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汉献帝禅让之后,被曹丕册封为了山阳公,并且在封地仍旧享有天子仪仗。
司马炎登基后,册封魏元帝曹奂为陈留王,刘禅为安乐公。
南朝宋武帝刘裕取代晋朝之后,仍旧册封晋恭帝为零陵王。
在古代王朝更迭的时候,有种制度叫做“二王三恪”,当年周武王灭了殷商之后,并没有完全铲除殷商王室,反而按照上古制度,册封殷商王族为诸侯。
二王三恪制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虞舜从尧帝手中接管了帝位之后,仍旧册封了尧帝的儿子丹朱为虞宾。
得到册封之后,丹朱就不算是虞舜的臣,而算是他的宾客。
之后夏朝大禹也按照这样的规矩,册封丹朱与其子孙在唐地,舜的子孙在虞地。
也因为这样的做法,逐渐形成了惯例,也就是虽然王朝更迭,但是前朝王室的香火祭祀是不可以中断的,正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意思。
牧野之战后,殷商被周王朝所取代,周礼逐渐成型,而在周朝的礼制中有一项宾礼,二王三恪就属于宾礼,就是要厚待、册封前朝王室后裔。
周朝册封黄帝后裔在蓟,尧帝后裔在祝,舜帝后裔在陈。
商朝虽然没了,但是商朝王室子孙也并没有被怎么样,反而受到了册封。
并非是周武王进行,而是在其继任者周成王时期由辅政的周公旦做主,册封商纣王兄长微子启为宋国国君,作为当时周朝诸侯之一。
不仅仅是商朝,因为按照规矩,周朝还册封了夏朝王室后裔东楼公为杞国之君,而这些人在商朝的时候也受到了类似的册封,但多次被废除。
此外,上古虞舜的后裔,也被册封在了陈国,接下来就是商朝后裔建立的宋国。
宋国的地位很特别,微子启乃是商纣王的兄长,宋国享有公爵爵位,并且可以用天子的礼乐祭祀商朝宗祀,与周王室之间是宾客的关系,而非臣子。
古时候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做法,就源于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而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后,后来的王朝每每得到天下,也不愿说自己的犯上作乱,只能找个别的名头。
于是,所谓的顺应天命取而代之的说法出现,但得了人家的天下,也不能断了人家的香火。
虽然王朝不同了,可之前朝代的王室祭祀宗庙香火还要继续下去。
因此诞生了二王三恪制度,将前三朝王室后裔作为宾客,不用对自己行臣子之礼,这也表示尊敬的意思,以彰显本朝乃是继承统绪,与仁德的正统地位。
这样的做法,从上古就开始,直到后来的汉朝、晋朝等都在沿用,但是在南北朝时期,二王三恪就已经开始变味,成为了一种由头而已。
晋朝没了以后,皇室后裔被大规模诛戮,而后朝则用二王三恪作为借口进行掩盖。
隋唐时期,通常都以很久远之前的朝代为三恪,并且奉祀者还都是自家的宗亲。
后世的二王三恪基本就是摆设而已,而先秦时代,尊奉前朝王室后裔,是礼法要求,是用来显示本朝的顺承天命承继正统的意思,所以周朝才留下了商朝后裔。
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因为实力不允许啊!甚至是只能妥协,才能获得胜利成果!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周朝的老大叫天子,叫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什么的?而在周朝之前的老大都叫做帝,比如黄帝、炎帝、三皇五帝什么的,连商纣王都叫做帝辛,他们都是帝!为什么时代发展了,但称为降低了?
因为周武王乘着帝辛外出征服领土的时候偷了帝辛的老家,帝辛带些一些俘虏回去救援,又遭到了反叛,这才失去了统治权!但帝辛临死前烧了以前储存的大量粮食,导致周武王没法继承战利品,继续发展势利!而这时还有很多的诸侯,商族也还有实力,于是大家相互妥协,把商朝给瓜分了!周天子只是领导者,而不是统治者,所以就自然的降级称谓了!
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都是一棵树上的分技,同祖同宗,原都是分封诸侯国,都遵循尊鼎礼乐文明,都採取灭王不灭族的思想理念政策,这也是尊鼎礼乐文明的社会体现。
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将原来夏商的地域一揽于周王室麾下。说秦始皇第一次实现“大一统”是不对的,应该是第二次。
周武王没对殷商赶尽杀绝,恰恰表现了周王朝治理国家能力上的大跃进。从此,历代王朝大多承继了西周的这一套重要策略。
夏代史料缺乏。但从甲骨卜辞可知,殷商的统治,是靠武力征服,所以有学者称,其治理方式是“冷冰冰的实力控制”。
到西周则不同,则是改变为以“温暖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治理方式”。
具体说来,西周治国,有三大法宝,叫“存灭继绝”“封建亲戚”和“柔远能迩”。
这三项,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存灭继绝”。
《论语·尧曰》:“子曰:‘存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这是说,有崇高道德的君王,(主掌天下后)保存被灭亡的国家;不绝亡国之君其后,由他们嗣续香火,维持原来的祭祀传统,以安抚其族众;举用前朝贤臣名士,给他们官作,保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
对于西周“存灭继绝”的史实,《礼记·乐记》《吕氏春秋·慎大》《史记·周本纪》《史记·乐书》等古籍皆有记载。
概括地说,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即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蓟(或祝);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大禹之后于杞;封成汤之后于殷,后由周公改封于宋。
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而死。大顺军将其尸首在东华门示众后葬于田贵妃墓。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怀宗,后改谥庄烈帝。此一做法,亦是遵循西周开始的成规,以此安抚原大明臣民。
当然,西周“存灭继绝”,并非毫无警惕。
武王当年,封殷纣王儿子武庚(字禄父)于殷。同时把殷地分为邶、鄘、卫,设“三监”,由姬姓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镇抚。武王去世不久,确实发生了有殷商后裔参加的“三监之乱”。周公平定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并改封殷纣庶兄微子启于宋。
后改封于宋的,仍然包括许多殷商贵族后裔,子姓,包括孔子先祖在内。
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家,属于上述宋国域内,这是其陈桥兵变后立国为“宋”的原因。其中也包含了向西周致敬之意。
清朝葬崇祯于思陵,谥帝号,一方面对前朝表示了尊重,同时又杀掉了不少崇祯的男性子嗣。这大约也是吸取西周武庚参与“三监之乱”的教训吧。
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虽然商朝随着纣王自焚而灭亡,但是商人的实力依然很强大,如果周武王真要赶尽杀绝,那商人会直接与周武王拼得鱼死网破。
其实周武王的实力并不强,周武王能攻灭了商朝,逼得商纣王自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此时商朝的主力并不在国中,商朝的主力军队都在东夷呢。而周武王自己本身的实力并不大,伐纣大军中周武王的军队也就占三百乘,而前来会盟的诸侯达到“八百多”,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伐商大军中,周军虽然是主力,但各个诸侯的实力并不容小觑。
而商人此时的实力还很强大,周武王是必须要采用怀柔政策的。别看纣王死了,但是纣王的儿子武庚还活着啊,商人残余的势力依然效忠于以武庚为首的商朝贵族。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现在周武王将商朝灭了,如果再不给这些商人留下活路,那残余的商人势力绝对会奋死反抗。周武王就得再度费力镇压一番,如果说在镇压的过程中,周朝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那么好不容易降服的各地诸侯会不会起异心就很难说了。所以,针对商朝的残余势力,周武王是必须要采用怀柔政策的。
另外在先秦时期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兴灭国,继绝嗣”,翻译过来就是:可以灭国,但不能赶尽杀绝,必须留一些人来祭祀祖先。周武王本就是打着消灭“暴君”的旗号攻打纣王,那周武王就必须维持自己“仁义”的一面,自然也就需要善待殷商遗民了。
周武王为啥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
文武革命,打的是“仁义”、“道德”的牌子,《史记》中屡屡使用“阴修德”这样的表述。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王,也在于仁义与道德修养。因此,周武王不止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反而善待殷商旧臣。在如何处置殷商旧臣上,周政权内部是有分歧的周取代商后,摆在周武王面前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殷商部众。首先,要如何处置战俘呢?在这个问题上,高层是有很大分歧。姜太公力主对殷纣王旧部斩尽杀绝。召公奭(shì)则认为:把有罪的人杀掉,把无罪的人释放。这两种意见,都没得到周武王的认可。周公旦认为:战争都已经结束,不如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论他是旧政府的臣民还是新政府的臣民,只要有仁义德行就能得到器重。这一番话,让周武王大为赞赏,叹道:“你所说的话真是精深博大,可平天下矣。
自古以来,士人君子之所以受到推崇,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仁义道德。”于是下令让战俘们解甲归田。在处置殷商王族上,周政权体现出罕见的宽宏大量除了纣王及其几个妃子外,殷室王族并未遭到大规模清洗。纣王死后,他的儿子禄父不仅未遭处决,还继续统治殷城,他也被称为武庚,只不过不再是帝国之王,而降格为普通的诸侯。纣王的庶兄微子原本已经逃得远远的,周武王攻克殷都后,他担心族人的安危,遂返回殷城。
微子手持祭器,脱了上衣,把自己绑起来,前去见武王。这什么意思呢?周武王当即把微子释放,官复原职。以前装疯又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也得以重获自由。箕子与比干都是纣王的叔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周武王求贤若渴,亲自登门拜访,向箕子讨教治国之道。箕子作了长篇回答,后来被整理成文,收入《尚书》,这就是著名的《洪范》。在政治上,箕子推崇仁政与宽容,倡导王道,这些见解对周王朝的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可是箕子毕竟是殷商遗臣,不愿意当周的臣民,他带着一帮殷商旧民,最后到了朝鲜。箕子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箕子朝鲜”。周武王把箕子的朝鲜国列为“不臣之国”,不必向周王朝称臣,表达对箕子的敬重。表彰殷商贤臣,立为榜样武王还表彰殷商几个已经去世的贤臣,他下令为名臣比干修建一座高大的坟墓,以示尊崇。另一位贤臣商容也得到褒扬。周武王在他家门前立了一块华表,以表彰其高尚的品德。这样做,无疑使殷民觉得光荣,脸上有光。
应该说,在处理殷商遗留问题上,周武王的做法是明智而谨慎的。正因为如此,避免了许多潜在的冲突,维护了前朝贵族与殷民的利益和面子。光凭这点来看,周武王便堪称为伟大。因为在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中,没有任何一个君王能像周武王一样善待前朝的王室,并给予他们相当多的特权与自主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