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状元之后可以当个多大的官?

哪怕现在的高考状元,将来参加工作的时候,可能会被高看一眼,但也不可能有哪家公司一上来就让你担任非常重要的职位,在古代也是一样的。

通常情况下,哪怕是状元,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不会担任太高的职位。

只不过既然是状元,越是到后来,越会担任那些前途非常远大的职位。

都说现在的高考十分困难,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想要拔得头筹的难度也非常巨大。

别说能够成为状元这种优等生里的第一名,哪怕是考进士、成为秀才也没那么容易,古时候大多数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能在三四十岁的年纪中举,就已经是天资过人了。

以明清两朝,科举制度达到巅峰时期为例,当时科举考试分成三段,也就是乡试、会试与殿试。

在参加正式的科举之前,需要获得秀才的名分,而想要成为秀才,需要通过“童子试”,而这个童子试也分成县试、府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通过县试与府试,称作童生,然后才能参加院试,通过了才能成为秀才,才能参加科举,古代年纪轻轻成为秀才的并不多,那种头发都白了还在参加童子试的,才是常态。

秀才参加了乡试,通过了,那就成为了举人,中举之后,就拥有了入仕的资格,哪怕是没有担任职位,也有了正式的国家奉养,是很荣耀的事情。

《知否》里的孙秀才,十四岁就成了秀才,结果十几年之后还是秀才,连个举人都不算。

成为举人之后,就可以参加会试,再次通过的话,那就是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作“会元”,贡士们自然可以参加最终的殿试,成为天子门生。

殿试结束,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与探花,这三人称作“进士及第”,即一甲三人。

除了这三个人是一甲,二甲大概一百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左右,称作“进士出身”,剩下三分之二是“三甲”,称作“赐进士出身”。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如果成为一甲三人,那么就可以直接被授予职位,基本上都是“翰林院编修”这个职位,没什么其他的职位。

二甲与三甲,需要再次考试,当中优秀的,可以入翰林院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

而那些没被选中的,就分发到其他的衙门担任各种职务,或者放任到外地去。

不要小看了这个翰林院,要知道从晚唐开始,翰林院就成为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被称作是“天子私人”,宋朝开始,翰林院与科举制接轨。

翰林院说白了,就是科举时代的一个人才储备库,进入翰林院,等于获得了飞黄腾达的基础,像是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宋濂、张居正、曾国藩等人,都是翰林院出身的读书人。

相较于明清,科举制刚建立完善的时候,也就是隋唐时期,科举入仕还不算多辉煌。

那时候尽管打破了世家门阀的专断,可大部分重要的职位,仍旧是贵族子弟,唐朝的宰相几乎都是名门望族出身,甚至于宫廷里的翊卫,也清一色出身门阀贵族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留给科举入仕者的职位非常有限,而且都是些不入流的位置。

著名大诗人贺知章,就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但他最初被授予的职位,是个九品的“四门博士”。

如果是在唐朝成为状元,好听是比较好听,但实际上并没啥高含金量的入场券,好在那些状元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虽然起点比较低,但最后慢慢成为重臣的也不在少数。

科举的辉煌,还是在宋朝,因为宋朝对于文化的重视,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也很高,读书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加上黄巢之乱的缘故,从前的门阀大族,几乎都被清理干净了。

从宋代开始,科举入仕成为了一种真正的主流,这时候的状元,开始很有前途。

不过宋代的状元等人,往往不是直接在京任职,而是先外放到地方上历练,像是状元等一甲三名直接担任通判这种职位,有了一定成绩,就会被召回。

《知否》中的盛紘就是扬州通判,虽然看起来地位不高,但其实是个相当有实权的职位。

整体来说,古代考中状元之后,一般刚开始担任的职位都不会很高,哪怕是在宋明清时期,不过都是大有可为的职位,后续的发展与晋升都非常快,前途无量。

考中状元之后可以当个多大的官?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制,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十余万名进士,以及从唐武德四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至清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文武状元 700 多人。巧的是,孙伏伽和刘春霖都是河北人,状元郎从河北开始,又从河北结束。

状元是个奇妙的群体,中国人都知道,但要细说谁谁是状元,大家就有些上头了,所以我们先点几位状元给大家开开思路,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名字。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

诗狂贺之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诗佛王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三国演义》文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大才子杨慎,和颜真卿并提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诗歌背了这么多年,三国看了这么多遍,没想到他们居然是状元出身,失敬失敬!

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高中状元后娶公主做驸马,跨马游街,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唾手可得的场景,在历史上会出现吗?可以说既有也没有。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状元娶公主这事儿不靠谱,历史上娶公主的状元寥寥无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绝大多数状元都是寒门子弟,十年苦读方才金榜题名,状元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无法改变你的出身,和皇家攀亲戚多少差点意思。

二是古代科举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道又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五十岁中进士都可以被夸成年少有为,更何况是状元?加之古人成家立业又早。中状元的大多已娶妻生子,公主不可能娶回家做小妾吧?

第三个原因是历史上很多皇帝压根没有生育能力,比如宋仁宗,宋高宗,宋理宗,明武宗,同治,光绪等等,他们都没有后代,到哪里去娶公主呢?

当然高中状元之后跨马游街是有的,这正是宣扬皇恩的好时机!但是高中状元立马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就不靠谱了,即便你是状元,也得从基层一步步打拼,状元的前途如何得凭状元们自身的真本事和机缘,而且各朝各代状元被授予的官职也各有特点,不一而足。

比如,唐朝状元大多会被授予一些乱七八糟的低级朝官,宋朝状元会被安排到地方州郡做副职或节度使的幕僚,明清的状元基本上被通通扔进了翰林院,都得一步一步来,当然这也是各朝各代大多数进士们的仕途起点。

贺知章 36 岁中状元,被朝廷授予四门博士和太常博士,看起来高大上,其实不咋地,都是七品官,和县太爷一个级别。前者负责教授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家的子弟及有才能的庶人子弟,相当于贵族学校的老师,后者负责管理国家的祭祀事宜。

王维中状元后被授予八品的太乐丞,负责教习宫女唱歌跳舞。柳公权中状元后被授予九品的秘书监校书郎,起点都很低。

我们反过来看,这些大才子的仕途起点虽然都不咋地,但我们也得佩服统治者的“慧眼识珠”,贺知章学富五车,博文强识,去给贵族子弟当老师,查查典籍管管祭祀最好不过。王维诗画双绝又懂音律,宫女儿唱歌跳舞再合适不过了。柳公权你不是大书法家吗?给你个写字儿的校书郎,你看怎么样?

历朝状元中,唐朝对状元最不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在唐朝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科举制的程序还未成型并不严谨,甚至有些儿戏。

比如唐朝有一个叫尹枢的老先生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看这老先生年纪一大把,德高望重,便让他来一起批阅试卷排排座次。尹老先生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差事,并稳稳当当的把自己排到了第一名,上演了一出“自己点自己”的好戏。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的科举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并且逐渐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社会形态,朝廷对读书人的重视也逐渐提高。所以宋朝的状元基本上就不会担任什么教人唱歌跳舞的鬼官职,而是被派到地方历练,比如文天祥,张孝祥就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判官,一些状元还担任州郡通判,作为州郡长官和节度使的副手,培养他们的治国理政能力。

明清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状元们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翰林院是他们的第一去处,比如明朝的胡广,杨慎,清朝的翁同龢等人都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开始干起。虽然翰林院是个文化系统,但是离皇帝近,经常在皇帝身边打转,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出将入相的可能性也就更高,这也是封建统治者笼络天下士大夫的手段。

(王维 王右丞)

前文说过,古人并不傻,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他们是懂得的,虽说历朝历代状元的仕途起点有高有低,但只要有真才实学,那么出人头地也指日可待的。比如贺知章从七品的太常博士做到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王维从八品的太乐丞做到了尚书右丞,柳公权从九品的秘书监校书郎做到了太子少师。有唐一代有名姓可考的 100 多位状元中,5 位做了宰相, 8 位做到了尚书。

另外,文天祥从节度使判官开始进入仕途,虽多有沉浮,但最终做到了枢密使及右丞相。翁同龢从翰林院干起,作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最后做到了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及正一品殿阁大学士,可谓是位极人臣!

这里我们说说清朝的官制,清朝正一平的文武官职寥寥无几,文职正一品仅太师,太傅,太保及殿阁大学士,武职仅有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皇帝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和珅,和珅曾任文职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和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以及皇帝心腹的领班军机大臣,文武双修,可见彼时和珅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当然和珅并非科举出身。

考中状元之后可以当个多大的官?

在明朝,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明朝科举一甲只有三名,这三名幸运儿就可以跃过“庶吉士”这个阶段。

庶吉士,在翰林院中以学习为主(相当于d校培训),无官品,一般三年左右,经过考试,即告结业,谓之“散馆”。散馆之后,即可分授职务,或留院任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史官。

这里以明朝四个人为例;

徐阶,嘉靖二年1523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

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高拱,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庶吉士

这四个人都是干过首辅的。

先说张居正二甲进士,但是比较幸运选为“庶吉士”,先在翰林院学习三年,而翰林院的老师基本上就是阁臣。这些阁臣为拉拢这些”天之骄子“,“庶吉士”基本上都是平步青云的存在(除了作死的)。

明朝的官员升迁机制,基本遵守“三年一考,九年考满”,就是说每三年考一次,优秀升,不优秀继续待着;六年再考一次,九年之后,此人无论如何都得升。

张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当“庶吉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张居正被留院任编修。直到嘉靖三十八1559年,他的编制一直是在翰林院内,职衔一直是七品衔的编修。期间有二次回家休养。

而后由徐阶推荐当了右中允,詹事府右春坊之属官,正六品。再当国子监司业(相当于副校长。当时正校长是高拱),然后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

徐阶,探花,直接跳过“庶吉士”,当翰林院编修。本来是大好前途的京官,结果主动正面刚当时的首辅张璁(大礼仪事件),被贬延平府推官,推官是知县的副官,也就是七品(正从七品,视县大小而定)。

要知道在一个县当推官县丞的基本上就是举人,比如海瑞,举人出身,第一个官职福建南平教谕

徐阶从探花直接干成“举人”,可想而知内心多失落,基本就发配边疆了。这件事让徐阶学到了一个道理——谨小慎微,啥人也不得罪,一味甘草(海瑞评)。

但徐阶能力超强,从推官升为知府,按察佥事、按察副使,国子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

李春芳,看幸运儿是怎么升官的。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状元及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18年时间入阁。这期间任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李春芳为人“弱”,谁也不得罪,但青词又写的特别好,十分受嘉靖的青睐。

高拱,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编修(牛人,一年学完三年),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考满后任裕王朱载坖的老师(之一),高拱又陪了裕王九年,双方建立不同寻常的师生感情,这也是后来高拱在隆庆朝力压徐阶的核心原因。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太常寺卿(相比于李春芳,太慢),管国子监祭酒事(副手张居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薨于藩地,裕王的地位确立,高拱升礼部尚书,次年,由徐阶推荐入阁。

在明朝中了状元,就先在翰林当个修撰,一边学习,一边学着做官。等时间到了一般是升职为翰林学士,太常寺,去国子监当校长,或者去太子(皇子)那边当老师,后升职礼部,吏部,入阁。

这一切的前提是别犯错,徐阶就是一个例子。

考中状元之后可以当个多大的官?

考中状元初入官場,只能到翰林院当个编修,或外放当个府县官,幸运的还可以当个巡按御史,随着时间官埸历练,能力突出人缘好,皇帝青睐,可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考中状元之后可以当个多大的官?

在明朝,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明朝科举一甲只有三名,这三名幸运儿就可以跃过“庶吉士”这个阶段。

庶吉士,在翰林院中以学习为主(相当于d校培训),无官品,一般三年左右,经过考试,即告结业,谓之“散馆”。散馆之后,即可分授职务,或留院任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史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