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刘备攻打东吴,当然不是一时冲动。我好写过一篇文章讲述着一件事情。

你有兴趣可以在今日头条里面搜索。知常容 按照这个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内容。记得一定要在今日头条里面搜索,其他搜索引擎应该找不到吧,好像被屏蔽了。

我简单的讲述一下吧。

刘备伐吴的第一个目的是为阿斗铺路,刘备为阿斗铺路把嗣子刘封给杀掉了,这是第一步,他伐吴,主要是为了打开蜀汉的战略空间。如果荊州不拿回来,就成了割据之地,永远都没有机会问鼎。成为最弱的。

阿斗的能力,刘备心知肚明,虽然有诸葛亮辅佐,但能不能守得住,那还是另外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父亲肯定还会继续为阿斗铺路,毕竟自己年岁已高。这是他伐吴的主要原因。

第二,他还也想趁机拼一拼,因为再不拼就没机会了,曹魏内部正在整合,所以肯定暂时没有什么危险,如果等曹魏一旦回过神来,自己想伐吴,那就没有机会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俗话说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第三,荆州的战略地位。隆中对里面明确的说明荆州的地位的重要性,一旦荆州掌控,那就上可威胁曹操下可攻击孙权。所以战略要地不可失,如果说这里面完全没有为关羽张飞报仇的一丝成份,也说不过去,因为至少网友们的心里会感觉很不舒服。

所以刘备伐吴时充分思考的,不是冲动,不要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也不要受结论推断过程的影响。因为当时伐吴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必定失败,所以结论反过去找原因的论述不厚道。

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为关羽报仇,有,但不全是。那有人说,人家是桃园结义兄弟,弟死,必为关羽报仇雪恨!其实不然也,长坂坡赵云救下阿斗,不也演出摔孩子戏法,意在收买人心!

这次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名为关羽报仇雪恨,意在收复荆州。刘备出师打着为关羽报仇雪恨,更显得自己念兄弟情,也同样收买人心罢了。刘备不糊涂,如荆州有失,得与失去咽喉之地,等于关上外出的大门,如不夺回荆州,势必困兽川地。所以才兴全国之兵,想从新夺回荆州。这才是刘备真心用意!

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张飞先后被害,兇手都在吴国而要执意伐吴,其意何为:

一,为关羽,张飞报仇。

二,报孙尚香回吴之恨。

三,如有可能,一举拿下吴国,扩大蜀国江山。

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刘备若明知攻吴必败会破釜沉舟替关羽报仇吗?不会的!桃园三结义同生死只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权宜之计罢了!刘皇叔一代枭雄本事不大却工于心计言称恢复汉室乃骗取民心之口号也,他实是想自己当皇上享享帝王生活的滋味而已。比如猜刘备在世灭魏吞吴统一中原政权稳因之日,对那些功狗包括孔明五虎将在内也会效乃祖邦杀韩信等功臣的干活!为了自家天下免受威胁千秋万代永在,"狡兔尽走狗烹″几乎是历代开国艺祖惯技。

故刘备讨伐孙吴,表面是为关羽报仇实则为己!只是错估形势又不会用兵彝陵一战败得焦头烂额,天乎命乎?

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刘备伐吴的目的向来争议颇多,其中最著名“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组成了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场战役,历史意义极其重大。一来断了蜀国争夺中原的根基,使得汉室复兴再无希望;二来成就了陆逊,使其一战成名。

基于各方势力利益选择,按常理说如此般决定国家命运走向的大战是否开打怎么也该有一场精彩的辩论才是,即使不在朝堂打得头破血流,也至少要喷对方一脸口水才对,然而诡异的是刘备执意伐吴到底基于什么考量,蜀国发起此战的讨论内容在正史上竟然咸有记录,陈寿《三国志》只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因此大多观点以此为准,认为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可是细想一下,实际上这个观点还真的站不住脚,当然我不否认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情谊,但刘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位帝王,首要考虑的绝不可能是情感。

再来看看裴松之注,其引《云别传》中记录“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粗看与《三国志》无甚区别,一个是袭关羽,一个是袭荆州,而关羽镇守荆州,代表着荆州,好像没有区别,但是站在刘备的立场细细品一下,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如果是“袭关羽”,刘备伐吴则只是为关羽报仇,如果是“袭荆州”,刘备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拿回荆州,顺便报关羽被杀之仇。这么看的话,这两处记载其实区别很大。

01 刘备是一位帝王,帝王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定。我们知道,刘备的主要班底是荆州集团,结果荆州丢了,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如果荆州不拿回来,荆州士卒必然人心惶惶,此其一。

02 荆州集团与益州本土势力原本分属不同阵营,班底都基本成熟,突然挤在一起,势必产生利益冲突,而刘备既要保证核心班底荆州集团的利益,又不能轻视益州本土势力的诉求。怎么办?战争!对外战争向来是转移内部矛盾的不二法门。刘备此时需要一场大战来转移内部矛盾,巩固自身统治,此其二。

总结一下,刘备伐吴的真实考虑:1、转移内部矛盾;2、拿回荆州,安抚荆州集团,给蜀国统一留下基本盘,当然能一鼓作气灭掉吴国更好;3、为关羽报仇。

刘备攻打东吴真是为关羽报仇,一时冲动还是另有打算?

刘备决定征讨东吴,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大臣,都强烈反对。但是刘备不听劝告,依然发动大军,长途跋涉攻打东吴,最终惨烈失败。蜀国从此失去进攻主动权,而刘备也气恨难消,不幸去世。

实践证明,刘备讨伐东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刘备)

既然是个错误的选择,当初刘备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

诸葛亮当初之所以要反对刘备,道理很简单。那会儿并不是与东吴全面开战的时候。无论兵力准备、粮草准备、舆论准备等各方面,蜀国都无法达到与东吴全面开战的水平。如果一定要盲目前往,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失败。

再说了,从天下大势来分析,当时最强大的依然是曹魏。孙刘两家,无论如何不能开战。开战必然两败俱伤,两败俱伤的结果,就是曹魏得到好处,便于他各个击破。

也就是说,不是不打东吴,肯定要打,但一定要放到最后来打,打败曹魏以后再打。

诸葛亮讲的这个道理,刘备懂不懂呢?刘备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肯定是懂的。他既然懂,为什么却依然要这么做呢?

《三国演义》上讲,刘备讨伐东吴,是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

有人说,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不过,我倒觉得,虽然《三国演义》讲得稍微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小说家罗贯中触摸到刘备内心核心机密的一部分。这个机密是什么呢?

(关羽)

刘备在三国之中,白手起家,打下一片江山,实现三足鼎立。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道义”。

什么是刘备的“道”?什么又是刘备的“义”?

刘备的“道”,就是他是皇室后代,他需要拨乱反正,拯救汉室,这就是替天行“道”。刘备的“义”,就是他礼贤下士,尊敬别人,厚待部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备虽然一无所有,但他获得了不少文臣武将的追随,大家帮助他,打下了一片江山。

刘备明白,“道义”是他的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之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关羽和他虽然是君臣,但是形同兄弟。如果打着为兄弟复仇的旗号去讨伐东吴,则他的形象,在天下人面前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他必须要打。

当然了,这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一个理由,但并不是最核心的理由。

刘备攻打东吴,最核心的理由是什么呢?

刘备最核心的理由是“时间”。

刘备确实知道诸葛亮说得没错,当时确实不适合与东吴开战,确实应该把与东吴的战争,放在最后。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准备,与曹魏作战。

(诸葛亮)

刘备肯定很认可诸葛亮讲的这个道理。但是有一点,诸葛亮无法和刘备感同身受。就是那时候,刘备已经60岁了。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才40岁。

要联合东吴,打败强大的曹魏,没有个二十年三十年,是拿不下来的。但是,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是等不得二十年三十年的。诸葛亮却等得,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诸葛亮也才六十岁七十岁。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可以全盘规划先联合东吴,打败曹魏,接着再打东吴的这样一个宏伟计划。

但是刘备不一样。

本来,如果留有荆州,依靠荆州和汉中,两支拳头遥相呼应攻打曹魏,可能还有希望。但是荆州丢掉了,只剩下汉中一个着力点。要想从这一点上攻入曹魏腹地,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攻打曹魏,短期内又没有希望,而东吴抢去荆州的仇恨,又报不了。刘备的年纪又很大了。这就意味着,刘备此后的人生,必将毫无作为。他很可能就这样窝囊而死,抱憾终身。

这一点,志向远大雄才大略的刘备,怎么接受得了呢?

所以,要有所作为,刘备就必须行动。比较打曹魏和打东吴,显然打东吴的胜算更大。虽然两家交战,不是好事。但如果打赢了,把荆州赢回来了,再和东吴讲和,共同讨伐曹魏,不是更好吗?

所以,刘备就算懂得不能打的道理,也要坚持举兵讨伐。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