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知道苏锡常地区的菜为为什么那么甜么?没错,因为以前的有钱人习惯于用糖来炫富。
在今天,糖的价格虽然比盐要贵一点,但是也不算什么稀罕玩意儿,甚至于糖分摄入太多对身体是不好的,而在以前,人们很少吃糖,因为糖在古代是非常昂贵的东西。
蔗糖的出现比较迟,直到唐朝才从印度引入了蔗糖制作方法,宋代时期工艺成熟,不过对于大多数的百姓来说,糖的价格要比盐贵得多,一般也就有钱人与贵族才能吃得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人工制糖的国家,而在此之前,自然界存在的甜味来源,几乎只有蜂蜜这种东西,但蜂蜜难得,而且获取危险,也不容易吃得到。
西周时期,先民们学会了制作麦芽糖,也就是甘之如饴当中的“饴”。
不管是《诗经》、《山海经》、《楚辞》还是《礼记》当中,都有饴糖的相关记载。
汉朝时期,饴糖的加工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饴糖制作需要很多的粮食,在那个粮食产量不是太高的年代,人们对于这种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物品,也不容易消费得起。
秦汉时期,饴糖是比较贵重的礼品,汉朝和亲匈奴的时候,陪嫁的物品当中就有大量饴糖制作的食品,而且饴糖也是祭祀所必须的贡品。
当然,中国人很早也发现了甘蔗当中的秘密,也懂得用甘蔗榨汁作为甜味来源。
《楚辞》等典籍当中记载,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楚国人就学会了用甘蔗汁来做菜。
不过很可惜,相较于成熟的麦芽糖制作,国人并没有学会将甘蔗浆转化为蔗糖,而且古代很长时间内,甘蔗只生长在岭南、四川等偏远地区,中原很难能见得到。
世界上最早将甘蔗做成糖的,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印度人,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在印度发现了蔗糖并且将其带回了欧洲,被称作“植物做成的固体蜂蜜”。
南北朝时期,西域中亚地区的国家,将蔗糖作为贡品献给了中原王朝。
那时候的蔗糖,被称作“石蜜”,与此同时,蔗糖的制作与加工技术也慢慢传入了中土地区。
不过很长时间内,蔗糖的加工技术都不是很成熟,蔗糖质量也不怎么样,虽然甜度很高但渣滓很多,直到唐朝时期,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土并被改进,蔗糖技术迅速提升。
大致上到了两宋时期,国人的蔗糖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宋朝人加工出来的蔗糖几乎与现在没有太大的区别,白如雪甜如蜜,质量非常好,还用于出口。
南宋时期,甚至设立了专门管理蔗糖加工与贸易的机构。
元朝建立后,保留了宋朝时期的砂糖局,但元朝时期的蔗糖价格,比宋朝高出了十倍不止。
到了明清时代,蔗糖几乎已完全取代了麦芽糖,但是蔗糖还是一种比较贵的商品,如果家境比较好尚可,但对于家境不太好的百姓来说,吃糖实在是太难得了。
相较于东方,古代的欧洲更加缺乏糖这种东西,新航路开辟之后,蔗糖成为了极其重要的贸易商品,欧洲人在海外开辟的种植园,大多用于种植甘蔗。
因为欧洲人嗜甜,可欧洲本土却难以种植甘蔗,蔗糖的价格居高不下,极其有利可图。
在古时候,糖是富贵人家才能经常吃的东西,穷苦百姓甚至于一般人,难得吃得起。
江南地区虽然不产蔗糖,可当地的有钱人很多,而为了炫耀财富,明清时期苏锡常与扬州等地的富贵人家,都喜欢在菜里加很多糖,久而久之,成为了当地风味嗜甜的传统。
近代的时候,因为战乱等缘故的影响,糖更加成为了稀罕物,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能够吃饱都很困难,就更别说吃糖这种甜味的食物。
抗战期间,能够获得白糖、红糖之类的玩意儿,难度不亚于获得急缺的药品。
建国之后,因为物资的匮乏与其他原因,人们也不太容易吃得到糖,尤其农村地区。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吃糖自由的实现,并没有多少年,在古代很长时间内,糖都是很贵的,能够吃得起大量的糖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糖比盐在古代更难得。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都说国内饮食,南甜白咸,作为富庶之地的江浙一带嗜甜尤甚。在五味的概念中,古人也大多认为甜味最美。这就少不了制糖取糖吃糖的实现。那糖在古代的地位如何?古代的糖很贵吗?就让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在以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为主的史前时期,人们以收集野果,蜂蜜,普通植物溶液等原始方式来获取糖分。后随着需求增加,先秦出现了早期制作“饴”的技术。《说文》中解释道:饴,米煎也。由米、高粱、大麦、粟、玉米等粮食发酵而成,是一种淀粉糖。西周的《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中提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古岐山以南的平原,土地肥沃,这里生长的堇葵苦菜都像饴糖一样甜,这便印证了在早期中国以谷物造糖取甜的特有方式。
麦芽熬制的饴糖,在先秦是稀有精贵的调甜品,它多是承载着祭祀、国宴款待等目的。据屈原《楚辞·招魂》云:“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里的餦餭就是饴糖,它是贵族宫殿中不可缺少的味道。后又因饴补气血,古人便以此作药用,成为较昂贵的一种药材。《本草纲目》中:“餹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汱;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到后来的唐代,经丝绸之路,古印度的制蔗糖技术传入中国。这时的蔗糖虽较容易获得,但受地域气候等限制,种植于南方的甘蔗产量还是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大部分北方中原地区,还是不能获得提取的糖,最后只大多在繁华富庶区提供使用蔗浆。
到宋代,制糖业快速发展。在遂宁制造了出了糖霜,也就是冰糖。在宋之前,糖主要提供给宫廷及显贵,宋朝始,甘蔗种植扩大、品种增多、生产技术提高,糖的产量和质量提升,糖成为了一种普遍商品。北宋初期,大食和三佛齐等国也进贡了白砂糖,市面上出现了商品糖的盛况。《东京梦华录》中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纱糖冰雪冷元子等美食,也证实了糖这一笔鲜活的色彩。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更是《武林旧事》:“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糰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龙缠宋刻“珑”、蜜煎、蜜果宋刻“裹”、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皆用镂鍮装花盘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盝,歌叫喧阗。”这都说明了糖的普及,带动了除京城外整个国家市场的繁华,推动了平民经济的发展。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使用甜菜制糖。清末,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使用此工艺。近百年来,北方甜菜糖料推入使用制糖,又进一步满足了糖的需求。
古代中国是一个制糖大国,随着对糖需求的增加,制糖技术不断发展。从珍稀昂贵转变到平民调味经历了历史的沉淀。经演变,多样的糖料制成不同的工业品,推动交易市场价格的变迁。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当然贵,因为古代的制糖技术并不成熟,品质好的糖更少。糖在古代是全球最热门的贸易品,糖在古代是奢侈品,在中世纪欧洲更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中国五味(酸甘苦辛咸)中认为甜味最美。当时糖的来源多为来自蜂蜜获取,也有通过植物提取,多为由米、高粱、大麦、粟、玉米等粮食发酵而成,是一种淀粉糖,但是这种糖的味道比较淡。
唐代以后,古印度的制蔗糖技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方地区开始有甘蔗种植,这种甘蔗糖只能能满足小部分人的需要。到宋代,制糖业快速发展,制造了出了冰糖,这种糖主要提供给宫廷及显贵享用。随着对糖需求的增加,制糖技术不断发展。到十八世纪,欧洲使用甜菜制糖。清末,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使用此工艺。又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糖的需求。现在的糖,不管是红糖也好,白糖也罢,多是从甘蔗里面提取的。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看什么样的糖,中国古代的糖一直都在变化哦。
看糖这个字儿的组成,从米,那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吃的糖都是从大米来的啊,对,麦芽糖是大米做的。把大米蒸熟之后浇上青麦苗的麦芽汁,就会转化成麦芽糖。这样的糖其实是贫民化的,后来又延伸出很多不同的系列,比如走街串巷的丁丁糖,一长根的芝麻糖,还有讲究一点的龙须糖。不管如何,这种糖真的挺平民的。
中国人最早接触甘蔗糖,是在汉朝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缺乏提纯和结晶技术。所以吃到的是石蜜。顾名思义就是跟蜂蜜类似的糖浆。
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改进了从印度传来的制糖技术。并且发明了用黄泥脱色的技术,堪称世界首创。这才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在当时这可是非常金贵的调料,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享用。毕竟甘蔗种植运输是个问题,加工也是问题,于是贵当然也是一定的。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不是很贵
古代糖来源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没办法制糖,只能通过蜂蜜、果实或者其他甜类食物过过嘴瘾。另一种是通过蜂蜜、甘蔗、飴等制糖。我们对糖价的讨论也将以第二种制糖中蔗糖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第一种种类太多太杂,一方面蔗糖更接近于我们今日的食用糖。
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飴糖工艺。那么什么是飴糖工艺?即用稻米、大麦等食物提取出其中的糖分。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今天的麦芽糖。礼记中就记载了子女给父母吃飴蜜的事情。
但是早期,中国的这种制糖工艺还是比较粗陋的,味道也不是很好。而另一种制糖方式,用甘蔗制糖——即蔗糖,则是在魏晋唐朝的时候才出现。
唐太宗就曾派谴唐使前往印度求取制蔗糖技术。而根据季羡林的《糖史》则表明当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蔗糖的做法,但是由于技术尚不纯熟。太宗遂派人去印度进一步求取"真经。"而令人讶异的是,不久后中国所做的糖就远超印度,"色味愈西域远甚”。大抵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经典范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除了少数上层贵族能吃到蔗糖外,大部分平民还是以吃飴糖为主;而宋朝出现了大量的糖寮即制糖工坊,仍然以飴糖为主;明代蔗糖已大量生产销售普遍,但飴糖制品也占重要地位。甚至远销印日本、朝鲜等多国。
我们将制糖工艺缕清了,那么价格呢?
唐朝价格:糖一两价格贵则20文,贱则10文。石蜜价格约为 60文。(石蜜多指蔗糖)
宋朝价格:陆游曾用1文钱买了飴糖。(蔗糖等并无价格传世,仅有零食价格。)
元朝价格:意大利旅行家鄂多里克的游记中这样写泉州的糖价:“你用不着花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三磅八盎司(1.7公斤)的糖。”
明朝价格:出口糖为28000八单位里亚尔糖1000担。
清朝价格:出口的高级糖为康熙28年一两价格17文,雍正2年则是一两价格28文到30文之间,乾隆16年则是一两价格为30.05文。
民国时期:(虽然并不算古代,但是为了更清晰,还是放一下)1930年代江南平均糖价为0.15元一市斤。
总体来看,古代中国的糖价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看是十分便宜的,哪怕出口的洋糖的价格也不算太离谱。一人一年吃糖也不过1公斤,而一年糖的总体价格(哪怕算上出口或者上层食用的好糖)最多也没有超过600文。
那么中国糖价说完了,西方呢?
至于欧洲,糖价那可真的是贵出天界啦!蔗糖是由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从印度和波斯才开始大规模为大众所熟知的珍稀物品。它既是食品又是珍贵的药品。在中世纪教会甚至许可在斋戒日允许吃糖,将之称作耶稣赐予的圣药【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当时肆意蔓延的黑死病】。
然而由于气候地理的自然原因,甘蔗很难栽活。产量的低下,疾病的蔓延,使得它基本属于贵族以及教会的才能在没有生病时候享有的奢侈品。至于价格也是嗖嗖嗖的一直在天上没下来过。正如上文那位马可波罗的同乡鄂多里克就曾经对中国的糖价就发出了“啊!我的天呐,怎么这么便宜”的赞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一直以来十分昂贵的糖价。
而直到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对殖民地掠夺才使得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使得糖逐渐飞向寻常百姓家。
备受推崇的《唐顿庄园》老夫人就曾经这样表示过,她的外婆总是喜欢喝甜茶,对它视若珍宝。至于为什么,老夫人也只能说一句不清楚。
从某个角度此语向我们展示了,糖从奢侈品到普通的日用品的一种转变过程。
看完了中西方的对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古代的中国人好幸福!
至于为何古代中西方糖价格差异如此巨大。一方面和欧洲所在都是高纬度地区没办法生产,而中国则有广大的地域可以生产;另一方面和获取糖的方式有关,一个更多的是暴力抢,另一个温和请教,是你难道不会选择中国?当然,这和中华人民的杰出创新同样有着直接关系。
时至今日,糖已经逐渐从昂贵的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的药品,转而成为大家日常的调味品以及零食。希望我们今日吃着糖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过去。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