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在鸿门设宴宴请刘邦,准备在宴席上杀了刘邦,刘邦早有准备,在项梁和樊哙的帮助下逃脱。最后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被刘邦消灭。

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假设一切顺利推翻了暴秦,自命为西楚霸王。从此天下太平但是也不会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提问的人可能没有弄清楚,大一统的王朝是按照秦朝的制度,而项羽作为推翻秦朝的主力之一,他是很讨厌秦朝这一种制度,他是楚国的贵族,所以他要恢复的是春秋战国的时候那种分封制。他希望自己成为天下共主,而不是独裁的皇帝。为他自己称自己是西楚霸王。也可以看出他的理念,他要做的是王中之霸,而不是皇帝。

所以你可以看到项羽不断的分封,这里面也有他的小算盘,因为当分封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组合的实力相对来说就比较弱,而他只要保持比较强的实力,就可以成为天下共主。因为项羽真正的地盘并不大。

这其实就好比现在股票里面的相对控股就可以了,不需要绝对控股,不需要大于50%。只要大于33%的相对就可以了。

所以是不可能建立大一统的。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汉元年十月,汉高祖刘邦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长安近郊的灞上,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正式宣告灭亡。刘邦进入咸阳后,听从他人的建议,想将关中之地据为己有。项羽得到消息后大怒,派手下大将黥布攻下函谷关,项羽的大军也很快到达咸阳城东的戏亭。

当时项羽有兵力四十万,而且都是百战之士,江东精锐。刘邦当时只有十万兵力,而且很多都是一路收容的降卒和陈胜的散兵,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只能主动撤军咸阳,亲自到鸿门向项羽道歉,这才有了鸿门宴。

如果当时,项羽按照手下谋士范增的建议,趁机杀了刘邦,从当时的天下形势来看,刘邦一死,就只有项羽一家独大,短期内没有人可以撼动项羽的统治地位。但从长期来看,项羽仍然不会成功一统天下,登基称帝。这是由项羽本人的因素决定的,与杀不杀刘邦并没有本质上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志向

项羽的大军进入咸阳,秦朝灭亡,天下无主,以当时的实力,项羽完全有机会和能力一统天下,登基称帝。但项羽却选择放弃战略要地关中,一把大火将秦王朝的宫室烧毁,之后分封诸侯,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分封给了各路诸侯统治。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两地九个郡,在老家彭城建都。

从这一系列的做法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他最初起兵反秦,不过是想替原来的楚国报仇,为原来楚国的民众报仇,为他自己的祖辈原来楚国的大将项燕报仇。如经大仇已报,大功告成,自然要衣锦还乡。所以他选择回到家乡,安享天下太平。后来的形势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自己最初灭秦复仇的志向,项羽成为了天下最有实力的人物。超出预期后的大好形势下,项羽也不过是选择做个诸侯之王,取名为西楚霸王,尽此而已!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品德

得民心者得天下,安民心者才能安天下,古今皆然。而他项羽最缺的,就是能得民心安民心的仁义和道德。项羽在进攻秦朝一路向西的作战中,不断屠城杀降,动不动就屠城,不管是军士还是平民,都全部杀光,制造无人区,城池化为灰烬,天下民众对其失望之极,只有恐惧害怕,没有归顺依附的心。

在新安城,项羽又将秦朝大将章邯手下已经归降了的二十余万人将士,全部坑杀活埋。项羽带兵进入秦朝的都城咸阳之后,又在咸阳屠城杀戮,还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点一把大火烧了秦朝的宫室。之后不久,又派手下,明目张胆地杀害了天下诸侯共同推举的义帝熊心。这一系列的举措,让项羽完全失去了天下民众的心、天下诸侯的心、原秦朝子民的心,人心尽失的项羽,又怎么可能一统天下!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想一统天下,宽广的胸怀是必然条件。而项羽却偏偏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睚眦必报,根本没有天下帝皇的胸襟。刘邦手下的谋士陈平,用了一个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项羽就怀疑自己最核心谋士范增的忠诚,导致范增负气出走,成为他开创王业的最大损失;后来又因毫无根据的流言,不信任手下最能打仗的大将钟离昧,导致手下大将离心离德。

项羽进入秦宫咸阳时,有个人劝说他,让他定都咸阳,占据关中,以图王业。项羽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有谁知之!”为由,拒绝了此人的正确建议。此人生气,随口一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居然盛怒,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抓到此人,将其下油锅烹了。项羽手下最勇猛的大将九江王黥布,因为没有亲自带队跟随他出战,项羽便多次派出使者责难,导致黥布转投到刘邦阵营,直接加速了项羽的灭亡。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用人之道

开创大事,最终拼的是人才,是人才的竞争。但,项羽在发现人才、激励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都不在行,或者说都有显著的缺陷。汉初三杰的张良,与项羽多有交集,但项羽高高在上,没有及时发现张良的大才,也没有主动礼贤下士去留住张良;汉初三杰的韩信,早年就投在项羽帐下,项羽任命他做个郎中,一个军事天才,让他做个卫士摆设,这是无识人之明。韩信多次向项羽出谋献计,项羽不问计谋的质量,仅仅因为韩信的地位低下,就不予重视信任。刘邦手下最有智谋的陈平,最开始也是投靠项羽,虽然任命他为都尉,但只是将他当成普通的官员对待,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照,导致陈平封印投奔刘邦去了。

别的人才就不多说了,如果项羽有识人之明,或者有留人之策,能留下这三人在自己的身边,并充分信任,让他们完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项羽一定会夺取天下。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项羽注定与天下无缘,这与在鸿门宴时杀不杀刘邦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感谢悟空邀请 其实就算项羽杀了刘邦也不能一统天下天下,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 虽然项羽在诸侯中实力最强,打仗最猛,威信最高。但他自己的势力并不算多,因为各路诸侯是以反对暴秦为目的暂时统一由项羽指挥,如今暴秦没了,光靠项羽的那点兵力,光靠武力去应对天下英雄,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 原本六国的后裔也都参杂在起义队伍中,也都有着一席之地,他们的目的就是推翻秦朝,然后格子恢复自己的地盘,继续称霸一方,想要征服这一部分人需要靠强大的政治手段,然而项羽并无半点政治才华,想要一统天下没有远大的政治策略是不行的。六国旧贵族在反秦大起义中,投机钻营,跻身义军队伍,取得一席之地。本意都是复辟旧制。 

第三 项羽要想一统天下必须要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名义,项羽虽然自封西楚霸王,但他也弄死了楚王,这是他的一个大污点,你想统一也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义,在那个年代,你没有名义的发动战争,是不会得到天下的信服的,你也不可能杀尽天下人  

第四 项羽虽然长于征战,却没随之而起的德气文采和治世安民的明智韬略。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个人影响和集团势力,只是简单粗暴的压服制裁,征战杀伐。所以,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和文士,也没看好项羽。反而编派出乡歌童谣,有意贬低中伤。所以,项羽的社会基础也很差,民心不向,人气不旺。

第五,前面几点只是说项羽杀刘邦后面临的普通问题,还有一个最强大的对手还没说,那就是萧何。刘邦自身能力并不是很强,他只是会知人善任,但萧何就不一样,每次刘邦在外打光了家底,萧何就能迅速的被刘邦补给,可以说萧何的能力比刘邦强了很多倍,如果刘邦死了,那项羽就直接面对的是萧何,恐怕胜算更小了。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不管刘邦死不死,项羽一统天下都不太现实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鸿门宴之所以被后世引申为一场不怀好意或者施行阴谋诡计的宴会,根本原因就在于发生在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城外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因为这次宴会太过出名,影响了中国自大一统的秦朝灭亡后的历史走向,而发生在宴会上一系列的生死故事,则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谈资。

鸿门宴发生的背景在秦朝刚刚灭亡的时刻,当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弱势兵力灭亡曾经极盛一时的大秦帝国主力秦军时,刘邦已经从武关攻进秦国腹地关中,在击败秦朝最后一支中央军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王的投降预示着秦朝的政治灭亡,而巨鹿之战秦军主力的覆没则预示着秦朝彻底失去了最后的抵抗。

当秦朝灭亡后,很自然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秦朝的天下应该如何划分,谁来填补秦朝灭亡后留下的政治权力真空,能在秦朝灭亡后马上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在当时并不多,但这其中肯定有刘邦,同时也有项羽,还包括他们的谋士张良和范增等等。

项羽在巨鹿灭亡秦国最后的主力王离的长城军团和章邯的囚徒军团后,下一步自然是挺进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这个时候的项羽因为击败秦军主力的巨大功劳,以及战无不胜的勇武之力傲视天下时,所有的反秦义军基本上没有人敢正视项羽,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项羽这个时候不过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

26岁,击败了秦军主力,成为反秦义军首领,靠的就是战绩和勇猛,这种伟大的成就放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都会极度的骄傲和目空一切,这就是人性,项羽也是如此,这个时候项羽基本上以天下首领自居,这个时期的项羽没有将任何人放在眼中,包括楚怀王和先进入关中的刘邦。

当雄心勃勃的项羽率领着天下反秦义军浩浩荡荡挺进咸阳时,没有想到居然有人敢在进入咸阳的必经之路函谷关阻挡自己,项羽当然非常生气,想也没有想,就派出英布攻打函谷关,并成功击败守军进入关中。

同时,项羽得到了来自刘邦阵营中的左司马曹无伤的密告,说是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并任用原秦王子婴为相,这无疑激怒了项羽,项羽觉得这个时候天下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才能办,这个时期的项羽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天下共主。

所以项羽在范增的蛊惑下,准备在第二天一大早发兵攻打刘邦,一举消灭刘邦,居然有人敢不向自己报告擅自做主,这种事在项羽看来是不能容忍的,项羽在定下第二天的战役计划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张良救过他一命,得知张良此时在刘邦军中,而项羽第二天要攻打刘邦,那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不是也要死在项羽手上了,项伯可是义气之人,当天晚上就快马加鞭亲自告诉张良这个消息,结果张良又将这个消息告诉刘邦,就这样,项羽军中的高级军事机密,就这样轻易地被泄露给对手刘邦,而这个事又促成了鸿门宴。

刘邦极力拉拢项伯,表示要第二天亲自向项羽解释,并表示整件事都是误会,请项伯代为向项羽传达,很难想像当项羽听到项伯传来刘邦的口信,却丝毫没有怀疑或者处罚自己的叔父项伯,如果这种泄露军事机密的大事,都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话,那项羽的治军能力可想而知了。

于是鸿门宴就发生了,刘邦在第二天清早就带着樊哙、张良以及百余随从来到项羽驻扎在鸿门的军营,亲自向项羽解释,刘邦低声下气地示弱,不卑不吭地诉说,以一个50岁老者的身份,向一个26岁的年轻人低声下气地示弱,这本身对项羽来说就是巨大的虚荣心。

项羽为什么不杀了刘邦,那就没有人和他争天下了吗?

如果你从上帝视角,知道后来的历史,说出这样的话不奇怪,可是项羽怎么知道当时的刘邦敢和他争天下,要知道巨鹿之战后的天下所有诸侯都是不敢正眼看项羽,都对项羽是非常恭敬的,让项羽很自然地认为没有人敢他作对,包括刘邦这个曾经的战友。

项羽并不了解刘邦,只是在之前的反秦战争中处于同一阵营,刘邦曾数次向项羽的叔父项梁借兵攻打沛县,几次都打不下来,估计项羽就觉得刘邦没啥大能耐,再加上项羽认为是自己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才能进入关中,否则刘邦根本进不来。

鸿门宴中的项羽与刘邦见面,在项羽看来,刘邦就是来请罪的,项羽出自楚国贵族,身上有着非常浓郁的战国遗风,君子之气,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上,项羽也是人,还是个年轻人,面对50岁的刘邦低声下气的请求,项羽心中难免心软。

虽然项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鸿门宴不是战场,更像是政治谈判,从后来的经历就会知道,项羽在政治上的成就非常低,政治能力也不高,项羽没有意识到刘邦会在将军成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强大对手,项羽没有认识到刘邦低声下气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存实力。

当时的天下形势虽然是项羽一个人说了算,包括后来的分封天下诸侯都是项羽自作主张分封的,就连楚怀王也被孤立为傀儡,但项羽真正的实力只有自己手下最嫡系的5万楚军,虽然项羽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那帮反秦义军只不过是有奶便是娘、随时会反叛的乌合之众。

项羽的分封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手段,稳定天下人心,毕竟分封深入人心上千年,而反秦的这些军队基本上全是原来六国的子民,六国恨秦,项羽也恨,当秦朝灭亡后,天下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反秦义军与秦朝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反秦义军之间争夺天下的矛盾。

但项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不过把刘邦当成反秦义军中的一路诸侯,认为天下没有人能与自己争夺,项羽并不认为刘邦是威胁,既然没有威胁,项羽也就没有必要杀刘邦,项羽没有把刘邦当成对手,这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主要原因。

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那么天下会如何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项羽统一天下,因为没有其他人能与项羽争夺天下,也没有其他人能像刘邦一样,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利用各种手段击败项羽。

回顾一下就会知道,如果项羽杀了刘邦,那么势力较大的诸侯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藏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简单分析一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是秦朝的三个降将,被项羽封在关中,这三个秦朝降将投降了项羽,导致关中子弟20万人被项羽坑杀,关中百姓对三秦王恨之入骨,他们能对抗项羽吗?根本不可能,既没实力,也没能力。

西魏王魏豹处于四战之地,况且这个魏豹能力不行不说,还是个典型的墙头草;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这些诸侯实力太弱,能力也不强;九江王黥布本就是项羽的手下,勇猛善战,但智谋不足;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藏荼地处偏远,只想着割据一方;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根本就是项羽立在齐地的三个傀儡而已。

至于张良,肯定投靠韩王韩成了,没有刘邦,张良根本发挥不出作用,至于韩信,则更惨了,根本没人用他,项羽不用,其他人也不会用,所以如果项羽杀了刘邦,最终的结果就是项羽统一天下。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项羽实施分封政策后就注定要失败了。这也是刘邦统一后非刘姓不封王主要原因。和汉朝统一后几百年基业基本稳定的有很大关系。项羽得天下后分封天下,原六国君子后代和灭秦国功臣都得到分封,这导致肉就那么多分的人多了。有功的人觉得分少了,原六国君主后代觉得把自已国家拆分国土变少了也不服,造成互相吞并。天下刚平定风烟又再四起。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项羽政策有问题,吞并进入白热化。不听号令互相吞并损害项羽友威,项羽只能出手收拾不听话者。项羽就成了救火队长疲于奔命了。在项羽忙不过来时刘邦出手一下占领了大量领土,这些国土在萧何的经营下成了坚强后盾,有取之不尽的新力军支缓,刘邦就立了不败之地了局势己难以逆转,从此之后刘邦军队、补给常输常有,越打越多。相反项羽无法静下来经营虽勇武有加去到那赢到那。终究是双拳难敌四手,越打越弱越打越被动,分兵后除自身所带兵马外其他兵马全部覆灭,这时项羽弃彻底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分封是战略失败,项羽打仗虽天下无敌终也是战术成功改变不了大局,再统一已经是不可能了。就算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如分封政策不变分封不均问题一样存在。项羽一样也是疲于奔命做救火队长。如果没有刘邦趁虚而入最终结果是战国样乱世会持续很长时间,毕竟项羽这楚霸王不是编的,他足以控制住大局,不过稳定是不可能存在。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项羽能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吗?

后人对鸿门宴这件事儿的评价是真正到了两个极端“过份高估了范增的同时又过份的低估了项羽”

在我看来,至少鸿门宴这件事上项羽的处理可比范增高明的多。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别说夺不夺得了天下了,恐怕他连西楚霸王都当不了。

人人都在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话,可成就是成了,败就是败了,谁又能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虽有英雄气概,也有很多粉丝,但人们谈到鸿门宴时,即使是他的粉丝恐怕也会在心里暗叫一声:“活该,谁让你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跑了刘邦?上天给你一次机会你不抓住,怪谁?” 甚至还会有人骂几句竖子不足与谋、妇人之仁,死要面子活受罪之类的话。

对此,我有话说。

首先必须申明我不是项羽的粉丝,我其实并不喜欢项羽这个人,但是对于鸿门宴这事儿,我与主流媒体是有不同看法的。

事情经过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中灭秦,项羽带了40万大军入关问罪,跟刘邦的不足10万人马在新丰鸿门对峙,刘邦当时是吓出了一身冷汗的。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天天找小娘们玩。现在入关了,财宝美人无数,可他不取财物,不玩美人。于是我找人给他相了相面,这个人可不简单啊,有帝王一之气,您应该赶紧给干掉。”

就这样,项羽在鸿门开了个宴会邀请刘邦来吃,刘邦虽然吓尿了,但还是参加了这个宴会…

宴会上,在经过项伯、项庄半真半假的真人PK;张良、樊哙的一系列行为艺术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

而项羽始终对范增的种种暗示装聋作哑,最终放跑了刘邦。

项羽什么呢?

在这整件事上,项羽并不是白痴,他不会不懂范增的意思。

项羽平时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性子柔弱,有妇人之仁的人,相反他很自大,很果断。那么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却优柔寡断起来了呢?

只有一个原因,项羽放走刘邦不是优柔寡断,也不是妇人之仁,而是他有自己的打算。

形势分析

此时的项羽号称大军40万,可这四十万人马中真个属于自己的只怕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其他都是各路军阀的盟军,就这四分之一里面还有大多数是挂着楚怀王名号的。

“先入关为王”的约定言犹在耳,这可不是胡说的,这是人人都听见了的,没准还有字据。再说此时的天下很大,可真正落在项羽手里的能有几个郡?

他这边背上背信弃义的名头杀了刘邦,他不怕盟军的人心散了吗?人心一散,项羽将面对的是什么呢?

前面是被他屠杀了几十万爷兄子弟后仇深似海的关中秦地,后面是乱作一团,人人都想得天下的各路盟军。

以他目前的实力对付一两个没问题,可几十个又怎么对付?试问杀了刘邦就会有好日子过吗?

反过来不杀刘邦呢?

论兵力刘邦是项羽的四分之一,论名望,论声势这时候他刘邦又算什么,此时的刘邦他配和项羽为敌吗?

更何况楚怀王还在项羽手里,他让刘邦来鸿门赴宴,刘邦还不是老老实实的来了?他让刘邦去西蜀不毛之地刘邦还不是乖乖去了?

可以说,此时的项羽想杀刘邦容易得很,不管在鸿门宴上,还是关中咸阳,还是四川蜀地。

说的夸张一点,此时刘邦的脑袋就在项羽的刀口上,项羽想什么时候杀就能什么时候杀,只不过是一用力的事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杀刘邦呢?此时就连项伯都在帮刘邦脱险,其他人报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不杀刘邦,刘邦还是在自己的手心里,不但可以收买盟军人心名正言顺地成为真正的霸主,还可以趁机巩固内部秩序,为自己打一片基业,更可以有时间和虞姬亲亲我我,何乐而不为?

没错,日后的刘邦是当了皇帝,是打败了他项羽,可这和鸿门宴时杀不杀刘邦关系不大。要知道鸿门宴时候韩信还在项羽帐下做一郎中呢。

总结

人人都没有开天眼,人人都没有上帝视角。

以成败论英雄可以,因为项羽的失败自有其失败的道理,他也称不得英雄。

太史公说项羽:“贪如狼,很(通狠)如羊”,以前一直不明白太史公说的这个“狠如羊”是什么意思,直到去年我买了一只羊打算烤着吃时才理解。

羊这畜生对自己太狠了,如果你拉着它不想走的时候他宁可自己摔死,他会跳的老高硬把自己脑袋往地上杵。

人人都说感动于霸王别姬的故事,可人们却不知道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霸王杀姬”

《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项羽这个人的失败,有着很多的因素,但是鸿门宴不是其主要的原因!


关注@夏天的雷风 来一起交流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