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皇帝之母若是皇太后,那么自然比皇后尊贵,可若不是太后,那就要向皇后行礼。

古代的时候,礼法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一切都要严格遵循礼法来进行。

按照传统的嫡庶,一个家庭之中,所有的儿子都要尊自己父亲的正妻为母,而生母倘若为侧室的话,那么就很难说了,民间的话,甚至不能称生母为娘。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至高,能够让皇后行礼的后宫中人,那么也只有皇太后还有太皇太后,一般来说皇帝之母都是太后,但也有例外,比如说皇帝并非先帝皇后所出,且生母地位太低。

所谓的太后,从先秦时代秦国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开始,宣太后原本只是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的一个嫔御,并非王后,她是在昭襄王登基后临朝称制,因此称了太后。

秦朝以后规定,皇帝的正妻在丈夫驾崩以后,新帝登基成为太后,通常来说,太后都是新帝的生母,当然也有不少太后是皇帝礼法上的母亲。

原本皇太后只有一位,只有先帝的正妻皇后可以成为太后,如果皇帝的生母为侧室,那就未必可以了,如果新帝本身就是先帝皇后生的,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真正嫡子继位的皇帝并没有那么多,而每当皇帝为庶子,往往还是要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自己的生母往往都是太妃,很少会成为太后。

真正出现两宫太后还是在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册封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而嫡母孙氏乃是其父明宣宗继后,因此为上圣皇太后,虽说都是太后,但依旧嫡庶有别。

在此之后,但凡出现皇帝出身庶子的时候,都将自己的生母也一起册封为太后,与先帝的正宫皇后同尊,两位都是皇太后,但是还是以嫡母为尊,生母为次。

在宫廷之中,皇后名份上是后宫之主,她在后宫的地位跟皇帝在前朝是一样的,然而皇太后要是在的话,那么皇后还是要低一头,看到皇太后要行儿臣之礼。

如果皇帝的生母为先帝的侧室,并且在新帝登基后没有获得太后的名分,就算是成为了太妃之类,也还是庶,在礼法上的地位,根本就无法与皇后相提并论。

说简单点,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便是皇帝的生母,若没有皇太后的册封地位,那么就是要低于皇后的尊位,理论上要对皇后行礼,但皇后毕竟是媳,往往都要避开这种尴尬。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刁钻了,如果是在明清时期,这不能算作是个问题。因为明清时期,只要皇子成为了皇帝,他的生母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只需要走一个法定程序而已。如果皇帝是嫡出,那么只有一位皇太后或者没有皇太后(母已故)。如果皇帝是庶出,则可能出现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嫡母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但原为侧室的生母也会被尊为皇太后。虽然号称“两宫并尊”,但嫡母的宗法地位还是要略高于生母的,但实际地位、权势则要看具体情况而论了。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在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之后虽然身为嫡母、皇太后,却没有少被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挤兑……

但这仅仅是明清时期,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及之前的一些王朝,庶出的皇帝,其生母未必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如宋哲宗赵煦的生母朱氏,因为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在世,作为宋哲宗的嫡母,向氏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就只能屈居太妃之位了。虽然朱氏的地位高于所有太妃并得到了官方确认,但终宋哲宗一朝,朱氏始终没能进位皇太后。直到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才将宋哲宗的生母追谥为了钦成皇后,顺带着将自己的生母陈氏也追尊为了皇太后。

这还仅仅是皇位的正常传承,如果遇上大宗绝嗣,小宗旁支被过继给大宗为嗣子、继承皇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清德宗载湉,因为清文宗咸丰帝一脉绝嗣,载湉被过继给了四大爷清文宗为嗣子,从而继承了皇位。那么,清德宗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能被尊为皇太后吗?显然是不能的!皇太后只能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过继之后,理论上清德宗就不再是他亲生父亲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了,奕譞只是清德宗的“七叔”。自古以来就没有尊“婶娘”为皇太后的先例!除非她原本就是皇太后,如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张氏。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后,也只得继续尊自己这位关系不太和谐的三伯母为皇太后,因为她原本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妈、皇太后!

当然,事有例外。同样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正式即位之前就玩了一出“继统不继嗣”,正式即位之后又上演了一出“大礼议”,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来了皇帝名分。作为皇帝的亲妈,明世宗的生母蒋氏自然也是要被尊为皇太后的。明世宗先是将生母蒋氏尊为了兴献后,嘉靖三年明世宗正式将自己的生母蒋氏尊为了皇太后!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两宫皇太后,一个是亲妈、一个却是伯母,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景儿了。

那么,皇后和皇帝的生母谁更为尊贵呢?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皇帝的生母没有皇太后的身份,但她依然是皇帝的亲妈、皇后的婆婆!自古都是儿子、儿媳向父母行礼,从来没有父母向儿媳行礼的道理。当然,公主除外,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换言之,不管皇帝的生母是不是皇太后,皇后作为儿媳,都必须向婆婆行礼!庶母也是母,更何况这个“庶母”还是皇帝的生母。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虽然后来隆裕皇太后不在世了,但溥仪依然每天要去向后宫中几位健在的太妃请安。虽然内心未必真的尊敬,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皇帝对庶母尚且如此,何况皇后对皇帝的生母?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清德宗与其生母叶赫那拉氏的那种关系。理论上,叶赫那拉氏已经不再是清德宗的母亲而是“七婶”、是醇亲王嫡福晋。按照清王朝的制度,亲王嫡福晋面见皇后是要行礼的。而清德宗的皇后是谁呢?这位叶赫那拉氏的亲侄女、后来的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氏!既是亲儿媳、又是亲侄女,下跪磕头总归是别扭的。为了避免人伦尴尬,那就少在正式场合见面呗,也只能如此了。私下里没有那么多讲究,问题还不算大,不行礼就不行礼吧,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如果在正式场合见面了,该行礼还得行礼,这是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清德宗大婚时慈禧太后刻意不让醇贤亲王奕譞两口子参加的原因所在。倒真不是慈禧太后刻意针对自己的妹妹和妹夫,而是因为大婚大典是极其重要的场合,到时候到底是奕譞夫妇是跪拜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呢?还是不跪拜?跪拜了有违伦理、不跪拜又于制度不合,索性别参加算了。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非只此一例,后周世宗郭荣即位之后,为了避免父亲跪拜儿子的人伦尴尬,终生没有再和自己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见面。但涉及不得不见面的正式场合,老子也只能跪儿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之上,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单膝侧身跪在龙椅旁边扶着溥仪。相对于下面跪着的群臣,载沣的待遇算高的了、不用跪拜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单膝下跪仍然是跪着的而不是站着……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未得太后尊位下?我对问题的理解是皇帝驾崩后,嗣皇帝生母还未尊立太后前,与国母皇太后谁的地位高。

以明清为例。理论上,嗣皇帝的生母没有被尊(太后不称立)前,身份还是大行皇帝嫔妃,当然要给前朝皇后(皇帝嫡母)行礼。

但基本上的情况是,自明宪宗(来去是梦)第一次两宫并尊后,但凡皇帝驾崩,嗣君(秘密立储)或储君的生母‭自动升级为太后,嗣皇帝先尊生母为太后(明清略有区别,见下文),奉先帝遗诏和慈母懿旨登极即位,再上尊号。

无论是尊为圣母太后之前,还是尊为圣母太后之后,皇帝的生母理论上依然要向国母太后行礼,毕竟嫡庶有别,一个是先皇之妻,一个是先皇之妾。只不过国母皇太后也绝不会也不能难为圣母皇太后,一般都免礼或回礼。

明清国母与圣母并尊一共五次,既明宪宗朝、明世宗朝、明神宗朝,清康熙朝和清穆宗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阅读前文两宫并尊与四宫并尊两文。

明朝体现的最为标准。明朝国母皇太后(皇帝嫡妻,继皇后不算)配享太庙(成败皆空),圣母皇太后不附庙,别祀于奉慈殿。圣母太后与国母皇太后的谥号也不同,要低一个档次,即不可以附带前皇帝的谥号。

如果不是明宪宗改了只能帝后合葬规矩,把孝肃周皇后(宪宗生母)也安葬在英宗的裕陵里,开了嗣皇帝生母与帝后合葬地宫的先例,那么圣母皇太后能不能入帝陵还是个未知数。

谥号来说,比如明朝明宪宗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她的谥号是“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皇后”,而朱见深的嫡母钱太后的谥号是“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

英宗朝的钱皇后要比周贵妃多一个睿字,而睿字正是明英宗的帝谥(大明英宗睿皇帝),所以钱皇后可以简称称孝庄睿钱太后,而朱见深的生母只能称孝肃周太后。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李太后)和他的嫡母陈太后两宫并尊,陈李二人分别是隆庆朝贵妃和皇后。

陈太后虽为万历帝朱翊钧的嫡母,先朝的皇后,但她是继后不是嫡后,所以只能称为万历帝的“继嫡母”。

李太后的谥号为“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而陈皇后的谥号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两者都不带穆宗的帝谥(来取是梦),能带穆宗谥号的只有穆宗的嫡后(裕王正妃)——孝懿庄皇后李氏,她的谥号是“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

到了清朝康熙,同治两朝两宫并尊,圣母皇太后的地位上升,与国母皆可谥皇帝谥号,而且配享太庙,比较有名的如孝庄皇太后(顺治生母)、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孝钦显皇后(慈禧,同治生母)等。

圣母慈禧皇太后叶赫纳喇氏在正式场合见到国母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依然要行礼,因为慈安是咸丰的继皇后(成败皆空),慈禧是咸丰的皇贵妃,一个是妻一个是妾。

而且慈安皇后手中有咸丰御赐的“御赏”章和密旨,虽然慈禧的年龄、能力和城府以及对权利的野心要远高于慈安,但她依然要“臣服”于慈安之下,慈安要用家法慈禧也得忍着。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自西周开始,礼乐制度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石。

封建社会最重礼法,许多朝代更是遵从以孝治天下,特别是皇室宗族更是天下万民的榜样,礼法上更是提倡先君臣、后父子之说,如果皇室礼法制度存有偏私,流入民间,恐怕要受到黎民百姓的唾弃,甚至因此会颠覆江山社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中就写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由此可见礼仪制度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资治通鉴》还写道:“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再看这个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按照封建王朝礼法,皇帝之母若是皇太后,那么自然比皇后尊贵,可若不是太后,那就不好说了。

按照皇室礼法,皇帝不管和哪个嫔妃所生的子女,都要尊称皇后为母,对生母的称呼历代都有不同的叫法,有的都不能称生母为娘。

如:宋朝时,皇室庶妃所生的子女称生母为姐姐。普通人家的正妻称为大娘子,小妾们统一称为小娘,小娘生的孩子得叫正妻母亲,生母‬称呼‬小娘,在一个家庭里正妻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小妾们得夹紧尾巴做人,得宠的在家稍微有些地位,不得宠的就是家中奴仆,正妻随时可以将其卖走。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能够让皇后行礼的人,只有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

明清时期,皇帝如果不是皇后所生,会出现两宫太后并立的情形。如: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一位被称为母后皇太后,一位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但是两宫皇太后,依然是先帝的皇后为尊。

所谓的太后,从先秦时代秦国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开始,宣太后原本只是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的一个嫔御,并非王后,她是在昭襄王登基后临朝称制,因此称了太后。

虽然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真正嫡子继位的皇帝并没有那么多,而每当皇帝为庶子,往往还是要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自己的生母往往都是太妃,很少会成为太后。

真正出现两宫太后还是在明朝,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册封生母吴贤妃为皇太后,而嫡母孙氏乃是其父明宣宗继后,因此为上圣皇太后,虽说都是太后,但依旧嫡庶有别。

在此之后,但凡出现皇帝出身庶子的时候,都将自己的生母也一起册封为太后,与先帝的正宫皇后同尊,两位都是皇太后,但是还是以嫡母为尊,生母为次。

在宫廷之中,皇后名份上是后宫之主,她在后宫的地位跟皇帝在前朝是一样的,然而皇太后要是在的话,那么皇后还是要低一头,看到皇太后要行儿臣之礼。

如果皇帝的生母为先帝的侧室,并且在新帝登基后没有获得太后的名分,就算是成为了太妃之类,也还是庶,在礼法上的地位,根本就无法与皇后相提并论。

总之,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便是皇帝的生母,若没有皇太后的册封地位,那么就是要低于皇后的尊位,理论上要对皇后行礼。

但皇后毕竟是晚辈,又被黎民百姓称之为国母,是万民之表率,见到皇帝的生母时,也不会让自己的婆婆给自己行礼问安的。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就算小老婆的儿子做了皇帝,也当然是小老婆给大老婆行礼!因为封建礼教不可违反!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封建王朝作为一国之君身边最重要地位地位也最尊贵显赫的两位女人,皇后和太后相比。皇后虽是皇帝之妻、一国之母、中宫之首,地位显赫但还不及皇帝之母、一国太后地位更尊贵,皇后依理依法依情都应向太后行礼。在公行君臣之礼、太后皇帝之母贵为长等同君,皇后皇帝妻等同臣,在私行婆媳之礼,太后是皇帝之母、皇后是皇帝之妻为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