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曹操想打赢赤壁之战非常简单,不需要怎么做,占领荆州之后就不要攻打东吴,回许昌去就可以了。然后整顿荆州,只要守住荆州就可以了,不用担心荆州守不住,荆州完全能守住,因为刘表活的时候东吴就拿荆州没办法。

实施大迂回战略,直接跳过赤壁之战一这一段,激怒马超,收复凉州,逼降汉中,只要张鲁一投降,刘璋是本能的畏惧曹操肯定会投降。如此一来占领了长江上游,从成都顺流而下,从荆州出发,从合肥出发,三路夹击。别说是周瑜,就算是孙武重生,也只能长叹。

应该充分的利用统一战线,只针对刘备,不针对孙权,只打最弱的,不打比较强的东吴,江东世家大族的熊性,辅以间谍战必将会四分五裂,不战而降。这个时候可以封交州的吴巨,以吴巨的尿性,一定会归顺曹操。这样就形成了对江东的全面包围,天下大势所归,孙权最硬也硬不起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曹军在赤壁之战一败涂地,几乎输掉性命,成为曹操征战一生中的奇耻大辱。做为现代人,立于古代考虑“曹操要怎样才能赢得赤壁之战?”这一军事问题,似乎很受时空的限制,毕竟我们没有过冷兵器时代的经历。但是,历史我们总是学过的,最不济也看过有关题材的小说或电影电视剧,因此即便做不出专业的谋略,也能将就说出个一二来。

做出这个回答之前,须要先弄清楚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失败。谭主经过分析认为,曹操之所以惨败,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主观上的因素。一是曹操的骄傲自负是主要因素。207年夏,在郭嘉的谋略下,曹操亲自出征,犹如神助,于秋季一举拿下乌桓,扫清了包括冒顿、袁尚袁熙等各方乌桓势力,一战基本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于是曹操便有些得意忘形了,还专门跑到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专程祭祀过的“神岳”碣石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那时曹操情绪何其高涨,气势何其宏大,心情何其骄傲,简直要一鼓作气扫平天下囊括宇宙了!208年正月刚一回到邺城,曹操便开始凿湖池、练水兵,罢三公、任丞相,杀孔融、树权威,兵许都、备南征。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七月便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夺取荊州,攻破刘备后,再一次膨胀了曹操的自负,已完全不把江东水师放在眼里,战争的天平此时已严重倾斜。二是有后顾之忧,不能全力以赴对付江东。西凉未灭,卧榻之侧尚有马腾、马超鼾睡,主力南下,后方空虚,不能不分散曹操的精力和形成后患顾忌。三是出兵过于草率,操之过急是其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曹操拿下荆州,不等局势稳定、军队休整、粮草补充便急于取江陵顺势而东,过于倚重荆州水师,而主力部队不习水战,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四是急功近利,缺乏战略思想,自从第一军师郭嘉在北伐乌桓胜利之时去世后,悲痛的曹操便没有了值得信任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使战略战术乏善可陈,在孙权战与降举棋不定时,曹操竟然传书孙权“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傲慢与冒进,一手促成孙刘联盟,使敌手实力大增。五是不知己不知彼,犯了兵家大忌,曹操的自负让其失去了判断力,号称八十万大军,其实包括七八万荊州军在内也不过二十万,对北方嫡系和荊州军的水战实力严重高估,同时对孙刘联军也缺乏详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是客观上的原因。一是曹军降收荊州军貌合神离削弱了战斗力。生性多疑的曹操本身对新降的荊州将士不信任,其嫡系部队也对降军瞧不起;荆州军投降后自宏情绪明显,士气低落,而且与江东相安无事多年,突然被曹操引发战事,厌战情绪较重,被动消极,缺乏积极性。二是北方将士水土不服,不思饮食,身体状况差,特别是大战前突染瘟疫,死病无数,实力大减。三是进入冬季,粮草不足,连马草都供应不上,影响战斗力不说,也影响军心。四是孙刘两家是被迫反抗意志力强,将士们在受到被消灭的威胁时所爆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他们虽然人少又是联军,但是心齐劲足战斗力强,而且有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众多的良谋之士,特别是周瑜文武兼备。五是曹操及其谋士长期在北方活动,对南方,特别是赤壁一带的季节气候、水文、地理不熟悉,导致受到火攻毫无准备,没有应对之策,更无还击之力,仓皇逃跑也是四处逃窜,慌不择路,毫无战略战术可言,惨败不可避免。

综合以上原因方析,谭主做“马后炮”浅薄认为,曹操要想赢得赤壁之战须做好以下功课:一是认真谋划战略,明确目标步骤,步步为营。摆脱郭嘉死后的“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悲痛困扰,广揽贤谋,广纳良策(此举在赤壁战败后明白并实施),平定西凉是第一步,拿下荆州是第二步,消灭刘备之军是第三步,夺取江东是长期目标最后的第四步。毕竟刘备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这个目标必须明确,也必须在灭江东之前,因为刘备弱且无根据地,而江东民富兵强可徐图之。二是降服荆州后,应加强两方面军的整编、休整和训练,统一思想,形成整体,适应水土,防止病患,提升战斗力和水战技能,特别是寻找并宣传有利于激发斗志的出兵理由,调动将士作战积极性。三是首要目标应先消灭刘备,以此为由头出兵,结交孙权并给予承诺,最好是联合孙权共同消灭刘备之军,即便不成功,也不能让孙权帮刘备,同时松懈孙权戒备,为日后图谋江东做好战略准备。四是分化孙刘联盟,可利用“离间计”“借刀杀人计”,挑起孙刘矛盾,借孙权之手除掉刘备最好,除不掉也要使其二虎相争,坐山观虎斗,待其力量消耗时机,或灭其弱方,或二者一锅端。五是提前调查研究当地气候、水文、地理特点,做好各方面准备,做到既防敌攻,又攻之有据,退之有依,胜可攻,退可守。六是最后利用时机攻取江东,待江东势弱或有可趁之机时才发动赤壁大战(当然也可是其它更有利的地方)

如此,曹操终可胜矣。然历史终究是历史,此“马后炮”只是耍耍嘴皮子谈笑而已,刘备、孙权两位皇帝如知切勿怪罪,要怪罪就怪罪小编吧,谁让他(她)出这个问答题呢?!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谢谢邀请回答。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也是鲁迅笔下的改造文章的祖师。

在三国历史中,曹操野心勃勃地占领了荆州,进而想消灭刘备。然而刘备与孙权二人联盟,商议打击势头正强的曹操。他俩在赤壁借助东南风,让曹操的军队战船燃起大火,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

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若想转败为赢,扭转乾坤,务必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在战前与军师商讨军事地理知识。这样的话,有军师的战术的参考,有对刘备、孙权的了解,有对赤壁之地的明了......曹操若能对敌军了解,知己知彼,怎不百战百胜。二是在战前准备大量的物质。虽然当时的曹操军队声势浩大,但是他的士卒兵马正闹饥疫。如果曹操能从细微之处解决士兵的温饱问题,解决兵马的瘟疫问题,这样就能为他打赢赤壁之战提供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三是在战前训练一支过硬的队伍。古时打仗,缺少的就是人力与战马。如果曹操能在战前重振军纪,训练一支貝有较强的战斗力的队伍,他又何尝不赢呢?四是战后不锁战船,让军队平缓渡岸。在历史中,曹军的战船因锁在一起,导致大火后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当时曹操命手下不锁战船,或许还有一丝赢的机会。五是曹操要与军师指挥得当。在战争中,一位优秀的将军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如果在大火燃烧后,曹操若能与军师商议,指挥得当,那他的军队怎能不杀出重围,进而转败为胜,去攻打刘备的军队。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放弃铁索连环

在三国演义中,因为北方之人不习水性,曹操集团望江兴叹,无计可施。这时候庞统乘机提出铁索连环之计,让曹军用铁锁把战船连成一片。这样一来,船就不会晃动了,走上去如履平地,当时铁索连环,其实有一个重大弊端,就是一旦船只遇到火攻,根本就无法散开躲避。但在历史上,这并不是庞统得计策,实际上是曹操自己下令铁锁连船的,可惜的是整个曹操谋士团,居然都没有人看出来铁索连船的弊端,或者说就算能看出来,曹操也没听。

实际上曹操完全可以放弃铁索连环,选择让士兵慢慢适应水上,这样一来,虽然发起总攻的时间要推迟一段时间,但是遇到火攻之时至少可以互相散开,不至于全军覆没。

识破黄盖诈降

黄盖实际上是江东孙氏的老臣,对孙氏忠心耿耿,绝对不可能因为曹操的进攻就轻易投降。可是曹操大概是因为张绣、刘琮等诸侯的不战而降,内心觉得江东乌合之众,面对王师进军投降才是正常的,荆州刘琮带甲十万,实力足已抗衡中原,他尚且不战而降,何况实力还不如荆州的江东呢?而且曹操营中可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怎么会没人看出黄盖的诈降计呢?黄盖的计谋并不高明,曹操哪怕谨慎一点点,也不至于中计,不可能没有谋士提出黄盖可能是诈降的担忧,只是曹操不以为然而已,他认为现在他的实力已经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抗衡,投降是很正常的,负隅顽抗才是最愚蠢的,所以对黄盖的诈降毫无戒心。

其实,曹操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试探黄盖,就是透露出黄盖准备背叛孙权投降曹操的消息,这时候,如果黄盖是真心投降,正好把他逼反让江东陷入内乱,即使黄盖因此被剿灭,孙权势力还是被削弱了,曹操势力也没什么损失,反正也不少他一个投降的。假如黄盖是诈降的,那正好可以一举识破,孙权不处置黄盖,意味着黄盖诈降计划的彻底失败,孙权处置黄盖,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提前做好应对疾病的准备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写给孙权的信中提到,因为军中发生重大疾病,主动烧毁船只撤退的,却得到了周瑜打败我这个虚名。可见,曹操认为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军中疾病,而不是周瑜的火攻。然而三国志同样记载,黄盖通过诈降接近曹操水军,火烧战船,火焰通过风势波及到曹营,曹操水军几乎全军覆没,不得不败走南郡。

结合这两段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军当时的确发生类似瘟疫的疾病,以至于和吴军初次交手即败退。

但是疾病主要是因为北方的水土不服,所以归属于曹操的十万荆州军并没有受到影响,周瑜也的确火烧赤壁,但是杀伤的大都是荆州水军,曹操说让周瑜得到虚名和主动烧毁船只,显然是掩饰自己失败的托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曹军主力部队并未在赤壁战场受损,曹操撤退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

假如曹操能够提前预料到南北方气候环境差异,提前于全国各地征集医生和药材,在曹军因为水土不服,发生疾病之时能够及时给予治疗,即使赤壁之战曹军依然败退,最多也就是损失一部分荆州水军和战船,北方主力还在,实力依然强于孙刘联军,完全可以继续等待时机与孙刘联军作战,不至于水军被烧了就全线撤退。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在说起赤壁之战时,大家总觉得曹操是大败而归,还觉得曹操当初如果肯先巩固好荆州,也许赤壁之战就能打赢。但问题是,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成功占据了荆州最重要的两个军事重镇:襄阳和江陵。

而在赤壁之战后,江陵和襄阳依然被曹操所控制。而江陵则是在赤壁之战结束快一年后才丢失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就算曹操不进行赤壁之战,曹操也不可能拥有比这更大的战果。

换句话说,如果曹操不打赤壁之战,几个月后他必然会率军返回邺城,只留下曹仁等高级将领镇守襄阳和江陵。一切是显而易见的,曹操的军政中心在河北邺城,不管有没有赤壁之战,他也不可能把军事、政治重心转移到襄阳或江陵一线,这也就意味着曹操的军事主力不可能留在荆州。

在这种背景下,等曹操率领军事主力离开之后,孙权等人必然会全力进攻江陵,以曹操留在荆州的这枝偏师,如果退守到襄阳,自然足以抵挡孙权的进攻;因为退守到襄阳,意味着后勤补给线和增援部队救援路程缩短了300多里,曹操就可以更及时、迅速的投入兵力进行救援。

但如果想凭借江陵抵抗孙权,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以这枝偏师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相关的后勤补给线和救援路程就会延长300多里,曹操想救援时,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种背景下,曹仁和周瑜围绕江陵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战争,最终还是决定退守襄阳。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赤壁之战绝不是让曹操在军事上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可用于扩张的势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赤壁之战这是这种现状的一次外在表现。

换句话说,当时的曹操,在孙刘联盟不变的情况下,他基本上是不可能打赢赤壁之战的,或者说,即便没有赤壁之战,以曹操在北方的控制局面,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把江陵给吐出来,将战线收缩到襄阳城。

从这层意思上来说,赤壁之战对曹操而言也真的谈不上是什么大失败。或者说,以曹操当时的控制力,还有当时南方和北方旗鼓相当的经济实力,曹操是不可能打赢赤壁之战的,即便勉强打赢,最后依然改变不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要怎么做才可以打赢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快速夺取了荆州下辖的襄阳、南郡、江夏郡,继续前进受到孙刘联盟阻击。其实刘备逃奔孙权,如同袁尚袁熙投奔公孙度,曹操施加压力则会联合抗曹,曹操暂停追击就可能窝里斗,这也是贾诩建议曹操坐观江东之所在。赤壁之战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说曹操不听贾诩之言,“军遂无功”。

当时曹操的军事实力还不具有压倒优势,不能采取水陆步骑夹江而下战术,也就只能严重依赖刘表水军试图渡江作战。当然,曹操如果借鉴韩信破魏战术,一方面在赤壁对岸摆出要渡江的架势,另一方面亲率精兵在江陵甚至讲下渡江直奔周瑜大军营寨,变水战为陆战,也是不错的选择。江夏太守文聘水战不错,可以掩护精兵渡江偷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