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不是民间的传说,而是明确的史料记载。
《宋史·司马光传》当中有这么一段: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不仅如此,在北宋时期的《冷斋夜话》当中,也有一模一样的记载。
话虽如此,但有个细节要注意,那就是当年司马光砸的都不是“缸”,而是“瓮”。
缸与瓮并不是一样的东西,简单来说,缸是一种宽口窄底的容器,而瓮是窄口宽腹。
如果再形象一点,就好像传统上用来装酒的那种容器,然后放大就是“瓮”。
搞清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那个时候,的确没有这么巨大的缸,但如此巨大的瓮还是存在的,而且瓮的口太小,有人掉进去,不容易救出来,所以要将其砸破。
司马光所处的北宋时期,缸与瓮都是存在的,但是大小完全不一样。
明朝时期保留下来的最大的缸,高度也就不到七十公分,更别说是宋代,这样的高度,哪怕是有小孩子掉进去,也根本不足以有性命之忧,直接就能站起来。
比起缸,如果想要烧制巨大的瓮,在技术上要容易得多。
有个成语叫做“请君入瓮”,这个故事出现于唐朝时期,当时的瓮,已经能够容得下一个成年人。
宋朝的时候,同样有巨大的瓮作为容器,宋朝时期的瓮,主要作为存酒的容器,此外,当时的人们经常会在院子里放上盛满水的瓮,用来防止火灾。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有小孩不小心掉进瓮中,也是情理之中的。
除此之外,因为缸的烧制难度比较大,而且容量相对于瓮比较小,在明清之前,缸往往不是用来盛水的,主要是用于盛放其他的东西。
比方说,盛放灯油、存放衣物,这样能够防止老鼠、虫子之类。
明清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更大的缸,现在在故宫当中,经常能见到那种大的铜缸,这种缸在宫里被称作“门海”,也是用来存水,防止火灾的。
相较于瓮,缸的开口比较大,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取水也更方便。
明清以前,虽然有缸,但的确没有这么大的,那时候有足够淹没小孩的容器,是瓮。
这一点在相关的史料记载当中也是很明确的,《宋史》与《冷斋夜话》当中,原文说的都是司马光打破了一个大瓮,救出了里面的孩子,没说过打破了水缸。
只能说“司马光砸缸”的可能性很小,但司马光砸“瓮”的可能性很大。
到底司马光小时候有没有砸瓮救人,就目前的资料记载来说,确有其事,宋代印刷术普及,很多的故事也传播很广,司马光的故事,也让更多的人知道。
至于为什么“砸瓮”变成了“砸缸”,可能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瓮出现的越来越少,甚至许多人都分不清瓮与缸,而缸听起来更朗朗上口,所以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先回答问题,答主认为史书中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记载是可信的,宋代可以制造出能够淹死儿童的容器。
关于容器,答主先在这里放一张图,后面还会提到它。
争议起因马先生是在一期电视节目上谈司马光砸缸真伪的,答主刚好看过这段,先简单跟大家介绍下。
当时北大历史系赵冬梅教授在节目中谈杨家将故事的真伪,马未都先生觉得历史的真相不可获知,重要的是历史传递的道理。
接下来,他问赵冬梅教授司马光砸缸的真伪,赵教授指出这在《宋史》里是有记载的,应当可信。 但是马先生马上指出,宋代烧制不成那么大的缸,所以这事儿是编造的。
赵教授毕竟是历史学教授,没有相关的文物知识,一时语塞。
很多人看节目,觉得“马爷”说的很对,简直是啪啪打脸啊。
显然,“马爷”为了支持自己历史没真相的观点在这里挖坑了,刚好赵教授就跳了进去。
史书记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实际上来自于历史文献,《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除此之外,在北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也记载了此事:
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坠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两个记载,内容大致相同,但是从成书年代看,《邵氏闻见录》要远早于《宋史》,作者邵伯温跟司马光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他的记录还是相当可信的,后来《宋史》应当是采纳了邵伯温的记载,或者其他的一些资料。
宋代能否制造这样的大缸或者大瓮?根据上面的文献记载,司马光砸的是瓮,在今天,瓮一般指口部收敛的容器,而缸则是直口的。有些人在这里纠结很久,想来想去没有头绪。
答主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今天对瓮跟缸的划分,未必是宋代的标准,需要确认的是当时能不能制造出那么大的容器来,甭管是缸还是瓮吧。
马先生说不能,那么我们回到一开始我放的那张图:
这是在成都金沙遗址的一处水井遗迹中发现的,看后面的说明牌我们就知道,它是以两个扣在一起的陶容器组成的,刚好位于井口的位置。很可能是古人把用坏的陶器改成了井口。
很显然,下面的陶器口部收敛,是今天的瓮,而上面倒扣的那件为直口,搁今天算是缸。
好,再看后面的牌子,刚好按比例画了个打水的成年人。那么我们都发现了,这两个容器都是足以让儿童溺水的。
对了,金沙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这么早的人就能制造出这么大的容器,宋人反而不能了?制陶是需要技术,但绝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不可能越往后越退步。
马先生说现在没有发现宋代有那么大的缸,其实只是因为这样的实用器一般不随葬,又太容易损坏,所以不容易流传下来。答主在西安发掘唐墓时,发现墓葬中用大型陶瓮来封堵墓道,此外在唐代沉船黑石号上也发现了大量的陶瓮,是作为出口瓷器的外包装的。
(黑石号瓷器出水的状态)
因此,无论从历史文献还是考古证据来看,说宋代人制造不出那种大型容器,并以此来否定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都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还要再重复答主以前的一个观点:
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可能是无法获知的,但是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去接近真相,而探寻历史真相跟学习历史道理,并不矛盾。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关于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最近我也在和读者争论,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的文章中,我的观点是,司马光小的时候知道砸缸,说明他是一个知道变通的人,而长大后极力反对变法,纵横认为纯粹是《资治通鉴》编多了,过分的整理历史中的条条框框,反而框住了自己。
一位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在我的文章中直接表明,司马光砸缸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说我是胡编历史,昨天我喝了点酒,于是我俩好顿怼。
他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故事不足信,而我则列举《宋史》中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实际上这位老师质疑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史料都是人记载的,难免会有疏漏,毕竟司马光那么迂腐,很可能是天生的,而并非后天养成的。
问题出在,这段史料到底准不准确呢?
其实关于司马光的记载,一直都有出入,《宋史》中记载司马光是一个天才少年,七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左氏春秋》,我从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大概有18万字。
宋朝时期有没有缸呢?马未都在电视节目中,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马未都先生明确的表示,以北宋的工艺水平,烧制不出来大到足以容下一个小孩的水缸!
在上面的文中,也说司马光砸的是瓮,瓮是一种不同于缸的器物,古代有请君入瓮的成语,说的就是这玩意,这个东西,是一种陶制的,很脆,而且薄,如果砸的不是缸,这就能说得通了。
毕竟如果宋朝真的能够烧出这么大的缸,司马光也是砸不动的。
纵横家里就是农村的,家里就有用的缸,这种东西能够用几十年不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结实,司马光七岁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砸不碎的。
再来回归这个故事本身,司马光七岁的时候能够背《左传》,说明成天都在看书,那么他哪里来的小伙伴呢?
所以,砸缸这件事还是存在疑问的!这个故事到底是谁传出来的呢?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还有一个,司马光在砸缸之前,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还不会剥胡桃吃,他的姐姐也不会剥,后来他家的佣人舀来一碗热水,把胡桃放到里面泡一下,然后就很容易剥开了。
司马光的姐姐不知道是佣人帮着剥的,就问司马光是怎么剥的,司马光说是自己想到的办法,用热水泡一下就好了,司马光的父亲看到了整个事情的全程,于是当面斥责了司马光,据说司马光再也没有撒谎过。
一两年后就有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司马光自卖自夸,给自己编造了一个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遇到那种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说学习如何如何好,经常得三好学生,老师也夸是清华苗子,在我们村里面这样的孩子多得是,我是最不出众的那个,嗯,高考的时候,我是我们那一届唯一考上本科的孩子。
编历史的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编故事,有时候找不到史料就靠脑洞,不知道司马光是不是这样的人,反正纵横就是这样的人。
我一直以司马迁的文章风格为模范,因为司马迁在《史记》的很多文章的最后都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司马光砸缸当然是真实的,马未都的质疑是个伪命题。》
对“司马光砸缸”提出质疑的是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起因是马未都做客山东台《我是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赵冬梅教授,进行的一场辩论。赵冬梅教授的主题讲演是“司马光砸缸”,讲演结束后,马未都先生质疑赵冬梅教授。
马未都:“司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
赵冬梅:“是真的。”
马未都:“那好,你怎么知道是真的?”
赵冬梅:“我教历史28年了,查考了很多资料。”
马未都:“司马光用什么砸的缸?用石头还是用砖头,或者用锄头。”
赵冬梅:“司马光用石头。”
马未都:“在宋朝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缸,口径一米以上的大缸,元代以后才能烧制。所以司马光砸缸是不真实的。”
马未都和赵冬梅教授的辩论,是一个非正式的学术辩论,具有很大的戏剧性成份,属于即兴发挥的场面,既不严谨也很滑稽。此后,马未都的团队制作了“宋朝没有大缸的视屏”,不断地在头条播放,宣传马未都的光辉事迹。马未都先生不是历史学家,凭借一场滑稽的辩论,和自己的知名度,经过质疑炒作,颠覆了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
马未都的命题“宋朝没有淹死小孩的大缸”,是个伪命题。因为马未都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马未都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在江苏蒋庄良渚文化遗址,曾经出土了一口4000多年前的尖底大陶缸,口径超过一米,高接近一米三。这口缸是尖底,要么半埋在土里,要么底部有支架。这口缸的用途是盛酒的,先民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
赵冬梅教授,由于不懂考古学,被马未都给问倒了,马未都“宋朝没有大缸”的伪命题,顷刻间颠覆了载入正史,流传近千年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一口4000年前的大缸,又打脸了不懂装懂的马未都。马未都说宋朝不能烧制的是故宫里的那种“大陶瓷缸”。
中国制作缸的历史非常久远,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鹤鱼斧彩陶缸”,是埋葬一个未成年的小孩的,中国制作陶缸的历史长达八千年之久。汉朝以前的缸都是没有上釉的“陶瓦缸”,隋唐时期出现上釉的陶缸,宋代以后出现上了釉瓷的陶瓷缸。
缸和瓮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上大下小的不收口的叫缸,上大下小肚子大收口的叫瓮。北方人习惯叫缸,而南方人习惯叫瓮。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装在一个缸里。唐朝酷吏来俊臣被扳倒后,出现一个成语“请君入瓮”,想想看,唐朝以前就有能装进成年人的缸和瓮,宋朝的水缸里就不能掉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呀?
马未都先生作为收藏家和古董鉴赏家,的确在收藏界有很深的造诣和影响力,他自办《观复博物馆》,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课。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也确实对古代的某些文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独到而且有说复力的质疑新说。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指出,唐诗中的“床”,并非今天睡觉的“床”,而是古代的游牧民族“胡床”,就是马扎。这个提法既新颖,也解释的通,确实令人钦佩。
但是,马未都毕竟不是历史学家,他不懂的东西太多,他在历史考古方面提出的很多质疑,违背脱离历史考古基本常识,主观臆测的成份居多。比如,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课时提出:“三国以前没有骑兵,因为最早出土的马镫是北魏的。”
历史现象和考古学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短则上百年,长则数百年。马镫的发明肯定要早于北魏,冷清认为起源于西汉,这在西汉的很多壁画中有体现,汉朝的陶甬中也已经出现马镫。这些非实物马镫的考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马镫的发明至少是西汉。
马未都先生由于个人知识所限,质疑三国以前没有骑兵,试图颠覆正常的历史常识和认知。由于,马未都先生并不精通考古学,马未都先生是否精通科学技术史,不得而知。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经过长期摸索、实验、试用而来的。
马镫也不是凭空创造的,在马镫发明之前有马镫的替代物。古人为了骑马更稳定,用绳套、皮套、布袋、皮带固定人的双脚。在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很脆,不适合做马镫。只有古人进入铁器时代,用铁做的马镫就诞生了。马未都想当然的否定某些历史事实,缺乏严谨的考证和缜密的科学逻辑。
附录《宋史、司马光传》节选:“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及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当然是真的了。
马未都懂个鸡毛,他的很多话都是错的。而且错的离谱。
他还说马镫发明以前,骑兵只能趴在马上,不能骑马与砍杀,只能下马步战。荒唐!
所以说,马未都懂个鸡毛啊。他只不过是会装而已。
马未都一口咬定北宋没有缸,既然连缸都没有,司马光还怎么砸缸呢?所以他就信口开河,说司马光没有砸过缸。扯淡!马未都又说什么缸很小,根本淹不死人。还是扯淡!
既然是谈论缸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缸”。从缸,这个字的造字本意来看。缸,就是缶+工。
缶,是陶器的意思。工,即“巨”,表示大。
缸的本意,就是大陶器。
在后来的发展中
缸,特指大口而常无颈的陶器。也就是说,只要是口大底小的陶器,都是缸。
就这么个玩意,宋朝以前的中国人造不出来?扯淡!中国很早就有了缸。
《史记货殖列传》有言:
醯酱千缸。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可见至少在西汉就有了缸。
有的瓮也是缸。瓮也是一种陶器,最早的意思是瓶、装水的瓶子。
后来,瓮越做越大。口也越来越大。成了大水缸。
晋·葛洪《抱朴子》:四渎之浊,不方瓮水之清。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请君入瓮”的典故。一个成年人都能装到瓮里。何况是小孩子。
宗旨,宋朝肯定是有缸。司马光也砸过缸。马未都纯属胡扯。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吗?马未都说宋代没有那么大的缸,是否可信?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记载大有可能是真实的,虽然那时候未必叫做“缸”,宋代肯定有可以容纳小孩的陶土容器。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努力,一直被视为莘莘学子的楷模,我们对司马光的了解,大都不是源于《资治通鉴》,而是来源于那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多数还要拜赵丽蓉老师所赐),大家都很佩服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聪明的品格。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一直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故事年代已久,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后人杜撰,已经很难考证。著名的文物鉴赏家马未都就从一个独特角度怀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理由是宋代的工艺不能烧制出能够淹死孩子的大缸,烧制大缸的技术到了元代才出现,而且迄今为止没有出土过宋朝的大缸。
马未都老师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立马就有人开始反驳,中国还真的出土过元朝之前的大缸,在杭州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出土了一个直径为一米,距今四千余年的大陶缸,足以容纳一个小孩,这就瞬间推翻了马未都老师的观点。
马未都老师觉得"没有发现过,就代表没有",这个理由不管多牵强,从实证角度是可以被推翻的。宋代即便有缸,它也应该不是值钱玩意儿,缸体巨大,十分笨重,并不值钱,漫长的岁月后,没将缸保存下来,也很正常,所以说不能因为没有出土过宋代大缸,就断定大缸在宋代乃至之前没有存在过。
虽然马未都老师的看法存在问题,但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一定是真的吗?
我们也来尝试着质疑一下过这个故事,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只有七岁,砸缸的工具是随便捡的一块石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司马光不仅在学习上很有天赋,而且还是一位天生大力士,真是自幼文武双全,羡煞旁人。
七岁的孩子能干嘛,估计都在玩泥巴,而司马光是在砸缸,缸有多厚大家都见过,没那么容易被砸破,按照正常理解,一个七岁的孩子是缺乏砸缸的力气的。
看一下《宋史》对这个故事的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实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缸和瓮有什么区别?
敞口为缸,缩口为瓮,缸口比瓮口大,瓮比缸高,瓮的制作工艺比缸要简单,而且瓮壁比缸壁薄很多,所以瓮更容易被杂碎。
有人会质疑宋朝有瓮吗,西汉初期,吕雉嫉妒戚夫人,于是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放入瓮中,可见瓮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代还出现了"请君入瓮"的典故,所以宋朝肯定有瓮。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因为他砸的不是缸,而且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