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袁崇焕死了,吴三桂不开山海关,清军依旧入不了关。明朝灭亡是三股势力夹击下的灭亡,李自成席卷了整个中原,并且攻破了北京城,造成了北京城的空虚,吴山桂投降了满清,做了汉奸,使得满清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中原。崇祯皇帝的无能,大臣的离心离德。最后铸就了大明的灭亡。
明朝读书人的气节很好的很多。你像我们台州的方孝儒被明成祖诛十族都不妥协。后期的东林党人,宁愿被宦官残杀,也不愿意妥协投降。崇祯皇帝宁愿自杀也不愿南逃。谈到这个大家热血沸腾。这是气节。还有网友一直推崇的天子守国门。
对一个人来说气节的确是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光凭勇气,光凭一时的血勇那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治大国,如烹小鲜。所以决定明朝灭亡不灭亡,并不是因为袁崇焕被杀或者不被杀。袁崇焕被杀,固然是导致清兵入关的一个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经济崩溃,积重难返,加上天灾,而崇祯压根不是治国之才,所用大臣也不是。
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祖籍是广东省东莞,大明万历年间的进士。他当时所处的朝代,明朝朱家江山面临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灭亡已经成为时间问题。所以,我首先明确回答,袁崇焕的生死都不能阻挡清人入关问鼎中原。这点是肯定的!
不过,我也充分肯定袁崇焕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以进士之身从军报国,以儒生之躯镇守戍边,被人称为“袁督师“。
可惜,他所效忠的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终年46岁。关于他的死,我个人觉得或许死得惨,但却死得不冤。
早在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世时,袁崇焕就被任命为兵部主事驻戍辽东军务。在此期间,他曾经率部多次击退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俩的多次攻击,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一时间,威震天下,成为满人心中永远的痛楚。
后来,袁崇焕一步步做到了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职务,可谓是大明的柱石,老朱家的依靠。
此时的袁崇焕,没有膨胀,反而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双方的势力优劣势。对于崇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击主张,表面支持却在暗中敷衍,希望首先修养生息再图外患。
公元1629年,屡战无功的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绕过袁崇焕驻地,通过大迂回的方式突袭明都北京城。
袁崇焕星夜兼程回援京师,并且在北京城下击退皇太极的十余万大军。但是,此事却成为袁崇焕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为他再也不被崇祯帝信任了。
之后,皇太极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明朝的君臣关系。尽管崇祯对于此次离间计存在怀疑,不相信袁崇焕真的勾结皇太极。但是,借助这次机会和台阶,崇祯还是出手收拾早已不被他信任的袁崇焕,而且方式极为令人发指,下旨凌迟处死。
后世,史学界对于袁崇焕给予了高度的赞赏。笔者本人也认为他是一个响当当的民族英雄,为了对抗大明朝的国家敌人,他鞠躬尽瘁,肝脑涂地。
但是,如果你细想一下,似乎袁崇焕并没有多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彪炳战功。我不是黑谁,实事求是地讲,当年大炮轰死了努尔哈赤不假,但那不能算作是他的军功吧,这种偶然事件不能作为他的历史功绩。
而且,袁崇焕曾多次夸大,甚至谎报战功来骗取崇祯皇帝的军资,擅自斩杀一品大员毛文龙,暗中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勾结往来……。这些,不可能瞒过自诩为睿智聪明的崇祯皇帝。他之所以一直隐而不发,去问责袁崇焕,是在等待和观察。
本人大胆的认为,袁崇焕真的不能算作历史名将。远的不说,就举明朝的几个名将来对比,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他是绝对望尘莫及的,丝毫没有可比性。近的来比,戚继光、李如松等区域性的将领,我看他都很难逾越媲及。
当然!他绝对不是叛徒,更没有勾结外敌,在这点上崇祯确实冤枉了他,或者崇祯仅仅是以此为借口而清除他。我们在说崇祯腹黑的同时,也应该站在帝王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作为大明皇帝,崇祯当然拥有对于国家大政的最终决策权。在对待满清的问题上,崇祯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剿之!杀之!甚至于,面对国内遍地狼烟的农民起义,崇祯都把它放在了第二位。崇祯倾尽国力支持辽东军务,一再要求袁崇焕“先攘外,后安内”。这是国策,但袁崇焕却自行其是,私下与满清接洽,以求得暂时的平稳。
兵部尚书兼领蓟辽督师,亲赐尚方宝剑统领大明最精锐的军队。这种待遇,体现出崇祯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但是,就在他统领辽东一切军务期间,清军皇太极居然打到了京师重地。
试想一下,当时的崇祯会是什么心情。脸面何在?君威何在?所以,袁崇焕的死是一种必然。
至于说,后世对他的歌颂和赞赏,更多是来源于清朝统治者的反明宣传,而且持续宣传了200多年。
最后,我不得不说,我们或许真的被愚弄了,袁崇焕压根谈不上我们的万里长城和擎天一柱。无论他个人的生死如何,大清替代大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不可阻挡!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袁崇焕不死,满清不要想越雷池一步,清军在与袁军决斗时,几乎是没打过胜仗,反而是努尔哈赤身中箭伤一命呜呼,清军绝望之时使出反间计,借崇祯之手杀害袁崇焕才曰益坐大。就像曹操不错杀蔡瑁张允,焉能有赤壁之败。
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能打退,但是不一定能消灭。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在所有后金将领之上,明朝的军事科技也远在后金之上。宁远和宁锦两战已经有了阴山飞将的效果,后金官兵对他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只要他在,后金军就不敢对他的大本营轻举妄动。熊廷弼镇守辽东的时候,虽然也能守的住,能击退后金的进攻,但并没有挫伤后金的锐气,战争的主动权仍在后金手里,后金不需要考虑防守问题。但是袁崇焕上任后,不久就重创了后金军队,虽然没有越国辽河向东进攻,但是后金方面已经开始考虑防御措施,担心袁部随时杀过来。
皇太极发动大军绕道蒙古进攻京师的那一次,袁崇焕千里驰援,他到之前,金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但是他一到,金军立马就落了下风,不久就被他击退。虽然这次金军的撤退带有故意的性质,因为有反间计在里面,但是反间计并不是这次的主要目的,只是一个备用计划。因为兵锋已经到了京师,必然全力攻击,如果袁崇焕晚到一步,就可抢先入驻京城,宣告明朝的灭亡,直接把首都从沈阳迁到北京。京城沦陷了,皇帝死了,皇太极还真想看看以忠臣自诩的袁崇焕跟内地失去了联系,孤悬辽西,接下来会怎么办,会不会也拥兵自立,这是上策。中策是袁崇焕及时赶回来救援,双方遭遇,由于袁崇焕是千里急行军,来到蓟门时难免非常疲惫,可能已是强弩之末,而且重型火器很有可能运不过来,这都会削弱袁部的战斗力,所以金军战胜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在这种情况下,金军一定会全力以赴,与袁部硬战一场,一旦袁部战败,金军就可一雪前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打败袁崇焕,那就不在这持久战,尽快撤退,减少伤亡,使用第三套方案,利用俘虏使用离间计,加剧崇祯帝与袁崇焕的矛盾,争取让他们内乱。所以,袁崇焕所部的战斗力确实是在金军之上。
金军偷袭京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内蒙诸部归降了皇太极。战役结束后,袁崇焕必然能总结到这个原因,之后必然会采取各种措施对蒙古各部进行拉拢,而袁崇焕在安抚人心这一方面还是有一套的。一旦拉拢成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辽西与蓟门彻底稳固,只要袁崇焕愿意,就可以发动对后金的剿灭战。
但是实际上,美人相妒,英雄相惜。其实袁崇焕跟皇太极还是互相看得起的。后期袁崇焕手握十几万雄兵,实力已远超守宁远孤城的时候,但却好像并没有要进攻辽东的意思,或者说并不急于进攻。不是条件不具备,因为袁崇焕打仗,只要有兵就行,堪称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他犹豫不前是有着多重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非常欣赏努尔哈赤父子的才华,欣赏他们知人善任,纲纪严明。欣赏的同时,再想想明朝的朝廷,那真是乌烟瘴气。当然,他不会叛变,因为他是为官一任,尽职一方的人。所以他会尽他的努力,来维护边境的和平,倘若有一天明朝有明君良相上任,他会争取把后金的人才全部招安。
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您客气点儿批评。哈哈。
个人认为,袁崇焕即使不死,甚至一直当权,他也无法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下面,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一下这个事情。请大家打开瓜子、薯条,我们开始了。
主管上看: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使我对袁督师没有那么多期待。
一是袁崇焕不是个合格的战略家。他是个出色的战术执行者,让他守一城一地,足可胜任,甚至还会有小惊喜。但他缺少战略眼光,对收复辽东没有全盘的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在他当一把手的日子里,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战绩。这个时候,唯一有可能挽回局面的战略家是孙承宗,袁崇焕的老师和提拔者。
二是袁崇焕没有做大事者的气量。他这个人刚愎自用,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性格比较倔强。从他排挤“满桂”,擅杀“毛文龙”等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排除异己,很难团结同志,而且心胸比较狭窄,这样的人是难当大任的。
三是袁崇焕的军事能力表现一般。宁远之战中,他凭借坚城大炮才打退清军。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也是依托城下与清军决战。他只在保卫战中取得过一些战绩,而在野战中,他率领的明军在对战清军时处于下风,他也不敢和清军野战。这里面固然有兵员素质的问题,但也反映出他军事指挥能力的不足。
四是袁崇焕不懂政治无法在朝立足。袁崇焕最吃亏的地方,就是他不懂政治,做事完全不考虑政治影响,也不考虑皇帝的感受,对崇祯连唬带骗,连“计五年,全辽可复”这样“廖慰上意”的大话也敢顺嘴胡说,北京保卫战时还敢把敌军引到皇帝屁股底下决战,可见他政治水平之低。
这些是袁崇焕的主观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真正使明朝彻底完蛋的,还是明朝自身的原因。
一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翻开崇祯那几年的历史,连续几年都是“大旱,大大旱,大大大旱”。灾民遍野,饿死着不计其数。而朝廷又没有足够的钱赈灾,使流民得不到安置。
二是朝廷决策的无奈。这边闹着灾,可朝廷的老爷们觉得旱灾不如清兵的威胁大,为了和清兵打仗,只能不断的增加赋税,即“辽饷”。灾民饭都吃不上,哪来钱交税?这是官逼民反。
三是朝廷里的党争。崇祯死的时候,说了一句“文臣皆可杀”。这话说的没毛病,那个时候朝廷的官员把心思都放在党争上,根本没人干活,崇祯下的旨意也经常得不到落实,这是典型的自己作死。
四是经济原因。以前看过一本书,说明朝灭亡是一个经济学的案例,因为明朝市场经济发展太快,而内部货币“白银”流通不足,导致了等等等等等的结果,我没记住,想必您也不喜欢听这种深刻的经济学,您就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五是“关宁防线”根本挡不住清军。“关宁防线”确实是固若金汤,但清军在吃了几次亏后,已经不去硬啃这些城市的门砖了,他们几次攻入明朝腹地,都是绕道蒙古,迂回过去的,远是远了点,不过总比送死强啊。就像二战的马奇诺防线,没有了敌人,再坚固的工事又有何用呢?
综上所述,袁督师即便活着,他也是有心杀贼而无力回天,明朝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袁崇焕若不死,清军能入关吗?
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而且还百病缠身的老人一样。这个时候除了顺其自然之外,别无他法,因为再好的医生也救不了死神要带走的人。
到崇祯皇帝上台袁崇焕出任蓟辽总督的时候,大明已经到了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地步。国内天灾人祸不断,朝廷官员贪污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底层民众大多也挣扎在死亡线上连吃的都没有了。又摊上崇祯这个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皇帝,没有谁能救的了大明。这些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大明王朝要灭亡的根本原因。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同时得了心脏病,艾滋病,脑血栓,白血病。就算是有医生能治好这些病,但是人还得死。因为这个人已经油尽灯枯。
后金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很强大了。这个时候来挑战大明,大明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将其剿灭,只能被动的防御。而此时袁崇焕出任蓟辽总督的确是给满清一个不小的麻烦。但是这个“天才”的崇祯皇帝也中了反间计把袁崇焕给杀了。你想想,皇帝都已经昏聩到了这种地步,任谁还能救的了大明?
在袁崇焕出任蓟辽总督的时候,满清确实是跨不过山海关这座天下雄关,八旗军屡屡以失败而惨淡收场。在一定程度上袁崇焕的确起到了迟滞满清入关的脚步。但是大明本身有太多太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最终被李自成灭亡。然而李自成由于政治上的短板,导致到手的江山被满清抢了去,最终还是阻止不了满清入关。
纵观古代一个朝代将要灭亡之际,都会有一批人才尽最大的努力来给朝代续命。但都无济于事,而且这些不世之材大部分都被自己所效忠的君主屠戮。因为这些朝代的确走到了尽头,尽管他们很努力,但于事无补。
所以,满清能否最终入关,和袁崇焕没有必然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