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不管是《清平乐》还是《知否》,现在比较考究的描绘宋朝的影视作品中,非正式场合称呼皇帝往往都是称作“官家”,而不像以前那样,清一色称呼“皇上”。

这是在非正式场合,要是在正式场合,还是称皇帝为“陛下”。

关于宋朝这样称呼皇帝的习惯,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一直都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晋书》当中的,也有人说是宋真宗带起来的风气。

传说宋真宗曾与侍读学士李句容喝酒聊天,突然问李句容“何故谓天子为官家”,李句容从容不迫回答道:“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宋真宗非常满意李句容的回答,此后宋朝时期,就形成了非正式场合称皇帝为官家的习惯,不过这终究只是个故事,宋朝到底是什么时候这样做的,并没有具体记载。

在《晋书》当中有这么一段: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这里的官家,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第三位皇帝石虎的自称,关于他到底为什么这样称呼自己并没有详细的记录[澹奕],也都是猜测。

所以也有人说,是因为“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这句话,秦始皇从三皇五帝当中取字,创造了皇帝这么个称呼,所以后来就有人也从这句话中,创造了“官家”这个词。

不管怎么说,“官家”这个称呼与“陛下”、“皇上”等比起来,感觉要弱势很多,这也是情理之中。

从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个称呼开始,皇帝一直都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存在,从先秦时代就宣扬的君权神授一直传承着,但是到了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走向了消融的道路。

五代十国这段时期之内,天下纷争不断,各国的皇帝更迭不休,从前至高无上的皇帝,变得不再那么崇高,以往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也开始走下坡路。

宋朝的皇位,打从一开始就是从黄袍加身,依靠群臣拥立而来,皇权起点没那么强悍,而宋朝也没有像汉朝那样狡兔死走狗烹,反而格外优待功臣。

宋朝为了巩固强化皇权,走上了重文轻武的道路,相对来说,宋朝文化兴旺,武力值下降。

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到了宋朝已经非常完善,那时候大家都想着科举入仕平步青云,读书人的地位也迅速提高[澹奕],在民间,妻子称呼丈夫为“官人”也是这个意思。

与民间的“官人”一样,宋朝的皇帝也喜欢被大家称作是“官家”。

听起来,官家这个词就没有那么高冷,让人产生敬畏,反而更有利于拉进皇帝与臣子、百姓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这与宋朝的文化氛围是息息相关的。

宋朝士大夫群体兴起,商品经济兴起,市民群体兴起,皇帝比起其他朝代倒没有那么强势。

当时有个习惯,各行各业都被称作是“家”,农民称作农家,诗人称作诗家,医生称作医家,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行家[澹奕],皇帝自然也就成为了官家。

当然,这是在非正式场合,像是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大家还是称皇帝为陛下。

从如今的角度看来,宋朝时期的臣民称呼皇帝为官家,也是当时士大夫群体与君主共治天下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随意性的称呼,也是宋朝文化上的一种进步。

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感谢

为什么宋朝时期要把皇帝称为“官家”?这个称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官家”是宋朝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因为皇帝要大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 古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意思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应该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哪几个朝代称皇帝为“官家”呢?只有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与宋太祖的出身及登基过程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经过“黄袍加身”称帝,史称“陈桥兵变”。这样他的称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不称“朕”,称“官家”。实质为拉拢人际关系和保全位置的一种做法。

《知否》的时代背景是宋朝,宋代子民对皇帝的敬称就是“官家”。这个称谓来源于《资治通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个字,就成了“官家”。皇帝作为天下表率,当然要讲德才和大爱。“官家”这个词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这么看来,这个称谓是比“朕”还要高级霸气啊。

那为什么宋朝要改这么个称谓呢?这跟宋朝的建立有关。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与陈桥兵变,赵匡胤在这次事件之后终于称帝。可他原本是后周的臣子,这皇帝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为了巩固地位,显出和别个不同,好让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这么一个称谓。

宋朝是靠武将得来的天下,可是皇帝对于武将也是忌惮的,于是就重用文臣。在《知否》中,盛家老爷盛紘就是个文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再加上盛家老夫人在宫中呆过一段时间,熟知当时的皇帝是个性情温厚的人,不会轻易诛杀文人,这才断定盛紘一定会平安归来,让大娘子不要自乱阵脚。

其实通过剧情我们也可以知道,某些时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刚刚被调到京城的这场戏中,老臣们就没有叫皇帝官家。看这位老臣,开口闭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听着,并没有因为称谓的变化感到不开心。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们聚会的时候,说的也是“圣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没什么意见。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个时代对皇帝的一个称谓罢了,没有过多的含义。也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让这部剧更好的还原了那个时代,凸显了整个剧组的用心。不愧是正午阳光出品的良心剧,连一个称谓都处理的这么到位。

不过那个年代,女子叫丈夫“官人”,叫皇帝“官家”,还挺不好区分的呢。一字之差,一个不小心真容易叫错,好在当时的生活节奏慢,人们说话也思考的比较多,不然一个口误,皇帝直接就变了老公,老公成了皇帝,那可就啼笑皆非,落人口实了。

大家喜欢的帮忙点赞一下谢谢

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您知道吗,宋朝不仅有“官家”,还有“圣人”,但这两个称号,却不是指的同一个人。

憋屈的“官家”

所谓的“官家”,其实不是宋朝皇帝的首创,而是很早就有了。西汉称天子为县官,东汉称天子为国家,两者一综合,就成了“官家”。“官家”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个石季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国主石虎。

虽然“官家”的称呼很早就有,但唐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的称呼都是“圣人”。这名字一听就比“官家”高大上,威武霸气。既然有这么好的名字,宋朝皇帝为什么不用呢。原因就是底气不足。

这个底气不足,从唐末就开始体现了,唐末皇帝形同傀儡,“圣人”称号实在用不起,于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有时就被称为官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下《旧唐书》。

到了宋朝,由于开国时得位不正,“圣人”是不敢自称了,于是称“官家”。“官”字,有禅让的意思。

汉代刘向《说苑·至公》:鲍白令对秦始皇说,“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所以“官家”用到这里正好。

特殊的“圣人”

虽然皇帝不用“圣人”称呼了,但有两个特殊的人却是“圣人”。这两个人分别是皇后和皇太后。

关于“圣人”的解释,《汉语大词典》引用了两条记录:

  •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
  • 《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关礼﹞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礼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由记录一可知,宋朝人多沿袭唐朝的称呼,称皇帝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可见,在唐朝,就有将皇后称为“圣人”的说法(武则天?),在宋朝,则更加普遍。这里我有种宋朝妇女顶半边天的感觉。

“大娘娘”+“圣人”

那么,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为什么把太后称作“大娘娘”呢?那是因为第一条记录的引文中后面还有一句『…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所以在这里,太后刘娥既是“圣人”又是“大娘娘”。

我说

从“圣人”到“官家”,反映了唐宋以来皇权的弱化,但自宋后,皇权又逐渐加强,“官家”一词渐渐的又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是@青史拾贝,谢谢大家花时间观看。

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更迭,对皇帝的称呼,貌似越来越土气。早年的秦汉时代,万民高呼“天子”,唐朝多叫“圣人”,宋朝称作“官家”,到了明清两朝,竟给叫成了“万岁爷”。

其实,早在北宋前,民间就有把皇帝叫成“官家”的现象,但并不普及。所以,“官家”二字,倒也算不上赵匡胤的独创,只不过是被他普及到了厅堂之上,发扬光大了而已。

首先,正如大家推测的那样,宋朝皇帝改称“官家”,跟太祖赵匡胤以“不光彩”的手段“黄袍加身”的经历有关。基于那么一丢丢的不自信,再加上笼络人心、拉近与各级官员、人民群众距离的需要,于是开始推广“官家”这一称呼。

后来的宋神宗本人也曾非常谦虚的表达过这一理念——“凡自我朝始初,乃君与士共治天下”。这么看,“官家”很贴切的体现出了皇帝和士大夫出身的官员们之间的亲近感,听起来确实比较平易近人,不会像天子、圣人那样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甚至还带着点“人本主义”色彩。

客观看,整个南北宋时代,重文轻武风气盛行,知识分子地位高,阶级流动性强,所以,皇权不像其他朝代那样霸道,君臣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

显然,在这种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宋代文人才子辈出也不足为怪了。

现在来看,这些宋代士大夫们的诗作、朝堂上的辩论,要放到皇权顶峰的明清两朝,估计够他们被处死个十次八次了。而两宋时代,虽然不乏因“乱说”、“乱写”被贬官的文人,但还真没有人因为这个丢掉性命。

像苏轼曾经高调反对王安石变法,每首讽刺诗都如同一颗舆论炸弹一般。结果搞得自己一度身陷囹圄,被朝廷禁言。不过,最终苏轼还是给放了出来,贬到黄州,在一路游山玩水之中,开启了“吃货”模式,顺便全国各地的“圈粉”。

好了再回到话题上来。实际上,“官家”的称谓,也体现着皇帝高大上的“人设”,正所谓曹魏时期的《万机论》阐述的那样,“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那么,三皇五帝作为中国最副盛名和最贤德的圣君,把“官”和“家”二者兼得为“官家”,岂不属于提升自己身份的一个绝佳的称呼。

更可贵的是,“官家”一词,也反映出了当年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君权神授”观念正在淡化。

大家可以想想,宋朝皇帝称“官家”,多少带着点职业分类的意思,这就如同称行医的叫“医家”,画画的为“画家”,农人称为“农家”一样。因而,宋朝的皇帝,某种程度上,并非全国人民“盲目愚忠”的对象。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一次与宰相赵普畅谈,赵匡胤兴致勃勃地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

面对皇帝的问话,赵普略作思索,答道——“道理最大”。

那边,赵匡胤并没有恼怒,而是对这个大过皇帝的“道理”表示了认可。

这段对话被生动的记录在《宋史》和《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中。可见,宋代的统治者,对这种说法,还是持积极态度的。

甚至到了南宋时期,类似理念愈发获得了共识,并经常被士大夫们拿出来“说事儿”。

像当年南宋御史方廷实,上书反对宋高宗对金朝议和,话说的非常重——“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讲真,这宋人把“天下”和“陛下”分得何等清楚,简直能算是当年最引领时代潮流的民主、民权的萌芽了。

类似的话如果放到几百年后的明清两朝官员中,别说把它写下来,估计连想都不会有人敢想。

而在宋代,这种“不以天下奉一人”的理念,几乎成了朝野共识。

朱熹有句名言,就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宋代士大夫的工作心态——“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

可惜的是,这种进步趋势被后来的朝代更迭直接打断,甚至还开了历史的倒车。

而官家这个对帝王的称呼,也伴随宋朝的结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被集专制和“土味儿”于一体的“万岁爷”所替代,尤其是清朝的旗人官员们,更要在“万岁爷”面前自称“奴才”。只是,这让当年不卑不亢的秉承“不以天下奉一人”理念的宋朝士大夫们,情何以堪。

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话说当年“陈桥兵变”后,本是作为后周先帝柴荣托孤之臣的赵匡胤,竟在部将的鼓动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因皇位来得不实,为了不引人诟病,一日,在浏览史书时,赵匡胤偶然发现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于是他将自己帝王的别称改为“官家”,意为百姓的依靠,为百姓做实事的人。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帝王的称谓层出不穷,最为熟知的便是皇帝。而北宋帝王一直以官家自称,除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在北宋时期,社会稳定、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历代帝王基本都仁慈宽厚,给臣民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不枉“官家”之称。

除了北宋时期的帝王被称为官家,其实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形成了开端,只是北宋比较盛行罢了。自大宋灭亡后,元朝取而代之。我们都知道,元朝的建立者乃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善骑好射,不拘小节,因此对于宋朝官家的称呼,毫无兴趣,而是自取大汗。自此以后,官家一词便不再流传,也无人提起了。

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官家”源自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湘山野录》”。

用“官家”指代皇帝出现得很早,早在东汉就有了,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其实“官家”和“圣人”、“至尊”、“天子”一样,原本都是私下对皇帝的尊称,而非与皇帝直面时的称呼。原来在皇帝面前直接称呼皇帝的时候还是应该用“陛下”、“圣上”、“皇上”、“万岁”等等。

影视剧中,不同朝代对皇帝的称呼还都比较特别。

比如在《汉武大帝》里,大臣们私底下称呼汉武帝就是“天子”;在《长安十二时辰》里,称呼玄宗就是“圣人”,《清平乐》里称呼赵祯就是“官家”等等。

但是把官家拿来直接称呼皇帝的第一人是十六国后赵武帝石虎,但“官家”成为皇帝独有的专称的确始于宋朝。

这里有个关于“官家”故事。在王巩的笔记《闻见近录》里,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敲打陈桥兵变的老兄弟们的故事。

说赵匡胤和这帮老兄弟们一起去游玩时说:“此处无人,尔辈要做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这句话就是说,“这里没有其他人,你们要想当皇帝,可以把我杀了,取而代之。”众兄弟们都吓坏了,以后再也不敢乱跟他亲兄道弟了,这才明白赵匡胤已经是皇帝来了,不再是以前的兄弟了。

其实历朝历代,更奇怪的关于“皇帝”称呼,多了去了,特别是汉朝。

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刚定下规矩,结果传到二世结束了,所以在汉朝的对皇帝的称呼,真的很复杂。比如“巨公”、“大家”、“天家”,这些大家可能还多少觉得有点靠谱。

那“县官”,可能就觉得无法理解,其实你如果知道“上古曾把帝王所居之地称为’县’”,这么个叫法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到了东汉,光武帝就还被称呼过“国家”,似乎也比较好理解。

唐朝对天子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宅家”,那是因为“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如此一来,以后再拍汉唐剧时,真的可以不用再“皇上”、“陛下”,那么单调且没特色的称呼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