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对于行军打仗来说,粮草的补充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这对于最终的胜负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可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将士们能吃饱就不错了。
通常来说,战场上吃的东西都非常简单,主要的作用就是充饥保证体能,往往都是干粮之类比较多,而像是蔬菜、肉类与油脂,都是很难得的,并不算现实。
先秦时期,战场上的军粮主要是菽也就是大豆,还有粟米之类的,也有肉类,蔬菜是非常少见难得的食物,而油脂基本用不到,因为用不到煎炸之类的食物。
在很长时间之内,粟米都是国内主要的粮食,小麦是直到宋代才彻底成为北方主食的,而在战场上条件有限,人们将粟米或者小麦做熟吃下去,其烹煮用不着油脂。
古代大多数的军粮,主要都是各类主食,而这些主食的做法与食用,往往用不着使用油脂,因此战场上很难会出现油脂,除非是长期打仗的时候。
如果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也是需要摄入油脂的,毕竟这也是人身体必须的,而古代吃的油,跟咱们现在有很大的不一样。
最早人们吃的是动物油脂,称作是“膏”,主要就是猪油或者羊油,这些动物油脂因为可以凝固也容易保存携带,因此成为了战场上的主流食用油脂。
植物油的出现本身就比较迟,汉朝时期芝麻油兴起,而这种芝麻油在古代长期流行,直到宋代仍旧是主要的植物食用油,但芝麻油等植物油不便运输保存,战场上往往不用。
从南北朝开始,植物油的种类开始增加,而唐宋时代,像是大豆油、苏子油、亚麻油等等都已经出现,但各种植物油,还是比不上芝麻油的使用广泛。
古人将植物油称作是“油”,而动物的油称作是“脂膏”,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油一直是液体而脂膏能够凝固,在长距离运输方面,脂膏当然更有优势,也最受欢迎。
战场上的将士们,能够吃饱就很不错了,酱醋调料、肉食蔬菜都很少见,如若要吃油往往也是以动物油脂为主,植物油非常稍有,毕竟动物油脂很容易携带搬运跟保存。
在宋代铁锅炒菜出现以前,人们食用油脂,往往用作煎炸或者拌食,这样的烹调速度缓慢,战场上风云突变,任何事情都可能随时发生,根本没空去做精细的菜。
到了宋代以后,随着铁锅炒菜的出现,食用油能够加快烹调,战场上当然也是如此,运送粮草的队伍往往也会运送一定数量的调料、油脂等等,让士兵吃得更好以鼓舞士气。
大致上,古代战场上的将士们,通常都不太容易能够直接吃得到油脂还有盐之类,往往那些干粮,像是大饼与锅盔之类,制作的时候就加入了油脂与盐分等,以让士兵补充体能。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古代行军打仗吃的食用油如何解决?这就要涉及食用油的历史记载和演变过程。先秦时期,古代中国人的食用油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动物脂肪,那时没有食用“油”这个词,而是用“脂膏”这类词,而且经常用于烹饪。根据《周礼·天官·疱人》记载:
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膳膏臊;秋行犊,膳膏腥;冬行羽,膳膏膻。
根据以上记载,先秦时期都是用动物油脂来进行烹饪的,庖人则是指御用的厨师。东汉末年,有人还专门做了解释:
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
先秦时期到东汉末年,人摄取的油主要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动物油。周武王曾经一次狩猎,猎杀了上万头的野生动物,除了肉食之外,提取动物的油脂也是一个主要方面。东汉之前,油脂不单单用于食用,而且还用于其他方面,诸如防水器具的制作。
西汉张骞通西域,将芝麻引种回中原地区,当时称芝麻为“胡麻”,芝麻含有丰富的油脂,大都用于食品的烹饪。东汉汉桓帝时期,汉桓帝用麻油(芝麻油)油炸食品招待宾客,这是油炸食品最早的记载了。(动物脂肪图。是秦汉之前军队用油的首选)
古代行军打仗油脂如何解决?首先说明一点,秦汉之前的油脂是非常贵,而且稀少,军队中几乎都不配置,只有贵族、高级军官才能享用,这也就不存在解决军队用油的问题了。
秦国名将白起在发动长平之战时,曾经发布了一项严格的军令,军队一律配置冷食品,不用生火造饭,而且将军队中配置的羊肉干改成牛肉干,羊肉中有羊膻气味道,如果埋伏的军队使用这种肉食会被赵军闻到气味,从而发现秦军的踪迹。白起长平之战能够考虑到这么小的细节问题,不战胜赵军才是怪事!同时也说明秦汉时期军队解决油脂的办法就是携带晒干的动物肉来解决的。
平常时间,军队的饮食中很少配置动物肉食的,一般进行大战之前才给士兵配置良好的给养,提供少量的动物肉。军队中油脂的解决一般都用动物肉或者蛋类来解决,而且这一做法实行了很多朝代。(牛肉干图,古代军队中配置各种动物干肉提供脂肪需求)
南北朝南梁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植物油的用途:
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
陶弘景说植物油用来烹饪或者做灯的燃料,其他用途都没有详细解释。这也说明南北朝时期,植物油还没有广泛使用,更谈不上军队中大量应用了。
宋辽金夏时期,植物油开始广泛应用,军队用油如何解决。南宋时期有一种著名的小吃“油炸桧”,也就是“油条”了,这说明当时的南宋民间已经广泛食用油炸食品。最早记载油炸食品的汉桓帝到民间广泛食用油炸食品经历了将近1000年左右的历史,油炸食品才从帝王之家普及到民间。
不过广泛食用油炸食品还不是宋朝人,而是同时期北方的辽、金等国的民众。根据北宋沈括所编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如下:
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沈括这段记载的时间是庆历年间,1041年是庆历元年。北宋每年要给辽国岁贡,其中就有麻油(芝麻油)一项,北方人用芝麻油炸各种食品烹饪,北宋朝廷的学士们也想学一下,不过失败了。不过宋朝人也很快掌握了油炸食品这一技术,并推向民间。
由此可以推断,与宋朝对峙的辽国、金国在军队中配置了油炸食品,油炸食品保存的时间长,提供的热量多,在军队中配置油炸食品也可以取代动物肉食的配置。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队的军粮除了面食以外,食用油的供给绝大部分在牛羊肉中获得油脂,而不是携带大量烹饪用油,那是植物油的供给也不是那么充足。(涮牛羊肉是蒙古军队解决油脂的办法)
元明清时期食用油榨取技术发展,军队中配置食用油也开始普及。明朝徐光启(1562-1633)著有《天工开物》一书,这里面详细记载很多植物油提取的方法和设备技术,这也从侧面表明油料植物种植的普遍性。
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莱菔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这里记载的植物油有芝麻油、莱菔子油、豆油等各种各样的植物油,并且在当时已经有了不少植物油作坊。油料植物种植的面积大,民间的需求也大,这是植物油广泛应用的表现。
植物油已经开始普遍应用,军队用油则是军方到地方上采买或者专门机构采购,供给军队烹饪使用。当然军队用油根据不同地方采购不同食用油,北方主要以大豆油为主,南方主要用菜籽油,掺杂其他各种植物油。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打仗不一定能带上食用油,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成问题,所以吃油也是个大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食用油也可以说是粮草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最常见的食用油无非就是猪油、牛油和香油。猪油、牛油就是猪和牛的脂肪提炼出的动物油,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就有记载了,出现时间会更早。香油分为芝麻油、菜籽油等等,在汉朝时期也有一定的记载,汉朝贵族甚至会用西域进贡的葡萄籽来榨油。
可是,汉朝军队行军打仗有时候连粮食都吃不上,更谈不上吃油了。汉朝老百姓一天才只吃两顿饭,军队里的条件也非常差。后世的条件有所改善,但也不一定都能吃上油。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北朝推行府兵制,不打仗的时候就把士兵下放到农田和土里劳作。打仗的时候,只要官府一集结,士兵就要立即准备好作战用的兵器、战马、干粮参加军队。因此,官府是不会管士兵能不能吃上油荤的。当时,也只有朝廷里的贵族或者富裕的地主,才能每天或每顿都吃上油荤。
后来推行募兵制度,就有了专门的后勤运送粮食和食用油,也有了军队里的厨子,就是伙夫或者伙头兵之类的。据说军队走到哪里安营扎寨,炉灶就在那里开伙做饭。不过,士兵的伙食非常差,只有很少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好的,除非是打了打大胜仗了或者是国家给部队发了奖赏了,不然还是吃没油的杂粮。
就算是军队里的将领,也不可能每顿都吃上油荤,所以古代打仗吃油的问题没办法专门解决,只能靠后勤运输,如果后勤线断了就没办法了。
正是由于古代军旅生活艰苦枯燥,所以很多士兵会洗劫老百姓的牲畜、家禽和财货。还有一些军纪涣散的部队甚至像流寇一样四处祸害老百姓。
比如唐朝末年各地的藩镇部队,都是地方上的一大祸害,动辄抢劫官府,打砸烧抢。宋朝的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就已经是罕见的军队了。金国军队也抢老百姓,宋朝军队也抢老百姓,“无时不拆屋,无处不掳掠”。
当然,适当地给士兵补充一次好的伙食也能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陈武帝陈霸先。他给士兵们发放荷叶饭的故事,至今非常出名。
公元555年,北齐军队趁南方一片混乱之际南下,试图攻克长江以南。陈霸先率领军队集结在京口一带抵抗北齐军队,双方对峙了一个多月。陈霸先的军队又累又饿,士气低下。
在决战前一天,陈霸先下令把周边所有的鸭子全部杀掉做成鸭肉,每个士兵拿一大块鸭肉吃食补充油脂,然后再领一包荷叶包饭。士兵们哪吃过这么好的,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果然士气大振,在第二天打仗时个个奋勇争先,打得北齐军队的兵败如山倒。这个故事说明了,给士兵补充油脂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军队平时的伙食都很差。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吃猪油。看改革开放前的影视都能知道,那时候人们买猪肉都是挑肥去瘦的,目的就是为了榨猪油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
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开始叫“脂”或“膏”。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称脂,猪油则称膏。关于“膏”和“脂”,还有另一种解释,《礼记·内则》记载,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宋元时期的学者陈澔注释道:“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就是凝固成固体的叫脂,融化成液体的叫膏。
食用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脂肪,使食物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多种用途,使人离不开它。本文拟从其历史沿革、在饮食上的应用以及其他用途三方面来探讨和阐述我国古代食用油的概况。
我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知道油并食用了。相传我们的先祖黄帝得到一本名为《河图》的书,他不分昼夜地阅读,为解决晚上照明问题,便令部下一个叫力牧的人采集树木果实来制造油,用丝绵做油芯,晚上点燃了来读书。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植物油的产生是较后的事情,人们最先知道并食用的是动物油。人类在懂得用火之后,在烧烤和使用器具烹饪肉类的过程中,产生脂肪析出的现象,经过长期实践,慢慢懂得了如何取得油及油的用途。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人们食用的油均为动物油,称为“脂、膏”。脂膏二字均从肉会意,说明它们是从动物类肉中产生出来的。《说文》脂字云:“戴角者脂,无角者膏。”就是说,动物有角如牛羊之类,其油叫脂;无角如猪狗之类,其油叫膏。《周礼·冬官·梓人》:“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汉郑玄注:“脂、牛羊属,膏、豚属。”这是用脂、膏来代指这两类动物。或从其形态来区别两者,凝固的称脂,液状的称膏。因此,古书中一般把未经煎炼的称为脂,经过煎炼的称为膏,由于煎炼过的动物油冷却后多呈糊状,故后来膏也兼指糊状物质。方便携带和现场操作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1、古代本身条件比较差、油比较少
2、古代以动物油脂比较常见,可以通过肉类提炼脂肪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
古代打仗吃的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受了现在近代整体军粮的理念影响的。从常人的角度去理解的,行军打仗,那么多人吃东西,总得来个些个煎炒烹炸之类的操作,那这些操作总得需要油,怎么解决呢!事实很残酷,大都记载都漏了油这件事情,
第一 古代人打仗,带的最多的应该也是干粮类的东西,还不是小麦制品,是黍米粉炒熟后,吃的时候,我估计应该就是有条件的话就和热水一起喝,因为这个粉的保存时间可以几个月,所以类似压缩饼干,所以很实用。那无论怎么说,吃到这个军队也算有保证了。
第二 军粮有保证的时候,就有没有保障的时候,吃啥呢,东汉末年,长期军阀割据混战,千里无鸡鸣的场景是随处可见,许多割据的势力难以立足,就是没有粮食养士兵,袁绍的军队曾经主要以桑椹之类果实,袁术的军队以水草和田螺为生,更有历史记载,应该在五代十国期间,直接以战俘做成口粮的,这个太血腥,就不多说了。
第三 我觉得,唯一有条件可以保证有油的军队,应该蒙古人,他们打仗每次都有羊跟着,羊肉吃,刷类似火锅一样的食物,应该羊油可以保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