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法国皇帝拿破仑1806年攻破柏林,将勃兰登堡门上的女神像与驷马战车作为胜利品带走。

65年后,普鲁士大军攻破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就此宣告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德意志第一帝国的诞生。

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就此终结,有人觉得奇怪,德国为何不直接吃掉法国。

这种想法可以说,实在是低估了法国的实力,也是在轻视当时威廉一世与俾斯麦的头脑,吃掉法国这种念头,无异于是自找麻烦,很可能会导致好不容易统一的德意志再次被撕裂。

德意志在以往的欧洲,说的是一片地区,大致上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但当时的德意志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存在着数百个大小邦国、贵族领地等等。

随着德意志地区的发展,推动德意志的统一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德意志诸侯当中,最有实力的莫过于北方的普鲁士与南方的奥地利,相对来说奥地利更有实力也更有名分。

当时的奥地利大公被视作哈布斯堡王朝正统,也被视作是真正的德意志,但是奥地利那时候还统治着很多非德意志族群,像是什么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

普鲁士与奥地利都想要争夺主导德意志统一,但是普鲁士想的是小德意志,也就是纯粹德意志人的国家,而奥地利想要把自己统治的那些非德意志族群一起带上,建立个大德意志。

普鲁士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奥地利的那些臣民,对于德意志的建立根本没什么好处反而会成为巨大的拖累,因为巴尔干半岛上的那些部族,发展实在太落后。

不仅如此,非德意志族群与德意志人,终究不是一个群体,如果强行融合在一起,可能会带来其他的麻烦,不好治理不算,对国家来说,也会造成巨大的危机。

因此普鲁士想着干脆将奥地利给一脚踢出去,将来建立的德意志,将奥地利排除在外,而后发生的普奥战争普鲁士获胜,奥地利跟着它的那些巴尔干族群,从此成了另一帮人。

事实证明俾斯麦的想法是正确的,奥地利帝国统治之下的部族成分复杂,后来愈发不能够进行压制管理,最终妥协成了奥匈帝国,一战后,奥匈帝国直接把自己给玩儿崩了。

随着普鲁士的崛起,隔壁的法国非常害怕,普鲁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就想着把法国给打一顿免得法国妨碍自己统一,可一直就找不到什么借口。

刚好那时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西班牙人到处找王位继承人的时候,找到了伊莎贝拉二世的堂兄,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这引发了法国的强烈不满。

本来威廉一世也觉得不好得罪法国,也说自己不支持利奥波德亲王继位,但俾斯麦从中进行了挑拨,直接引起法国人的不满,一直看普鲁士不顺眼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当地对普宣战。

法国都宣战了,普鲁士只能打,结果法国攻打普鲁士失败,反而让普鲁士大军长驱直入攻破了巴黎,拿破仑三世也被俘虏,之后也就有了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皇宫宣告建立的事情。

为何普鲁士没有趁机把法国给吃掉呢:

一,拿破仑三世被俘的时候,法国就有很多的人要求废除帝制建立共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随之建立,并且拥有了极其强大的力量;

二,普鲁士原本是自卫战争,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入侵,法国终究是个强国,再怎么样也不是普鲁士能够轻易给吞掉的,强行吃掉只会撑死新生的德意志;

三,普鲁士通过战争,得到了大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已经众多赔款,而德意志的统一大业也就此完成,普鲁士的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横生枝节画蛇添足。

四,英国虽与法国长期不睦,但是出于大陆均衡原则,断然不可能坐视法国被新生的德国给吃掉而不管,德法互相牵制才对英国最有利,当时英国非常强大,非普鲁士敢招惹。

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德意志正式建立,而法国也建立了共和制的国家,德国在完成统一之后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崛起,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不可轻视的存在。

德国新生,不仅从法国手里得到了大量的赔款,更加得到了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这为后来德国工业的高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德国很快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普鲁士的目标,从来就是推动德意志的统一,然后先发展自身实力,再去染指外部世界,那些妨碍德意志统一,或者会造成隐患的因素,都会被清理掉。

且不说当年的普鲁士根本没能力没条件兼并法国,哪怕是真的实现了,也很难长久,法国毕竟家大业大,数千万法国人成天给普鲁士惹麻烦,德意志必然直接被弄垮,反而弄巧成拙。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法国战败,皇帝陛下伟大的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加冕皇冠荣耀时刻随拿破仑落幕灰飞烟灭,强大不可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拿破仑去世7年后,英国才允许法国将他遗骸运回,法国随即派拿破仑儿子安维王子飘洋过海寻找父亲遗骨,但直到12年后的1840年9月,拿破仑遗骨才成功运抵巴黎。消息不胫而走,9月15日巴黎市民倾城出动,塞纳河畔迎接这位历史伟人回归。这时距滑铁卢兵败已25年,法国人仍疯狂崇拜拿破仑,他肉体已离开人世,可精神长存,拿破仑的生命已化作了法兰西民族的力量,历史前进的力量。因为拿破仑所代表的法国精神以及巨大崇拜力量,法国有部分人拥护由拿破仑后人,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高傲的法国人心目中,拿破仑之后法国无论战败多惨,还是欧洲强国。事实也如此,继承拿破仑帝国衣钵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欧洲具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可挑战时刻存在,普鲁士战争潜力还有统一德国执念,就如时刻准备落下的匕首,在法国心中埋下阴影

当时欧陆情势是,高傲的法国不断希望能重复拿破仑第一帝国荣光,虚伪又强大的英国,实行大陆均势政策,阻止欧陆霸权国崛起,雄心勃勃的普鲁士锐意改革,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制定着德国统一计划,曾经欧洲宪兵俄国却在资产阶级革命洪流中,科技发展中慢半拍,成欧洲落后国家,欧陆四强风云如故,奥地利则和普鲁士一样有统一德意志野心。

德意志统一按时间可分三步:

第一:没有子嗣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病故,紧接着1864年爆发普丹战争;接着,意大利统一运动给普鲁士提供了出兵借口,1866年普意联手攻打奥地利,史称普奥战争,最后,西班牙欲引入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封为西班牙国王。此举致使法国为摆脱被霍亨索伦势力的包围,遂向普鲁士宣战,于1870-71年爆发普法战争,普鲁士赢下了所有三场战争,意味着1815年和约签字方中已无任何一方支持奥地利在中欧的利益,整个德意志只接受普鲁士统治。之后奥地利不再也无力干预德意志事务。

可是为何三连胜之后的普鲁士不一口气吞并法国。原因也很简单。1-国家实力不足

法国一直是欧陆强国,这是毋庸置疑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但并不代表普鲁士总体强于法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胜利而已。

2-侵略战争法国国民不好惹

虽然是法国首先宣战可是普鲁士却是对战争蓄谋已久,而法国人是欧洲最爱过的人民也许他们会抱怨国家不够好,但是国家危亡时刻,他们一定会万众一心,也因此法国人们因为战败爱国热情高涨,普鲁士不是不想消灭法国,而是打不下来,色当惨败,巴黎被包围,又如何,法国的体量在还,他还有海外无数殖民地,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建庞大的军团与普军作战,时间越长对普鲁士越不利,还不如接受法国投降划算。

3-欧洲外交局势

其实在战前,整个欧洲都等着看法国的笑话,事实也确实如此,貌似强大,首先宣战的法国却一败涂地,但是普鲁士如果敢越界直接吞并法国,那么第一个不答应的就该是英国啦,再加上在后面虎视眈眈俄国,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奥地利,我们有理由相信,又一次反普鲁士同盟会马上组建出来。

4-普鲁士的战略诉求

普鲁士战略诉求从始至终就是完成由他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连大德意志统一都没有提过,战略目标决定普鲁士只能是达到战略目标就足够啦,因为国家势力还有国内外形势都不允许普鲁士吞并法国。

所以总结就是:首相俾斯麦同志深明适可而止道理,打破欧洲平衡,到时候被围殴,并不是对普鲁士最好的选择,还不如积蓄实力拿到稳妥的利益等待下次机会,这才是政治家的最优选择,于是才有后来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出现。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不直接消灭法国,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三点。

首先第一点就是当时的普鲁士还不具备消灭法国的实力,第二点就是普鲁士人难以统治已经民族觉醒的法兰西人,第三点就是难以应对其它欧洲强国的联合干涉。

其实在普法战争之前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就没有去消灭奥地利帝国,要知道奥地利帝国的统治民族和普鲁士一样都是德意志人,其实在当时普鲁士一直有是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还是小德意志帝国的争论。普奥战争

所谓大德意志帝国就是吞并奥地利把几乎所有的德意志人都纳入普鲁士的统治,当然对于奥地利方面来讲就是要把所有德意志民族纳入奥地利的统治,而小德意志帝国就是要把奥地利帝国这个德意志诸邦国传统的老大排除在外完成局部的统一。

所以当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主力20多万大军在萨多瓦战役中击溃同样有20多万人的奥地利军队主力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普鲁士国内就在争论到底要不要乘胜进军维也纳一举吞并奥地利帝国建立大德意志帝国,而主张建立小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力排众议,和奥地利签订宽松的和约只是把它排挤出了德意志之外了事。

俾斯麦之所以要这么做最主要考虑到的就是吞并奥地利帝国极有可能引来英法和沙俄等其它欧洲列强的联合干涉,而当时的普鲁士王国要同时应对这三国的军事干涉压力非常大搞不好就要亡国了,所以奉行大陆均势战略的俾斯麦为了不刺激其它列强就无奈的和奥地利帝国议和了,同时以宽松的条件拉拢同文同种的奥地利人使得他们变成自己的盟友。俾斯麦

另外可能也有考虑到奥地利帝国军队主力尚存要想吞并这个帝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继续打下去普鲁士王国也没有吞并奥地利帝国的必胜把握。再有奥地利帝国的统治民族虽然也是德意志人可是只占了其国内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如何在吞并奥地利帝国后压服这些异族也是一个难题,要知道奥地利帝国自己就做不好所以普奥战争后很快就变成奥匈帝国了。

其实说来说去普鲁士王国之所以在萨多瓦战役后不敢进军维也纳,就是自身实力相对不足没有信心完成大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普法战争中在色当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后没有选择消灭法国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普鲁士人有绝对优势的实力大可以直接碾压过去何必顾虑其它列强。

实际上普鲁士吞并法国的难度要远大于吞并奥地利的难度,普鲁士要想吞并奥地利帝国如果没有外来干涉的话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奥地利人未必就不想成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至少不会激烈的反抗普鲁士人的占领。而对于已经民族意识觉醒的法兰西人来说普鲁士人就是异族,因此自然是激烈抵抗普鲁士的侵略光是在巴黎就动员了百万大军,如果法国人不内讧普鲁士军队光是攻占巴黎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消灭法国了,不见好就收的话必然会陷入法国人抵抗侵略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无法自拔。普法战争

退一万步讲就算普鲁士军队势如破竹占领了巴黎其它欧洲列强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到时候法国人的反抗加上其它列强的干涉普鲁士人绝对吃不了兜着走,就算最后吞并了法国面对法国人持续不断的反抗运动也将精疲力竭,所以普鲁士要想吞并法国就只有不断蚕食而决不能鲸吞,可是法国人实力也不弱想要步步蚕食又谈何容易。

最后个人认为普鲁士没有在普法战争后趁乘战胜法国之威吞并奥匈帝国实属失策,如果当时吞并奥匈帝国的话面对如日中天的普鲁士军队英国和沙俄未必有胆量干涉,就算它们要出来干涉气势如虹的普鲁士人也有很大机会战胜它们。所以说如果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因为力量不足不敢放手一搏的话,那么在普法战争后则有很大的胜算了,这大概是普鲁士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最好的机会了,可惜最终俾斯麦选择了和奥匈帝国结盟反而被这个猪队友给拖累了不得不分兵保护它。一战局势

试想如果普鲁士吞并了奥匈帝国那么它将变成一个领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的庞大帝国,然后再通过移民让全国各地德意志人都占据人口的绝对优势地位,再找机会在巴尔干等地区扩张一下领土,这样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经济实力将倍增和美国并驾齐驱,世界局势也会大不相同更有利于德意志人。本来德意志第三帝国是有机会完成第二帝国没完成的大德意志帝国梦想,只不过德国在吞并或者控制原奥匈帝国境内的国家后,野心急剧膨胀忘乎所以的去扩大侵略战争最终自取灭亡。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大帝国要想长期存在都需要在消化了扩张的领土后再继续扩张的,如果只顾扩张想要一口吃成大胖子而不停下来巩固胜利果实最终都只能是昙花一现自取灭亡,而德意志人恰恰缺乏这样的耐性急切的想要称霸世界,所以才会多次崛起又很快被打回来原型!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先得知道,在19世纪中前期,德国还不存在。原本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上还到处都是松散的德意志邦国,而伴随着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之后,才让松散的德意志逐渐凝聚起来,但还离国家早得很。

到19世纪后半叶,铁血宰相俾斯麦让普鲁士成了德意志序列的领导者,并且通过一系列外交操作和1864-1866年的普丹、普奥战争让普鲁士空前强大。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时,凭借犀利的火炮和创新的散兵分队战术击垮法军。

然而...普鲁士当年做这些的目的还是为了先建立一个统一的小德意志国家啊~ 那会虽然普鲁士势大,但它才刚吞并了一堆原本的小邦国,需要消化吸收的。打法国一方面是为了报几百年来的仇,二方面也是为了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阿尔萨斯·洛林原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地方,后来被法国人抢了,但这地方人都说德语,而且和法国还有孚日山脉隔绝,反倒是和德国接壤)

所以说,普鲁士当年只是想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国家,对于能一棍子打死法国?没想过,也做不到。

毕竟你得考虑,普鲁士在崛起时一度外交环境不错,和隔壁的沙俄、英国都和普鲁士穿一条裤子,意大利和奥匈也保持中立。 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压制法国

毕竟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没让欧洲少吃苦头,欧洲各国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法国。反而是新崛起的普鲁士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法国,让这两个邻国相互制衡就再好不过了。

但如果统一后的德国直接把法国打死了,先不说欧陆上别的国家,英国肯定是第一个不干,他们不可能接受死了一个大佬,又蹦出来一个巨佬的情况产生。而新统一德国的实力以及外交策略也不可能让他们干这种蠢事。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俾斯麦和被俘的拿破仑三世

1870年的普法战争可以说是影响世界发展的大事,普鲁士王国击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统一,“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通过这次胜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别看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王国很轻易的就击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还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但实际上普法战争是俾斯麦的一次豪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老赖”的胜利。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

1862年9月30日,当时刚刚当上普鲁士宰相的俾斯麦就在议会发布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或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自此以后“通过战争手段统一德意志”成为俾斯麦的执政纲领,但千万不要将俾斯麦当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敏锐的政治嗅觉、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了比军队更重要的作用。

普鲁士从立国开始就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传统,重视军功,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作战勇猛著称,有点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这么一句话么“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在拿破仑纵横欧洲的时代,普鲁士军队是少数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和法军媲美的军事力量,普鲁士一直是一个军事强国,但统一德意志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德意志地区位于欧洲中部,它长时间陷入诸国林立的分裂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边国家的干涉,各国频频阻止德意志的统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战争”,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国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统德意志,从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国大约60%的人口被消灭,战后德意志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示意图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有四大阻碍,德意志内部的老牌霸主奥地利,外部的英国、法国、沙俄三大顶级列强,这四国在德意志地区都有利益诉求、势力范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实质上损害了四国利益,要是单纯依靠武力很容易就会引起反弹,遭到四国围剿,这就属于地狱副本了。俾斯麦作为“德国统一的领航员”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善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团结盟友,孤立对手,让普鲁士可以集中全力攻击一个敌人。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普鲁士打了三仗,第一战是1864年普丹战争,丹麦曾经是北欧强国,但在当时已经没落了,可沙俄帝国一直将北欧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普鲁士进攻丹麦就不得不考虑沙俄的影响。俾斯麦利用英法和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结下的恩怨,来拉拢英法制衡沙俄干涉,又以收复德意志领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口号将奥地利拉上了战场,普奥联军进攻丹麦,轻松取得胜利。1864年10月30日维也纳和约签订,普鲁士获得石勒苏益格,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战胜利奠定了其北德意志领袖地位。

普奥战争

第二战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是欧洲传统强国之一,曾是欧陆霸主的有力竞争者,但先后在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 命中遭到重创,再加上国内民 族矛盾尖锐,国势日衰;同时因为领土争端、历史恩怨,奥地利和西边的法国、南边的意大利、东边的沙俄关系都不咋地。俾斯麦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向法国许诺割让莱茵兰地区部分领土(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就在这里)、默许法国吞并普法两国之间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部分领土;向英国大笔借款,利息非常高,让英国资本借着普鲁士经济的高速发展,躺着赚钱;和沙俄签订优惠的贸易协定,以及私下的同盟密约;最后是利用意大利和奥地利的领土纠纷,联合意大利南北夹攻奥地利。

1866年4月21日,意大利首先进攻奥地利的蒂罗尔和威内托,奥地利军队不得不向南方边境分兵;6月,普鲁士向奥地利宣战,7月3日双方四十多万人在萨多瓦展开决战,这一仗普鲁士赢得很艰难,要不是奥地利分兵防御意大利的进攻,最终胜负难料。1866年8月23日,普奥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诸邦国的唯一领袖。

拿破仑三世

第三战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这一仗从表面来看是普鲁士胜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战。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实际上是法国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是法国综合国力最接近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时候,政局稳定、工业高速发展、经济繁荣;陆海军实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打遍了欧、亚、非和美洲;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殖民地,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等等。而当时的普鲁士连年征战,债台高筑,普奥战争中获得的领土还没有转化为国家实力,德意志内部还有很多反对者,奥地利潜伏在旁时时等着报仇雪恨,可以说法国都不用击败普鲁士,只要将战事僵持下去,普鲁士自己就先崩溃了,但战争的结果偏偏出人意料。

实际上俾斯麦对向法国开战的前景也不乐观,有些光脚不怕穿鞋的“老赖”气质。当时俾斯麦已经用利益拉拢了英俄两国,再加上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教训,英俄两国不会看着法国彻底击溃、吞并普鲁士。也就是说普法开战,普鲁士输了也不会赔得倾家荡产,顶多是将之前许诺给法国的莱茵兰地区部分领土给出去,再赔点钱,国家上升势头被打破;可一旦普鲁士赢了就赚大了,不仅保住自身领土完整,还能踩着法国成为世界顶级列强,借着大胜的威势彻底整合德意志诸邦国,将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心里有底干脆就赌一把大的。

色当战役拿破仑三世投降

为了激怒法国让其仓促出兵,将法军引到普鲁士预设的战场,俾斯麦先是曝光了普奥战争时普法关于领土的约定,嘲讽法国外交失利,公然打脸拿破仑三世;后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俾斯麦又发了一封带有侮辱法国口吻的电报,令法国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对于战争的爆发,普鲁士是蓄谋已久,从1869年就开始准备了,军队枕戈待旦,就等着打仗呢;而法国方面纯属临时抱佛脚,很多精锐部队都在海外征战呢,兵力处于弱势,临时编组的部队还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缠身的拿破仑三世还亲临前线指挥,将兵权抓在手里,造成法军指挥失灵,最终于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当惨败,法军主力被歼灭,拿破仑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虏,此时距离两国开战还不到两个月。

法国的迅速惨败,与其说是普鲁士太强,不如说是法国内部扯后腿的太多。拿破仑三世的皇位是时代的产物,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和法理基础,随着拿破仑三世年龄日大、重病缠身,变得行动不便,难以处理政务,而皇太子只有14岁难当大任,法国内部反拿破仑势力抢班夺权越来越猖獗,拿破仑三世要压制不住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仓促开战,拿破仑三世随军出征紧抓兵权等行为都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整个战争期间法军多次策略失误都是受政治干扰,以至于连战连败,最终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包围后,直接就被法国抛弃,连援军都没有,可见一斑。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拿破仑三世皇位被废除,法国内部斗争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鲁士的进攻,甚至于为了权力还有人勾结普鲁士,普军进攻法国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围巴黎。此后在爱国热情号召下,大量法国民众自发参军保卫国家,给普鲁士造成困扰,但因为法国政府高层内斗不断,最终于1871年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普鲁士完胜法国。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但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赢得很侥幸,法国的国家实力和体量在那里呢,普鲁士并没有彻底击溃、吞并法国的能力,再加上各国干涉,在勒索了50亿法郎高额赔款和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普鲁士撤军。德意志统一后,欧洲局势大变,法国为了报仇雪恨,积极拉拢英国和俄国共同对付德国,各方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你应当去问俾斯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