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之前苏军一些列失败中都是损失个5、60十万人的,都没有被打趴下,这场战役中德军损也不过30几万,比之前苏军的损失少多了,怎么就此急转直下了。

蓝色方案中提出:夺取斯大林格勒控制伏尔加河、夺取高加索控制石油、夺取列宁格勒,这是1942年制定的目标,很明显,德军没有一项是成功的,等于说他们的作战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德军自己实质上只有4个集团军。在苏军斯大林格勒反攻期间都被击溃了,付出了特别重大的损失。而苏联的潜力明显比德军要强悍,这个有些类似于日本鬼子在中国战场上的遇到的境遇差不多

小国攻击大国,如果不能速战速决闪电战的方式解决,一般情况下都会被拖垮掉。整个战役期间德军及其仆从军减员达百万人,南线的脊梁骨被打断。即便此后德军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中打出惊艳的一仗,短期内又夺回了战争主动权,但是到了43年的库尔斯克,德军被证明已经无法有效利用这个主动权了。当然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战场的转折点,但把他当作是二战的转折点似乎定的有些高超了吧。

其实说白了,德国进攻苏联,和小日本攻击中国的道理是一模一样,其实德军遇到的困境就是日军在中国人民战争汪洋之中的境遇是一模一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与苏军的力量就取得了动态的平衡,而战争的天平开始倒向了苏军。

我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不太熟悉,回答不好。可能错误很多,不过此类问题不碰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军队损失了150万,苏联军队损失了200万,苏联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得胜了,全国人民士气高昂、欢欣鼓舞,可是德国人却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苏联虽然号称战斗民族,但是战斗力跟德国比还是相距甚远,不在一个档次,关于这一点,已经从苏德战争中两军的损失得到明证。

苏德战争进行了四年多,德军有395万人阵亡,而苏军的阵亡人数为510万。

然而笑到最后的是苏联人,最终吞下失败苦果的却是德国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德国人口只有6700万,加上苏台德地区之后也只有8000万人。苏联人口为1.8亿,是德国人口的两倍还多。

而且德国在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法国和北非都有驻军,要对付当地的反抗组织,还要维护当地治安,巩固胜利成果。

同时德国是客场作战,战线拉得很长,物资供应线也需要后大量的军队来保护,又要投入很多兵力。

而苏联有主场之利,军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物资供应,不用占用那么多兵力。

苏联人口上的优势,能够不断进行兵员补充,所以在二战时期德国人一脸懵逼,苏联人死了一个就会站起来两个,像打不死的小强,人越打越多。

苏联是卫国战争,本土作战,当地百姓可以投入到战场上,他们能够修路架桥,也可以向战场上运送弹药、食品,还能抢救伤员,必要时还能拿起武器跟敌人搏斗。

这一点德国人就自叹不如,因为德国距离苏联那么远,老百姓到苏联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住下,也不适应当地气候,当啦啦队也不行,更别说支援前线了。

所以说,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150万,立马就像末日到来一样绝望;因为在东线战场,德国一共投入了600万兵力,一下子就损失了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下面的仗没法打下去了,兵员捉襟见肘,没有办法再补充。

而苏联人损失了200万,反而笑逐颜开,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人。因为苏联人口多,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进行补充。青壮年没有了,还有老人和小孩,还有女同胞,总之苏联最不缺的就是人。

之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环境下,希特勒只能打速决战,打持久战就是自杀。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谁都知道,德国的优势是部队的机械化程度高,纳粹的杀手锏是闪击战。德军兵力少,战线长,只能以速决战征服一个国家,消耗战打不起。闪击战的资本是什么,是装甲集群。而装甲集群靠什么运动,当然是燃油。没有了燃油,装甲车和坦克这些铁老虎,就像拔掉了牙齿,成为一堆堆废铁。

对此不仅德国人心知肚明,美国人也看得非常透彻。美国从1942年开始对德国的油库——罗马尼亚油田发动了代号为“海啸行动”的大规模空袭。期间一共出

动了178架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以及炼油厂、输油管道进行了地毯式轰炸。(178架飞机,90架被击落,55架受伤。)

随后这样的行动又进行了23次,一共投下了13万吨炸弹,把德军的油箱砸了个稀巴烂,德军的燃油减少了百分之八十,给希特勒来了个釜底抽薪。

这样一来,摆在希特勒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迅速拿下斯大林格勒,掐断苏军补给线,迫使苏军投降或者溃退,在苏联获得燃油,对装甲集群进行补给,获得喘息机会,扭转不利局面。

而且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希特勒明白,如果不能在苏联争取主动,一旦美国参加欧战,德国就要两面受敌,那就死定了。

可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希特勒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他要孤注一掷,胜的话可以咸鱼翻身,还有机会逆袭,败的话则会失去战场主动权,满盘皆输,万劫不复。

事实也正像希特勒担心的那样,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士气高昂,德军士气低落;苏军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开始被动防御,法西斯的末日越来越近。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德国人损失可不止30多万,事实证明,前苏联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一共消灭了德国以及仆从国约150万人,其中德国人大约是80万人至90万人之间,在整个对前苏联的战场上面,德国一下子损失了1/3的兵力。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敌人有多么强悍,也不是敌人,究竟有多么狡猾,他们害怕的是时间,时间拖得越长,资源消耗的越多,对于德国来说,他的软肋也就体现的越明显。

对于轴心国来说,同盟国握有的最大优势就是他们掌握着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的生产,也就是说,一旦轴心国根同盟国进入阵地,消耗战轴心国必败无疑,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以后,美国继续加强了对于前苏联的军事援助前苏联也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战争动员能力武装起无数的部队,如同蝼蚁一样不停地啃噬的纳粹德国国防军这么一头大象。

希特勒占领斯大林格勒目的很明确有两条第一彻底毁坏掉斯大林构筑的最后的战略防线,第二,拿下高加索地区石油产地,扩大整个第三帝国的资源储备量,通过吸收其他地区的资源,增加第三帝国资源储备。

但是跟前苏联对峙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段期间,纳粹德国不仅是损失了80万大军怎么简单,同时他们在这块地区损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六个多月时间里面150万大军吃喝用度全部是纳粹德国千里迢迢从德国本土运输过去的,本来纳粹德国自己本身的资源储备量就不多,再加上这一场大战的消耗资源可以说是捉襟见肘,更加令人恐怖的是美国和英国的战略轰炸机副队在大不列颠岛形成了有效的作战力量,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可以说正在这个时期拉开了帷幕,并且这还不算完,英国和美国还组织部队在意大利登陆,德国人这一回是真的腹背受敌。

这此消彼长,对于整个德国东线战场局势,可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德国他通过几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上陆上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但是他这几年的时间能够训练多少部队?满打满算一共100多万不对,他这个100多万部队,最后全部投入了攻击法国的作战序列里面,最后进攻前苏联的时候,又是这一批100多万部队,再加上新近训练的几十万精锐部队一起成为了入侵前苏联的急先锋,但是进攻莫斯科损失了40多万军队,在这里又损失80多万军队,在加上满打满算零零总总一共几双的军队,算起来,德国训练下来的精锐部队这个时候所剩不多了,被逼无奈之下,希特勒只能动员国内的一些不适合参加军队的,比如说工厂里面的工人或者是那些孩子未成年人,或者是已经退役的军人过来参加军队这样的话,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到了最后,前苏联军队进攻柏林的时候,守卫柏林城的大部分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军人,而是抓过来的临时警察,德国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失败里面损失掉了他们最珍贵的一样东西,那就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装备决定战争的20世纪,决定战争胜负的仍然还是人自己。

在对战法国的时候,英法联军他的军队的作战素质和作战装备是要优于德国人的,但是德国人最后还是赢了,就靠了六周时间,靠的是什么?就是靠人,人能胜天,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正确的。

当他的士兵,尤其是最训练有素的士兵一点点损失在战场上的时候,无论希特勒做出何种努力,他能在一年的时间里面训练出来一批20岁的小伙子吗?不可能,前线精锐部队的不断阵亡,正是希特勒军事上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原创#

德军仅保罗斯第六集团军

损失近三十万

整个德军及其仆从军

损失近一百五十万

德军的战略机动部队几乎被消耗殆尽

从此德军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

由主动出击

渐渐转入被动挨打

以攻势为主

变成守势为重

苏德战场的格局为此一变

尽管此后德军的尚有局部胜利✌️的战役

但改变不了总的战略态势

故,从苏德战争的总趋势而言

斯大利格勒战役

不愧于二战的转折点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即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的西岸,是苏联南方的工业重镇和南北交通的枢纽。 1942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上,德军决定对苏联发动一次新的进攻。这次,希特勒采取了先南后北的进攻策略。德军在苏南部部署了150多万兵力,于7月中旬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发起主攻。一旦希特勒的阴谋得逞,德军将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交通,夺取高加索石油,向北包抄莫斯科;继而东进,在西伯利亚与日本汇合,实现德、日法西斯同盟的联手作战。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苏德双方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42年7月中旬,德军越过顿河下游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打响;到1943年2月2日,这场战役前后持续了6个半月。其中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为苏军的防御时期,1月19日起至次年的2月2日为苏军的反攻时期。 为保卫斯大林格勒,苏军在城外围的远接近地构筑了两道防徊地带,在近接近地修建了四道防御线,以阻滞德军前进。战役初期苏军处于劣势,节节后退。8月,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对这座城市进行狂轰滥炸,投下的炸弹中有一半是燃烧弹;城里一片火海,市中心顷刻间成为废墟。据苏联官方数据显示,几天内斯大林格勒死伤惨重;至9月中旬,部分德军已攻入市区。

在这危急时刻,斯大林授命朱可夫元帅全盘指挥斯大林格勒保战。在以真分析敌我态势后,朱可夫作出判断:要战胜德军,必须在城内大街小卷的每一小范围内坚持争夺战,消耗敌军力量,等待机么反政。双方的巷战争夺十分激烈,通常是对一个街区、一栋楼房,至是一层楼面,反复地展开拉锯战。苏军在城中组织了一个个高度机动的“风暴小组”,这些小部队都配有手榴弹、机关枪和反坦克炮等武器,还有肉搏时使用的刺刀和匕首。小组中的每一位战士都熟悉城中的地形,他们利用建筑物、下水道、楼房的地下室,甚至弹坑和瓦砾碎石作为战斗据点或掩体,阻击和捕杀入城的德军。同时,苏军的租击手们也经常在隐蔽处神出鬼没地向德军射击,令城中的德军心惊胆战。在苏军的英勇抵抗下,德国人终未占领全城;而在防御战期间,德军损失很大,双方军力悄然发生了变化。 1月19日起,苏军转入反攻;23日,南北两翼的部队形成合围,将德军压缩到约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成功包围德军主力约30万人;24至30日,苏军对德军发动攻击。德军统帅为了挽回败局,组成了由曼斯坦因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突击,试图解救被围部队。士气高昂的苏军彻底挫败了德军的突围行动。从1943年1月10日起,苏军实施“指环”进攻计划,痛歼德军被围部队;继而又发动反攻,彻底粉碎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封锁。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由于此役规模太大,伤亡者无法得到精确统计。据估算,在整个大会战期间,德军损失累计达150万人(此为苏方统计;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此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苏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约伤亡110万人。这一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有研究者统计,德军在此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南翼兵力的四分之一),改变了苏、德双方在战场上的态势。自此,希特勒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在其主要进攻方向上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则从战略防御开始转向战略进攻。苏军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同时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同盟的气焰,一些追随德、意日的国家开始自找出路,转而投向同盟国,德国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希特勒的活动。学界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问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是二战转折点?

首先德军损失并没有这么少,德国伤亡高达150万。那么为何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这里有哪些因素,是决定了德国战争变化的?

一:德国的损失不只是人数

这场战役中,德国损失人数已经是150万,要知道德国二战的兵力,最高的时候达到700多万。但从分散来看,还是显得不足,打苏联,基本是靠陆军和空军,这两个兵种德国比较多,同时分散也多,西部要面临英国。北部和北非等地,德国都有出兵。因此,德国的兵力处于分散状态。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投入了两百万兵力,苏联300万。其中德国损失150万,苏联损失200万。这样德国投入的兵力,所剩不多,这是人数上的损失。但是,德国投入的武器装备呢?到1942年11月,德国损失了一千多辆坦克,两千多门大炮,一千四百多架飞机。

如此大的损失,即使是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德国,也难以承受。当然,苏联损失比德国更惨,面对损失,双方都动容。但苏联容易获得补给,德国战线长,加上德国的武器装备,成本高,性能好,但制造时间长。苏联的成本低,质量次之,但制造速度快,容易补充。这才是德国面临的困境,加上苏联的恶劣天气,德国在苏德战场,只能战败。

二:德国的防守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的制造开始跟不上战争的消耗,这样德国就会处于被动防御。此战也伤到了德国的经骨,进攻势头锐减。在其他战线上,北非英美开始反击,英国也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也开始做好反击。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不仅没有能帮助德国,还成功分散了德国的兵力,使得德国还要援助他,其他小弟更没有什么战斗力。

而苏联经过休整后,不断恢复实力,也开始在东欧,不断收复德国占领的地区。失去主动权的德国,面对美英苏三国的合围,是挡不住的。诺曼底的登陆,是决战的开始。从一开始的闪电战,德国打得非常顺利,其他国家都担心德国的实力。到后来攻势锐减,德国只能防守,这也见证德国的短板,身在欧洲中部地区, 作战只会面临多线。

三:总结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双方用无数生命血拼出来的。这也见证战争的残酷,战争对士兵来说,就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这里也体现了大国在战争中的好处,德国面对领土辽阔苏联,还是显得有心无力。小国容易征服,但对于大国来说,用空间换时间,也可以拖垮一个国家。

德国这么拼命,无非也是想变成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许多资源,以及庞大的人口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德国的地理位置,也算不有优势,海岸线短,身处多个大国包围中。也没有玩好远交近攻的战略,最终失败也是难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