裂割据势力,是正统汉室的对立力量,天下不可能人心所向。

第三,刘备缺乏豪强势力的广泛政治支持。追随刘备的豪强政治势力不多,诸葛亮虽然是地方政治势力的代表,但他只能给刘备起到参谋决策的作用,无法起到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组织能力作用,关羽张飞等基本上都是草根出身,无法运用自身影响力给刘备提供强大支持力。

第四,刘备夺占益州让他的复兴汉室江山旗号在政治上破产。益州本来就在汉室刘璋手里,结果刘备不顾道义,强行夺取,鸠占鹊巢,不得人心。

第五,刘备称帝是公然的分裂国家,制造国家正式分裂,天下人自然无法认同。

第六,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常年作战,劳民伤财,国力虚耗,缺乏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总之,刘备统一天下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从政治,经济,军事,人和第方面分析,注定了刘备的蜀国是不能统一三国:1.从政治方面来说,刘备、诸葛亮虽然懂政治,但封建王朝家族性较强,其维护的是汉室,汉献帝仍在,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是曹操不称帝,汉朝仍然是刘家的,这是刘备政治局限不能统一三国的一个原因;2.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刘备的蜀国也不具备统一三国的经济基础,因为在蜀国成立时,曹操已统一了北方,且经济基础远比蜀国好,加上吴国处于江南水乡,经济发展也远比刘备的蜀国快,而刘备身处四川,地处西南,经济发展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时时处于落后,这也是刘备的蜀国不能统一三国的根本原因;3.从军事方面而言,刘备的蜀国虽然有诸葛亮这个军事家,同时也有赵云、关羽、张飞等指挥武将,但军事设施、后勤供给不如曹操及孙权(吴国),故仅凭其军事方面也是不能统一三国的;4.统一天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刘备恰恰缺乏这些条件,比如说对孙权(吴国)就是没有好好配合共同对曹;5.刘备、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厌恨战争,不要说制定统一三国的战略和雄心,而是不战而自动投降。所以,刘备的蜀国注定是不能统一三国的。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先解答另个问题,蜀国凭什么能够一统三国?

评估一个国家强弱,要看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经济方面

  • 吴国

三国时期,论经济实力,当属吴国最强,江南自古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吴国更是有几大门阀支持,相对三国时期的贫困潦倒而言,吴国还是很好过的。这从《三国演义》中描写二乔衣装时可见一斑;

  • 魏国

经济方面魏国比起吴国自然要差了许多,多有传闻说,曹操是靠盗墓起家的,对此我以为还是可信的。因为“举孝廉”的关系,汉代的墓值钱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为军费发愁的曹操能想出盗墓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曹操弥留之际,特意叮嘱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恐怕也是担心别人盜自己的墓吧。

魏国真正解决经济问题是同过屯田制的实施。

  • 蜀国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

蜀国仅拥有益州和部分荆州的土地,土地相对稀少,加之连年战乱,人丁稀少。相对而言蜀国的经济略弱一筹。论经济,蜀国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擅长内政的诸葛亮。刘备东征数次,屡战屡败,依旧拥有足够供给,可见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天赋。

政治方面

三家各有千秋,魏国挟天子以令诸侯,号称汉朝正统;蜀国刘备自称中山郡王之后,汉献帝皇叔;吴国孙权没什么名号,但人家自称做了个梦,神仙授意。

军事方面

说到军事,这应该是大家最津津乐道,一说到军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五虎将。

  • 蜀国

其实真正历史上刘备没封五虎将,只封了前、后、左、右四方位将军,这里没赵云什么事。但不管如何,蜀国人才算是比较凋零的,打了几十年,蜀国上阵的好像就这几位,到最后也不过多了个姜维。

  • 魏国

魏国一直以正统自居,曹操更是说过,“我封的官,都是汉朝的官”。曹操说的不假,魏国封诏上确实都盖着汉朝大印,这是其他两个国家无法比的,无论谋臣武将,无不是人才济济,颖川名仕趋之若鹫;

  • 吴国

三国中吴国是最没野心的,只是想保住江南那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所以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里吴国似乎都没存在感。

但是大家别忽略了,曹操在攻打濡须口时,是被孙权围着打的,最后还是在孙权提醒下曹操才逃过一命;另外,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那可是孙家主打,跟刘备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两场战役将吴国的战力显示的一览无余。

文化、教育

  • 蜀国

关于文化、教育方面蜀国更没有什么值得彰显的地方。蜀国自刘备到下属文武,几乎全是舞枪弄棒之人。好容易有个诸葛亮,整天还要为几十万张嘴找吃的,哪有时间吟诗作对。

  • 吴国

江南自古出才子,虽然没有什么大文豪出现,但文化底蕴方面还是比较深厚的。

  • 魏国

论文化,魏国是最值得说一说的。曹操自己就是建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没有之一。曹植、曹丕很好继承了曹操的基因,与其父共称“三曹”。另外,建安七子和蔡琰都受曹操恩惠,居住在魏国。

正因如此,史学家称曹操为中国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蜀国的发展是最偏颇的,看了蜀国的各方面建设,似乎不像是一个国家,更像是一个军阀。

反观魏国,不愧为正统,各方面发展也是比较均衡,综合而言不得不承认,魏更像国家,曹魏能够一统三国,自然有它的道理。

喜欢的加个关注。@骇浪无波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