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如何做到权倾朝野的?

历朝历代为什么皇帝对太监是那么的信任?因为他们对皇权不会产生任何的危险,太监他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且没有后代,即使取得天下,他也没有办法把他交给下一代,太监制度是中国常见一种内宫制度,关键的时候太监往往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历朝历代太监都是很厉害的,东汉末年十常侍,唐代中后期宦官权力最后大到废立皇帝为止,宋朝指挥打仗的童贯就是一个太监,不过这个太监还是很有能力的。明朝的太监就更加不用说了,大家都非常清楚。

太监权倾朝野他所做的最核心的就是取得皇帝的全心的信任,太监的权力其实是皇权的延伸,只要取得了皇帝的信任,皇帝本来应该处理的事务,有一部分交给了太监处理,那么太监就可以达到权顷天下。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首辅或者说是执政的大臣与之勾结,表里合一就可以了。

历史上太监是一个奇特的群体存在,对于整个历史进程来说弊大于利,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没有几个,有些名气的也就是明代的郑和,冯保,还有刚才提到的北宋的童贯。当然还有一个是改良造纸术的蔡伦,不过这个人的人品是差到极点,如果不是因为改良了造纸术,估计这个人就是坏蛋中的坏蛋。坏太监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

太监是如何做到权倾朝野的?

不请自来,我是不爱长篇大论的的文史并蒂,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复杂的政治斗争导致的。这点在明朝表现得最为明显,朱棣设立内阁之后,以内阁为首的文臣集团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皇帝害怕文臣集团的权力无限膨胀,于是就另外扶植了宦官,用以制衡文官集团。所以,在明朝的整个决策链中,内阁具有票拟权,皇帝也针对性地赋予宦官集团批红权,皇帝则在中间尽最大可能的平衡这两个政治集团的实力。

明朝宦官一开始宦官集团文化水平低,不是文臣集团的对手,朱瞻基就设立内书堂,专门教育宦官,目的就是提高宦官集团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掌握不好两者的平衡,造成一方独大,就会出现宦官或者文臣专权擅政的情况。明朝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的崛起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第二,皇帝的个人情感导致的。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皇帝本人还是非常孤独的。继位之前,要时刻想着如何去击败其他皇子,争取并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继位之后,也要时刻防着大臣专权擅政,防着其他皇亲国戚造反。即便是与自己儿子或者老爹相处,也要遵守先君臣后父子的礼仪。

因此,皇帝真正的朋友并不多,而太监作为从小陪伴皇帝一起长大的人,往往会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是君臣之间的那种信任,而是朋友之间的信任。太监一旦学会利用这种信任来谋取私利,往往会成长为一个权阉。唐朝高力士就是最典型的情况,不过此人心术比较正,是个“心善”的权阉。

第三,宦官的特殊地位导致的。无论哪个朝代,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被别人夺去江山。因此,无论血缘关系多么亲近的人,也无法让皇帝彻底信任。但是宦官就不同了,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这个群体的人不会有子嗣,造反篡权的可能性比较小,顶多也就是谋点私利,这完全在皇帝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再者,宦官每天都在皇帝眼皮底下晃悠,非常容易造成灯下黑的情况,除非是皇帝自己发现问题,否者其余监察力量很难深入到皇帝身边区监察宦官。另外,宦官作为经常陪伴皇帝的人,对皇帝的习性最为了解,一言一行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比如说明朝宦官魏忠贤,就吃透了明熹宗做木匠时不愿意让别人打扰的脾气,专挑这个时候汇报事情,很容易就糊弄过去了。

所谓“万物皆有因果”,宦官虽然令人讨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皇帝自己放纵的结果,或者更直白一点说,是皇帝与宦官相互利用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