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这个事情在历史上面是没有发生的,但是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里面出现过,包括三国评话也出现过。

我们先来说一下历史上关羽张飞他们的关系。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下属,但是他们三个人关系很好,好到可以同坐一张床上面休息。而且纵观一生,关羽和张飞对刘备是忠心耿耿的。关羽不受曹操的诱惑,坚决跟随刘备,当时刘备还是个流浪的军阀,着实让人感动。关羽,张飞,刘备三个人死的时候也是前后相差两年。基本上也实现了同生共死的誓言。所以桃园三结义,虽然说虚构但也是在事实的基础上。

人活在世界上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父母的关系,一种是跟其他人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那就是孝,跟其他人主要是跟朋友的关系,那就是义。桃园三结义正是义的最典型的展示。

关于义的词语很多。

所以桃园三结义就有了一个核心的价值观,能够完美的展现义,在民间就有了基础。得到了大家的传颂。

桃园三结义,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忠,关羽对刘备的忠,这是清朝最推崇的,清朝重点的推荐的是孝和忠,清朝统治者也看到了这个价值,所以清朝各帝王疯狂的推崇关羽,最后是关羽称帝,走上了武圣的位置。

民间觉得这个很好,统治者觉得这个很好,所以桃园三结义就成了一个最经典的文化现象之一。存在就是有价值的。只有有价值的东西,它才可能被传送。

如何评价桃园三结义?

良禽择木而栖,酒逢知己千杯少,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含笑映祭台。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如何评价桃园三结义?

说起三国,不能不说刘关张。能打败吕布的,只有刘关张联合。

提起刘关张,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县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青牛白马,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虽说正史对桃园三结义的记录不是很详细,但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美丽的故事,也一次次效仿着焚香结义的宣誓。

时间应该是189年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给人希望的,是充满活力的。刘备也在等待自己的春天,自已现在已经二十八岁了,生命过去了将近一半,可是依旧碌碌无为,不能得志。虽说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自己还是时刻关心着天下和时事,刘备知道,黄巾起义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黄巾军马上就会来到涿县,我大汉的天下,我刘家的朝廷,我该那什么来拯救你呢?

果然如刘备所料,黄巾军来犯幽州,太守刘焉令邹靖出榜招募义兵。刘备看到了榜文,也看到了希望。这张榜文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一种灾难,但对于刘备来说,却是自己的春天。

因为这张榜文,让三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在集市中相遇,这是无法预料的偶然,更是难舍难分的情缘。

三人一见如故,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贫穷不得志,同样地忧国忧民,同样地想在乱世发挥自己的才华,建立一番功业,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三个人走在了一起。

于是,在涿县的桃花林里三个人备下青牛白马,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神明在上,桃花为证。我三人结为兄弟,同心协力,祭告天地,生死与共。

就这样,在涿县的春天,在桃花明艳的时候,三人在桃花树下结义。此刻,桃花也因春风的吹动而微微颔首,它感受到命运颤动的音符。当夹杂着桃花芬芳的春风吹向三人的面孔,三人相视而笑。英雄聚首,灭强敌,日月为之新,天地为之变,三国从此开始。

“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这一拜,保国安邦志慷慨,建国立业展雄才。这一拜,忠肝义胆,患难相随誓不分开。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壮我情怀。”

三人带着各自的武器,一把双股剑,一把青龙偃月刀,一杆丈八点钢矛,凭着自己的一身志气,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驰骋沙场,斩杀敌人,披荆斩棘,开拓疆土。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们一直相信那天的誓言,就算对方生死未卜,自己也要生死相随,永不背叛。他们是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诺言。因为有了那天的誓言,才有了关于过五关斩六将,誓死追随刘备的传奇。因为有了那天的誓言,当刘备得知二弟关羽之死,明明知道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军事决定,攻打孙吴,哪怕夷陵会一败涂地,哪怕会亡国,可还是坚决执行了,因为自己要履行誓言,成败都在兄弟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美好的相遇,多么美丽的桃园。多年以后,当他们,身为帝王或者将军,他们还会想起在那个涿县的春天,那美丽的桃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