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很多人以为“爸爸”这个称谓是舶来词,实际上这是汉语的原生词汇。
只不过“爸”这个称呼,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在国内日常口语当中普及开来。
汉语当中,称呼父系亲属的称呼当中,以“父”、“爸”、“爹”、“爷”这四个字最多,在不同时期也都是各领风骚,不同朝代喜欢用的词语,也都是不一样的。
“爸”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广雅》当中,原文是:“爸,父也”;有意思的是“爹”这个字最早也是在这本书当中出现的,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写的也是“爹,父也”。
最早出现用来称呼男性直系亲属的字是“父”,在商朝的甲骨文当中就已经有了。
甲骨文当中的“父”,就好像是个手持棍棒的人,意思当然也就非常明显,那就是手持棍棒在教训子女的父亲,这跟咱们的传统习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后来之所以出现“爸”这个字,根据目前的考究来说的话,是因为古汉语的读音问题。
按照《新方言》当中的说法,古汉语当中是没有轻唇音的,所以当时的“父”发音与“爸”一样,而三国时期《广雅》出现的时候,依旧还是这样,所以出现了“爸”字。
古代很长时间之内,人们不管是口头还是书面上所使用的字,都以“父”为主,即便是“爸”出现之后还是没有受到重视,而这是因为“爷”这个称谓的兴起。
繁体字当中的“爷”写作“爺”,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当时是个俗语。
既然是俗语,在诗歌当中就不是很常见,当时诗歌之中大多数都使用“父”字,可南北朝时代“爷”字迅速兴起[澹奕],比方说《木兰辞》当中的“旦辞爷娘去”,说的是辞别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
隋唐时代,因为大量民歌与现实主义诗歌的兴起,“爷”字越来越常见,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用于称呼自己父亲的用词[澹奕],像是如今所说的“爷儿俩”也是当时留下来的习惯。
此外还有个更加常见的字眼,那就是“爹”,不过在古代,“爹”的使用频率刚开始也不高,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兴起,宋朝之后才算是与“爷”平分秋色。
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口语上主要用“爹”跟“爷”,书面还是以“父”为主。
尤其是在元朝元杂剧兴起以后,大量古白话文学的推广,使得“爹”字逐渐与“父”、“爷”对等,在国内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澹奕],这时候“爸”还是用得非常少。
“爸”这个称呼真正兴盛起来,还是清朝没了之后的事情,当时大量文化人留学西洋,他们觉得“爸爸”这个词语更加亲昵洋气[澹奕],因此非常推崇,而民间广泛还是用“爹”这个称呼。
清朝国门被打开之后,大量西洋文化传统我国,而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像是郁达夫、金庸、朱自清、茅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古龙[澹奕]、梁羽生等人,几乎都是南方人。
而这些人在散文、诗歌还有各种小说当中,都习惯融入自己的语言习惯,比方说鲁迅的文章当中就充斥着大量的绍兴方言,所以有些晦涩难懂。
因为这个缘故,“爸爸”这个称呼快速兴起席卷全国,建国之后,确定以“爸爸”这个词语作为普通话当中正式的词汇[澹奕],继而在全国推广开来,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现在,南方还有不少方言还是以“爸”做为父亲的称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但在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再到现在,作为对父亲的称呼,“爹”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称呼父亲。
产生这种不同,我认为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而发生的变化。但“爹”和“爸”一样,在古代都有很强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的呢?具体时间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南方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当时大量的南方年轻人开始接触新学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学,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后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广泛的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应的也将南方本土的文化习惯推广到了全国。
尤其民国及之后,南方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郁达夫、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全部来自南方。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散文、诗歌到通俗小说,几乎垄断了中国文坛。
而作为南方人,他们在写作时难免会因此混入自身的语言习惯,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渐在全国流行。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如杯具、蓝瘦、囧、绿茶逐渐融入生活成为常用语言一样。
从“爹爹”到“爸爸”的演化,应该体现了不同时期,南北文化的兴衰交替,这种变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
另外爸爸这个发音,是婴儿第二容易学会的发音,第一个是“妈妈”,所以“爸爸”这个发音在70%的人类语言中有相似的含义。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国外口语中“爸爸”等近似的发音有着相同的含义,对我国“爸爸”这一称呼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并不特指已过世。
但到秦汉时期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
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而关于“爷”和“耶”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写到:“今人不以贵贱呼父皆为耶,盖传袭已久矣。”因此有些版本的《木兰辞》中“爷”会写作“耶”,现在一般会解释为后者为前者的通假字。
这个其实才是中国最常用,延续最长的父亲口语称呼,在古代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主流。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父的称呼,但是直到现在很多词汇和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爷儿两”或“老爷子”当中依然被解释为父亲。
“翁”和“爷”是在古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称呼,除了他们之外,不同朝代对父亲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唐代,父亲和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或者儿子对父亲表示亲切的称呼会用“哥”。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代人一般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影视剧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娘”,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妈妈”,只不过这两个称呼的起源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单就“爸爸”而言,多用于口语,起源很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中《释亲》篇就有记载:"爸,父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语言文化更是丰富,各地方言众多,对父母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而“爹”和“爸”作为现今流传最广的对父亲的称呼,它们的流行并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语称呼,一般在北方,这个称呼指的是父亲,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区,这个称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话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则是南方对于父亲的称谓,不过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此称作父亲,究竟何时起这个南方常用称谓延及北方,已经难以考证,但跟南方经济重心超过北方应该有些关系,而这段时间,就是唐宋时期,的确,在宋朝,"爸爸"的称呼的确出现在北方一些地区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后,清朝国门被轰开以后,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强于北方,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深刻影响到民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阵子上海关于“姥姥”和“外婆”之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方言实力更强的民国,这特点会更强。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实,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古代“爸爸”的叫法并没有普及,那时的爸爸,应该和方言差不多。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每个地方对“爸爸”的叫法不一样。只是“爸”这个词的出现比“爹”更早,都是父亲的意思。要说古代的“爹爹”改称“爸爸”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普及的。在普通话没有普及之前,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
在古代“爹爹”是方言的一种,北方人大多称呼“爸爸”为“爹爹”。《现代汉语词典》也有标注,“爹爹”是方言。口头语的正确叫法应该是“爸爸”,书面语作“父亲”。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非常大,各地的叫法也不同,在称呼“父亲”上面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叫“爹”、“爸”、“达达”、“老汉”甚至有叫“爷”的。比如《木兰辞》当中花木兰称其父亲为“爷”。“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属于北魏民歌,北方少数民族称呼“爸爸”就是叫“爷”。而在中国古代官方,“爸爸”的书写语为“父”,汉人的一般叫法也为“父”,比如周武王叫姜子牙就称“尚父”,秦王嬴政年幼时叫吕不韦为“仲父”,历史典籍当中都能看见“父”的身影。但是,古人对父亲的称谓就是按照各地方言来叫了,只有古代的书写语是统一的,叫法各不相同。
在古代,“爸”字最早出现在《广雅·释亲》篇当中,字意为“爸,父也。”《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说明,三国之前就有叫“爸爸”的。不过这种叫法应该不是普遍的叫法,也是少数人的叫法。古代叫“爹爹”一般出现在北方,而南方的叫法与北方不同。据说,南方的叫法为“老窦”。此外,“爸爸”这个词,与其他国家的意思相似,且世界几乎通用。有的人说“爸爸”是一个外来词,但是中国古籍当中也有。
不过可以肯定,古代的“爹爹”属于方言,而爸爸的叫法应该在古代也很流行。所以现代改称“爸爸”应该是普通话的称呼,改革以后就开始普及了。“爸爸”的叫法就是普通话的叫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普及到全国,无论地域,都开始叫“爸爸”。要具体到哪个年代,估计没人统计得出来。不过在《康熙字典》当中古说:“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作的“父亲”,在古代称作“爸”,然后叫“爹”,转音为“爷”。“爹”和“爷”既然也是“爸爸”的意思,那么应该是方言,现在“爸爸”的叫法古代贵族阶级应该就有了,且现在属于普通话口头语,而“父亲”是普通汉字的书写语。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爹爹和爸爸都是对父亲的一种称谓,多用于口语,我们当地的我们的孩子都称呼父亲为爹爹。因为叫爹爹要亲切些,只有亲生父亲才叫爹爹。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农村也有开始称父亲为爸爸。因为我们当地的习俗,是把叔伯叫爸爸,刚开始听到邻居的小孩叫爸爸,感到很惊奇,觉得很奇怪,以前城市里的小孩才这样称呼,怎么现在农村人也这样叫爸爸,但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现在90%的小孩都称父亲叫爸爸了,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自古至今对父親的这两种称呼都有,无所谓改不改,现在这两种称呼也一直在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