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被谁架空?内阁?别逗了,明朝的内阁与近现代西方的内阁完全不是一码事,明朝内阁的权柄都来自于皇帝,对皇帝负责,架空皇帝,内阁也就荡然无存。

万历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史上出了名的宅男皇帝,有将近三十年不上朝。

作为皇帝不上朝,不怕自己的皇权旁落,江山落入他人手中么?当然不怕,虽然事情都由内阁那班人给做了,但大权依旧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里,谁也无法撼动。

就好像一个企业,总裁董事常年不露面,但公司仍旧在他么手里。

尽管万历帝常年不上朝,但皇权仍旧被其捏在手中,而看起来权势熏天的内阁首辅,实际上也只能在皇帝安排的架构之中办事,明朝的内阁首辅俨然如同宰相,却并非宰相。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斗就一直存在,皇权压制相权,而相权往往也牵制着皇权,以免有些皇帝乱来,历代的皇帝,都在想办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比如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采用群相制,原来一个宰相变成了一群宰相,权力自然分散;宋朝又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削夺宰相的权力。

而到了明朝明太祖时期,朱元璋直截了当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废除,权分六部,所有的裁决都皇帝一人做主,这下子没人能够制衡皇权了吧,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因为宰相被废除,原本宰相跟中书省一堆人代劳的事情也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头上,弄得皇帝焦头烂额每天都加班,实在扛不住,于是内阁应运而生。

明朝从翰林院等机构选用人才,作为皇帝处理事情的顾问,组建了内阁,帮忙办事,一开始内阁就是顾问,大学士们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所有决断都还是皇帝说了算。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皇帝什么权都不放也不行,于是内阁逐渐也有了票拟权,也就是有一定的决策权了,内阁的权力开始慢慢上升。

到了嘉靖与万历时代,明朝内阁的权柄地位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皇帝退居幕后的状态之下内阁仍旧处理着大多数的事情,朝廷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内阁首辅俨然就是个宰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觉得明朝的内阁跟近代西方的那种内阁已经非常相似,他们就可以管理好国家,而且能够有效限制约束明朝的皇帝,这是非常进步的事情。

可事情真的如此么?恰恰相反,明朝的内阁自始至终都无法压制皇权,说牵制都很勉强,明朝内阁的阁臣大多有殿阁大学士的头衔,但这仅仅是荣誉头衔,正式职位还是翰林院的职位。

在明朝,所有内阁的成员都是兼职,他们原本在朝廷上就有一定的职务,然而领个头衔进入到内阁当中,就实际品秩来说,明朝内阁成员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

朝廷当中,六部也时常与内阁之间发生争执,尤其是六部之首的吏部,明朝的阁部之争,由始至终都是存在着的,而阁臣之间,也时常发生互相倾轧攻击的事件。

因为在明朝,内阁首辅虽然有议政之权,但并不能像以前的宰相那样监察文武百官,也不能直接指挥六部做事情,另外明朝内阁的票拟权想要生效,必须要皇帝的朱批才可以。

明朝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事件而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案,一群反对嘉靖帝的臣子,直接被朱厚熜给杖责,被活活打死的就有十几个,上百人受到牵连被流放贬谪。

由于内阁无法直接控制六部,必须用其他的办法,明神宗在位时期,张居正得益于与李太后的支持,采用考成法暂时控制六部做事,但没有形成定制。

虽然明神宗怠政不上朝,可内阁还是要获得皇帝的朱批才能办事,张居正等人也需要跟冯保等作为中间人的内宫太监们合作,才得以掌握朝堂,内阁自己无法办事,更加做不到架空皇帝。

朱翊钧几十年不上朝并不影响他依旧掌握着皇权,内阁再厉害办事再得体,终究都还是皇帝的打工仔,皇帝不出现不说话,并不代表皇帝说话已经不好使,张居正后来的下场就是例证。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1581年,冬,万历皇帝朱翊钧,前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

但太后不在。恰巧,太后的一名宫女,端水伺候朱翊钧洗手。这一年万历皇帝刚满18岁,正是荷尔蒙极为旺盛的年岁。于是,肌肤相触,万历心血来潮,当即脱了裤子,把这名宫女宠幸了。

按照规矩,宠幸之后,皇帝要留下一个物件,作为临幸的凭证,也算是个信物。但是,万历却耍流氓了,提起裤子就走人,没给宫女信物、也没跟太后汇报。

但是,宫女怀孕了。这就是大事了。关键是肯定瞒不住,首先就瞒不住太后。太后发现这名宫女的肚子越来越大,于是就问怎么回事。皇帝搞临幸这种事根本无法抵赖,因为有起居注。于是,太后拿着起居注,质问万历皇帝:你到底脱没脱裤子。

万历想抵赖但抵赖不成,只能红着脸说:确实脱裤子了。太后转怒为喜:既然脱裤子了,那就不能耍流氓,你得照顾皇家体面。母以子贵,只要这个宫女生下儿子,那就是我朱家的长子。

而这个宫女也争气。在1582年8月,宫女王氏真给万历生了一个儿子。因为万历的皇后王喜姐一直没能生出儿子,所以这个长子也就成了嫡长子。这个人就是朱常洛,后来的明光宗;而这名宫女,就是后来的孝靖皇后。

那么,这个李太后是怎么想的?一个宫女怎么可能在大明后宫逆袭上位呢?没别的的原因,就是惺惺相惜。因为李太后也是宫女出身,从都人到侧妃再到贵妃,最后母以子贵成了太后。

1582年,万历皇帝可谓三喜临门:7月,张居正病逝;随即,弱冠亲政;8月,诞下龙子。所以,从张居正辅政到万历亲政,非常顺畅。根本就不用搞什么政治斗争和权力洗牌,生老病死的自然铁律就能搞定权力交接。

但是,国本之争发生了。

1581年,朝廷已为万历备选九嫔;1582年,万历正式册封九嫔。九嫔,才是给万历皇帝举国选美的俏佳人。皇后王喜姐在1577年已经入宫,没人会比皇后更早。而就在这个关键点上,你万历搞了一出临幸宫女。如果九嫔姿色平常也就罢了,宫女王氏可以专宠后宫,而王氏之子朱常洛,自是毫无争议的大明长子。

但,九嫔里面恰有万历皇帝的本命佳人,就是后来的郑贵妃。宫女王氏,给万历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公主;而郑贵妃给万历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公主。除了长子朱常洛外,次子、老三、老四,都是郑贵妃所生。可见,万历对郑贵妃才是真爱。

爱情,是美好的;可一旦遭遇权力,就要变质为悲剧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定要爱情为先,以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大臣们非要长子为尊,以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然后,君臣之间就搞起了斗争。1589年以后,见斗不过大臣,万历皇帝直接不上朝了。然后,大臣们主动进攻,要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1590年,大臣们集体情愿,继续要求册立太子,向皇帝施压。万历招架不住,只能勉强答应:等皇子十五岁时,再决定册立太子。但是,大臣们不干,再次集体逼宫。

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官员干皇帝,根本就不需要带头,完全是自组织集结、自动化操作。但,大明朝堂毕竟是有主事人的,皇帝是班主任,怎么也得任命个班长。这个班长就是当时的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怎么玩?他在大臣和皇帝之间玩左右逢源。在大臣跟前,那就跟着大臣一起干皇帝;在皇帝跟前,那就表示支持皇帝。然后呢?然后申时行悲剧了,被发现首鼠两端,于是名誉扫地。先不管册立太子的事情了,大臣们集体搞弹劾、一起干首辅,硬是把首辅申时行赶回了老家。

1593年,万历皇帝开始出手,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圈定了一个太子后备军。但是,大臣们不干。于是,首辅王锡爵采取折中办法,建议将长子朱常洛交由太后抚养,从长子变相成为嫡子。但万历不干,坚持三王并封。但大臣们也不干,首辅王锡爵只能请辞。首辅就是悲催的命,夹在大臣与皇帝之间太难受。大臣们干废首辅之后,接着干皇帝,然后万历被干怂,收回成命。

但是,这事还没完。万历跟大臣们搞起了冷战,君臣关系也就没法好了。万历说:你们不同意我的太子,我就不干活;大臣说:你不干活就不干活,原则问题死也不能让。国本之争,干了十五年之久。最后,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老太后亲自出手干预。

1601年,万历皇帝终于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郑贵妃之子)为福王、朱常浩(周端妃之子)为瑞王。同时,太子朱常洛开始出阁读书。这个太子真够惨的,从小到大被唤“都人子”(都人,就是宫女的意思),就没受到什么教育。即便出阁读书了,朱常洛也没啥好果子吃。因为皇帝老爹看不上,所以寒冬读书,太监竟敢不给生火。而比朱常洛更惨的则是他的母亲王氏,长期被丈夫冷落、又长期被宠妃刁难,基本就是被幽禁在后宫,最后哭瞎了眼睛、悲愤而死。万历皇帝在大臣那里受的气,全都撒在这母子俩身上了。

但是,这事还没完。朱常洵被立为福王之后,却不就封,赖在京城不走。于是,大臣们只能继续战斗,纷纷上书,要求福王就封。直到1614年,福王朱常洵才赶赴封地。但1615年却发生了梃击案:一个叫张差的人,拎着一根的大棒,就冲进了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打伤了守门太监。这是公然刺杀太子啊!于是,矛头所指全都对准了郑贵妃和福王。

这起小案子在激烈的漩涡中各种激荡,马上就要演变成一场宫廷惨剧。福王长期不就封,这是郑贵妃和福王的问题,因为还在惦记着太子之位;太子长期被虐待,非但太子,连太子他妈都被折磨死了,这应该是万历的问题;大臣们因为国本之争更是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能搞死郑贵妃就绝不会手软。国本之争以来,光首辅就被逼退了四个,朝堂官员三百多人受到牵连。这已经不是立场之争了,而是血海深仇。

眼看大臣们要把梃击案往大里整,万里皇帝立即就慌了。已经不上朝二十五年了,但这一次终于出山见大臣了,让万贵妃跟太子道歉、自己跟大臣们拍胸脯,好不容易把此案赶紧了断。但是,之后呢?

之后,万里皇帝继续不上朝。

但不是有万历三大征吗?皇帝不上朝,那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战,这些仗是怎么打的?皇帝不出面,但可以出上谕;上谕就是定决策,那就是去打;朝堂立即定攻略,将士马上行战阵。大明的官僚机器该怎么运作就怎么运作,然后这仗就打胜了。但,后来的萨尔浒之战却打得惨败,辽东完全崩溃。有些仗,靠官僚机器的惯性是可以打赢的;但有些仗,却真需要君臣一心和劳心谋划了。

梃击案之后,郑贵妃肯定是翻盘无望了。别说他跟大臣拉了仇恨,就是万历皇帝也没法跟大臣们相处了。但大臣们也受到了伤害,首辅怜恤被逼退,朝臣纷纷被收拾,尤其是东林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最受伤的应该是大明:

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

“陆沉”,这个词简直太形象了。六部、大理寺的干部,十缺其六,大臣之间各种争斗不断,后期党派林立。而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后金的崛起,大明朝没能把辽东的女真人给盯住。这时候,女真在辽东已经建国了。

但,难免就要问一个问题:万历皇帝为什么没被架空?

大明万历朝的主旋律就是国本之争,而主要内容就是君臣冷战。而从上述国本之争中就能发现皇帝不能被架空的原因:

一是大明根本就没有权臣。

要架空皇帝,首先得有乱臣贼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乱臣贼子,而是董卓、曹操之流。但是,大明朝有吗?根本就没有。如果真能有这么一个能够压住大臣、能够控住皇帝的权臣,那么,国本之争也不会争这么久。大明最有权势的大臣,应该是内阁首辅。但内阁首辅的日子一直很悲催:对下,他压制不住百官;对上,他降服不住皇帝。尤其是君臣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内阁首辅就一直在背锅,成了风箱老鼠、两头受气。在大明朝,无论是内阁首辅还是司礼监太监,谁也当不了权臣。得罪皇帝肯定不行,但得罪官僚体系,也不行。甚至,那个推进改革的首辅张居正也不行。与其说是万历清算张居正,不如说是大臣们要清算他。

二是官僚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有人说万历并非躲在宫里吃喝玩乐,而是一直盯着朝政的,只不过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后宫。万历三大征都是因为万历的英明神武。如果真是如此,那萨尔浒怎么败了、女真怎么建国了?三大征能成功,主要是官僚体系足够强。这伙人不仅保障了制度性的皇权,而且也有能力应付国事和战争。就大事来说,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的皇帝能干什么?也许啥也干不了,让官僚系统自己运行,可能更有效率。也正是因为官僚体系足够成熟,所以,皇帝要任性,大臣们立即群起攻之,根本就不用结党、搞联盟。但成熟的官僚体系不能一直被透支,对付女真崛起这件大事,就真需要君臣同心了。

三是忠君思想已经极为深厚。

国本之争,争得是什么?表面上是立谁当太子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较量。“太子者,国之根本”,就是这个核心观念,所以大臣们一定要捍卫。而立储以长,则是大臣们的立场,所以原则问题半步不退。因此,这不是利益之争、不是小人之争,而是君子之争。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争斗的双方都是在为大明好。但这个忠君,不是忠于皇帝个人,而是忠于皇帝制度。皇帝个人要任性,不行;但架空大明皇帝,也肯定不行。

所以,任凭万历怎么不上朝,大明朝堂也不会把他这个皇帝架空。但难受是肯定要有的:该任命的官员不认命、该批复的奏折不批复,甚至连后期的内阁大臣都不认识皇帝了。这种事,也只能发生在大明朝。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即便万历皇帝不上朝,整个国家仍然可以照常运行,而且几乎不用担心别人篡位,但万历作为皇帝的权力,其实早已被文臣集团和宦官集团架空了。

皇帝作为国家权力最大的人,从理论上说他可以决定做任何事情,而无论是否合理合规,这就是所谓的皇权至上。然而,皇帝虽然有近乎无限的权力,但个人精力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国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务做出决定,所以就需要有人协助。

秦朝时这个人就是丞相,西汉初期分为左右相,变成了两个人,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任命尚书,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多人组成的班子,这个班子的成员通常称之为宰相。之后数千年时间里,这个班子成员的名称有很多种叫法,比如尚书令,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内史、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之是换汤不换药。

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执行的还是这一套体系,当时朝廷设左右相,中书左丞相是李善长,中书右丞相是徐达,两人分列开国功臣第一、二位。但在实际操作中,朱元璋渐渐发现,丞相的权力实在太大,甚至对皇权形成了很大的钳制。李善长曾经结党营私,胡惟庸甚至越俎代庖,这都是对皇权的直接挑衅。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诛杀胡惟庸,并宣布废除丞相制度,也就是说自秦汉以来,那个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人或者班子没有了,所有政务直接由皇帝亲自处理,就明朝而言,就体现在六部之上没了直接长官,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

应该说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就像曹魏政权削弱宗室力量结果被司马懿篡夺了权力,西晋司马炎大封宗室为王却又引发了八王之乱,似乎怎么做都不够完美。朱元璋分封二十多个儿子镇守四方,拱卫京师,却想不到朱棣会发动靖难之变,夺了他孙子的皇位。同样,朱元璋废除丞相,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不料最终结果却是削弱了皇权。

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呢?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废除丞相制度之后,大量的具体事务就堆积到了皇帝的案头,于是朱元璋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处理大臣们的奏章,尽可能的对政务做出决断。但当朱棣夺取了皇位之后,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蒙古人的作战上,先后五次发动北伐,所以没有那么多精力批阅奏章。无奈之下,朱棣找了几个学问好、地位低、有才华的人,帮助他批阅奏章,朱棣只需要在批阅结果上签字或者打勾就行了,无疑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由于这批人是在文渊阁内工作,所以称为“内阁”。内阁的作用最初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将奏章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无决策之权。而且,朱棣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还特意将内阁成员的品级限制在了正五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内阁的建议往往大部分都会得到皇帝的批准,所以在永乐后期已经逐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决策机构。到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继位后,由于“三杨”辅政,内阁权力又进一步加重。所有奏章送到内阁之后,由内阁成员进行审阅,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条上,夹在奏章中送到司礼监,然后由司礼监送给皇帝进行最终批阅。内阁的这个权力,称为“票拟”。

“三杨”为主的内阁所作出的“票拟”,可以说就是最终的决定,因为皇帝通常不会驳回内阁的意见,阁权之重,甚至多次凌驾于皇权至上。当年朱元璋为了削弱相权而非常丞相,现如今丞相换成了内阁,相权变成了阁权,对皇权的威胁有增无减。

阁权渐重,皇权就相应地削弱了,也就意味着皇帝被架空了!因为国家大事的决策虽然名义上还在皇帝手里,但实际上拿出处理意见的是内阁,并且这个意见拿出来以后,皇帝还很难推翻,讲道理肯定是说不过这帮文臣的,硬来的话,他们就会“死谏”,博一个“青史留名”,皇帝要想不顾舆论的强行推动自己的意见,很难!

为了夺回权力,皇帝也想了很多办法,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批红”的权力交给身边的太监。从流程上看,内阁批完奏章之后还要交给皇帝批红才能生效,但从正统之后,皇帝将这个权力交给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有他们代替皇帝进行批红。

如此一来,明朝的政治制度实际上就成了两套辅政班子,一套是内阁,负责提出意见,一套是司礼监,负责最终审阅。内阁因为有票拟之权,所以对皇权有着极大限制,而司礼监的批红职权,又极大地限制了内阁。如果司礼监从中作梗,内阁甚至见不到皇上,连汇报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万历十年前,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甚至连小万历皇帝都敢训斥,但对秉笔太监冯保,却不得不竭力巴结,又是送礼又是奉承,就是因为万历限制不了他,而冯保可以。

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造成了明朝非常奇特的政治生态,有明一朝,经常出现宦官专权之祸,明朝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权臣,皇帝不上朝也丝毫不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行。

因为明朝处理国家事务的流程是这样的:各地和各部门官员将需要处理的事务写成奏章,首先送到内阁,有内阁成员审阅后,写上处理意见;然后送到司礼监,有秉笔太监批阅,同意内阁意见,或者写上修改后的意见,再有掌印太监盖章;最后下发到六部或其他有关部门,就可以正式执行了。整个过程根本不需要皇帝就可以完成,明朝皇帝成了国家机器运行中可有可无的角色。

如果皇帝本人有什么想法需要执行,往往需要口述给身边的太监,再由太监到内阁进行口述传达,内阁根据太监的口述拟旨,再送到司礼监签字、盖章,然后下发,同样具有效力。在这个过程中,皇帝的意见非常容易被修改,尤其是口述旨意的太监,甚至可以随意夹带“私货”,这也是有明一朝,内阁始终斗不过宦官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可行,可以选择驳回,如果宦官对内阁拟的旨意不满,可以不批,当然也就无法执行,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反而无法左右了。

具体到万历皇帝,他是因为“国本之争”才不上朝的,大体内容就是他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朱常洵是他最宠爱的郑贵妃生的,但大臣们却坚持让他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双方这才僵持不下。万历虽然贵为天子,但却无法强迫内阁屈服。

如果逼得紧了,内阁的成员就会以辞职相要挟,甚至有的言官会不惜以死进谏,让万历背上一个昏君的千古骂名。就算万历不惜名声,将不同意的官员免官,甚至将进谏的官员杀死,仍然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就算万历免官或者处死了内阁首辅,还是要另选一个人来担任此职,决定权仍不在他手中。

那么万历把所有内阁成员都杀了或换了行不行呢?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上至皇太后,下至老百姓都会反对,也不排除有人借机“靖难”,搞不好自己的皇位还会有危险。所以,万历最终选择了屈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因为这场国本之争,万历对处理朝政失去了兴趣,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享受不到权力带来的快感,大小事情他说了都不算,还要看内阁的脸色行事,索性撒手不管了。但神奇的是,万历撒手不管,似乎国家运行的情况比他管事的时候,还要好一些。

至于是否担心被架空,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万历是因为被架空了,心灰意冷,这才选择了不上朝,而且是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不仅不上朝,而且还怠政,就是不处理内阁递上来的奏章。

但是万历不上朝,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斗争,在这二十多年里,万历始终利用宦官集团牵制文臣集团,运用帝王之术,使两者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因此在他在位期间,朝政并没有因此出现能够把持朝政的权臣。

不过,无论如何,作为皇帝,万历手里早已失去了最高权力,对他来说,无非是被内阁架空,还是被宦官架空的问题。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万历皇帝这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儿子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孙子。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也是一种传承,他爷爷嘉靖皇帝二十年没上过朝。

这里要说明一下,不上朝并不是不管事,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要皇帝亲自决断的,一些重要的权利并没有下放给内阁和宦官。

在明朝自内阁制度创立后,皇帝的劳动量大大减少,一些繁琐的政务不用皇帝亲自处理了。不过内阁也就想当于现在的秘书处,干的也是秘书的活没有什么实际权利。

宦官集团看似很厉害,但宦官级别很低。别看电影上锦衣卫什么的随便抓人、私设公堂、制造冤案滥杀无辜,其实他们都受皇帝直接控制,并且最初建立特务部门并让宦官指挥就是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魏忠贤厉害吧?崇祯想杀他不照样一句话的事。

所以说有明一朝皇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即便二十八年不上朝也没人有能力将其架空。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很高兴能够回答该问题。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明朝最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他创造了多个明朝皇帝的记录:冲龄继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时间 ,是明朝享国最久的皇帝,超过了他明太祖朱元璋;另外一个记录是长达28年不上朝,超过了这一记录的保持着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清代人编的《明史》中有一句话: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明史·神宗本纪》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万历皇帝这么多年不上朝,为什么没有被架空权力呢?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完全正确,所以也就给这个问题带来一些开放的答案。

首先,需要从明朝特殊的政治制度入手分析。

1)我们都知道,明太祖通过胡惟庸案,对朝堂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受牵连的人员达到2万多,不可不谓之为大案。为了彻底根治相权过大的问题,朱元璋索性废除了“丞相制度”。对于精力旺盛的全国首席劳模朱元璋而言,可以自己亲自上阵夜以继日批阅奏折,处理政务,然而后世子孙就没有这么敬业了。于是“内阁制度”应运而生,最初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内阁成员官阶较低,没有实权,主要是咨询功能,而在仁宗和宣宗年间才得以发展和完善,而且内阁学士还往往兼任六部部长,因此权力也越来越大。当然,这一内阁制度,跟现代政治制度的内阁并不是一回事,姑且可以理解为其雏形吧。有了内阁后,皇帝工作量大大减少,内阁大学士分担了大部分批阅奏折的工作,其权力称为“票拟”,即拟定相关批阅内容,供皇帝批准和下发。在这种制度的发展下,文官政治随之而起,成为影响朝局的重要力量。毕竟官员的选拔基本以科举制为主,内阁大学士几乎都是每科考试的前几名中产生(当然,不是说考中状元、榜眼、探花就能直接入阁,而是先选为庶吉士,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锻炼才行)。

2)光靠内阁制度能够行得通吗?历史上权臣独揽大权,架空甚至推翻皇帝的事件比比皆是。于是,另一套制衡措施随之而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备受诟病的太监参政——表现形式为司礼监的“批红”。批红的意思是用红字对内阁的票拟内容做批示,也称“批朱”。准确说,内阁之初,批红是皇帝的工作,但毕竟国事繁巨,虽然已经有内阁的票拟,依然需要皇帝看这些内容是否得当,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旺盛精力,明宣宗时,设立内学堂,教授太监识字,从而帮助皇帝批阅奏折,由是,司礼监地位提高,逐渐发展为独立于内阁的“内廷”。毕竟在皇帝看来,这些太监在自己的绝对控制下,而且朝夕相处,与文官相比,更容易相信。因此,宦官势力就被用来牵制以内阁为首的文官,并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不仅如此,太监还掌握东厂和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权势煊赫,所以明朝有名的太监也很多,比如英宗时大太监王振、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无一不是权势熏天,一时无二。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跟唐朝太监乱政不同的是,明朝太监的权力全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而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或者皇帝换人,这些人很快也就走到了尽头。

因此,理论上说,只要皇帝掌握好内阁和司礼监,皇权就不会旁落。这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也算是相对普遍性的特点。

回到特殊性,也就是万历皇帝本身。

1)这位10岁即位的皇帝,由于年纪小,无法独立秉政,也开启了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其实这看来很具有讽刺意味,明朝为防止丞相权力过大而废除丞相,但内阁首辅的权力在张居正时甚至超过丞相,用张居正的说法“我非相,乃摄尔”。当然,张居正当政的十年,发起的“万历新政”,确实为明朝发展注入活力。但是,这对于皇帝而言,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未成年的皇帝可能还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成年后,权力的意识和欲望被唤起,由是产生的反抗情绪也越来越重。于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发起倒张运动,对其进行清算,张居正被弄得家破人亡,下场悲惨。内阁的权力也在此后被大大削弱。张居正能够操柄国政达十年之久,跟其与万历生母李太后以及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结成的“铁三角”分不开关系。万历吸取此教训,司礼监被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可以看到,万历年间,冯保后没有再出现权势盛的太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无法一家独大,所以,虽然万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却依然能保证权力握在手中,而不至于被架空。

2)还是说万历皇帝本身,大权独揽之后,他才发现,朝臣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尤其是文官,经过百年下来,他们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和势力,甚至是皇帝都无法改变。张居正在世时,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京察”,言官对内阁负责等措施,勉强能够掌控局面,而现在这些制约一下子没了,再加上没有强势的司礼监压制,文官就像弹簧一样,被压制久了,完全释放出来后,就没那么容易再被控制。万历皇帝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受到各种阻力,稍有问题,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朝臣唾沫星子淹没。毕竟他就是一个人,百官每人一封奏折,一句话,也能让其疲于奔命;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也没有张居正的强势地位,无法引导和驾驭百官,反而经常被百官“绑架”,被拉着一起跟皇帝作对,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首辅申时行,慢慢变成了著名的和事佬,只能在百官和皇帝间和稀泥,短时间内还能凑合,时间久了,两边都没法讨好。朝廷政事也就算了,更有甚者,万历皇帝自己的私生活,也要被大臣们指指点点,比如他宠爱郑贵妃,而对皇后不怎么热心,引来大臣不满,认为皇帝应该尊皇后,并且要雨露均沾,不能独宠一人。爱一个女人都要被指摘,雪花似的奏折飞来。想想,当皇帝也不容易,整天要面对这群打了鸡血似的朝臣,还有更严重的超级“喷子”——六科言官,一群专职挑毛病的官员,这谁受得了?足不出户的万历皇帝被骂为“酒色财气”的昏君,气得万历牙痒痒、直跺脚,发誓必要严惩这些官员,然而最终在文官系统的“骚操作”下,仅仅是以涉事官员贬谪草草了事。皇帝竟也无可奈何。

于是,万历皇帝发现,他根本斗不过这帮人。还有一件大事最能说明问题,这就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也就是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万历没有嫡长子,所以也就出现了可操作空间,到底立长子还是爱子呢?群臣当然搬出宗法制,支持立皇长子朱常洛,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孩子的母亲,更别说儿子了,万历偏爱郑贵妃,就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就这样一件事,明神宗万历皇帝整整与群臣斗法达15年之久,最后还是输给这帮大臣,由是引起的党争问题,后果其实更为严重,不知道万历皇帝是否看到这一点。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性格软弱的一个表现,既然没有嫡长子,他完全可以强势立自己喜欢的儿子,而不与朝臣纠缠,以当初“倒张运动”的气势,结果可能也会好一些,毕竟这些文臣虽然爱名,却也不得不考量一下是否敢于冒着被摘乌纱帽甚至被梃杖的风险而与皇帝作对,而且还能遏制党争的发展和恶化。然而,万历毕竟是万历,他没有这么做。

自己虽贵为天子,却终被群臣所制,于是在一件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中,与大臣闹掰,也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躲进小楼成一统”,惹不起我总躲得起,朕就躲在后宫里面陪着我的爱妃郑贵妃吧,你们爱咋咋地,朕不跟你们玩了。正面打不过,万历皇帝就消极抗战。你们官员开缺了,我也不同意补人,你们想这样,我也不批,你们也别想见到我。这样却加剧了朝政的混乱。

当然,对于国家大事,他也不敢含糊,毕竟江山还是老朱家的,所以“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入侵朝鲜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吐司叛变的播州之役都能取得胜利。当然,这些胜利所需的物质基础,其实还是张居正改革时期留下的财富,否则真的是要不知所措了。

再开放一些回答:万历真的权力没有被架空吗?从上面可以看出,至少皇权已被削弱,皇帝无法随心所欲。这是制度发展的使然,也是万历皇帝本身原因造成的。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吗?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难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么?

很多人可能看到标题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就以为万历皇帝是一个荒诞无道、痴迷享乐的君主。其实,万历皇帝在登基之初,他就一直恪守君王的准则,学习上勤学苦读,礼仪上端庄恭顺,政事上事事亲为,为人也是和善亲切。

但是在首辅张居正去世之后,他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般。张居正死后,官场上兴起了反张运动,很多的大臣在奏章上写到前首辅张居正就是一个恣意放纵的人,他大肆敛财、买官卖爵、恃宠而骄,并且他们将众多的证据上交给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看到后,勃然大怒。

因为在他的心中,张先生教授自己的学业,指导君臣礼仪,为稳固自己的统治扫除很多的障碍,他当初甚至以张居正为榜样,但是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才知道他是一个心口不一的人。

这让万历皇帝发觉每一个人都有两面性,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再值得他信任,于是他对很多的人、事情都开始了漠然处之的态度。

导致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的另一原因就是他和官僚集团的对峙。万历皇帝一直以来都想要立皇三子常洵为太子,但是整个官僚集团想要万历皇帝立黄长子常洛为太子。官僚集团不希望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嫡长子继承制依然处于主流地位。

于是万历皇帝和整个官僚集团就这样坚守自己的原则,竟然长达10年之久。但是万历皇帝还是在这场博弈中失败了,皇长子被封为太子,皇三子被封为福王到了河南。

在这场对峙过程中,万历皇帝终究是不敌整个官僚集团,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久的疤痕,他再也不愿意按照文官集团的意愿执行决定,所以他逐渐变得消极怠工了。

所以万历皇帝28年没有上朝是有他的原因的,至于为什么他不害怕自己的江山被人被人架空,也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

一是万历皇帝只是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处理政务。上朝不过是一种仪式,就像现代职场人聚在一起开会,老板不来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所以万历皇帝只是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决定天下事的走向。

二是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了。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已经建立了200多年,官僚体制已经日臻完善,就算万历皇帝不上朝,他的决定也是可以下达各部,最终落实到百姓的生活之中。而且整个官僚机构的作用甚至是巨大的,因为他们甚至可以影响万历皇帝立储,这在明朝也是鲜有的事情。

三是中央集权和和皇权不断加强,万历皇帝并不担心他的统治问题。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作为皇帝的特务机构,一直秘密接受皇帝的指令,他们的运作是独立于整个官僚体系之外的,所以皇帝根本不担心他的统治地位。

四是万历皇帝不上朝一方面是他消极怠工,另一方面是他身体上的疾病。有考古学家发现,万历皇帝有严重的足疾,他本身并不方便上朝,所以也导致了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

综合种种原因,万历皇帝不愿意上朝,但是他却并不担心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因为就像老话说的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万历皇帝的掌握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