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的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古奥,许多章节的内容很不好理解。第十二章,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这一章中既没有生僻的字,也没玄奥的概念。内容也很简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体意思是说,人都长了一双眼睛,它是用来看东西的。眼睛所看的东西,是要对人生有益的。如果人的眼晴为五彩缤纷的世间万象所迷惑,过多关注对人生无益有害的东西,而忽略了有益的东西。这时,你虽然有眼晴,也成了瞎子;人都长了一双耳朵,它是用来听声音的,可是如果被五音所迷,关注与人生无益的东西,你就成了有聋子;吃了美味佳肴可以让人享受到味觉的刺激;驰骋畋猎,让人心获得刺激的感觉;这样的行为都是与人生无益的。而追求贵重的物品,也会降低自己的品行。因此,圣人主张,人的生活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是为了声色心口之欲。
去彼取此的彼,指的是“目迷五色,耳迷五音,口嗜五味,心迷畋猎,行迷好货”。取此,指的是不要为前者所迷的生活态度。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帝王之术,内圣外王之道。老子推崇的是“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和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这一章,表达的也是此意。
这一章的意思没有太多歧意,也就不多说了。下面把王弼对这一章的注解与大家分享一下:
前四句,王弼的解释是: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为之爽。夫耳、目、口、心,
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王弼注:“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圣人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有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其中的“心为形役”与老子这一章的意思是一样的。陶渊明如果当官的话,吃得好,穿的好,有人奉承,心情愉悦。可是,陶渊明自己并不高兴,他觉得这是心为物所役。所以,他要归园田居。但是,陶渊明的心为物役与这一章稍有不同,他的不高兴更多来自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对五色五味等等的完全排斥。比如,喝酒是不是令人口爽的五味之一呢?应该是的。但陶渊明却很好酒,造饮辄醉。这与老子的思想还是有所不同。所以,陶渊明这样的文人,他们的思想虽然受到道家的很大影响,但思想的底色更接近儒家。
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这是他的五味的态度。对待五音,孔子曾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儒家与道家的不同。孔子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持肯定态度。而老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持消极态度的。虽人舟车,无所用之。主张质朴自然的生活。举例说明,如果你有钱了,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只要不违背礼法,孔子会称赞你说,这件衣服很漂亮。老子会说,违背自然本性,毫无意义。这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重要原因。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通行解读】: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我的思路】:
首先,说说文中的“人”,你也许会问,人有啥好说的,其实不然,老子所谓的“人”可不是指一般老百姓,而是指帝王将相!啥,你没搞错吧?一点都没错!
五色、五音、五味、狩猎、奇货,这是老百姓会面对的“迷茫”吗?同样,末尾的“圣人”也只有帝王将相才会有资格去蜕变!《道德经》本来就是给帝王将相看的书——讲内圣外王之道的,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了!当然,作为老百姓,也不要悲伤,当官的“正”了,咱老百姓自然也就幸福了……
搞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我下面的解读就不会感觉“拐弯”拐得大了。😄😄😄
【我的解读】:(由于字面意思近乎白话,我就不再赘述了,我只说言外之意)
喜好富丽堂皇者(目盲),不再关注百姓的冷暖;喜好郑卫之音者(耳聋),不再关注百姓的呼声;喜好珍馐佳肴者(口爽),不再去关注百姓的温饱;喜好狩猎者,嗜血好杀,鱼肉百姓(以百姓为猎物);喜好奇物者,玩物丧志,迷失自我。而圣人是怎么做的呢?圣人只会做关乎民生的事,而不做与民生无关的事——享乐之事。因此,侯王以权为民(取此),而不以权谋私(去彼),让权利回归本身,这就是圣人!
【我的注释】:
五色:青、黄、赤、白、黑。代指富丽堂皇。
五音:宫、商、角、徵、羽。代指郑卫之音。
五味:酸、苦、甘、辛、咸。代指珍馐佳肴。
五色、五音、五味,在文中都是贬义的,都是统治者容易陷入其中而迷失自我的诱惑。
【总结】:
老子在本章旨在告诫统治者,要认清自己是谁,也要认清权利是干什么用的,不要迷失自我!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十二章原文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直译原文为: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声令人双耳失聪,丰盛的佳肴伤人肠胃,纵情打猎令人心浮意狂,稀世珍品令人品行不端。因此,圣人总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摈弃耳目奢欲,关注民生。
老子在本章中与我们分享了选择的意义,人生中无数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一生。研习本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崇实力,放弃无意义的嗜欲,坚守理想的追求,并在一点一滴中自律。
一、实力。为腹不为目,腹为实,目为虚。两军相争,谁的武器更加精良?谁的将帅有勇有谋?谁的士兵训练有素?这些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
与实力相对的就是吹嘘,满瓶不响,半瓶响叮当,那些吹嘘出来的泡沫终将破灭。当我们拥有一米八的身高,无论别人如何巧辩,他都无法改变这个一米八的事实;当我们拥有*万年薪,无论显露或不显露,我们都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一分钱。实力才是成功的条件,竞争的决定性力量,摈弃虚荣,专注于实力的积累,为腹不为目!
二、舍得。我们固然需要五色五音来调剂我们的生活,但人生并非只有啤酒和九柱戏,一定有更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不加节制的恣情纵欲不仅消耗大好时光和精力,甚至会伤害身心。纵情嗜欲,声色犬马,只能带来一时的快感,它永远代替不了辛苦打拼之后赢得的人生成就。这份成就感不仅给我们营造了一时的欢乐,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舍得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一端放上"舍","得"就在另一端翘显出来。舍得又像是投资和收益,有投资就会有收益。舍去五色五音,努力追求人生理想,就是老子在本章阐述的道理。
三、自律。人之一生,诱惑实多。作业心烦,电视有趣,这时候要为腹不为目,实属不易,但人与人的区别恰在这一取舍之间。当我们羡慕某些人的冻龄或逆生长时,特别能够感受到自律的冲击。所谓自律,就是一种选择,究竟是为腹,还是为目?今天的投入,一定可以为我们创造明天的幸福。
我是爱学习爱分享的“子赋新语”,欢迎各位一起来探讨养生处世、投资理财、读书旅游等等等等......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劝人要追求本真,追寻自己内心想要的,不要被世俗迷了眼,不要被眼花瞭乱的表相昧了心,不要被高不可攀的目标误了途,才会最终过上平凡稳定的真生活!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第十二章考辨与解析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通释]
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交织的音乐让人震耳欲聋,肥美的食物让人食不甘味,驱马打猎让人心神荡漾,珍贵的物品让人想据为己有而妨碍了行动:所以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追求过分地感官享受——因此就摒除耳目享受只求填饱肚皮。
[注释]
①五色令人目盲: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看不清楚。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美丽的色彩。目盲,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眼睛看不清楚。
②五音令人耳聋:汇集的音乐使人耳朵听不清楚。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调,这里泛指美妙的音乐。耳聋,由于音乐交织在一起耳朵分辨不清楚。
③五味令人口爽:丰美的食物使人伤胃口。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美食。口爽,伤口。实际上,“口爽”并非“伤口”,而是“伤胃”。爽,伤。
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驱马奔驰打猎让人心跳得慌。驰骋,驱马奔驰。骋,音chěng。畋猎,打猎。畋,音tián,现在写为“田”,打猎。
⑤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珍贵的物品使人贪图而妨碍行动。行妨,因被物所累对行为有妨碍,对操作有妨碍。
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求感官享受。为,追求。腹,肚子,这里用作动词,填饱肚子。目,本指眼睛,指视觉享受,这里用它代替上文的“耳”“口”等各种感官享受。
⑦故去彼取此:因此就去掉追求感官享受只求填饱肚皮。彼,指上文讲的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等的追求。此,指“为腹”的生活态度。
[意义归纳]
本章以“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危害为例阐释“为腹不为目”的道理。
[考辨]
“故去彼取此”这个结论已隐含于“圣人为腹不为目”中,重复表述是《道德经》的特点之一。“故去彼取此”全文共三见(另见第三十八章和第七十二章),都属于这个性质,极有可能是后人加入的点评之语。
[解读与点评]
“驰骋畋猎”为什么会“令人心发狂”?发现猎物激动,追赶猎物紧张,捕获猎物高兴。发狂会有什么后果?大概会有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人很难抗拒来自外界的干扰,声色犬马、利欲等等都能成为诱饵。拿人家的手软,吃人家的嘴短。所有这些都会“令人行妨”。
圣人的“为腹不为目”实际就是只求填饱肚子,不追求过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在解析“为腹不为目”时,有人把“为腹”看作物质的,而把声色犬马看成精神的了,其实是不准确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本来也都是物质的,只是它比简单的“为腹”高级一些,从而上升为精神感觉上的享受,可以更好地满足生理和心理的要求。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追求物质享受本无可厚非,但不可过头。有条件的人可以适当享受,没有条件的不可强求。没有条件时,可以适应箪食瓢饮居陋巷的生活;有条件时,也应该做到富而不骄不狂;更不能物欲横流,为物所累,玩物丧志。
其实,就生命追求来说,没有谁不追求舒适富足的生活;就生活标准来说,我更倾向于“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交织着的音乐让人震耳欲聋,奢靡的饮食让人食不甘味,驱马狩猎让人情不自禁,心旌摇荡,稀世的珍宝让人为物所累,过于享受必有损身心健康。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如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这一张说的是欲望和自制,所谓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也是对统治阶级与贵族,奴隶主声色犬马,奢靡生活作风的批判,但是观念有失偏颇或者说过于绝对化。好的文娱生活来自于好的物质生活,在物质生活允许的基础上,人们是有权享受精神生活的,而不是说人活着仅仅就为了食能果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