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一个人是不是明君,要看他治理天下的水平,李世民把整个大唐打造成了贞观天下,这一点是不可抹杀,为大唐奠定的基业,大唐的强盛,现在的人提起来还是非常的自豪。大唐就如同高山一样,那个时候万国来朝贺。老百姓不挨饿,所以是盛世,盛世的君王就叫明君。

至于争权夺利的事情,是他皇家内部的事情,比如武则天,比如雍正,比如唐玄宗他们或许都是靠非正常手段上去,但是他们治理天下也是非常好,所以他们也称得上是明君,或是在提起治理天下的时候,依旧是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

而有些才华横溢的,品德上也找不出瑕疵的,但是治理天下治理不好的,那么他就是个昏君。评定一个君王,应该是从他管理百姓的角度来评定。

但是唐太宗夺得天下之后,对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极尽污蔑之事,并且篡改历史,当然现在已经达成共识了,这一点是为人不耻的,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明君,说明此人的品德很有问题。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对于古代帝王家的行为,是不能完全用世俗的、现代的道德观去理解和评价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明君,这一点是史学家的共识,是基于国家和历史的视角所做的出的评价。在皇帝的角色上,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在中国历代皇帝里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李世民结束了隋末乱世,开创了一个领土广阔的大一统王朝。而且,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创造了一个治世——贞观之治。当时中国的国势极盛,影响力辐射海外,是当时的一个文明中心和国际中心。

后来华人出国后自称“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也可见唐朝在中国历史和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李世民。

人类历史中出现这样的人物是非常之难的,而再让一个帝王拥有李世民的条件,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李世民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千古帝王。他的出现也是中华民族之幸。

人类有史以来,权力斗争都是非常残酷的。其他国家和族群恐怕不遑多让,甚至往往比中国历史里的宫廷斗争还要残酷。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这是中国清朝顺治皇帝所作的一句诗句。他后来就跑去当和尚了。这或许也算是一个证明吧。顺治后来应该得以善终了。

再来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候的局势。首先李唐政权的建立主要功劳在于李世民。李渊和太子李建成都有些不争气,能力威望都不及李世民。但是一父一兄的权力都大于李世民,而且李建成势力已有除掉李世民的意向。双方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了。

不论是李世民部众还是他自己要除掉李建成势力,也都已经无可厚非。至于“宣武门之变”后的演变,例如逼迫李渊让位,也是顺理成章、不由自主之事了。如果不让李渊让位,李渊坐稳皇帝位,肯定会对李世民非常不利。但李世民掌权后,李渊却得以安享余年。

这些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佛门认为天下男人皆曾为我父亲,天下女人皆曾为我母亲。所以,作为一个领导,心里要装着天下苍生的平安幸福,不应只有小我,不应只有小家。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事实可能是一旦李世民被铲除,以李渊和李建成的作派,是守不住江山的。这点整个李氏集团的核心人员都是很清楚的。然而一山不能容二虎,兄弟刀戈是迟早的结局,这一切李建成在考量,李世民亦在考量之中。对于李世民而言,明知自己一旦归天,家人必定灰飞烟灭,与其让家人死于他手,百姓再度流离失所,不如壮士断腕,方可力鼎江山,乾坤再造,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打造一个大唐盛世。英雄铁骨柔肠,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就象现在的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不顾百姓病死多少,感染多少,所有的考量都是为了自个儿政党能够拿下下任总统宝座,这样的格局,还有国家敢学样么?也许,美国现在正需要一位这样的英雄,置自身的颜面和德操于不顾,真正以百姓的死活为要务,才能够力挽狂澜,让美国从水深火热之中得以重生!

(图片选自网络)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客观的讲,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逼不得已,李世民不杀亲兄弟,就会被亲兄弟所杀,这是皇室家族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中,至高无上的皇位,引发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争斗,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父子反目,屡见不鲜。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广施仁政,功绩卓著。对于百姓而言,能让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不被压迫和剥削,可以衣食无忧,安稳的过日子,这样的皇帝便是一代明君。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皇宫中发动的政变。

唐史记载,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魏王元吉,名义上是进宫面圣,实则欲发动政变,秦王李世民,进宫护驾,进至玄武门,秦王制止太子不轨行为,太子反杀秦王,太子被秦王部下所杀。

唐史的记录明显存在漏洞,李建成已经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一直很支持他,他没有理由发动政变。李世民弑兄逼父,夺取皇位,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要这么做呢?

一、父子同心,建立唐王朝。

在起兵反隋时,李渊父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共同开创建立了唐王朝,李世民的贡献尤为突出。

唐高宗李渊即位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常驻宫中处理朝中事物。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统领军队平定天下。渐渐的便形成了两个集团,一个是以太子为首的文官集团,另一个是李世民领导的武官集团。

二、李世民功高盖主,威胁到了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的统治地位。

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因此身兼多职,秦王、太尉,并且兼尚书令,“天策上将”。李世民智勇双全,位高权重,最主要的是兵权在握,因此很具影响和号召力,身边聚拢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发展成朝中最强大的势力。

太子李建成忌惮李世民的实力和威信,于是两个集团开始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李渊也有意打压李世民集团,最终引发了玄武门政变。

三、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起兵打隋朝,为唐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开放国门,发展经济,合理的外交政策,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兴盛。

3、对外开疆拓土,设立安西四镇,并处理好复杂的各民族关系,被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

4、完善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虚心纳谏,创立三权分立的管理制度。

5、厉行节约,劝科农桑,百姓安居乐业。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大意是: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兴国富民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多君主做不到的,但可惜的是,他在正心修身方面不足,有愧于先帝们,辱没了皇室。

结束语

历史对唐太宗的评价,有褒有贬,客观公正而又真实。我觉得,对于帝王们一味的歌功颂德,只会失去人性的本真,我们从历史的呈现方式中解读历史,一直在不停的追求和探索着它的本来面目。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这是两个概念,为君者执政爱民,天下大治,内修仁政,外显武德,是为明君。世民在位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戒奢从简,革除了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农税,减轻了农耕社会主体农民的负担。

同时善纳良言,重用魏征,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集中巩固皇权。

加强国内与国外交往,对西北地区控制更牢固,与邻国往来也增多,被游牧民族尊为天可汗。

至于杀兄逼父,那是人品极差。就像一个不孝的儿子却能开一家国际大公司一个道理。

所以说人品差的李二,是一代明君。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我觉得李世民之所以有“千古明君”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带着开阔的胸襟,开拓出世风清明和社会繁荣的大局面。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下了一步先手棋。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废了父亲李渊精心枸建的大唐蓝图,从而让父亲在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中交出了权柄。

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他的成就便会有多大。李世民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了一批各有秋的拥趸者。长期的作战历练,让李世民血性与仁性并存,胆识与胸怀兼长。他深知仁义和人才的重要。他用了杜如晦,房玄龄等一批旧臣,团结了魏徴等一批从前的反对者。他虚心纳谏,包容有不同意见的人。胸襟成就了他的开明和格局。

吏治清明让世风清朗。李世民整饬吏治,减省冗员,正风肃纪,垂询民苦,倡导节俭,为政谨慎。建立了有效的官员奖惩升降,交流使用机制。好办法的使用释放了官员队伍的效能。真是吏治清明让世风逐渐清朗。

百姓安居,社稷安稳是李世民最大的贡献。他实行轻役薄赋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社会稳定,人口日增,人称“贞观盛世”。

当然,人们对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父亲下台这件事颇有微词。充满血色的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洗不掉的劣迹。

历史浩浩汤汤,一篇贞观大文章足以让李世民戴上“千古名君”的光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