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如果崇祯皇帝招安了李自成,不需要去打满清,满清根本进不来。因为以满清当时的实力想占领整个中国,他们也没有想到占领整个中原。明朝为什么灭亡,就是因为大部分财政全部拿去剿灭,最后导致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又是一个不知道怎么样去充实国库等人物。他只是一个勤勉,思想僵化的儒生。

他只会弄一些捐款之类的,这种非常搞笑的方法。如果这个时候他大力抓贪官,一可以清肃朝政,二可以补充国库,有了钱之后,那么一切都好办了。古代贪官其实就是潜在的国库。看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

这个人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一些,他只知道自己怎么样辛苦,却不知道他的方法都是错的,他认为是别人误国,却不知道他才是最大的误国,所以不停的换人,导致整个朝政不稳。所以我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起,主要原因在他本身。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我从小就喜欢看《水浒传》,并且还去查过史书,正史没有记载,但野史有记载。据野史记载,梁山好汉实际上只有二十多人,宋江等绿林好汉并未被招安,也没为朝廷所用,而是最终被朝廷全部剿灭,没有一个人屈膝投降。

梁山好汉劫富济贫,惩恶扬善,为广大底层人民所爱戴,所以后来施耐庵老先生创作了《水浒传》以慰众人,大家千万别当真。

之所以《水浒传》的结局是宋江被招安,梁山好汉都没什么好下场,主要是因为不这么写,《水浒传》就没法流传于世上,政治正确什么时代都一样。

至于说大明崇祯帝为什么不招安闯王李自成,让他去帮大明抗击后金,个人认为:

1,当时后金对大明只是侵挠而已,并不致命。后金实力并不雄厚,无力并吞中原。后金只是想得到大明的承认,取得与大明平等的政治地位而已。倘若中原不乱,闯王不去攻打北京,崇祯帝不被逼死,就不会有清朝入关的机会了。

2,李闯王的实力可以攻下北京,可以说崇祯帝手中没有足够的筹码去招安李闯王,除非将天下许给闯王还差不多。倘若如此崇祯帝就没必要与闯王谈判了。

个人认为崇祯帝不可能与李闯王谈判或妥协,因为双方不存在可以妥协的空间。

崇祯帝或许没有千古一帝的才能,却是个有气节的帝王,士可杀不可辱!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这个问题可以说脑洞大开了。

但是脑洞大开就一定能颠倒乾坤?静夜史认为并不能。也就是说,即使李自成接受了崇祯的招安成为大明将领,他还是不能击败清军保全大明社稷,明朝依旧会灭亡!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李自成的人设就充满着各种悲哀。这样的人,无论是建立自己的王朝,还是成为大明的中坚,甚至说成为清朝的马前卒,都不能成就一番大业。

所以,明朝该亡还是亡,清朝该得天下还是得天下,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明朝当时的内外因素决定了历史大势不可违背!因为以下因素的存在:

1、李自成的能力问题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只坐了42天的江山,然后就匆匆退出,一路挨打,最终烟消云散。

为什么这一切如此之快呢?主要原因就是李自成团队的能力不足。

从1628年起兵,李自成除了最后一次风卷残云攻陷北京,取得了消灭明朝的空前是胜利,其他时间绝大多数都是屡战屡败。甚至在人数远远多于明朝官军的情况下,李自成的部队也一溃千里,不可收拾。

是李自成的意志不够坚定吗?不全是,但手下的乌合之众确实让一切不可能的失败成为可能!

农民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是一支可怕的力量。但是这个力量需要因势利导,也就是说,只有在英明领导的带领下,这个力量才能改天换地,首先王朝的更迭。而李自成能力的缺失导致他手下的农民只能打碎救王朝,而没有能力建设一个新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组织力和战斗力不足,使得农民起义军相对于明朝官军,除了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剩下的只有不足。

而一旦遭遇关宁军这样的强势武装,李自成的军队只有被追着打。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关宁军是明朝末年最强悍的武装,如果说这支武装不好打。孙传庭这样的次一级武装应该能打得过吧,事实证明还是不行!如果崇祯没有催着孙传庭去送死,李自成能不能拿下西安都很难说。

这样的军队,去攻打清朝的八旗军队,简直就是送人头。此时的八旗已经经过了两次改组,自1615年创立,经过1636年加入蒙古军,1642年加入汉军,已经成为一支多民族多兵种的强悍力量。

这样的军队,关宁军尚不能与之野战取胜。李自成的军队又如何能击败清军?要知道,军队在精不在多,农民能够一涌而起数百万大军,当然也能够一哄而散。

关于农民起义军的特点,想必崇祯是有了解的。所以在李自成多次表达了想要接受招安信号时,崇祯选择了拒绝!

不是鄙视你,是你真的不好用!

2、明朝的资金勤问题

打仗就是烧钱,尤其是北上和清朝决战。但是明朝没钱,如果有钱,明朝断然不会沦落到烽烟四起的地步。

所以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崇祯招安了李自成等部,让李自成成为明朝的在编人员,他拿什么去给将士们发工资呢?要知道自己可是一言九鼎,代表着大明绝对的权威。而没有拿到工资的农民起义军是继续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冲向清军送死呢?还是反戈一击干掉崇祯这个老板呢?答案再明显不过。

天启年间,孙承宗构筑了从山海关到锦州的防线,也就是“关锦防线”,关锦防线的诞生,有力阻击了清军从辽西走廊进入中原威胁明朝。

在当时后金还没有征服漠南蒙古,组建自己的海军的情况下,辽西走廊是后金入关的唯一通道,关锦防线也成为后金军队难以逾越的天堑。

但是,为了构筑这条防线,明朝却几乎倾其所有。毕竟孙承宗的防御体系是以堡垒和城池为基础的,要想取得压缩后金回旋余地的目的,明朝就需要不断筑城,并不断向北推进。

而越向北,后勤补给线越长,成本就越高。

到关锦防线趋于成熟时,这条长200公里的防线已经成为一个年耗至少300万两的吞金巨兽。虽然孙承宗一面筑城一面屯田,但是由于小冰期到来,明朝的屯垦并不能产生更大的效益,评价每年也就产出最多15万两。这就意味着,剩下的至少285万两的漏洞,需要从明朝国库中出。

假使明朝的财政收入能接近或者达到北宋的水平,在西北修建堡垒堵死西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现实是明朝末年的财政收入只有500万两上下,大部分都投入到关锦防线了,九边重镇怎么办?拿什么去赈灾?而且最要命的是随着后金征服漠南蒙古,后金完全可以借道蒙古南下劫掠,耗费巨资建造的关锦防线真正成为鸡肋的存在!

后金和漠南蒙古的联合,使得明朝北方压力骤增,开支更加庞大。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从地主手里收不到税,只好向农民摊派,这才导致李自成等人揭竿而起。

如果明朝招安李自成,首先发不起工资,其次开支继续增加加速明朝破产,最后农民起义军和关锦防线天然不匹配,最后只能造成1+1<2的效果。

最后,作为明朝的对手,清朝一直在为成功入关而努力,对于主动投降的汉人,清朝一直礼遇有加,这使得很多没有节操的汉人找到了家的感觉,为了不落到和袁崇焕一样的地步,他们纷纷投向清朝阵营。更重要的是,编入八旗的汉人享受股东分红的收益,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够发光发热,还能够养家糊口。相比于充满猜忌的崇祯政府,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李自成虽然不一定投向清朝,但是其意志不坚定的手下就不一定了,倘若如此,崇祯借李自成的手消灭清朝的目标就无法达到!通过两败俱伤挽救大明就更是无从谈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明朝招安李自成,本身就不存在可能性。李自成为何会起兵反对明朝?因为明朝为了筹集军饷,将繁重的赋役强加到广大农民身上,使农民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明朝的诸位王爷在朝堂已经极度压榨农民的情况下,对广大农民进行了二次压榨,农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必然会揭竿而起。

用阶级史观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祯年间,地主阶级的农民阶级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同时,汉族和女真的民族矛盾远小于明朝内部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至于有野史记载说,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时,曾经向崇祯皇帝提出过归顺,并且愿意帮助明朝去对抗清军,但被崇祯否决。这个说法在正史中从来没有被证实过,且不符合常理,故不足采信。

李自成也不是没有和清军交战过。在明朝被灭亡后,李自成短暂地统一了北方。因为吴三桂的背叛,于是李自成亲自率领自己的二十万精兵,前往山海关讨伐。双方在一片石进行交战,李自成的二十万精锐与吴三桂的关宁军鏖战一上午不分胜负,当十万清军加入战斗后,李自成的军队立即崩溃,作鸟兽散。

在一片石之战中,三方兵员的构成水平如下:
  • 吴三桂一方,统有关宁军五万人。这五万关宁军,是松锦之战中侥幸逃离清军追杀的残兵败将,1640-1642年的松锦之战中,关宁军的十多万主力部队,尽数被清军歼灭,主要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投降,曹变蛟兵败身死。

  • 李自成一方,这二十万可以说是李自成的全部家当,因为他手下的人虽然超过百万,但一方面需要驻守到北方各地,无法全部集中;另一方面,农民军的成分较为复杂,多数都是战斗力非常弱的穷苦农民。李自成的这二十万精锐,基本上是由投降或者投靠的明朝西北边军组成,其实力差着关宁军几个档次,更不用说和清军相比。
  • 清军虽然决定了最后的胜负,但还是没有把百分之百的本事拿出来。当时清军拥有数量巨大的红衣大炮和炮兵部队,在一片石之战中并没有出动。

可以说,清军在未尽全力的情况下,就轻松击败了李自成的部队,可见,两者之间的确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

清军入关后,开始了清除李自成西北地区老巢的工作,所到之处,清军甚至不用士兵攻城,只用红衣大炮对城墙进行持续的轰击,便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克城池。因此,清军扫清北方的工作,异常的轻松和顺利。

所以说,李自成远远不是清军的对手。再说,李自成即使被招安,他会蠢到去和清军消耗然后让明朝坐收渔利吗?李自成不是傻子。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李自成是否与崇祯议和过,有没有招安的可能?第二,如果李自成被招安,能否打得过清朝?其实野史当中叙述道,就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于煤山自尽的前一天,李自成派太监杜勋上城与崇祯和谈,而且议和的内容让人匪夷所思。势如破竹,占据优势的李自成居然“怂”了,决定放过崇祯,想在明朝体制下混个王爷当,还想帮崇祯消灭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和北上辽、沈攻打清军。

《怀陵流寇始终录》:内侍微言之,上召入,勋言:“李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奉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诏入觐。

而《甲申传信录》也有一样的说法,请各位读者看红线部分,与《怀陵流寇始终录》的说法差不多。附图。

据野史记载由于各种原因(或曰没传达到位,或曰崇祯咨询阁臣,阁臣不置可否,此事遂不了了之)这次和谈并没有成功,这就让很多人感觉到惋惜,感叹道如果此次议和成功,明朝还能续命N多年啊!

但是,尽管有诸多史书记载,此事是否属实,至少应该有很大疑问,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假的。

首先,这件事史源就有问题,尽管史书记载纷纭,但是史源却是同一个,这种说法最早来自沈国元的《甲申大事记》,而著名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曾去北京访问明朝遗老去了解当时北京城破前后的历史,据其考证《甲申大事记》里的内容相当不靠谱,而他的《国榷》也果断的摈弃了这个说法,指出杜勋上城根本就不是去谈判而是单纯逼崇祯退位,“述贼语,请逊位”。

《北游录·纪郵下》:晚过王文宣、霍彦华,语旧事,知《甲申大事记》殆啽也。

其次,以常理推断李自成与明朝对抗十多年,深仇大恨,早已是不可解的,历数李自成干的那些事,多次降而复叛、焚烧凤阳皇陵、杀死明朝亲藩,在崇祯死前五、六天还在昌平放火焚烧明朝的昌平十二陵。

《明季北略·十六报贼焚十二陵》:甲辰黎明,昌平陷,十二陵享殿悉焚,伐松柏。

在对于明廷来说,光是焚烧明朝皇帝的祖坟都已经够的上罪无可恕,李自成对明廷犯下这么多足以诛灭九族的事,不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要你命,反而给崇祯喘息的机会,真当人傻吗?

再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谈判,提条件的一方肯定是精心筹划的,不可能想到一出是一出,所费时间肯定不会少。李自成在三月十二焚烧昌平陵,三月十六焚陵信息传到崇祯耳朵里。如果李自成的谈判内容是在十二日前制订的,那么焚陵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是在焚陵后决定与崇祯和谈,这岂不是更是不可思议,这样的仇恨,李自成是基于怎样理由能自信的认为崇祯可以答应自己称西北王、割地河南、索要百万银两的条件的呢?

何况,别忘了明朝对李自成也干下了挖人祖坟的恶事,史书记载还泄了人家祖坟的“王气”,李自成对此恨之入骨,“自成闻之,啮齿大恨曰:“吾必致死于乔年。”,对于挖坟首恶陕西巡抚汪乔年“割其舌,磔杀之”,而昌平焚陵极有可能就是李自成的同态复仇,你掘我祖坟,我也烧你陵寝,满满的仇恨,李自成又怎么会跟崇祯谈这种条件。

第三、李自成在起义军里的权威性是不够的,起义军内部还有好几个权力中心,有点军事民主制的风气,就比如说刘宗敏在权力上就和李自成不相下,“其老本刘宗敏统之,自成不能制”,所以很多时候李自成根本不能搞一言堂,更多得听下面人的意见,就如在山海关作战失败回到北京后,他的继位仿佛就有被刘宗敏逼迫的成分。

《国榷·卷一百一》:礼政府右侍郎杨观光、少詹事何瑞征、光禄寺少卿李天经、李延鼎同鸿胪寺官劝进。李自成曰:“时事方亟,安能及此?”刘宗敏厉声曰:“若不正大位,即求还关中,不可得也。”自成曰:“明日登极,可即备仪。”

是故,李自成攻破北京登基的事情是其下属强力支持的,攻破北京更是起义军内部共同意愿,毕竟李自成灭亡明朝一当皇帝,下面人就飞升了,岂不快哉!所以即便是李自成有和谈的意愿,手下人也不会答应。大家想一个场景,眼瞅着都已经攻打到内城了,突然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说:“咱们不打了,崇祯也别让他退位,咱们安安生生去西北享福吧!”信不信刘宗敏等人分分钟钟把他砍为肉泥,想不到你浓眉大眼的也会出卖弟兄。

所以,崇祯招安李自成的可能性就是零,所以《明史》和《国榷》记载的更合理,李自成定鼎西安后称王,随即东进。攻破太原后,发布檄文,表明崇祯如果主动退位,他就“如杞如宋,饗祀永延”,乖乖下来,我对你好一些,然后在北京城下,李自成差不多攻破外城之后,李自成派太监杜勋请崇祯退位,而不是谈什么条件,这条逻辑线才更加合理,不是吗?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李自成接受招安,能不能与清军对抗,我的回答结果就是李自成还是会失败。从帐面上看,李自成的军队可谓是浩浩荡荡,一度多达百万,在攻下西安后,“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但是军队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不能看数量。结合史书的判断,起义军里有着众多的勤杂人员,能战之兵数量不会很大。就比如说在李自成与罗汝才第三次合攻开封的时候,其虽有百万人的规模,但是能战之兵不过不过步兵10万人,马兵3万人。

《豫变纪略·卷六》:计闯、曹二营,步贼约十万,马贼三万,每一贼有马三匹,胁从之徒近百万。

在李自成吞并罗汝才后,重新整编部队,其真正的精锐中军五大营的人数据《小腆纪年附考》、《流寇志》等著作推断,应该是6万人左右。

《流寇志·卷七》:新降曹革将领,骑兵五营,每营精骑二千,白旺总之。步兵十四哨,每哨精卒三千,刘宗敏总之。

所以,我来总结一下,起义军人数可能有百万之多,但是其能战之兵不超过二十万,其真正精锐不超过六万人,未发现成体系的炮兵部队这点实力是远远不能对抗清军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李自成自从山海关会战后,与清军真是一路战斗一路败退,尤其是潼关之战,面对八旗军红衣大炮猛轰,骑兵猛冲的战术根本就是一筹莫展,体现了硬实力上的差距。所以,让李自成去打清军也只能是松锦之战的翻版罢了。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怀陵流寇始终录》、《北游录》、《豫变纪略》、《流寇志》、《明季北略》、《甲申传信录》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假如崇祯帝能够成功招安李自成而封李自成为西北王。面对崇祯帝的攻打后金命令,李自成有两个选择:

一,去,接受命令,率军攻打后金。这里涉及的就是后金和李自成兵力的战斗力问题。后金是骑兵,李自成是步兵为主。以步兵打骑兵,基本上没有指望。明军败给后金原因有二:

1、明军没有坚决贯彻熊廷弼,袁崇焕的防御策略,还想着主动收复失地。

2、明军在李成梁的辽东骑兵被灭后,基本就是步兵。和宋朝和契丹,女真有,西夏的情形一样,败多胜少。

因此,李自成帅军去国外作战,也和明军一样没有什么作为,甚至表现还不如明军。

二,不去,不听崇祯帝的命令。理由有三:

1、既然是西北王,自当镇守西北,东北还是另外找人吧;

2、以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士卒需要休养为由拒绝出兵;

3,提出以大额的军饷条件为难崇祯帝,以此达到拒绝崇祯帝的命令目的。

从事实和逻辑来看,李自成拒绝崇祯帝的机率至少80%以上。

即:崇祯帝若能成功招安李自成,最大效果只是结束内乱而已。想要击败后金,还需要明朝正视自己的问题并改革。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钱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三个王朝的灭亡是因为钱:北宋,南宋,明朝。

北宋因为官吏厄员和军费臃肿又没有能够解决而灭亡。南宋因为官吏士大夫侵占大量土地导致南宋税基变小,无力支撑战争,而贾似道的改革也没有能够解决而亡国。

明朝的主要问题是皇室待遇问题和越来越大的军费问题。万历时张居正的改革只是增加了一些税源,最多能达到平衡,而无力去发动大规模的征战。

万历帝亲政后,开征了矿税。万历帝很聪明,没有把矿石收入给户部,而是进入自己的钱包。这才有了万历三大征的财务保障。

从万历时开始,明朝户部每年都是在勉力支持。原因在于朱元璋对农民征收5%—12%的低税。这点说越来越不能满足明朝皇室和军费的需要。

本来万历帝开征矿税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东林党的士大夫或处于维护传统儒家农本价值观,或维护商人利益,而对矿税加以反对。

万历帝不惜罢免官员才得以实施的矿税,却被刚即位的明光宗给废除了,继续把明朝的财政危机留给自己的儿子,最终导致天启帝,崇祯帝等不得不对农民征收额外的税收,最终造成农民的反叛。

明朝的财政危机,造成了明军无法提升和维持自己的火器武器,也无力购入更多的红衣大炮,甚至连边防军的军饷都几个月发不了。

若明朝有钱,修建堡垒,守兵以火枪加火炮攻打后金骑兵,何愁不能取得胜利。

纯粹手机原创手打,随手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