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汉武帝时代为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推恩令”,堪称史上最强的阳谋,虽然谁都知道这个计谋最终的后果是什么,却并没有破解的办法,诸侯王只能横竖都是一样的结果。

所谓的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去世以后,除了王世子继承王位意外,其他的子嗣都能够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但侯国归郡管辖,不归王国约束。

汉朝诸侯王问题的由来

刘邦建立汉王朝初期,觉得当年秦王朝之所以很快撑不住,是因为废除了先秦时代的分封,没有宗亲子弟的支持,因此他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度。

当时的汉朝,除了设立大量郡县之外,刘邦还将自己的儿子与诸多功臣分封到各地为王。

后来的刘邦,将异姓诸侯王纷纷翦除,“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除了长沙国,其他的诸侯国全部都是刘氏的子孙。

汉代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之内,拥有极高的自主权,各级的人员都是诸侯王自己任命的,不需要经过长安的同意,诸侯国的收入都是自己支配,也不上交。

刚开始还没什么,可时间一长,各地的诸侯国越发强悍,汉朝显得枝强干弱。

在汉文帝时代,像是吴国、楚国、赵国这样的诸侯国就已经非常富有,他们不仅拥有广阔的土地与大量人口,而且还有强大的军队,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分封宗亲的规矩是太祖刘邦留下的,后来的皇帝也不能直接削藩,汉景帝时代的强势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好在这场大乱,成为了汉朝的一个巨大转折。

七国之乱被平,打下深厚基础

汉武帝功在千秋,除了他自己的雄才大略,也的确是因为他的父辈祖辈给他打下的根基,不仅仅是充盈的国库,景帝给武帝留下的还有个巨大遗产,就是平定七国之乱。

景帝登基后,就曾想着削藩,所以采取晁错的建议打压诸侯王,没想到引发诸侯国叛乱。

吴国、楚国、淄川国等多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打算进攻长安,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公然反叛,在晁错被斩后仍旧不肯罢休,汉景帝趁势出手。

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仅仅几个月就被平定,搞事情的几个诸侯王全都被处置,七位诸侯王全都身死,除了楚国被保留,其他六个诸侯国都被废除。

不少人都觉得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是解决诸侯国问题的关键,可实际上,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的时候,汉朝的诸侯国问题已解决得差不多了。

趁着热乎劲,汉景帝趁势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收回,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

另外,原本诸侯国任免官吏与征收税赋的自主权都被收回。

诸侯王不能再直接参与王国治理,诸侯国的主要人员都由长安派遣,诸侯只能按照规矩从王国的租税当中收取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供养。

其实在这个时候,西汉诸侯国已经与列郡没有了多大的区别,基本失去了与长安对抗的能力跟条件,只是还有少许的残留势力而已。

推恩令,除了束手就擒别无他法

汉武帝登基之后,准备大展拳脚,可当时汉朝国内仍旧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土地兼并与匈奴入侵,更关键的是,当年被他父亲狠狠收拾过的诸侯王,仍旧是个威胁。

诸侯王尽管实力大损,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即便是纤芥之疾也不能轻视,如果武帝想要安心施展抱负,那就一定要彻底绝了诸侯王的问题。

于是,推恩令横空出世,其具体内容就是,原本诸侯国的王位都是世子继承,现在改成除了世子继承王位,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可以割走诸侯国的土地,成为列侯。

而且侯国不归诸侯国的管辖,归郡守管理,这就等于慢慢收走诸侯国的土地,汉武帝这道诏谕出来以后,诸侯王都知道会带来什么后果,可谁也没办法反对。

首先,经过当年的七国之乱,汉朝当时的诸侯国失去了根长安叫板的实力,就算是想来硬的也根本没法子,只能被汉武帝以“忤逆犯上”的名义一顿打。

其次,如果诸侯王反对推恩令,恐怕头一个反他们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原来诸侯王的王位,其他诸子都是没份儿的,现在汉武帝规定大家都有继承的好处,那谁还能去管诸侯国的前途,谁反对推恩令,诸侯王的孩子们第一个不答应。

最后,就算诸侯王为了少分割诸侯国而少养孩子,但那风险太大,古代条件不好,万一临了没有继承人继位,那王国自己就自动没有了。

不管怎么看,推恩令都是没有破解办法的,诸侯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诸侯国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消失,但毫无办法,这就是推恩令的厉害之处。

就在推恩令推行之后,西汉的诸侯国问题开始被彻底收拾,诸侯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弱,而当年原本诸侯国的土地,逐渐被国家给收回。

在诸侯国变弱以后,汉武帝还三天两头找茬,将那些小的侯国、诸侯给废除。

比如说,这个诸侯国不遵循礼法啦,这个诸侯国上缴的黄金贡品成色太差啦,如此种种,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诸侯国们也只能受着,汉朝直接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大。

彻底解决掉诸侯国问题的刘彻,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对付匈奴。

可以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时候,汉朝的诸侯强势威胁的问题,就已经彻底被解决了,后来的汉朝,再也没出现过诸侯王作怪作乱的事情。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过于强大,对汉王朝中央集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解决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向郡县制转变的问题。

推恩令的实施背景

楚汉战争期间,汉王刘邦迫于形势,分封异姓王以及部分同姓王。

各诸侯国由于地域广大,除了朝廷对诸侯国丞相有任免权外,其他官员的任免都由诸侯国说了算。刘邦在世之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汉朝的建立所依赖的是韩信、英布等各位异姓王之功,但他们就像一柄双刃剑,天下一旦太平之后,这些人也成为了汉朝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所以除了长沙王之外,异姓王无一幸免地被以干掉。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职,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国家唯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除去大多数异姓王之后,刘邦与大臣们刑白马订誓约:“非刘氏不王”。刘邦认为只有封刘氏为王,才会巩固江山,刘邦的“非刘氏不王”与朱元璋的“九王巡边”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他们秉承着一个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观点,可是却忽略了皇权对于宗族中人的诱惑一点也不比异姓王差,而且还会更加强烈。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趁匈奴入侵之际,起兵谋反。前元6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意欲谋反,被朝廷觉察,刘长被召入宫,刘长绝食死于流放途中。

推恩令的演化

贾谊在《治安策》中曾经提到同姓王其实与异姓王同样的危险,诸侯国越强大,反叛的几率就越大,这也是汉初异姓王之一的长沙王能生存下来的根本。很明显在几个异姓王中,长沙王的实力最弱,他与韩信、英布等人相比,他的成功机会最小,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弱小诸侯王会比较安于现状。

贾谊提出了推恩令1.0版,“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通过增加诸侯王的数量来摊薄诸侯王手中的权力,从而达到进一步中央集权的目的。虽然汉文帝很欣赏贾谊的《治安策》,但是当时汉朝的大政目标还是在稳定政局和恢复国力,社会经济的繁荣是第一位的,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机会。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汉文帝借无子嗣的齐文王刘则之死,将齐国一分为七。

齐文王立十四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

後一岁,孝文帝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齐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悼惠王子杨虚侯为齐王。故齐别郡尽以王悼惠王子:子志为济北王,子辟光为济南王,子贤为菑川王,子卬为胶西王,子雄渠为胶东王,与城阳、齐凡七王。

同年,又封淮南厉王子三人为王,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

汉文帝对于贾谊的“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策略的实施并不彻底,推恩令的1.0版本就此夭折。

景帝即位后,晁错在贾谊《治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削藩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主张是:既然诸侯国已经铁了心要反,先下手为强。晁错的削藩直接激发了诸侯国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七国之乱发生之初,汉景帝企图以晁错的命来换取暂时的和平,可惜中央与这七诸侯国的矛盾此时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帝位的诱惑让他们铤而走险,最终在梁王和周亚夫的指挥下,汉朝军队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其内容主旨在于通过提高嫡长子之外的诸侯王之子的地位,将诸侯国的封地拆分,几代之后,再大的诸侯国也没有了与中央对抗的资本。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推恩令在诸侯王子们看来是一个普惠制,其实这种恩惠福利在以几何倍数的消失。毕竟蛋糕是有限的,而前来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

推恩令解决的问题如下:

第一: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威胁的问题

这是推恩令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国中之国的存在,是造成国家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西汉诸侯国有一套自己运作的模式,在建制上基本上就是一个小朝廷,在建国之初,这种分封对于中央政权是有一种向心力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独立性会越来越明显,如此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分裂的风险。

推恩令的实施,极大地减弱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弱化了诸侯国在地方上的权力。

第二:解决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的问题

推恩令的实施,为中央政令向地方下达扫清了障碍。随着诸侯国土地面积的缩小,他们手中的权力也随之萎缩。势单力孤的诸侯王也就不敢轻易与中央对抗,如此一来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第三:解决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向郡县制转变的问题

从汉初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双轨制,向郡县制转换,推恩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的实施,逐步分化了诸侯国的权力后,又采取“酎金夺爵”的方式削掉106位列侯的爵位,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独霸一方的局面。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推恩令的推行,堪称史上最强阳谋,所依靠的唯有人心二字。

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让天下皆喜诸侯皆悲,却实现汉武帝分化地方权利,增加中央集权的目的。推恩令的实施,是经过几个阶段的,从最初的设想,到之后的实施,再到改进,经过几个阶段。

最初阶段,汉文帝想要分化地方权利,却无从下手,贾谊提出推恩令第一个版本,俗称推恩令1.0,这个版本向帝王分析了地方诸侯的危害,也给出了相应的措施,然而推恩令1.0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再加上汉文帝本身就是诸侯出身,所以推恩令1.0并没有得以实施下去。

而汉武帝作为接力人,也对地方诸侯进行削弱,只不过这次他听取的是主父偃的推恩令,也是完整版的推恩令。

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提高次子的地位,不只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自己父亲的爵位和土地,他的兄弟们都能继承,只不过继承的范围大与小的问题。而这直接导致大诸侯逐渐被分割成一个个小诸侯,随着血脉的传承,实力则会越分越弱,

各大诸侯也知道推恩令的目的,也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谁都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不只要面对汉武帝的施压,还要处理内部问题。各大诸侯的子嗣众多,除了嫡长子外,更是有着众多的次子。而推恩令的实行,则直接让诸侯内部瓦解,父子之间不再团结,而这些诸侯的次子们,从最初的什么家产也分不到手到推恩令一旦推行,或多或少都会分到一点,试问谁会不同意。这也是推恩令可以成功实施的原因,汉武帝把所有诸侯的次子,都推到了诸侯的对立面,想要违反汉武帝的推恩令,首先要除掉自己的儿子。

推恩令有效解决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低的问题。地方因诸侯强大,各地隶属中央的官员,在各个诸侯国内并没有丝毫的话语权,连诸侯的随从都不如,地位极低。地方官员没有任何地位,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低,地方做什么事情,中央都没有办法干涉,存在很大的危害。虽然各诸侯都是刘邦的近臣,但随着血脉的传承,各个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越来的越生疏。

所以随着血脉的生疏再加上诸侯国中人不满足自己的地位,积蓄实力,从对中央发起挑战,无疑于会再次爆发类似于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所以,想办法削弱诸侯的实力,提高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无疑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推恩令则是专门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而相处的办法。统治者最怕的不是外部叛乱,不怕国外的敌人,而怕国内的敌人,内部斗争往往比外部斗争要严重的多。

诸侯国在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的潜在危害很大,中央不得不治理诸侯国,否则以后很可能会让诸侯国壮大。推恩令的实施是分化诸侯国的权利,弱化诸侯国的实力。让庞大的诸侯国,逐步分割成数个小诸侯国,再利用中央的权利,逐步吞并各个小诸侯国,壮大中央的统治,而这也是推恩令的目的,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增强中央集权,让天子成为国家的中心,所有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

推恩令也让地方统治,由分封制逐步转向为郡县制。郡县制是中国最重要的行政划分制度,至今仍然被沿用,现在的行省制,某种程度上,是郡县制的延续与创新。郡县制的形成,意味着彻底结束分封制,诸侯国走向末端。推恩令让诸侯国实力降到低点,已经无法形成地方统治,经过数代延续,各个诸侯已经有名无实,自己的封地已经被消减近无,中央再发难,这些小国只能并入郡县中,诸侯国的危害彻底被消除。而这些都是推恩令的效果,削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让西汉延续无数年。

推恩令的本质是中央对地方的处理手段,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低,害怕地方强大,威胁到中央统治。从古到今,国家的灭亡大多都因为此,中央处理不好与地方的关系,君主残暴,肆虐地方,地方百姓疾苦,掀起起义热潮。或者是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低,地方逐步脱离中央的统治,地方强大,逐步代替中央,最终取而代之。这些都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会危害一个国家的根本,颠覆国家政权。推恩令最大的作用,就是消除地方的威胁,让天下彻底回归西汉的统治,郡县制的推行,代替分封制,令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推恩令也被称为最大的阳谋,诸侯明知道汉武帝的目的,却无可奈何,为了父子关系,以及诸侯国内部的统治,只能选择服从汉武帝的命令,让推恩令顺利进行。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于拉拢了诸侯的子女,从内部瓦解诸侯国。汉武帝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划分诸侯的利益,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双方得利。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推恩令,提出者主父偃。在论持久战提出之前,被人称为古今第一阳谋,所谓阳谋,就是你明知道这是陷阱,还不得不得往里跳。

当时西汉王朝面临的问题是诸侯王日益增大的自治权利,逐渐不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的问题。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主要内容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嫡长子才可以继承封国的爵位和土地等所有的权力,其他子弟都没有继承权。推恩令的施行,则让诸侯王的每个儿子都享有了获得王国内老诸侯遗产的继承权,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就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使得诸侯王再也没有对抗中央的实力了。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推恩令”是封建制下,对诸侯封地遗产,通过众多继承人的分割,达到化整为零的削弱诸侯势力,分化诸侯权力,使单个诸侯力量弱化到不至于威胁中央统治的目的。

推恩令解决了西汉王朝面临的什么严重问题?

感谢邀请。因秦始皇郡县制实施,改变了分封制,侵害了封建大地主阶层的利益,故而统治阶级一直以恢复周礼作为改朝换代的口号。西汉建立以后,恢复了分封制,汉高祖去世以后,各诸侯王势力逐渐做大,各自为政。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影响,汉景帝时期推行削蕃,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在这种背景下才听取意见实施推恩令,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给诸侯王的下一代分封,增加诸侯小国,逐步削弱诸侯国的综合能力,最终瓦解。至于具体内容,许多人已经回答,不再赘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