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杨贵妃出生世家,他的高祖是上柱国吏部尚书,后来被李世民杀害,所以杨家跟李家是有血仇的。不过到杨贵妃这一代,李唐进入了开元盛世,或许谈不上仇恨,但是杨贵妃乱国有没有报仇的意思在不得而知。

杨贵妃天生丽质,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自然是长得不一般的漂亮,不像现在的明星光有脸蛋,他不但有脸蛋,而且还有才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和安禄山一起弹胡风,这是最好的例子。而且作为一个女子围棋也下得很厉害,唐玄宗李隆基往往不是他的对手,不知道日本的围棋是不是杨贵妃有关?毕竟杨贵妃去向不明,有人说他没有死东渡日本。猫妖传里说她是死了,似乎也在反驳东渡日本的传说。

杨贵妃被唐玄宗赐为寿王之妃,李隆基最宠幸的武惠妃恰好死去,这个时候有好事者人说杨玉环不错,然后李隆基就干出了全天下人不耻的事,看中儿子的媳妇。但他觉得也不能让儿子吃亏,所以就赐了韦昭训的女儿给寿王。但是他又怕世人说,所以先让她进来封他为太真,杨太真就是这样来的。

最后封她为贵妃然后两个人就非常的恩爱,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也说明了两个人的恩爱。

但是这小两口并不是一直恩爱,也闹过矛盾,杨贵妃得唐玄宗下令两次逐出宫门。至于什么原因,我把原来记载给大家看,大家自己评判。

这是第一次被出宫。

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下钥安兴坊门驰入。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

有人猜测是因为杨玉环争宠,因为女人嘛,妒忌是天性。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这是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

杨贵妃得宠之后,娘家人是鸡犬升天,杨国忠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其他人更加不用说了。

气焰太嚣张了,所以才有了第二次的出宫,这次的出宫主要还是为了打击和警告一下,他们收敛一下,不要那么嚣张。

《旧唐书》卷五十一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时吉温与中贵人善,温入奏曰:“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上即令中使张韬光赐御馔,妃附韬光泣奏曰:“妾忤圣颜,罪当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无可遗留,然发肤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发一缭附献。玄宗见之惊惋,即使力士召还

至于她的死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猫妖传可能就是用罗生门的方式来反映杨贵妃的死,这也许就是杨贵妃的一生吧。毕竟杨贵妃祸乱了朝政毁掉了李唐的开元盛世,直接动摇了李唐的统治根基,这或许也为他祖父报了仇,红颜祸水,红颜薄命,女人在古代可能只有这样的归宿。

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杨贵妃是一个聪明温婉、貌美如玉、才情荡漾的人;她是一个因貌美、因才情被专宠的人;她又是一个被那时候礼教扼杀了的人。有人说她“红颜薄命”,有人说她“红颜祸水”,有人说她“红颜祸国”等等。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唐玄宗的妃子,一直被认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美人胚子,似乎把明眸皓齿、天生丽质、貌美如玉用在她身上都不过分。白居易说她“温泉水滑洗凝脂”,父母给了这么好的肌肤,就已经不得了。好家伙,她又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含着春风的微笑流转委婉、妩媚生动,后宫没有人能比得上。李隆基一见到这样的美女,心不发痒才怪呢。

“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 通过《新唐书》的记载,我们看到杨贵妃歌舞音律,样样在行,尤精琵琶。恰好,这与唐玄宗李隆基对路子。李隆基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一个打着灯笼火把都难以找到的美人,李隆基岂有不喜欢的道理?

公元745,她封被为贵妃,她的父亲及兄弟姐妹都因此而得到封赏。此后,巴结她的各色人等比比皆是。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是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喜欢漂亮的衣服,仅仅为她织绣的工匠就有七百人; 杨贵妃喜爱荔枝,有是人千方百计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以致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的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等因给杨贵妃献宝,以求升官等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长得再好,她也是一堆肉身。她有着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皇上看上她了,她别无选择,只能离开丈夫,委身于唐玄宗。她更会把皇上的宠爱转化为现实需要,吃的穿的自不用说,还用把好处带给家人。她也偶尔给皇帝耍耍小脾气,也被赶回过娘家。她也会适时抓住皇帝的心,用一些小技巧表达自己的悔意等等。因为唐玄宗一头扎进了她的温柔乡而疏于打理朝政,加上李林甫、杨国忠的专权,安禄山的野心膨胀等,安史之乱搅乱了李杨的温柔美梦。曾经很是优秀的玄宗皇帝赐死了杨贵妃。 一个因美貌而被无限宠幸的女人,成也聪颖漂亮,败也聪颖漂亮。为这,历史说了一千多年。

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个女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宠爱,却没有伸出权力的爪牙,从古至今也是很少见,尤其还有武则天女主天下的唐朝。杨玉环最终是“一代红颜为君尽”,不知道她生命将结束的时候,有没有后悔。

唐朝早期非常看中门阀世族,姓什么比干什么要重要。杨家祖上在南北朝时期都是地方大官,跟李家、长孙家同属关陇集团。到了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这代,只做了一个地方小官,公元719年,杨玉环出生,小名唤作玉奴,奴在唐朝是漂亮可爱的意思,比如唐高宗李治小名是雉奴,可见李治从小长得呆萌可爱。

杨玉环的名字是父亲取得,意在像美玉做的戒指、玉镯一样名贵美丽。玉环出生时,家中已经有一个哥哥杨铦和三个姐姐,一家人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杨玉环10岁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没有了依靠,之后叔叔杨玄璬把她从四川蜀州接到任职的繁华洛阳。

在这里杨玉环见识一下开阔起来,歌舞才艺凸现,没几年就成长为落落大方的官宦人家的闺秀。杨玉环到底胖不胖呢?如果赵飞燕是80斤的骨感美,那么杨玉环可能120斤的丰腴美,据记载杨玉环修长挺拔。

武则天主政时门阀、门第观念被打压,任人唯贤,但是在后宫选秀时门第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李隆基在给儿子们指婚时,并不是全国海选,而是从门阀世族里挑选,能有资格与李家联姻的无非就是武家、韦家和杨家。这也是陈寅恪老先生说的“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在这个圈子里,杨玉环是出类拔萃的,声名也已传开,据记载杨玉环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贴脑耳、鬓发腻理、花肤雪艳、眼波流转。

公元734年,唐玄宗李隆基看着自己亲手开创的盛世,带着宠妃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以及王公大臣浩浩荡荡的开始第五次洛阳之行,此行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给寿王选妃。

参与皇家接待的杨玄璬四处托人向选婚使推荐自己的养女杨玉环,此时杨玉环已经17岁了,算是大龄女青年,但是最后李隆基和武惠妃还是选中了她,因她的才艺气质实在太出挑。

公元735年,寿王李瑁和杨玉环举行了一场世纪婚礼。李瑁从小就长得端正帅气与杨玉环也成了人们眼中才貌双全的佳偶。婚后第二年,他们随李隆基返回长安。在长安,爱好歌舞的杨玉环又接触到了新的音乐和舞蹈,才艺更加精进。

小两口过着甜蜜的生活,却被母亲武惠妃给打破了,她动了夺嫡的心思。此时太子妃生母赵丽妃已经去世,武惠妃备受宠爱却一直没有坐上皇后的宝座,不管出于什么心思,她跟宰相李林甫勾结,到处散布太子结党的言论。

李隆基一怒之下要废太子,一代名相张九龄阻拦了下来,接着张九龄就被武惠妃等人陷害,被贬官。张九龄的离去也成了李隆基时代的分水岭。太子和另外两个皇子在被陷害下,同一日被杀,着实震惊朝野,震惊世人。

事后,李隆基也后悔了,武惠妃自己给自己吓死了,母亲夺嫡风波并没有对儿子寿王产生太大影响,李瑁平时对权力也没什么兴趣,肯定是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和娇妻杨玉环过着小日子。

武惠妃是李隆基的宠妃,她的去世让李隆基孤寂难耐,每天都不知道去哪就寝,于是就想出五花八门的翻牌法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

另一边李瑁和杨玉环婚姻也暴露出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王妃无子,结婚四五年没有孩子,另外就是激情褪去,他们的兴趣爱好差异也凸显出来,李瑁爱读书,喜欢安静,而玉环喜欢歌舞音乐。

看着百无聊赖的皇帝,在华清池,官宦高力士给李隆基出了个馊主意,告诉皇帝他弄了个宫外美女来。杨玉环还是一身素服,毕竟婆婆武惠妃去世三年的孝服刚除,来到华清池,歌舞升平,公公李隆基隆重接待了她。

李隆基之前肯定也见过杨玉环,只不过这次是以男人的视角相见,果然一见倾心,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当即赏赐了很多金银首饰,这个流淌着鲜卑族血统的男人对“转房”应该也没多大的心理障碍。

杨玉环还不明所以久未见的父皇,怎么开始关心她了,而当晚赐浴,听到李隆基要她进宫伴驾,让她惊愕,尴尬,羞愧难当。此时杨玉环22岁,步履维艰的回到寿王府,每一分每一秒都觉得难熬,尴尬。

而56岁的李隆基仿佛焕发青春光彩,回到了长安,他要把杨玉环据为己有,怎么才能做到呢?他想到了一个主意,让寿王妃自己上书,请求出家奉道,为李隆基已故的母亲窦太后祈福,还让人写了一道敕文。

大概意思就是,寿王妃志不在享福,而是想一心出家奉道……。而杨玉环才奉了几天道,就被接到华清池与李隆基共度情人时光,宫中朝堂都知道太真妃了,那么最尴尬的寿王李瑁怎么办?

正好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去世了,李成器曾经抚养过李瑁,于是李瑁立刻上书,请求为宁王李成器守孝,离开了长安。

四年后,李隆基先是给寿王娶了一个韦妃,之后立刻封杨玉环为贵妃,结束了女道士生活。杨玉环与李隆基朝夕相处中,却产生了真感情,他们感情的基础就是兴趣相投。

从父亲相王李旦,到李隆基以及哥哥弟弟都非常擅长音乐,乐器。李隆基不仅擅长笛子还能作词作曲,杨玉环也是歌舞俱佳。是知音,有爱情,这也是杨玉环一生中最歌舞升平的日子。

夫妻总有拌嘴的时候,杨玉环一生都没有把李隆基当作皇帝来爱,而是她的三郎。后宫佳丽三千,杨玉环即使得到再多宠爱,依然吃醋,嫉妒。也有了历史上杨玉环两次出宫。

第一次李隆基把杨玉环出宫后,立刻就后悔了,又让人送去宫里的饭菜,杨玉环也喜气洋洋,当晚李隆基就派人把杨玉环接回来,小别胜新婚,两人更是如胶似漆。

第二次出宫风波,杨玉环也害怕了,李隆基把她接回来,本想惩罚可心又软了,从此两人感情更好了,再也没吵闹过。而平息风波的杨玉环远房侄子杨钊得以上位,李隆基赐名杨国忠,一代奸相就此登场。

腐败的朝堂,终于迎来了安史之乱,葬送了大唐百年荣耀,38岁的杨玉环在马嵬坡用三尺白绫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要说乱政、干政,她没有参与其中,她一直做她的小女人,不参与权力的争夺。但是大唐的危亡责任她抗下了一半。

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说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她漂亮丰满会讨男人喜欢,没有过多的心计,心地可说有几分善良,没有像其他女人过多的干涉朝政。洁身自好,但又有几分多情妖艳,在情场上也是一个有一定本事的女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帮助皇帝,客观点发现潜在危机,没有忧患意识,还是有些头发长见识短,只图眼前的享乐,花天酒地,无朝政大局意识,荣华富贵,随波逐流,随着大帝宝坐的崩塌,好景不久失去了,天赐福命,命到最后也算是悲惨。

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谢邀。杨玉环即杨贵妃。她除了长得漂亮外,没有多少突出的地方。最令人惋惜的是,不该找一个嘴上日日说恩情,大难当头不让飞的薄情寡义之人!否则怎么会在安史之乱、李家政权的争斗中,死于九五之尊李隆吉所赐的三尺白绫之下!但对于其死因的板本,有多个传说,上述说法仅是其中一种,假定事实真是这样,可怜世人,为了寻找幸福却葬身于"幸福″!这对那些看问题片面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极高警示!

历史上杨贵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公元755年,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爆发。面对安禄山的大军压境,唐玄宗只好仓皇出逃。在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西)时,众将士将怨气都发泄到杨贵妃身上,威逼杨玄宗杀死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随及逼唐玄宗杀死红颜祸水杨贵妃。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好命人用白绫缢死了年仅38岁的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埋葬于马嵬坡西郭之外一里许的道北坎之下。然而,有关杨贵妃的传说,却越传越多,越传越神。

对此,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有这样的记载:“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2年后,郭子仪收复两京平息叛乱,唐玄宗返回长安后,马上派人去祭奠杨贵妃,并密令高力士将贵妃移葬于他所。

然而,高力士打开其墓却惊呆了,墓中并没有发现杨贵妃的尸体,只在里面找到了一个锦香囊。

对此,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杨贵妃究竟是否真的死在了马嵬坡?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

有说死于佛堂之下的,有说死于乱军之中的,有说吞金而死的,而最令有感兴趣就是远遁日本这一说法。

关于远遁日本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唐玄宗在处死杨贵妃过程中,只有少数人在场,于是找了一个宫女替代杨贵妃去死,而真实的杨贵妃早就在高力士的安排下离开了,为防止露馅,在离开马嵬坡之后,高力士又偷偷回去把替身处理掉了。

后来几经辗转,杨贵妃在日本遣唐使的掩护下,一路南逃,最后从江苏的扬州市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并且流传三个传说。

据说,杨贵妃逃往了日本。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中日学者的认同。当年,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走贵妃尸体时,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的港口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找杨贵妃。在久津找到杨贵妃后,方士还将玄宗所赠的两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作为答礼,这两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杨贵妃最终死于日本,葬在久津院内。至今,当地还有一座杨贵妃的妃墓,墓上建有五座石塔,名曰“五轮塔”。杨贵妃墓前有两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日本出现了贵妃墓和贵妃雕像,甚至连著名日本影星山口百惠也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当然,除了杨贵妃远渡重洋,流传到了日本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 还有一种更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了美洲。台湾学者卫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被人带往了遥远的美洲。

当然,真相到底如何,还要专家进一步考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