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一个好的家风非常重要,它甚至关系到了自己子孙后代能否将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只不过相比较三国乱世而言,司马懿的家风比诸葛亮的家风还要重要。当然更多情况下是诸葛亮一心想要北伐,讨伐曹魏,而放弃了自己对于孩子的抚养。
司马懿的后代成材率司马懿有两个孩子非常优秀,在未来会乌鸦变凤凰,,而且兄弟二人从来没有反目成仇。最终把曹魏推上了悬崖,司马大家族成为了当朝的皇帝,一统天下。
司马懿一共有9个孩子,这9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曹魏的走向,只不过今天我们只需要探讨两个孩子就可以了,分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
我们会发现在司马懿年迈的时候,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就是这两个孩子。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这两个孩子相比较而言,年龄更长;
第二点,这两个孩子心机够深,城府更深,更能够把司马大家族推向辉煌。
司马懿大家族当中九个孩子的影响力有大有小,可是对于司马师和司马昭而言,这两个人的成才率几乎达到了100%。
之所以如此肯定并不是因为一些历史记录或者作为某些情感方面的推断,而是从历史的根源来出发,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昭和司马师在自己的父亲年迈之后,是如何相辅相成的?
天底下最大的诱惑无异于皇权,很多人为了争夺皇权,为了去争夺这样的权力,往往会斗得鱼死网破,甚至连皇帝和自家儿子之间也会来一场争斗。比如倒霉的嘉庆皇帝,就因为乾隆皇帝死不放权,自己活生生的憋屈了三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相比较而言,司马师和司马昭似乎做的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在面对天下最大的诱惑,他们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不为所动,甚至相互推搡,请注意这里的相互退让,绝对不是表面上客气一下,而是切切实实的相互退让。
我们发现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在掌握最高权力之前,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处在一个绝对意义平等的状态,并且相互之间,无论谁有什么事情都会互相探讨,并不会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
如果整个清王朝,每一个皇子都是秉着这样的一个姿态,那就不会有很多的皇子冲突,对于整个清王朝而言也不会有很多的大臣和无辜之人白白搭了性命。
当然这样谈可能有点跑题,但终究来看。司马懿的这九个儿子都表现的非常不错,除了过早夭折或者没有出息的那几位之外,真正能够成才的人他们在争夺权力的路上一直是齐心协力的。
诸葛亮后代成材率诸葛亮因为自身原因以及在那个朝代当中可能太过于劳累,在早年的时候并没有生孩子,只能从自己大哥那边过继过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发展到最后也算是小有成就,只不过他终究不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所以我们暂且不谈。
此外诸葛亮第二个儿子也是诸葛亮自己亲生的,我们叫他诸葛瞻。诸葛瞻是整个蜀汉中后期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将军,可是也仅仅是比较有影响力罢了,因为诸葛瞻的军事造诣实在是不敢过多的夸赞。
我们简单来讲一下,当时诸葛瞻率领着整个蜀汉的精锐之时与敌方进行战斗,当时的情况下,诸葛瞻的军队要比对方的军队多得多,而对方的那2万疲惫之师已经走头没路了,可就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诸葛瞻竟然被敌军击败,并且死在了这场战争上。
这样的战役连想都不要想,似乎如果把诸葛瞻换成关羽,单纯的一个眼神都足以把敌方吓退,而此时的诸葛瞻拼尽了全部力气,并且在自己方部队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之下,仍然输了这场战争,并且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当然诸葛瞻的成长似乎与诸葛亮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一个8岁的娃娃似乎很难受到家族的教育。
司马懿与诸葛亮性格比较司马懿和诸葛亮几乎是整个三国的焦点,诸葛亮是蜀汉类似于神一样的谋臣。而司马仪的身份地位也差不了多少,在曹魏的中期和曹魏后期的时候,司马懿已经顶起了一片天,如果不是因此的话,也不至于让整个曹魏大家族对司马懿小心忌惮了。
只不过相比于脾气秉性而言,司马懿要比诸葛亮差了很多,而且司马懿似乎人品有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司马懿是应该被骂娘的。
为什么这样呢?我们来观看一下司马懿的成长史就不难发现,在他第1次拥有自己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和自己的媳妇闹翻了,而且整日里对自己媳妇和自己儿子冷言冷语,相互之间谁也不搭理谁。
更难得可贵的是,司马懿似乎从来没有打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位名臣,或者一定要忠心于曹魏,反而培养他们为人处世,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而这些所谓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绝大多数是有利于司马大家族的,而不是曹魏政权的。
如果这句话看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话,我们不妨换一种解释,司马懿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为这在他们的心中,国家天下似乎分文不值,只有司马大家族才强盛才是必要前提。
可是诸葛亮就与众不同了,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并且在刘备死掉的时候依然忠心不改,并且把刘禅当作自己第2个主主公,尽心竭力的辅佐他。
而且在诸葛亮收养的第1个长子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他的思维规划以及对于他的教育而言,最多的就是忠君报国,如何报效朝廷,如何追随刘禅。尽管那时候刘禅已经表现得愚钝不堪,而且不堪重用。
同样的道理,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的第2个儿子诸葛瞻,即便没有接触太多的与父亲相关的思想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可是诸诸葛瞻依然怀着一个忠君报国的心。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家风要比司马懿家风好上十倍甚至百倍。
乱世中的非常手段曹操似乎说过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曹操被戴上了乱世枭雄的标签。
这句话尽管听起来难受,可几乎是成为了乱世的生存必备守则,因为身处乱世当中你不主动就很容易被动,而且当你有足够的实力进行主动出击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动防御,因为刘备之所以被动防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足够的能量。
当然,如果话题再继续这样谈下去,可能就有些远了,我们继续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以及他们两个人教育孩子的不同方式。
其实相比诸葛亮而言,司马懿有着更多的个人危机感,甚至他的危机感已经达到了疑心病的程度。
并没有过分的夸大司马懿所处在的危机,因为我们会发现司马懿在整个曹魏大势力当中很不吃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曹魏对司马懿的为人处世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往往是有需求的时候就会用你,没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把你踹到一边。
正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戏耍之下,司马懿察觉到了足够的危机感,所以给自己的儿子灌输了这样的知识,有朝一日如果能够取代曹魏的话,必然需要取代。
因为现在有诸葛亮拖着,还可以继续僵持,还可以和曹魏谈条件。可是一旦诸葛亮去世或者整个蜀汉已经被吞并的话,那么司马懿在曹魏当中所能够占到的地位又是多少呢?这一切都是未知。
既然如此,主动出击才是最佳选择。
没错,这就是事实相比较而言,司马懿也好,诸葛亮也好,他们教育孩子的问题没有任何差错。只不过双方之间处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下。
司马懿也想忠心报国,可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而司马懿一旦死心塌地的跟着曹魏的话,恐怕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晓得。
诸葛亮却并不是这个样子,因为诸葛亮上得皇帝信任,下得百姓拥戴,处在一个暂时无敌的状态。正是因为在这种前提之下,诸葛亮才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忠心报国。
而且诸葛亮的孩子没有出息,整体来看是整个蜀国的大势所趋。在诸葛亮率领军队前往北伐的时候,其实整个蜀汉的精锐部队已经死伤殆尽了,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指望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基础资源已经没有办法和曹魏对比了,简而言之,蜀汉处于弱势,而处于弱势的蜀汉,如果想要在各方面都要比曹魏强的话,根本不可能。
既然如此,就更没有必要拿诸葛亮的孩子和司马炎的孩子作比较了。毕竟两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再进行纵向比较有失公允。
当然,在任何一个时代,好的家风、好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暂且威风了,可是晋朝给华夏百姓带来的困难和苦恼绝非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这个问题真是太不实事求是了。
首先,“司马懿家风差”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即使儿子成年后,也要求“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意思就是老爹不叫进门绝不敢进,老爹不叫坐下绝不坐下,老爹不指明让你回答绝不抢答。所以八个儿子在他面前都乖得不得了,在外人面前也是谦恭有礼,因此赢得了“八达”的美誉。
司马防教子有方,八个儿子全部成才
当然口服并不一定心服,司马懿善隐忍的性格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面对诸葛亮送裙子的侮辱不发火,面对曹爽的逼迫装病装怂。史书虽然没有记载司马懿对其儿子具体的教育,但司马懿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他会怎么对待他的儿子,用脚后跟都想得出来。
这样的家风,能说是差吗?
其次,“司马懿的儿子都成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和二儿子司马昭都很厉害,但是,司马懿可不是只有这两个儿子啊。
司马干:性乖恒理,愚不可及
司马干,司马懿第三个儿子。他患有严重的间歇性精神病,喜欢把财物堆放在露天风吹雨淋,即使腐烂了,他也不管。还有更离谱的表现:“爱妾死,既敛,辄不钉棺,置后空室中,数日一发视,或行淫秽,须其尸坏乃葬之。”意思就是,爱妾死去不下葬,每隔几天打开棺材看一次,有时候对尸体做无法言状之事,等到尸体腐烂后才盖棺下葬,细思极恐啊。
司马亮:危厦何堪一木支,材庸器小更难持
司马亮,司马懿第四个儿子,和他的大哥二哥相比,完全是云泥之别。他作为晋武帝的托孤重臣,执政后先是滥封滥赏,大失众望; 接着因为想夺楚王的兵权,引发楚王政变,叛军在夜间把他包围起来。他的卫队请求抵御,司马亮居然不听从,反而和叛军讲道理,说我可没有叛变啊。
叛军自然是不准备和他讲道理的,他的长史刘准就说:“看样子一定是奸人的计谋,府中的俊杰之士多的很,可以尽力抵抗。”司马亮又不同意,最后被叛军轻而易举地擒杀。唐代名臣房玄龄指出司马亮“失于无断……构怨连祸,递遭非命”。正是因为其无能又胡作非为,才导致了八王之乱。
司马伷,武功既畅,饰之以温恭,抑宗室之可称者也
司马伷,司马懿第五个儿子。这倒是个人才,独领一军,在灭吴战争中立下战功,“斩道降附五六万计”。性格也不错,立功之后“克己恭俭,无矜满之色”。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诸葛诞的女儿,诸葛诞因为反对司马氏被司马昭杀了,为了保护妻子,他只能一辈子夹着尾巴做人。
司马京,司马懿第六个儿子。二十四岁就死了,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事迹。
司马骏:文教克宣,加之以孝行,抑宗室之可称者也
司马骏,司马懿第七个儿子。这也是个人才,从小聪明过人,五六岁就能写信,是个神童。长大后文武双全,长期镇守晋吴边境,还大破过鲜卑。为人非常孝顺,听说母亲生病,常常都担忧的吃不下饭,或者定期前往看望。后来晋武帝怀疑自己的弟弟司马攸,把他排挤出朝廷,司马骏上表劝谏,因为晋武帝不听他的意见而发病去世,可以说才能品德都非常出色,遗憾是死得太早。
司马肜:挟怨陷人,自坏长城,误(周)处之罪尚小,误晋之罪实大
司马肜,司马懿第八个儿子。这个人聪明是聪明,但既无忠义也无品德,声名狼藉。他镇守关中时,因为与建威将军周处(就是有杀虎斩蛟之勇的周处)有矛盾,就只给周处五千兵去攻打氐族,然后断绝后援,使其兵败战死。入朝后依附赵王司马伦为非作歹,赵王司马伦篡位叛逆,他当了司马伦的宰相,主持朝政。后来司马伦战败推诿,他又第一个上表弹劾司马伦父子叛逆,应当诛杀,使司马伦赐死,诸子被处死,忒不是个东西。
司马伦:凶暗之极,未之有也
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这个人才能平庸,人品败坏。侄子司马炎称帝后,他居然想偷司马炎的御裘穿,事发后被判死刑,因特赦才捞回一条命。他镇守关中时因为刑赏不明,天怒人怨,激发陇西羌族和氐族大规模反叛。入朝担任太子太傅时,为了自己的野心,使用离间计,使得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害死,然后又鼓动太子旧部及齐王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又趁机杀了与其有旧怨的张华、裴頠等贤臣,自封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政权,然后逼迫晋惠帝退位,自己称帝。
狗尾续貂
司马伦篡位后滥封官员,官帽上要用的貂尾不够,就用狗尾巴来代替,给我们留下了“狗尾续貂”这个成语。府库的储备不够赏赐,金银不够铸印,这种搞法,谁都知道他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果然很快就被诸王起兵击败,他还想退位保命,结果被赐毒酒而死。
总结一下,司马懿九个儿子,四个成才,三个不成才,一个精神病人,一个早死。这怎么能说都成才呢?
诸葛瞻: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诸葛亮的儿子,只有一个,就是诸葛瞻,他七岁诸葛亮就死了,实际上是缺乏教导的,所以没有执政带兵的才干。但他的个人品行完全没问题,在国家危亡之际,和儿子一起为国尽忠战死,已经很不错了。
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你这是以成败论英雄。
司马懿的几个儿子个个出色,特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接替司马懿成为魏国的权臣,其他几个儿子司马亮、司马俊和司马伦等人也不是吃干饭的。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更是完成了司马家族蜕变的最后一步-篡位称帝。不但如此,司马炎还消灭了吴国,结束了三国的历史,让中国再一次实现统一。如果这么来看,司马家的子孙确实是人中龙凤。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司马家的子孙之所有能混出头,归根到底,是司马懿为他们打下的基础足够好。司马懿在生前基本上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的几个儿子自然水涨船高,个个位居高位,与司马懿一起在魏国朝堂形成了一套非常坚固的家族体系。
反观诸葛亮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的特权那就很有限了。诸葛亮的长子诸葛乔(过继)在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期间,干的都是一些低级别的官职。在诸葛亮数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乔也只不过干一些比较艰苦的工作,比如说运送粮草等等。
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诸葛瞻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年仅7岁,他也没享受到诸葛亮给他带来的好处。但是诸葛瞻也不是个没出息的孩子,他后来做到了蜀国的“平尚书事”,统领蜀国军政。更让人敬佩的是,魏国在灭蜀的过程中,诸葛瞻以身殉国,他的的儿子诸葛尚与其一起牺牲。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来看,诸葛亮的子孙完胜司马懿的子孙,因为诸葛亮的子孙都是宁愿自己死也要保护自己的君主,而司马懿的子孙却篡夺了魏国的江山。
在教育孩子方面,诸葛亮给孩子们留下的是《诫子书》,告诉他们好好学习,要有志气,要淡泊名利,要忠君爱国,等等,而且他的孩子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而司马懿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如何排挤朝臣,如何抓权,如何发扬光大司马家族,反正都是为了自己。
所以,究竟是诸葛亮的子孙成才,还是司马懿的子孙成才,就一目了然了。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就看你怎么想了。
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首先,司马懿的家风差吗?
真的很差。
我看有人说司马家家风好,司马懿老爹司马防如何如何,这没问题,司马防对子女培养确实有一套,所以司马懿兄弟八人个个成才,号称“八达”。
但是这不代表司马懿的家风就好。
七十岁的司马懿借着“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江山,别说后世帝王,就是司马懿的子孙,东晋皇帝在知道了司马懿是如何篡夺曹魏江山后都羞愧的无言以对。
晋明帝司马绍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至于说司马懿的儿子个个成才,这无非是因为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到司马炎篡魏自立,司马家成为皇家,那么司马懿的儿子和孙子自然个个封王。
古代史书其实是政治史,既然司马家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司马懿的儿子孙子又都是晋朝的亲王,传统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这些司马家王爷们的事迹。
所以你看史书会觉得司马懿的后代“成才“。
可实际上司马懿的子孙真没几个成才的,就说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就不是一个“成才“的皇帝。
比如西晋宰相何曾经常陪晋武帝司马炎吃饭喝酒,根据他观察,他认为司马炎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所以他私下忧心忡忡,对自己儿子们说天下不就将会大乱。
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再说西晋倒数第二个皇帝,晋怀帝司马炽,他被刘聪俘虏后为了活命不但拍刘聪的马屁,甚至愿意在前赵国酒会上扮演斟酒的仆人。
这就是司马懿家的家风。
再说诸葛亮的子孙。
诸葛亮后代史书记载很少,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家风不好,而是因为蜀汉最终被魏国给消灭了,诸葛亮的后人在晋朝就是普通人,但即使这样,诸葛亮唯一直系后人诸葛京在西晋也凭借着自己才干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
(成都武侯祠,诸葛尚塑像)
而诸葛亮更为出彩的是诸葛亮嫡子诸葛瞻与长孙诸葛尚。
他们父子两在面对蜀汉危亡的局面,完全没有像晋怀帝司马炽那样为了苟全性命,什么屈辱都可以忍受,而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两父子都阵亡在绵竹抗魏第一线。
后世对诸葛瞻父子评价比起晋怀帝,那高太多了。
就连晋武帝司马炎都忍不住评价“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说司马懿家风差,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为何司马懿孩子都成才?其实也是不全面的。诸葛亮家风好,后代诸葛斋成长的也不错,也并没有不成功。
所以本身这个问题就存在问题,没有实事求是,是个伪命题。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家的家风,以及他们孩子们的成长情况。
司马懿与诸葛亮。司马懿多疑,隐忍,有谋略。而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多星一个。
因为各位其主,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个人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手戏,而且对彼此,都非常的了解,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比如诸葛亮唱的空城计,在百般无奈回兵无力的情况下,诸葛亮就是根据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算准了司马懿不敢进城,虽然是险棋,但是最后胜了。
其实在这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多疑,更是他考虑周全的一种表现,如果诸葛亮在城内有伏兵,司马懿带兵进入的话,那就是瓮中捉鳖,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如果诸葛亮城中没有伏兵,对司马懿来说顶多失去一次机会,并没有损失,所以司马懿这样做是一种保全的策略,是他做事考虑全面的一种体现。
当然,在诸葛亮长途跋涉,六出祁山的过程中,由于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必定想速战速决的心思,所以坚守不出。因为时间久了,舟车劳顿,粮草供应是个问题。即使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裙子,侮辱他的人格,他都不为所动。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多次的交手中,相互都有胜负,但唯一不同的是,两个人的气节不同。
司马懿及其后代在为主效劳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篡夺了政权,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丝毫没有司马懿这样的心思,在刘备死后,忠心耿耿,势必躬亲的辅佐幼主刘禅,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心血。
司马懿及诸葛亮各自的家风及培养的孩子。1、司马懿家的家风
司马懿的父亲是司马防,出身颖川的名门望族。司马懿兄弟八个,有“八达”的美誉,曹操手下的重臣崔琰称赞司马懿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司马懿是在良好的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司马防不让孩子们管乱世中的俗事,要刻苦读书,谨小慎微。这对司马懿的一生都有着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其中司马师和司马昭比较优秀。
长子,司马师,生母为司马懿的发妻张春华,文韬武略样样俱全,在曹魏时期权倾朝野。
次子,司马昭,是司马师的同母胞弟,其才干出色,司马师去世以后,他总揽朝政,曾杀掉了曹髦,另立曹奂为帝,他称帝之心,有句话千古流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三子,司马干,没有才干,是一位神经病患者。
第四子,司马亮,他先后担任朝廷要职,晋朝时,更是受到晋武帝的重用。
第五子,司马伷,在曹魏和西晋两朝,皆身任要职。在西晋灭吴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六子,司马京,24岁早逝。
第七子,司马骏,自幼聪慧,文武全才,立下许多功劳,在司马氏家族中被称为“最为俊望”。
第八子,司马肜,他是废黜了毒后贾南风的功臣之一。
第九子,司马伦,才能平庸,兵败被杀。
司马懿的儿子们大多有才华,一是不惹事,二是孝敬。在其母张春华后来失宠时绝食抗争,儿子们也跟着母亲绝食。司马懿死后,儿子们为父亲守丧三年。
司马懿对孩子们要求比较严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最基本的。而且司马懿的儿子们得益于父亲的亲身教导,他们跟着司马懿南征北战,实战经验丰富,跟着司马懿学到了不少知识,也跟着诸葛亮这样的敌人受益不小。
2、诸葛亮的家风
诸葛亮的家风非常正,他严格按照儒家思想来教育孩子,以身示范,做忠臣孝子。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此文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在临终前作《诫子书》给儿子诸葛瞻,此时聪颖而早熟的诸葛瞻才八岁,可以说诸葛瞻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的。
因为诸葛亮老年得子,晚年忙于六出祁山,内忧外患,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寄托了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殷殷父爱,但是这比起陪伴和教导来,太微不足道了。
在诸葛亮光环的照耀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差不多成长于温室,缺乏实战的洗礼,虽然做到了宰相,但是最后因没有抢占战斗的先机而被邓艾打败,同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绵竹。
炎兴元年(263年)冬天,魏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带兵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率军出战。由此可见,诸葛瞻没有听从尚书黄崇的多次劝告去占领先机,而失去了有利的形式,他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而诸葛瞻决战前曾悲愤地说道:
“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但是,诸葛瞻决战的决心和对蜀汉的衷心,与其父是一脉相承。
综合来看,不论是司马懿还是诸葛亮,其家风都不错,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二人的孩子也都比较争气,上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肯定。
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既是冤家又是对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两人斗智斗勇,虽然司马懿在卤城之战被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马懿还是堵住了诸葛亮北进之路,终于在五丈原熬死了诸葛亮,从此,失去了对手的司马懿变得天下无敌。
论年龄,司马懿比诸葛亮大2岁。论家世,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是人才辈出,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时代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再往上,司马懿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同样是省部级高官,这是司马懿祖辈及父辈,司马懿的祖先辈甚至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和秦末汉初项羽所封的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马卬,其家族可谓声名显赫。
司马懿及亲兄弟合计八人全是当时的人才,被人称为“司马八达”,这是司马懿的同辈。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当时极具能力的统帅之才,在司马懿夺取曹魏的权力之后,顺利地将曹魏政权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终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可谓是人才辈出,这是司马懿的子辈及孙辈。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兖州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局长,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这是诸葛亮的祖辈和父辈。
诸葛亮有两个亲弟弟,一个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另一个是诸葛均,一直跟随诸葛亮,能力一般,年轻早逝,这是诸葛亮的同辈。
诸葛亮有一个养子叫诸葛乔,在蜀汉任翊武将军,25岁就去世了,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在蜀汉担任卫将军,领尚书事,可惜在绵竹一战被邓艾击败,诸葛瞻连同自己的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
与诸葛亮存在血缘关系的孙辈只有诸葛瞻的庶子诸葛京,诸葛京后来在晋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这就是诸葛亮的子辈与孙辈。
如果司马懿与诸葛亮整个家族比起来,司马家族无论是人丁,还是成才率,都远远高于诸葛家族,弄到最后,诸葛亮家族都要给司马家族打工,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史书中,司马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阴险狡诈,而且其家族家风也不好,不是阴谋篡位,比如司马炎篡位,就是相互争斗,比如八王之乱。
而诸葛亮被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范,是后来历朝历代的道德模范,是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的榜样,诸葛亮对子孙的教育一直都是严格要求,其家风也成为推荐的典范,既然如此,司马懿家风差,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司马家人才辈出而诸葛人单才弱呢?
其实这与两家的家族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东汉末年地方上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世家大族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还控制了人才推荐、教育、舆论等知识领域,关键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钱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懿时期,其家族正是辉煌的时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为人才的资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虽然家族也会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争权夺利的乱世,活下去显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义。
司马懿为什么一生都在隐忍?还不是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当缩头乌龟,在曹丕面前尽力讨好,在曹睿面前表现低调,在曹爽面前装疯卖傻,最后成功地干掉曹爽,血洗曹爽一党五千多人,司马懿何曾考虑过道德,他想的不过是生存下去,然后谋权篡位。
而诸葛亮的家族虽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经没落了,诸葛亮3岁丧母,9岁丧父,十几岁就跟着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诸葛亮16岁时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带着幼小的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在隆中耕读,根本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没有家族背景来相助他走上仕途,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连生存也得靠自己的双手。
司马懿出仕当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门了,身在隆中的诸葛亮想要出山,还得靠着身边结识的众多好友介绍,比如水镜先生、徐庶等人,才让刘备有了三顾茅庐,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古代的成才出仕当官是一个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杰出的能力,比如文学,又是一个方面,而这些都与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关,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再加上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终身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还是在他46岁那年才有的,可那个时候的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没有教育儿子的时间和机会。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在8岁时,父亲诸葛亮又去世了,诸葛瞻在没有父亲的庇护下,完全是靠出身获得官职爵位的,诸葛瞻能够一帆风顺成为蜀汉的卫将军,领尚书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诸葛亮儿子这个身份,同时诸葛瞻的教育诸葛亮基本上没有参与,虽然有诫子书,但比亲身教育还是差远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马懿家大业大,人丁兴旺,这方面的资源胜过诸葛亮家族数倍,至于道德方面,其实司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与诸葛亮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两人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司马懿选择了违背儒家道德,诸葛亮选择了遵守儒家道德,仅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