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文章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的文章如何?这似乎不成问题。它肯定是两晋时期最优秀的散文,没有之一。放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考察,它也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清人编写的《古文观止》中,就收录了这一名篇。《古文观止》是被广泛承认的文选作品。可见,《兰亭序》的文学价值,在历史上是被普遍承认的。是可以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放在一起而毫无愧色的最优秀散文。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离开书法而单独讨论。因为,历代文人书家对书法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已经考虑到文章的因素了。就书法而言,形式美当然是首先要考虑的。但是,文字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为记事的。所以,形式为内容服务,这一特质是文字和书法的先天属性决定的。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夫子表面说的似乎是人格的修养,实际上,一切与内容和形式相关的范畴,这句话都适用。评价书法作品,依然如此。

《兰亭序》的形式之美,当然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作品就放在那儿,大家自可以拿着话放大镜去找毛病。无论是单字的形态结构,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都给人以精妙绝伦,美不胜收的艺术感染。这是它的形式之美。

说到内容之美。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兰亭序》依然是最好的文章。具体的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只说点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吧!中国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这篇文章的前半段,讲的是天,是自然。后半段从“夫人之相与”开始,讲的是人,人生。文章从自然过渡到人生,从河边修禊祈福,到到人生宇宙的思考,本质上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大盛。谈玄说道,成为时尚。于是,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品,许多都充斥着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比如“竹林七贤”中最有名的嵇康,就认为神仙是有的,是可以修炼成的。在这种玄学之风的影响之下,许多人在行为上体现出一种放荡怪涎的风格。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中,面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中,体现出一种冲淡平和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儒家所秉持的中庸之德。说到这里,和题主讨论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描述中,题主抄录的《兰亭序》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中,“快然自足”,明显是错误的。不是“快”,而是“怏”。快是快乐,而“怏”是什么?现在人不太好理解。但稍稍读过《中庸》的,就不难理解。怏是心字旁加上中央的央。就是心在中央,不喜不悲,不怒不恐的状态。《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怏然自足,是喜怒哀乐未发的状态。是平淡冲和的状态,而决不是快。

儒家评判事物的最高标准,是符合中庸之道。《兰亭序》内容上,面对宇宙无穷,人生苦短的思考中,表现出一种平淡中和的态度,既不悲观,也是激进。这在思想内容上,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另外,在形式上,《兰亭序》也表现出“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审美风格。也就是说,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中庸之美。所以,才被公推为古今行书第一。

关于形式上的“不激不励”的中庸之美怎么理解。我们把它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对比一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不一样。

颜真卿《祭侄文稿》

以图中划掉的部分为例,就能看出,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写作之时不同的心理状态。王羲之划掉的部分,也能看出行笔时的从容。而颜真卿行笔时,却是一种悲痛欲绝的情绪状态。

总之,所谓的第一, 是在某一标准之下得出的。换了标准。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只有承认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审美评价标准的时候,《兰亭序》无论是书法还是文章,都是最好的。如果说我们要重视感情的激烈,把人看哭,《祭侄稿》就更厉害了。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自古以来,书画是文人的书画,尤其是古代,文人以自己的书法书写自己的文章。《兰亭序》是晋代(公元353年)王義之对诗赋作的序,距今已有1661年,因为唐太宗特别推崇,称其为“尽善尽美”,所以后人把它排在了第一。关于《兰亭序》文章内容,该篇散文脍炙人口,文笔清新幽雅,文风淡泊自然,深受历代人们的热爱。文章内容与笔法精湛的书法相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美轮美奂。我认为在当时晋朝二者是不分伯仲、并驾齐驱的。👍👍👍🌹🌹🌹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兰亭序》鼎鼎大名,其实是在文人书法界的事。普通百姓则知之甚少,或莫名所以,或雾里看花,终不以为然。回答这一问题也有普及文人趣事的初衷呢。

我们知道,学书之人,无不从临帖始。而《兰亭序》是行书必临选帖之一。晋人先贤王羲之的手书真迹早已冥消于世,历代临写的都是各种模本。其中以冯延嗣的模本,历代评价最接近王真迹,临摩者众。

王的书法,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评价极高,已成定论。我们完全没有轻率推翻之必要!其实东晋以后已逾千年,大书法家层出不穷,超过王书的想必大有人在。但中国传统文化,以尊重先人为首要人品,有谁愿意去挑战先人?

回到正题,这篇《兰亭序》,文字、书法同出于王羲之手笔,书法天下第一,天下认同。那么文章又如何呢?很多人不知,它早已被收入《古文观止》一书。

《古文观止》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官家为学生专编的教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题名“观止”是指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同时兼顾到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见,《兰亭序》是基于这一原则,被选中的名篇佳作之一。

事实也的确如此。《兰亭序》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又由近及远,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飏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文章的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令人赏人悦目。非真正的散文大学,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吔!

但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谓“兴尽悲来”当是常有的心绪。刚刚对自己钟情的乐事,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写到这里,作者联系魏晋时下流行的玄学 清谈,联想到人的生命也无例外,这不能不引起一番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是不是有一种乐极生悲,更加令人凄凉和伤感油然而生呢?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无长的感叹中,一反时尚文人们消极颓废的无为观念,流露出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写到这里,王羲之笔锋一转,明确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念,果敢地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

作为古典散文,《兰亭序》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世人以启迪、思考。

同样,作为后人,我们在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中,已探知作者哲理思想的前卫,和文风的质朴无华!又何必故作姿态,非跟古人先贤较一长短?这样做有意思有出息吗?

这样的回答,你满意吗?欢迎批评讨论!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文章也是非常喜欢的。

特别是这一段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描绘了高峻的山峰,荗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清澈见底的溪流,环绕在亭子四周。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下,饮酒赋诗,人生大快。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题主好,《兰亭集序》可谓是书文双美,其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章堪称千古奇文。因为书法名太高,以至于遮蔽了文章的名气。下面,野狐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此文的理解。

一 活动美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兰亭搞了一个盛大的文人聚会,聚会的由头是“修禊事”。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古人把三月上旬的巳日定为修禊日,也叫上巳节,《 诗经 郑风 溱洧》中就描写了郑国男女青年过上巳节的情形,“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可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一个美好的日子。孔子的弟子曽皙,在回答孔子人生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曽皙的志向,孔子给了满分。

三国魏以后,修禊日定为三月三日,内容还是人们到水边去洗濯,祈福消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游春活动。王羲之这些东晋名士,借机搞了一个盛大的文人聚会,会上免不了饮酒作诗,诗当然要结而成集,就推德高望重书法文采一流的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有了《兰亭集序》。

序文中先描绘了这次聚会活动之美:时令之美,暮春三月;地点之美,山阴兰亭;人物之美,群贤毕至;景致之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宴饮之美,流觞曲水;吟咏之美,一觞一咏;天气之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听之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难怪王羲之要说“信可乐也”,以至于二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也效仿出了一个“曲江流饮”。

二 结构美

这篇序文以乐——痛——悲来组织行文,结构严密,翻转自如,因为涉及到生命哲学,也有比较难理解的地方。

开篇巧妙自然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活动,没有一点板滞的感觉,最后归结到“信可乐也”,千载之下,读者都能感觉到这次聚会的快乐,恨不能穿越参加,只是怕不会作诗被罚酒。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由眼前的聚会很自然地想到人和人的交往,人生一世的问题。“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人生百态,性格各异,无论是怎样的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人都会去追求快乐,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事,就会高兴,就会沉浸在这种快乐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中慢慢变老了。那些曾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儿童玩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早对此不感兴趣了,俯仰之间,那些曾让我们留恋不舍的东西都成了陈迹。真是“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更何况无论命长命短,最终都是要从世间消失的。

这种由乐生悲的普遍心理变化,在越是成功的人身上越是强烈。他们生活在快乐之中,可快乐是有限的,最大的限制就是死亡的限制,齐景公的“牛山之悲”就典型到成为了一个成语。齐景公在牛山赏春赐宴,他看到齐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宫殿巍峨,国家富强,春天的景致又是如此的美好,齐景公突然伤心落泪,大臣们忙问原因,齐景公叹了口气说:“人要是不死该多好呀!”

“死生亦大矣”。时间是永恒的,可生命是短暂的,这就注定人生只能是一个悲剧,齐景公为之伤痛,王羲和兰亭盛会中的名士们也伤痛。古人关于生命这一终极问题的各种感慨,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人生苦短”,我(王羲之)读到这种文章会生出共鸣,后人读到我(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就像我读到古人类似文章的感怀是一样的,这种情形真是万劫不复呀,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乐”言当下,“痛”思生死,“悲”推古今未来,文章脉络清晰,翻转自如,一泻而下。

三 语言美

首先是用语准确生动,干净洗练。介绍宴乐相关情况一点不板滞沉闷,穿插很灵活。复杂的哲学问题能用通俗的语言出之,严密清楚。

其次是工整华丽的偶句运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句子,让文章更为气韵生动,流丽华贵。

再次就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些参差错落整散变化的语言,更有利于把那种有关生死的复杂感情变化表达得更清楚。

最后是用典精当。“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语出庄子《德充符》和《齐物论》。东晋尚清谈,《庄子》是当时士大夫必读的热门书,庄子的思想在东晋很流行,所以此用典对集子中的诗作者来说更有针对性。

四 情理美

《兰亭集序》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千古奇文,作者肯定和赞美了现实宴饮游赏之乐,由乐而引发出对人生悲剧的哲学思考,再由个人读古人书的感悟,推演出这种人生悲剧是一种历史的循环,具有着普遍性和永恒性。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悲观,表现出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情的享受,和认真的生活这一积极态度。正是因为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认真对待,作者引用《庄子 德充符》中“死生亦大矣”应该大有深意。这句话是庄子借由孔子的口说出的;“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这是孔子在赞美一个叫王骀的被砍掉了一只脚的智者,说死生是人事变化的一件大事,但王骀不会随死生变化而感情变化。就像接受砍掉一条腿一样的去接受死亡,安然泰然,顺其自然就好,王羲之也是有着较深刻的道家思想。

当时士大夫崇尚清谈,庄子的“等生死,齐万物”思想非常盛行,社会风气低迷消沉,士大夫不思进取,王羲之对此提出了批评,指出其为“虚诞、妄作”,王羲之有着道家的思想,也有着儒家积极的一面,这正是王羲之高出同时代很多士大夫的地方。王羲之用现实的享乐和积极的生活来对抗生命的有限所产生的悲剧,这对当时消极低迷的社会风气无疑是一股清风,时至今日,依然能启迪人们的智慧。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尽管自古以来《兰亭序》备受推崇,然而历来也有争议。

推崇者认为我们孰知的《古文观止》,二十五史里的《晋书》都选择了这篇文章。说明并非因为是第一行书,才借光成为千古美文的,因为古人对文章的要求很高,否则不会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经典范文。

也有部分反对声音,一是认为《兰亭序》是伪作,只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喜爱王羲之书法,才使这篇文章得以流传,甚至现代书法文史专家郭沫若60年代也提出这一论调,曾引起当时震动一时的"兰亭真伪论辩"。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尽管《古文观止》收录此文,而与王羲之同时期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所编撰《昭明文选》,并没有收录《兰亭序》一文,说明此文在当时并非想象的好,我们知道,自古有"文选烂,秀才半"。而且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理论经典,南朝齐梁时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也只字未提《兰亭序》。

抛开这些争论,我们从文章内容本身来看,《兰亭序》确实是一篇书文并茂的千古佳作。

本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蹊迳,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文中感情忧乐参半,良辰美景,生发“修短随化”情绪,而身处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在文人雅集乘兴而作,暮春之际临清流,引佳酿宴乐,美事也;羲之能以美文叙之;更以精妙书法合璧,当为古今文坛胜绝神品。

《兰亭集序》法帖,通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相当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所以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