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宋朝的皇帝当然也穿龙袍,只不过在元朝之前,历代皇帝的龙袍都以素色淡雅风格为主,元明清三朝的龙袍,才是那种花里胡哨暴发户类型,恨不得啥珠宝装饰都弄上去。
所谓龙袍,就是皇帝专用的服装,未必衣服上面有龙的图案。
龙在传统文化当中,是神圣与地位的象征,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从先秦开始,帝王所穿的袍服之上就经常出现龙的花纹,因此皇帝的衣服也被称作龙袍。
作为礼仪之邦,服饰文化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的皇帝,根据场合不同所穿的衣服也是不一样的,龙袍自然也分成很多种。
最隆重的像是冕服,就是那种头上有块板子,前后有帘子的那种,是最隆重的。
通常只有登基、祭祀之类的重大场合,皇帝才会穿冕服,因为这种衣服实在繁琐,穿起来行动不便而且又费事,平时没啥事儿,皇帝也不会总穿着冕服,往往都穿着朝服与便服。
如今很多人印象当中,龙袍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明黄的颜色,一个是上面有龙纹,实际上却未必如此,因为之前的帝王龙袍并非都是明黄,而且上面的龙纹也未必明显甚至不一定有。
隋唐时期将“黄”定为皇室专用颜色,但真正龙袍普遍是黄的,还是元明清时期。
元朝之前的龙袍,像是唐朝、宋朝的龙袍颜色多以赭黄、杏黄之类为主,宋代龙袍甚至还有白色与其他淡雅的颜色,再往前,还有黑色、红色的龙袍,并非都是明黄。
在元朝之前,除了冕服与朝服,皇帝平常穿的衣服上未必有很多的花纹图案,即便是有也是那种非常淡雅的,看起来并不明显,后来才变得非常夸张。
唐太宗那幅著名的明黄龙袍画像,其实是明朝出现的,吴道子笔下的太宗穿的是红色衣服。
宋代皇帝的龙袍往往都非常朴素,而这也基本继承了唐朝的制度,天子常服主要是赤黄、淡黄这两种颜色为主,看起来与明清时期的龙袍,完全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要说古代的帝王服饰,看看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像》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没有那种闪瞎眼的明黄,主要以赤玄二色,还有赭黄、淡黄之类的颜色为主。
宋朝也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这种制度,所以宋代的龙袍看起来并不夸张。
很多人觉得宋代的龙袍并不大气,甚至有点像大臣的衣服,这主要也是当时是天子与文臣士大夫共治的现实影响,而且宋代市民群体兴起,并且非常崇尚简朴素雅的文化。
宋朝的龙袍这样,但宋朝没了之后,龙袍的情况出现了变化,建立元朝的蒙古人来自于物产匮乏的大草原,毕竟苦了上千年,好不容易做主天下,开始了一种炫耀的文化。
短时间内富起来的元朝贵族,把得到的珠宝之类,恨不得全都给装饰在衣服上。
因此在元朝的时候,出现了那种大规模夸张装饰,各种刺绣与珠宝缀饰繁多的龙袍,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还有地位,而这种风格,也被后来的明清所继承。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按照周朝的礼制还有汉朝、唐朝与宋朝的传统,重新制定了明朝服装,但是元朝那一套,也被明朝给吸收了,像是大帽之类,明朝也多得很。
最重点的就是,明朝与清朝的龙袍,上面的装饰变得多了起来,一大堆的刺绣图案。
元朝以前以宋朝为代表的龙袍,往往都是那种纯色,或者没啥明显装饰花纹的龙袍,而到了元明清时代,龙袍上的装饰急速夸张,宋元时期,也成为龙袍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龙袍龙椅是古代帝王至高无尚象征,宋朝皇帝的龙纹消失原因,是宋朝的审美观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提倡节俭,衣服尽量做得简单些,九品以上官用青色,七品以上官用绿色,五品以上官用朱色,三品以上官有紫色。宋朝期间,中央集权加強,皇权本身受牵制,没有众多士族扶持,赵匡胤不可能坐上皇位,宋朝君臣处于较平等的地位,朝服也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
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宋朝皇帝不是不穿龙袍,而是他龙袍不像龙袍,皇冠不像皇冠,贸然一看和大臣官员一样(所以老百姓称他为官家),就是连他的皇宫都是历朝历代最小的,就像一个地主大院。
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龙袍的确是象征着古代帝王,像很多的影视剧里,天子出场是穿着龙纹黄袍的,因为古代人认为,天子是神在人间的化身,又叫真龙天子,也只有皇帝配穿上龙袍。但电视剧归电视剧,多少有改动的成分在。
前不久很火的《清平乐》剧里,宋仁宗的穿着朴素,基本上都是穿着大红袍子,没有龙袍一说,而且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里,基本也都是红色的袍子,那为什么宋代皇帝不穿龙袍? 其实人家是穿龙袍的,只是颜色为红。
宋代沿袭五德终始论,崇尚红色宋代皇帝的穿着讲究,是根据五德终始论而来。战国时代一名叫邹衍的学者,他提出了五德终始理论,他认为,五行的终始和兴衰,其实是跟每个朝代的国运有关,因此得以推算出,五帝时代是土德,土对应的颜色是黄色,五帝时代被大禹、启父子的夏朝所终结,因此夏朝就是木德,木克土,土对应的颜色是青色,因此得出每个朝代的崇尚颜色。
以此类推,宋朝的统治者就认为宋朝属于火德,红色是象征色。而五行学说里,火生金,因此宋代君主以红白两色为主,历代的宋朝皇帝的画像中,所穿的龙袍就是红色的,这个红色与大臣的红色还是有所区别,皇帝所用的是大红色,大臣们的则是深红色。
宋代服装朴素,崇尚节俭每个朝代都规定礼制,宋朝也不例外。根据礼制的规定,官员根据身份等级进行着装,而皇帝的穿着样式、颜色也是有要求的。在唐朝以前,皇帝穿的多是黑色,象征尊贵,而到唐朝就流行的是比较艳丽的黄色,穿的也是奢侈华贵。而宋朝不喜唐朝的奢靡之风,北宋的统治者皆崇尚节俭,认为钱要花在刀刃上,衣服也以朴素为主。而在祭祀、册封、大婚等大型活动上才穿的冕服也没有很花哨。平时上朝的时候穿的随意些,一般多见的是日常穿的衫袍和稍微有场合才穿的履袍。
龙纹的龙袍或形成于南宋北宋的官服上没有明显的龙纹,据考证龙纹黄袍最早出现在金朝皇帝墓的壁画中,元朝的元文宗和元明总两位皇帝所穿衣服上就绣了龙纹,虽然与我们印象中有所出入,但这种样子的龙袍可能就形成于南宋,再由金朝和元朝接受,再到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始皇和汉高祖的帝王画像,都是参考唐朝阎立本所画《历代帝王像》再创造的。在唐以前的帝王,阎立本本人自然是没有见过,难免就有偏差产生,这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龙纹黄袍是宋之后才兴的。
总之,我们所知的天子就得穿龙袍的想法,应该改改了,而我个人更是欣赏宋朝的极简美学,越简单越好看,落落大方,简朴自然。
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宋代十分重视恢复汉族服饰传统,强调“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一反唐朝时的雍容华贵、张扬开放,而是以一种儒雅含蓄、平淡简朴的审美格调回归到对传统礼仪风范的注重,凸显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宋朝皇帝来说,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含蓄温雅、理性约束之理,这也是很多人误以为宋朝皇帝不穿龙袍,是认为当时的皇帝倡节俭、重民风,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殊不知,宋朝皇帝不穿“龙袍”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龙袍可穿。
“龙袍”起于唐,成于元明,壮盛于清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以来,他所开创的服饰制度多围绕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展开,他的服装完全按照周礼中的“王者之衮服大冕”样式制作,在这套衮服上,就包括“龙”的纹饰,它代表古代封建社会帝王身份的象征之一。由于秦始皇非常崇尚阴阳之说,便根据西周时期的五行学说,认为皇帝以土气盛,崇尚黄色。但此时并未有“龙袍”之说。
自唐朝以来,就将“龙纹”作为主要的样纹隽绣在帝王的袍服上,据《唐书·代宗纪》中记载:
“八年十一月……迅鞠志诚,在幽州,被服皆龙凤,乃流之岭外”史书记载的地方属于幽州,而非皇家,可见唐朝时期的“龙凤”并未成为帝后专属。
直到元代,龙纹袍服则成为了皇家御用之物,明代时《舆服志》中记载明朝皇帝的常服、燕弁服均以龙纹为主。可见,元明时代,并未有真正的“龙袍”,而是泛指带有龙纹的袍服而已。
清代早期的《大清会典》《清初内国史院档案》等文献记载中关于“龙袍”之说十分少见,仅在少许文献中窥见,如《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曰:
“上礼服旨先农坛致祭毕御具服殿更龙袍” (卷61),“圣祖仁皇帝御用龙袍衮服”(卷83)在这个记载中,可以略微看出,清朝早期的龙袍是在国家举办重大活动时的服饰,
直到乾隆以后,服装制度才逐渐完善,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大清会典》中,明确规定了龙袍的款式、纹样、颜色等,并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使用黄色。
小结:宋朝皇帝不穿“龙袍”,是因为当时没有“龙袍”可穿,君主神权在演变至宋朝,“龙袍”并未真正出现,而是以衮、冕等象征帝王权力的服装出现,只是在这些皇服上绣“龙纹”来象征君权神授、九鼎之尊的皇家威仪。
那既然在宋朝时期”龙袍“尚未形成,宋朝皇帝怎么来用服饰象征权力地位的呢?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宣告皇帝之位关于黄色的象征,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董仲舒强调“五色配五行五方,土色黄,居中,代表中央”。
明代田艺衡撰写的《留青日札》中记载:
“黄,中色,中央。土之贵重者,故衣有五色,惟黄裳则帝王服之,玉有五色,惟黄琮则祭天用之。”大意是只有帝王的衣服可以使用黄色,祭天的时候也要使用黄色,足以见得黄色象征着帝王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初唐时,民间还保留着百姓可穿黄色衣服的习惯,官员也有黄色的衣服,甚至混淆了百姓与官员之间的地位,直到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时,官员因为着黄色的服装被自己的部下殴打,唐高宗听闻后,就下令不准百姓、官员穿红色衣服,自此,黄色成为帝王的独尊之色。
后周显得七年(960年)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以陈桥兵变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安史之乱,赵匡胤以“黄色”的袍服来象征权力。
除此之外,宋朝皇帝的天子之服有七种,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衫袍、履袍、窄袍、戎装,这七类服装中,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中,如大裘冕通常在祭祀时、元旦大朝会、册封皇后太子时,才能穿这件衣服;履袍是皇帝的便服,日常生活均可使用。
由于宋朝经济繁荣、社会文明较为开化,主张一种含蓄儒雅、质朴简约的风格,也被后人评价宋朝是“极简美学”,而宋朝皇帝的服饰也追求一种简约美、自然美、理性美。
宋朝儒雅风气甚浓,追求理性之美宋朝采用重文抑武的国策,皇帝也多崇尚儒雅平淡,反对奢华张扬,更强调“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所以,宋朝皇帝的衣服也多以纯净的色调,如淡黄、赫黄、红、等纯色为主,明显体现了宋朝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含蓄典雅的礼仪风范、以及平淡自然的审美格调追求。
宋朝的士大夫追求自然,崇尚简朴,所以宋朝部分文人不过于注重服装美,而是心灵美。
如范仲淹自小出身农家,便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经常穿布衣工作,只有上朝时才会穿官服;王安石“经岁不洗休”,也有余靖不在乎自我的形象,不遮挡自我的衣着,与仁宗商讨国事时,被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
时盛暑,靖对上极言。靖素不修饰,上入内云:“被一汗臭汉熏杀,喷唾在吾面上。”上优容谏臣如此。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宋朝宽容度极高,更注重人的内在才华,而非外在形象。甚至连宋仁宗的衣服都是反复搓洗,多年不换一件新衣服。宋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十四日,仁宗因病昏倒,被人搀扶到寝宫福宁殿,韩琦等人看到皇帝的寝宫竟然和平民百姓的房间没有区别,帷帘内暗淡的素色被褥,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替换了,一切摆设也是那样朴素,不禁让那些豪奢度日的大臣,心中生愧。仁宗昏睡醒来,看见大臣们都在观察自己的寝宫,就打断他们说:
朕自居公众,自奉旨如此尔,此亦生民之膏血,可轻费哉?
据《宣和遗事》中记载,宋徽宗十分自爱民间的道服,因宽松随和、穿着方便,竟让宋徽宗即时换了道服,将龙衣卸却。
从唐代的华丽奢侈服装到宋代追求舒适简朴的转换过程,不仅仅彰显了时代的变化,更是一代人的自我超越,“重文抑武”的国策,让更多寒门士子凭借努力考取功名,更时刻保持着勤俭的风尚,塑造了宋朝儒雅的社会风气。宋朝帝王百姓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更强调主体意识,他们会注重内心对自由闲适的需要,而非贵气华丽的虚无。
结语综上所述,宋朝皇帝不穿龙袍,一方面是时代的局限,仅有“龙纹”的绣饰,并未有龙袍的服饰,“龙”的象征起源于封建社会早期,而“龙袍”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发展于元明,兴盛于清朝,民国时期亦有袁世凯穿龙袍之说;另一方面,宋朝崇尚尧舜之典,以衮冕为皇权代表,在举办祭祀、册封等重大活动时才能穿上象征皇帝的尊严地位,日常生活中,多用净色的常服,追求舒适简洁,正因如此,方能凸显宋朝儒雅的审美需求,更是对注重个体生命意识的人格超越。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胡桂梅《威严与华美——清代龙袍略论》
艾红《谈宋代文官服饰的美学特征》
为什么宋朝皇帝不穿龙袍?
我们看到的宋朝皇帝穿戴并非官服,而是履袍,就是常服。在《宋史》舆服志里,宋朝皇帝的服饰总共有大裘冕、衮冕、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御阅服七大类。宋朝崇尚淡雅,这样可以亲近群臣,也能达到亲民的效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