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我提一个观点曹操在汉中没有失败,这不是哗众取宠。从明面上来说是刘备胜利了,但是从战略布局上来说曹操略胜一筹了。

汉中之战黄忠,法正贡献很大,具体的不用说,我相信提这个问题的人和看的人应该很清楚。为什么说刘备败了?

一。汉中争夺战损将

曹操损失了下夏候渊,但刘备也损失了好几位将军。当时刘备出发的时候,我记得刘备手下的几个术士就预言刘备,只得其地,不得其人。

二。刘备只得地不得人

汉中人口本来有十多万,一开始迁走了5万,后来张鲁又带走了几万,后来曹操命令谁我忘记,反正陆陆续续的又把周边的5万多人口迁走了。所以刘备得到了汉中,但是没有人,三国里面最重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因为三国有的是土地,但是就是没有人。

三。战略上失误

曹操觉得汉中是鸡肋。杨修猜出曹操要撤兵,把杨修给砍掉了,但是实际上汉中对刘备说才是鸡肋,因为汉中是蜀汉的门户,不得不守。但是汉中没有人怎么守?驻军要吃饭,汉中与巴蜀之间的供应很有问题的,汉中又必须得驻扎重兵,现在明白了吧。

四。刘备占领汉中的后果

汉中对于刘备来说不得不取,占领之后直接导致的就是蜀汉经济崩溃。你们还有印象吗?刚一开始占领整个巴蜀的时候,刘备是大赏将士,蜀汉是非常的富裕,沃野千里。但是转眼之间,当了汉中王之后刘备居然下令禁止酿酒,说明粮食出现了问题。这就是占领汉中之后的直接后果。

所以谈不上刘备胜了,实际上从战略角度,反而曹操略胜一筹。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谢谢邀请。

汉中之战,对于三国局势来说影响很大,曹操丢了汉中,才让刘备集团站稳了脚跟,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首先咱们来看看汉中的位置。

汉中的地理位置很关键。

北边是莽莽大秦岭,是个巨大的天然屏障。

往东,可以乘船沿着汉江直达汉口、武昌,联合东吴,进军宛、洛。

往西,可以连接陇右,直取凉州。

汉中处在一个十字交叉口上,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对于蜀地来说,这是个门户。控住了汉中,就意味着挡住了北方的进攻。从汉中进蜀地,相对要容易得多。

汉中之战的失败,对于曹魏来说,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误,导致天下统一推迟了44年。

那么,咱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曹操会丢了汉中呢?

阿呆认为,这是曹操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战略上重视不够。

相反,对于刘备来说,这是个生死存亡之战,占了汉中,就活了。没占住,就随时有被灭亡的危险。

曹操从张鲁手里拿了汉中之后,司马懿建议一举拿下蜀地。曹操却担心东吴方向的问题,没有这样做,而是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汉中。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即使丢了汉中,也损失不大,起码还有整个北方地区呢。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丢了汉中之后,刘备的蜀地就固若金汤了,很难攻打进去了。事实也是如此,丢了汉中之后,刘备集团凭借着天然屏障,安然度过了44年。

汉中之战,前后两年,刚开始各有胜负。

当汉中之战形成隔着汉江的对持和胶着状态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刘备当时也很艰难,已经到了全员战争的状态“男可战,女可运”。男丁都全部上前线,女人负责后方运输。从蜀地到汉中,相对好走,运输也方便。诸葛亮在成都的后勤工作很到位,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要拼死拿下汉中。

相反,曹操的军队在汉中作战,后勤要从关中地区供应。翻越秦岭天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有栈道,但是路太险,太难走,大规模物资很难运输。

农历五月,恰恰又是到了汉中的雨季,曹操的大军的粮草就匮乏了,运不进来。这种胶着状态考验的是耐力和心态。

刘备正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心理上打垮了曹操。

连绵的雨,让曹军的军营处在汉江北岸的烂泥之中,蚊虫叮咬,湿冷难耐,粮食又匮乏,吃不饱。相反,汉江对岸的刘备大营,专门把大锅架到河边,架到上游,让煮肉的香味和士兵的欢声笑语传到对岸,传到曹操的军营,大鱼大肉和曹军的清汤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天,两天,三天……十天半月,天天这样,曹军的被折磨得没有一点斗志了。

曹操也同样扛不住了,忍饥挨饿,风吹雨淋的滋味受不了。

撤军。曹操撤军了,认输了。

刘备从此占领汉中,封死了关中入川的门户。

所以,阿呆认为,汉中之战曹操的失利,不在于军事上,而是在于两点:

一是,战略思想上的不够重视,忽视了汉中门户对刘备的重要性。

二是,输在心态上了。被刘备把心理防线给拖垮了。曹军如果再坚持下去,刘备也不敢轻易渡江而战的。

汉中之战,曹操虽然失败了,并不是军事力量不如刘备的蜀汉集团。相反,经过赤壁之战后的十年休养和剿灭西凉部队,曹操的军事、经济都是非常强大的。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汉中之战的结果不能说明蜀军已经比魏军更强大,汉中之战的结果一是因为汉中的地形不利于曹军发挥长处,二是汉中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因此他愿意投入所有力量来争取胜利,而曹操则需要考虑更多,消耗不起就只能放弃。

汉中盆地处于群山怀抱之下,多山路,这种地形对于骑兵是很不利的。而曹军的骑兵比蜀军强的多,曹操的虎豹骑是三国时期最强的骑兵。在当阳之战时,曹操就是以五千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一举击败刘备。然而在汉中,双方很多战斗都是在山地、隘口、山道上进行,曹军的骑兵无从发挥威力。

而更重要的是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刘备来说,汉中属于必争之地,所以汉中之战时他先后投入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名将,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在汉中之战中,蜀军也是损失惨重,吴兰、雷铜战死,陈式等十余营在马鸣阁道被徐晃击破。刘备紧急致信诸葛亮调兵增援,杨洪对诸葛亮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这里并不是说蜀中已经到了需要征发女子帮助运输的地步,但是可以想见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刘备不得不全力去争夺。

而对于曹操来说,汉中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而且关中历经战乱,粮食产量不足,大军在汉中所遇粮草需要从关东地区调运,一路跋山涉水,压力极大,不利于长期作战,而且蜀军作战勇猛,夏侯渊等人战死,魏军损失也很大,徐晃等部大多已经换成新兵。继续耗下去未必不能击败蜀军,但是代价肯定也会很大。

曹操也担心如果损失太大,万一荆州、扬州有变的话会有危险,所以选择了撤退。从后来关羽北伐襄樊来看,曹操这一担心是正确的,及时撤军也是对的。

所以汉中一战的结果不能证明蜀军已经比魏军更强大,只能说已经足够对魏军构成威胁而已。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当然不能。

其实,蜀国能以区区一州之域对抗雄踞中原的曹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条件的帮助。而在与魏军抗争时首当其冲的汉中天险,最利于蜀军这个守方进行防御。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谷纵横,地形相当复杂,构成了交通往来的巨大障碍;其北边的秦岭雄峙于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东至丹水河谷,横长约400公里,纵宽约100~180公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给关中入蜀的各条通道带来处处险阻;曹魏军队入蜀,或穿行于深峡窄谷,或攀登上座座高阪,其路途之艰险可知。尤其是秦岭诸道的河谷两侧,多为悬崖峭壁,人马难以立足通行,因此古来常在沿途凿山架木,修建栈道。而相对于蜀军而言,从大巴山运粮至汉中,虽然也颇为艰难,但总比秦岭谷道要好走的多。

况且,对于盘踞在中原和关西的曹魏来说,汉中地区固然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对于该地的需要和依赖程度并不像蜀汉那样迫切。曹魏若要进攻巴蜀,汉中是势在必得,但是如果对蜀汉采取防御战略,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能够掌握汉中当然很好,要是付出代价太高,难以承受,也不妨放弃,这样对曹魏虽有些被动,却不至于构成致命威胁。曹魏若要守住汉中,需要不少兵力,而夏侯渊、张郃数万人马,也还是抵挡不了刘备倾国而出的进攻,后来曹操领大军到来,其大量粮草给养更是需要从关中乃至中原内地运送,经过数百千里跋涉,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南阳等地甚至因此激起民变。

曹魏的粮食来之不易,那么刘备便正好抓住这个痛点,对曹魏的粮道进行打击。

据《裴注》引《云别传》记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由此可见,曹操的粮草,乃是由褒斜道从关中运抵汉中,全都堆放在北山(今勉县天荡山),数量有上千万袋之夸张,这些粮草的结局《云别传》里没交待,但依照上下文与常理推断,这些粮草恐怕全被黄忠一把火给烧了,所以汉中之战后黄忠才能从讨虏将军直接被提拔为征西将军,地位居然在关羽马超之上(当时关羽为荡寇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这光靠斩一个夏侯渊还是不够的,只有可能黄忠又立一超级大功、烧掉了曹军的粮草,使其军士饥饿,“亡者日多”,曹操于是彻底失去了与刘备相持的资本,所以才陷入了纠结之中……

曹操当然知道汉中战略地位的重要,但他又痛感大军在此驻防殊为不易,所以把该地形象地称为“鸡肋”。

确实,在国力并不十分强大,中原残破、百废待举,又要兼顾东线战事的情况下,死守汉中对曹魏来说代价太大,有些得不偿失,不如把它抛给蜀汉。因此曹操最终采取了放弃汉中的做法,将对蜀作战的正面防线收缩至关中,把秦岭难以通行、运输的困难抛给蜀汉一方,利用“五百里石穴”的天险来阻碍对手,并且迁徙百姓,将汉中变成空旷无人的荒野,使蜀军在北伐时无法沿途获得补给。自己则通过防守不战来休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为将来的统一战争作好物质准备。

这里顺便解释下另一个问题,曹军屯放粮草所在之北山,乃在阳平关以东、汉水以北,临近褒谷口,等于是曹军的大后方,周围全都是曹营,远在蜀军斥候侦查范围之外,黄忠为何不但知道粮草屯放之所(难不成有蜀军也有无人机?),而且居然还能绕过重重关隘与营寨,摸到这里烧粮草,这不是很奇怪么?虽然正史上没说,但很显然,刘备在曹营中有内奸,这个内奸我们不妨也花点篇幅介绍一下,这位仁兄就是后来在街亭之战和兴势之战大放光彩的王平!

王平,字子均,原为巴西宕渠人。这个宕渠,就是汉中之战前两年张郃与张飞大战宕渠的那个宕渠,当时,张郃率军至宕渠抢夺人口,迁徙王平这些巴人回中原,还遭到了张飞的强力阻击,可见,王平这帮能征善战的宕渠少数民族,是魏蜀双方极力争取的对象。

为什么呢?

原来,这宕渠,乃是上古时賨国部族的国都,这个部族(现在土家族的主源),擅长使用木板制作的盾牌,冲锋陷阵,所以叫做板楯蛮,这些人生长环境恶劣,民风彪悍,打起仗来嗷嗷叫,战斗力极强。周武王伐纣之时,就得板楯蛮相助,以战歌战舞鼓舞士气,冲锋陷阵,永锐而不可挡,以致殷人倒戈,所以史书上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说法。后来刘邦从汉中攻打关中,也招募了大量板楯蛮加入汉军,板楯蛮不仅为汉军指引路途暗度陈仓,而且身居前锋陷阵,高歌而进,视死如归,史书上说刘邦观其深受震撼乃言:“此武王伐纣歌也。”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不输租赋,世号为板楯蛮。”到了东汉,板楯蛮依然屡建战功,为朝廷平定羌乱,连摧破之,被称为“神兵”。总之,在整个两汉,板楯蛮都是朝廷的超级雇佣兵,并因此享受到减免赋税的优待。

图:宕渠賨人古城遗址

所以,王平身为宕渠土著板楯蛮,不仅世受汉恩,其老家如今又在刘备的地盘,他与他的族人不可能愿意背井离乡、死心塌地去为曹操卖命,故其虽为曹操所任之“假校尉”,却恐怕早已暗自归心刘备。因而很有可能,王平在曹刘相持的关键时刻,临阵倒戈,像官渡之战时的“许攸”那样,偷偷跑到蜀营,告知曹军屯粮所在及曹军当日通行口令,然后偷偷领着黄忠去北山烧了曹军的屯粮。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用许攸烧了袁绍的粮草,如今汉中之战刘备用王平烧了曹操的粮草,这也算是历史的一大讽刺。而王平从曹操手里“假校尉”(代理校尉),到刘备这里就被提拔为牙门将,也可见他在汉中之战中立功不小。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不能说明。

要对比三国的军事实力,先看疆域。曹操在先后打败吕布,张绣,袁绍袁术兄弟之后,基本统一北方。

曹魏定都洛阳,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 蜀汉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势力最为弱小,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 孙吴定都建邺,主要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国力居中,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曹操所占有的疆域之辽阔是吴蜀两国合起来都不能比拟的。

再看人口。三国时期,蜀国人口约有28万户,士兵人数约10万。 吴国人口约有52万户,士兵约23万。 魏国人口约有103万户,士兵约50万。战争主要是士兵作战,士兵人数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魏国人口多,士兵数量大,自然就在战争中占据着优势。蜀国人口在三国中最少,后期还出现了士兵人数不够,得不到充分休整等一系列情况。

由此说明,疆域广阔,人数众多的曹魏,拥有天然的军事优势。

曹魏集团在汉中之战的失败,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首先是劳师远征。汉中靠近西川,可以说刘备是在家门口作战,以逸待劳。而曹操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并且秦岭道路和入川道路坎坷难行,很多地方通行时都只能走栈道。诸葛亮又采用计策,在曹军休息时敲锣打鼓,故意制造出声响,这样曹军就更加疲惫,无心作战。

俗话说兵马未至,粮草先行。这样的大军远征,粮草供给本身也是一个困难问题。曹操一生中喜好断人粮草,但这次却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操好不容易收集的粮草,被赵云和黄忠给烧掉了,这样吃饭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曹军的持久作战能力就大大下降,拖着拖着也就拖垮了。

其次是军队士气问题。曹军刚刚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刘备集团多次打败,首先是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郃也被打败,赵云和黄忠烧了曹军的粮草,赵云还以少胜多,用疑兵计杀退曹操。经过这么多场失败,曹军的军心肯定严重动摇了。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这样看来,连曹操自己都没有信心继续打下去了,选了个鸡肋作为口号,士兵自然也无战心。

第三是汉中的地理位置问题。汉中离西川近而离曹魏远,并且地形崎岖,曹魏要防守必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不一定守得住。况且刘备集团来势汹汹,对汉中势在必得,与其在汉中被刘备集团长期牵制,还不如转手把汉中放掉,将战线后移,能取得更好的防守效果。所以对汉中曹操根本就没有打算一直守下去,因为汉中也不具备被一直防守的条件。

影响战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也不能仅仅通过一场战争的胜负评判刘备集团和曹魏集团的实力。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汉中之战,确实是刘备集团军事实力最强盛之时,一向被曹操撵着走的刘备,终于依靠自己的实力打退了曹操一回。但是,这能说明刘备的军事实力超越了曹操集团吗?当然不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曹操根本没有尽全力攻打刘备,曹操也不可能为了多取汉中,出动全部的军力。我们看看曹操手下的依靠的宗室和带兵大将,此时的分配。

曹操宗室里,夏侯渊战死,虎豹骑的主官曹纯病死,夏侯惇长期在后方,曹仁在荆州镇守,只有曹洪,曹休,曹真跟随曹操征讨汉中。曹操的最猛的儿子曹彰,本来也被调来汉中前线,还没到达,曹操就回来了《三国志.曹彰传》注引《魏略》。曹操的五子良将中,张郃和徐晃本来就跟随夏侯渊在汉中镇守,张辽,乐进,李典则留守合肥,防备东吴。于禁被授予“假节钺”,从他不久后就带着庞德等七军解救樊城来看,于禁未必参与了汉中之战。

其他将领如庞德,才归降曹操不久,解救樊城时,都被众人猜疑旧主在蜀,更不用说参与汉中之战,直面马超了。所以,庞德此时参与了曹仁的平叛宛城。文聘则长期镇守北江夏,除了参与解救樊城,几乎就没动过,李典在合肥。所以,曹操带着曹洪,曹休,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参与汉中之战,这本就不是曹操全部的精锐和兵力。而且,曹操主要的关注点在荆州之地,这个三方势力交织的地方,汉中之战一结束,徐晃也被调到宛城。

再看看刘备集团,当然这一战,也不是刘备的全部兵力,还有关羽的荆州集团没有参战以及孟达四千部曲在宜阳。但是,其他主要将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刘封,吴兰,张翼等等都参与汉中之战。这还不止,根据《三国志.杨洪传》,杨洪劝诸葛亮尽起蜀中的资源人口,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才夺取了汉中。曹操亲征,刘备知道实力悬殊,于是避而不战,双方一度僵持状态,互有损伤。直到黄忠和赵云,一个打劫曹军粮草,一个用空营计大败曹军,才打破了僵局,曹操无奈退兵。

所以,军事是讲究综合实力的,曹操地盘大,需要驻守的地方不少,分去了许多军力,再加上汉中对曹操来说,属于“鸡肋”,更不可能全力争夺,因此实际投入汉中之战的资源有限,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反过来,汉中对巴蜀政权意义重大,必然要竭尽全力夺取,所以刘备要比曹操用力,最终击退了曹军,这反倒证明了曹魏军实力强大。因为,不久之后,关羽围攻樊城,曹魏援军是一波又一波的。反观蜀汉,援救关羽不利,显示出一种疲惫的状态。而且刘备直到两年后,才出兵复仇,可见蜀汉的军事还是有先天性不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