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估计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剑这种玩意儿,觉得非常霸气,又非常酷炫。
剑属于古代的一种短兵,被称作是“百兵之君”,其实在古代最开始的时候,剑与刀都是非常短小的,并没有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么长。
先秦时代,人们在沙场上作战的时候,除了使用长兵器,也会随身佩戴着刀剑。
枪与戈矛之类的长兵器,是远距离作战的,而刀剑则适用于近身作战。
为了防止刀剑在行动的时候掉落,人们会将剑固定在手臂、腰间或者马鞍子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佩剑”的风俗,先秦时期,贵族们几乎全部都会佩剑。
在《释义》之中解释,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古代的建,就是用于非常时期防范作战的兵器,古代用于近身战刺杀与劈砍的兵器被称作“直兵”,而剑,则脱胎于矛形刺兵与匕首。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的剑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候的剑,就是用来近身作战的。
作为非常注重意境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剑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诸侯杀伐不断,为了兼并与作战,诸侯当时纷纷崇尚武力,而为了适应士兵作战的需要,剑作为近身作战的兵刃优势明显,成为了普遍佩戴的兵刃。
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名剑,我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名剑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铸剑大师,铸剑的整体工艺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西周时期的剑,其实很短,通常也就三十公分的样子,如今的越王勾践剑就不长。
而到了春秋战国,剑开始被拉长,通常都超过五十公分,到了后来,甚至出现了一米长的剑,而剑身也变窄,呈现出细长形状,锋刃更加锐利。
正所谓剑走轻灵,刀行厚重!中国剑,在这个时候大致上就定型了。
早期的剑,原本就是一种防身的兵器,可后来,随着战争的结束,剑的实用功能锐减,而作为一种荣耀的象征,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与文化符号。
剑有双刃,作为古代战场上的兵器,锋利的剑既可以进攻又能够防御,安全感十足。
剑的外形非常直观简单,有一种很潇洒而且硬朗的感觉,除了武将,大量的文人墨客对于剑也是很喜欢的。
所以古代有句话叫做“自古文人多爱武,从来书剑是一家”。
就好像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他斗酒诗百篇的同时,在剑术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
另外,剑后来不仅成了一种兵器,也是一种配饰,这种习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
东周时代根据地位的不同,佩剑的内涵也不同,君王与贵族佩剑,象征着身份、权利还有威严感觉,而士族与布衣佩剑,则象征着高尚的品格追求,以及儒雅的气息。
在《老子》当中就说“贵族服文彩,带利剑”,贵族佩剑那时候是非常普遍的,几乎人手一把。
不仅用佩剑来彰显当时诸侯征伐,崇尚武力的精神,而且用剑来表现威严仪态,而且作为配饰的剑往往都装饰得极其华美,这是男子展现风度的做法。
那时候的君王,佩剑是不会离身的,就算是在睡觉的时候,佩剑也要放在身边。
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佩剑,还是要看身份的不同。
《贾子》: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情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战国后期的时候,几乎所有成年贵族男子都要佩剑,而为了彰显身份和地位,他们都会把自己的佩剑弄得花里胡哨,极其精致华美,早就不是什么防身兵器了。
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他们腰间佩戴剑,主要目的显然不是在朝堂厮杀战斗,而是增加个人外表美观度,突出等级身份及气质,彰显"君子"品行。
就像佩戴玉饰一样,当时佩剑是服饰的组成部分。
剑的历史古远,源远流长。
剑由匕首演化而来,剑的两边往往都会开刃,有着笔直的剑身和尖锐的剑尖。它的正反两边都具有杀伤力,而且剑尖可以轻易穿透甲衣。
因而,它比匕首、刀的攻击力更强,被誉为“短兵之祖”。
古代兵书里说剑“凶险异常,生而为杀。”是说剑的杀伤力很强,天生就是杀器。
于是,它被列入五种常规兵器之列:刀、剑、矛、戟、矢。
剑携带方便,使用便捷。有短剑和长剑之分。短剑利于护身,可抵御匪寇与野兽;长剑便于战斗,上阵杀敌。
到春秋战国时期,剑已成为步战主要兵器。
而且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因而民间尚武之风盛行,剑也就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防身器械。
而且随着冶铁技术的迅速发展,铸剑技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有一批铸剑名匠、大师,也有富有神奇色彩“十大名剑”之说,例如龙渊、莫邪、干将等。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一词开始流行。
例如当时的《易经》、《诗经》、《尚书》等典籍中,广泛使用"君子"一词。
随之,"君子"一词被赋予道德的含义,例如著名的“战国四君子”。
人们也开始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道德操守标准和行为规范。
而剑就被誉为“百兵之君”。意思说剑是兵器里的君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剑的形态是修长、端正平直。
剑有一股凛然正气,如同君子端庄、正直、堂堂正正的品行。
其二,剑的使用特点是“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
这如同君子稳重内敛、锋芒不轻易外露、行仁仗义、进退自如的行为方式,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人生态度。
其三,剑术、剑舞和剑道,可以修身养性。
我国古代几乎所有兵器都有相应的操练、使用规范动作,很讲究招式。剑术也是如此。
剑的常用三种攻击方式是截、削和刺,还有劈、砍、崩、撩、格、洗、搅、压、挂、扫等。
随着剑的普及,剑术成为流传最广的武艺技法之一。练习剑术、斗赛剑术的风气越来越兴盛,成为竞技性器械武术。
剑术与舞蹈、音乐结合,就演化为剑舞,带有艺术表演性质。它刚柔相济、潇洒飘逸,出神入化,正是“剑似飞凤”、“剑走美势”。
于是,剑术、剑舞就成为人们聚会、宴饮的表演、助兴节目。
男性往往会在聚会时舞剑、斗剑,烘托氛围,切磋剑术,增进感情。后来发展到由训练有素的女性表演剑舞,方式从独舞发展成群舞。
剑术发展到一定境界就是剑道。除了强身健体之外,剑道更注重人性化,与人的品行修炼挂钩。
例如它讲究“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可以修炼人的恒心、毅力、勇气,体现人的礼仪风度、人品修养。
这也正是古代君子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价值观体现。
而且,古代文人注重内外兼修、文武双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于是,具有君子气质,还能强身健体的武术器械--剑,就受到文士们的青睐,成为一种身份和精神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桃氏》中记载,佩剑有严格的等级原则。不同等级的人,佩戴相应尺寸和重量的剑。
剑也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服饰的组成部分,增加了镡环、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而且剑也分文武气质,文剑往往配有剑穗,更显飘逸、仙气。
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把剑当做君子的圣品,常年佩剑,剑不离身。
之后,剑一直广受器重,剑文化也被传承、发扬光大。
刘邦创建汉朝以后,“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
西汉《礼记·少仪》中记载:“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
著名的“鸿门宴”中,就有项庄舞剑的情节。
随着剑逐渐退出战场,它的个人自卫、健身、装饰、人格化的功能更加突出。
在后世,剑长期受到文士们的青睐,成为表现尚武的饰物,抒发壮志的寄托,留下了众多与剑有关的诗篇。
由于剑“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还具有深厚的人格化特质,因而受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长期推崇。
这在中国众多兵器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剑蕴意深刻,内涵丰富,因此他有百兵之君,诸器之帅的美名。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远超其他兵器。
战国时期的剑,长短不一,绝非寻常之物。它是地位的象征,当时法律规定只有士阶层以上的人才能佩戴宝剑,平民是不允许佩剑的,而贵族们更是把佩剑当做是成年的标志。
剑本身就有别的兵器所不具备的外表,再加上一些精致的雕饰,使得剑更加的美观,随着剑从古代战场上脱离开来,它更多的出现在官宦的日常生活中,且剑的装饰材料按照官品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剑作为一种装饰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剑已经不再是防身自卫之兵器,也是各种权贵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当然除了权贵外,更多文人墨客赋予了剑更多的精神性的崇高意义。书生爱剑,并不是他们个个都是用剑高手,而是要从剑中汲取力量,通过自己爱佩剑的行动抒发自己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剑的文化装饰作用远远大于防身自卫的作用。用大白话讲,剑是装X专用的。
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剑,平直中正,故名“君子剑”。战国时期,配剑以喻人生追求。但是,配剑的不一定是君子。
君同均,《列子》:“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我个人觉得,这就像是一个物种的进化过程一样。要知道,不仅是在战国时期,君臣文武都要佩剑。在战国之前,比如春秋时期,再往前一些,比如周武王,比如商纣王甚至是炎黄夏禹。他们在平时都有佩剑佩刀的习惯。就连秦始皇的画像中,也是腰悬长剑的。这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习惯。要知道,在古代,上古时期。人们逐水草而居。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因为人们不仅要应付野兽的祸害,同时还要应付敌人的侵袭。所以,为了生存,当时的人们几乎是兵器不离手的生活状态。再到后来,兵器除了战斗以外,还多了进食的功能。人们可以用佩剑割肉吃。比如,在鸿门宴上,樊哙就把盾牌当案板,把佩剑当菜刀。把项羽给他的猪大腿剁吧剁吧吃了。在秦始皇登基之后,为了安全,他才下旨,大殿之上,不论文武,都不能悬挂佩剑。甚至是不能擅自登上王台。当然了,他自己除外。这也就导致了在荆轲行刺他的时候,文武大臣干着急也没用。要不是御医拿药箱打荆轲的话,秦始皇的长剑还有可能没那么快拔出来呢。以后的皇帝,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清朝。文武大臣上殿之前,都会把佩剑放在殿外,出来的时候才各自取回自己的兵器。有些皇帝为了某种目的,会特此恩准某一个功劳巨大的大臣配带兵器进入大殿的。这也就是革履上殿的来由了。比如萧何,张良,卫青,霍去病甚至是霍光。他们都有佩剑穿靴进殿的恩准。当然了,还有另一种的恩准。之所以说是另一种,是源于皇帝的无奈。比如董卓,比如曹操。他们虽然也被皇帝恩准佩剑穿鞋进殿。但意义却大有不同了。谢谢。
为什么战国时期,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腰间都配剑?
拿剑而不拿锄头,第一是身份象征,第二是为了吃肉,君王和文武百官都是肉食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