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虽然内蒙古面积大,但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合开垦与生活的,比如大片的荒漠地区。
内蒙古可不像咱们印象里那样,到处都是草原,内蒙古有很多荒漠、戈壁滩这类地方。
此外,内蒙古有辽阔的草原,而草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千百年来游牧地区的人口密度都比较低,这非常正常。
内蒙古的总面积达到118万平方公里,很多没去过内蒙古的人,一提起内蒙古,脑海里就是蓝天跟草原的样子,实际上,内蒙古除了呼伦贝尔之外,并没有那么多连片的草原。
目前的内蒙古,23%属于森林,45%属于草原,剩下的就是大面积的荒漠沙地。
别看45%的草原似乎面积很大,但这其中很多都是荒漠性草原。
呼伦贝尔那种草原,别说在内蒙古,即便是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而在高原地区,更常见的是那种生长在沙质土壤上的草原,这种草原的生态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
去过内蒙古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内蒙古的牧区有个规矩,那就是禁止各种汽车,尤其是越野车随便开进牧区的草原,因为这很容易对草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牧区在骑马放牧。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得内蒙古地区的单位人口承载能力,无法与农耕地区相比。
从古代开始,整个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就不是很多,通常也就是河套平原等少数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更加优越,人口比较多一些,真正的草原地区,相当稀少。
古代的时候,漠北一直是中原的威胁,明朝的时候,中原与草原相对安宁,加上当时蒙古所管辖的地方足够庞大,到了明末的时候,蒙古地区的人口也算是相当多了。
然而到了清朝,蒙古的人口又开始减少,这与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策略有关。
清朝与蒙古结盟,同时加强了对蒙古的管理,对蒙古大规模分封,推崇喇嘛教。
从前强大的蒙古被分封之后,限制在了固定的牧区,变成一盘散沙,而清朝在草原上推行喇嘛教的做法,让草原上的人口不断减少,这也就是所谓的“崇释以制其生”。
经过清朝两百多年的岁月,到了清末,蒙古地区的人口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这个时期,从明朝就兴起的“走西口运动”达到了高峰状态,大量山西等地的内地移民,不断越过长城前往内蒙古地区开垦,定居。
如今的呼和浩特等内蒙古人口密集地区,都有大量来自于内地的移民后代。
虽然从内地前去内蒙古的人口很多,可因为内蒙古原本的本地人口实在太少,因此内蒙古人口增长的基数就没有那么大,所以后来内蒙古的人口,仍旧不算很多。
除了自然生态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也与人口的增长息息相关。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算低,但也不算很发达,当地过去的经济,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还有农牧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与工业化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情况下,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增速,相对来说只能属于中等水平。
因为以前内蒙古的人口数量不算很多,增速不是非常惊人的前提下,内蒙古如今能够拥有超过两千四百万的人口,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多了,毕竟是在内蒙古高原地区。
总有外地人觉得,内蒙古家庭到处都是骑马放牧的,实际上,大多数的内蒙古家庭都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甚至很多内蒙古人,第一次看到草原是在电视上。
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地区是内蒙古人口的集中区,这些地方都是现代化城市群。
内蒙古真正分布着很多草原的,也就东部与东南部地区,西边北边还有大片的荒漠戈壁。
整体说起来,内蒙古两千多万的人口已经不算少了,毕竟内蒙古的自然环境没那么好,经济发展程度也没有那么高,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高,现在的人口密度也很好。
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内蒙古与沿海地区比,有个特点,地广人稀,这是由于历史造成的。
内蒙古原本是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广阔的草原,连绵的山峦,古来是少数民族放牧的场所,如今,这里的蒙古族仍然有以养殖为主要收入。
清朝的末年,内蒙古地区放垦,就是放开土地,谁开垦是谁的,用来种地。关里的汉人大量涌入,这里的人口渐渐多起来,这里的许多地名都是由于清朝放垦时而产生的,比如三段村,就是当年这块土地属于开垦时的第三段。再比如,五家段,就是当年王家开垦的土地,等等。
现在蒙古族多的旗县区,有个现象,旗县区所在的地的镇子周围的乡镇都是汉族,再外围是蒙古族居住的乡镇,这就是当年放垦时造成的。
现在看看蒙古共和国,更是地广人稀。所以说,要不是清朝放垦,这里的人比现在还要少。
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正是因为大,所以显得少!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内蒙古的面积达到了118多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2500多万。要知道面积只有0.63万平方公里的上海,人口就已经超过了3000万!
所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内蒙古并不过分。
那么,为什么相对而言内蒙古人口这么少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理原因:总体偏中西部
内蒙古是我国最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主要表现在经度和纬度跨度大。内蒙古东西方向从东经97度到东经126度,南北方向从北纬37度到北纬53度。
巨大的跨度带来的是内蒙古区域内地理环境迥异的情况。
从内蒙古东部到西部,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但总体而言,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都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一般而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的分界线,这就意味着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
而发展畜牧业,需要大片的牧场,而且畜牧业养活的人口数,远远比不上农耕文明。
最关键的是,由于西部的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并不适合大量人口的生存,所以内蒙古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相对于同面积的中东部地区大大地偏少。
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毛乌素沙地等大片的沙漠地区,这些地区人口难以生存。
2、历史原因:清朝以来的人口政策
明朝末期,蒙古分裂。今天的内蒙古,分布着漠南蒙古诸部。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
为了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后金在漠南蒙古推行“盟旗制度”,盟旗制度的核心是将牧场分割,将蒙古各部固定在划定好的牧场中。
一直以来,蒙古人都是逐水草而居,因为这样的特点,蒙古可以找到最合适的牧场,可以整合成强大的力量,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
但是盟旗制度的实行,让逐水草而居彻底失去可能。各部落只能固定在自己的牧区,不得随意越界放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旦发生天灾,蒙古各部就只能坐以待毙。
盟旗制度的划分使得各部落的抗天灾能力大大减弱,进而可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少。
除了盟旗制度,为了加强对蒙古的管理,清朝还在蒙古高原大力推广黄教,在蒙古高原,大量的喇嘛庙修建起来。清朝规定,各蒙古家庭除了留下一个男子守灶,剩下的所有男孩都要出家,久而久之,蒙古高原上的人口越来越少。
清朝后期,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清朝开始逐步开放长城关口,大量的汉人开始越过长城到内蒙古东部和南部垦殖,内蒙古的汉人数量开始出现增长。
但因为可发展农业的土地仅仅限于内蒙古的东部部分地区,且内蒙古长期人口负增长,人口基数小,所以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出现剧烈增长,所以直到今天内蒙古的人口数量仍然不多。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我是2013年来的呼和浩特,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破破烂烂的,和我们家乡的县城的环境差不多。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特别稀少,我们老家的公园里面人多的想找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是人,这边逛公园就像逛自家的后花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那种感觉很奇特。
内蒙古虽然很大,但适宜居住的地方并不多,不是草原就是无边无际的荒山野岭,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再一个作为一个边疆的不毛之地,经济也不发达,也很难吸引外来人口。每次从老家过来,从进入内蒙古,有6个小时的时间都在荒山野岭之间穿行,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想想当时的王昭君也不知道怎么到内蒙来的,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与蒙古国相比,咱内蒙古的人口还显少吗?截止到2017年年底,内蒙古全自治区共有常住人口2504.8万人,人口总数在五大自治区中仅次于广西,在全国排名23位。内蒙古全区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22人/平方公里,而蒙古国的人口密度约为2.2人/平方公里。
内蒙古人口偏少,主要还是地理、气候等原因。作为中国三个面积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省级行政区,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长达2400平方公里,同时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4200平方公里,这是中国最狭长、边境线最长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因此,人口基本上会集中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而广袤的边境一线则人烟稀少,人迹罕至。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境内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是仅次于青藏高原的中国第二大高原,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与滩川地占8.5%,河流、水库、湖泊等面积仅占0.8%。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使内蒙古成为中国耕地面积最少的省区之一,有限的平原又过于分散,因此难以形成人口聚居效应。这是内蒙古人口偏少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内蒙古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这里远离海洋,经常要正面接受西伯利亚刮来的寒流,夏季短促而炎热,一年大部分的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到了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比其他地区都来的早,冬季漫长而严酷,且多寒潮等极端天气。可以说内蒙古的自然生存环境相比于其他地区还是差很多的,作为一个以农牧为主的地区,内蒙古无法形成像南方那样适合人口规模化生活的湿润的水乡平原,耕地有限而土地集约化不高,人口密度不高是意料之中的事。
不过相比于中亚五国和蒙古国,内蒙古的人口已经算是最多了。
内蒙古那么大,人口为什么那么少?
我国现有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海南省绝大部分面积属于海域,而海南省的陆地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公里。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陆地面积排名前三位的是3个自治区: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2.84万平方公里的西藏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
可能有人在网上购物时就会发现:本来注明是全国包邮的商品却在后面用括号备注新疆、西藏、内蒙古除外。其实只要看看地图就明白这三个自治区为什么不包邮了。这三个自治区中面积最大的新疆就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三个自治区的面积加起来占了我国陆地面积的42%以上。在这三个自治区中内蒙古的面积是最小的,可如果要拿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和其他省份比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内蒙古自治区的面积比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福建、江苏、浙江、重庆、宁夏、台湾这十个省级行政区加起来还要大5.8万平方公里。光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就几乎相当于江苏省和山东省的面积之和。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最东端到最西端的直线距离有2400多千米、最南端到最北端的直线距离约为1700千米。要知道北京到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463公里。我们知道两点直线最短,可两地之间的铁路、公路往往不可能是直线的。
因此任意两地之间的铁路距离、公路距离往往是大于直线距离的,然而跨越七省市的京沪铁路还没东蒙古东西端或南北端的直线距离长。截至2019年末内蒙古狭长辽阔的土地上大约生活着2539.6万常住人口。相比之下面积还不到内蒙古十分之一的江苏省却有8070万人口。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内蒙古自治区东西两端横跨经度28°52′、南北两端纵贯纬度15°59′。如此巨大的跨度带来的是内蒙古区域内地理环境的迥异。
内蒙古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和气候环境差异自然会对农牧业生产造成影响。内蒙古的土壤种类从东往西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从内蒙古东部到西部气候逐渐由湿润转向干旱,但总体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都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分界线。
内蒙古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这意味着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只适合发展畜牧业。历史上内蒙古地区先后活跃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抗风险能力不如农耕民族。定居农耕这种生活方式虽说是靠天吃饭,但在正常年景下是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农耕民族一般都有存储物资以预防灾害的习惯和制度。这样即使发生一些不太大的自然灾害也是能扛过去的。
相比之下稍微大一点的雪灾、虫灾、瘟疫就可能导致游牧民族出现族群灭绝的危险。因此游牧文明所能供养的人口始终无法超越定居农耕所能供养的人口。不适宜农耕的内蒙古地区在古代人口长期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地带还分布有一些游牧民族,可内蒙古西部的戈壁荒漠地带生存条件就更为艰难了。像内蒙古西部的毛乌素沙漠等地时至今日依然还是人迹罕至。
明末清初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大体形成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从公元1636年起漠南蒙古诸部开始臣服于清王朝。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以数千里大漠(今中国和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清朝统治者为笼络蒙古各部提出了“满蒙一家”的口号,可实际上清王朝对蒙古势力一直十分忌惮,因此长期执行着限制蒙古人口增长的政策。
清王朝对漠南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固定在划定好的牧场中。在此之前蒙古人一直是逐水草而居。蒙古人会找一块水草丰茂的土地放牧牲畜。如果居住地发生自然灾害就重新寻找另一块水草丰茂的地方安家。这种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机动性使蒙古民族可以迅速整合成强大的力量。清朝通过推行盟旗制度限定蒙古各部只能在固定的牧场活动。从此蒙古各部再遇到天灾就只能坐以待毙。
盟旗制度的划分使得各部落抵抗天灾的能力大大减弱。这就导致各部落可供养的人口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归附的蒙古各部大力推广喇嘛教,从而使46.4%的蒙古男性变成了不得生育的喇嘛。另外在清代历次对内对外战争中一直以归附自己的蒙古各部打头阵。这进一步加剧了蒙古人口的减少。清朝中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使得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与此同时列强对东北、蒙古、新疆等地的觊觎使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边疆危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政府开始允许中原汉人到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开垦土地。晚清时期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然灾害频繁。这一时期大量汉人出于生计越过长城到内蒙古东部和南部垦殖。如今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加起来已超过2000万人,而当地的蒙古族人口也从晚清时期的几十万人增长到466.61万左右。时至今日蒙古族其实早已不再是内蒙古人口最多的民族了。
如今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多的旗县区有个现象就是旗县区所在地周围的乡镇都是汉族,而再外围则是蒙古族居住的乡镇。这就是当年放垦时造成的。如果不是清朝中后期以来的放垦,那么内蒙古的人口可能比现在还要少。事实上今天的蒙古国比起我国的内蒙古地区更加地广人稀。蒙古国的面积比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大38.65万平方公里,但蒙古国的人口还不到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13%。
由此可见清朝中后期以来外地移民的涌入对内蒙古人口的增长起到了多大的影响。可内蒙古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仅限于东部一些地区,而且历史上内蒙古人口长期处于一种基数小的状态,所以人口的增长并没出现剧烈增长。如今内蒙古的人口数量虽比邻近的蒙古国多得多,但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并不算多。陆地面积在34个省级行政区中排第三的内蒙古目前在人口数量上位居全国倒数第十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