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看到网络上关于普通话的选定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粤语只差一票就变成了普通话,这是真的吗?

真的是瞎子卖布,尽瞎扯,这么说我当年还只差一分就上了清华大学呢。

所谓粤语只差一票,就成为了标准普通话,这传言根本就找不出任何可靠的依据。

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个是说当年四川话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另一个是说当年粤语就差一票成为了普通话,但不管哪种,都是无中生有的坊间笑谈罢了,根本就没这档子事。

众所周知,汉语分成很多种方言口音,北方还算是好些,南方许多地方,真的是十里不同音的状态,明明都是汉语,可彼此之间说话,完全听不懂。

汉语八大方言区,七个分布在南方,唯一的北方方言区就是晋语方言,其他都属于官话。

先秦与两汉时代,汉语逐渐分成了雅言与通语两大类,前者说白了就算是官话,流行于中原腹地一带,是王室贵族们说的汉语口音。

至于通语,则是各个地方上,百姓们日常说话的汉语方言。

秦朝建立之后,对于语言的统一就更加受到重视,而历代的做法往往都是将都城与附近地区的汉语方言,当做是官话进行推广,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从金朝开始,北京的地位不断攀升,元明清三朝都定都在此,从明朝开始,北京话逐渐取代南京话,成为了当时官话的基础发音,这也被后来的清朝所继承。

只不过古代的中国,并没有普通话之类的说法,直到晚清,从日本引进的“国语”概念被国内的学者所引用,成为了如今普通话概念的前身。

1911年清朝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案》,官话被正式废止,而新的国语被推广,至于普通话这个概念,在国内是学者朱文熊在1906年提出的,即各地通用之汉语语言。

我国第一次想要确定国音是在1913年,也就是清朝没了的第二年,北洋教育部制定了《读音统一会章程》,且筹建了读音统一会筹备处。

当时在国内各地广泛征选会员专家,会员必须精通音韵,通晓至少一种外国文字,精通多种汉语方言,最终确定了八十个人为会员。

其中,江苏人有十七位,浙江人九位,河北人八位,而广东四人,四川有三人。

在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第一次召开时,仅有44人到会,当时来自江浙的会员数量最多。

因为会长吴雉晖是江苏人,而副会长王照是河北人,两人为了北音南音,吵个没完。

这次大会最终的结果,多数人都同意以官话作为国音的基础,而在所有的汉语方言里,北京话是包含国音韵最多的,所以多数北方籍的会员,直接要求以北京话为国音。

只不过有个情况是,当时参加大会的会员中,江浙来的人非常多,就连会长吴雉晖也是南方人,他们都觉得北方话里没有浊音与入声,如果消除这两种,古汉语中的音韵就要消失了。

因为南方会员人多势众,所以与北方僵持不下,最后持中,双方各退一步。

大会最后确定了六千多个字的国音,而这些字大多数都以那时候的北京话作为基准调,但也同时保留了浊音与入声,这就是当时的老国音。

几年之后,北洋再次以北京话音调为准,在1924年确定了新的国音,为了更方便在国内进行推广,新的国音之中,将大量声母与入声都被去掉了。

之后在1932年,新国音以现代的北平话为标准,两年后在国内全面推广,而那些年确定国音的时候,几乎都是江浙方言与北京话在争,根本没粤语啥事儿。

好歹几十年的推行,到了建国的时候,新国音在国内的影响力已经难以撼动了。

1955年的时候,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将汉语内部的通用口音定为普通话,而如今的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话作为标准音,但其主要采集点,是在河北承德的滦平。

在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之后,历届确定国音或者说是普通话的时候,都是直接把北京话当做是基准音,再也没召开过什么投票的大会。

通过投票来确定国音,确定普通话的事情,仅仅存在于建国之前,在建国后跟本就没有再进行过,而是直接把北京话当做是普通话的基准音调的。

既然连投票都没有过,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什么“当年就差一票,粤语就成为了普通话”这样荒唐的传说了,以往投票确定普通话时,粤语都没擦上边儿,都在旁边看热闹

“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假的。

实际上,这个传说与德语差一点成为美国官方语言的故事如出一辙。

该故事说,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宣布独立,很多人认为英语是殖民者的语言,不应该再使用,建议改用德语为国语。可惜,在投票环节中,支持德语的代表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临时迟到,致使德语以一票之差输给英语。

想想看,带领美国闹独立那帮人,基本是清一色的英语使用者,要他们放弃英语而改学全新的德语,让人觉得事不可信。而粤语一票之差落选的传说虽然脱俗于德语一票之差落选的故事,但的确有一定数量操粤语的粤籍议员,因此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甚至,有一个被人们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还在他的某代表作里,把“粤语一票之差落选”当成真实历史事件向他的学生、他的读者介绍,一方面是赞扬粤语富于历史底蕴;另一方面是赞扬孙中山先生大公无私,以为天下先。当然,也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多才和见多识广。

实际上,任何语言的推行,既有政府的行为,也不能脱离历史的渊源。

历史就是人家北方话覆盖范围广,受众面广。而粤语自古就是只局限于岭南少数人、小圈子中使用,难于发展起来。

现在,粤语遭受到来自香港殖民俗字文化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喃字文化的冲击,出现了许多生造字眼、词,如“咁、咗、喺、佢、乜、嬲、冧、乸、契仔、寡佬、后底乸、老坑、老嘢、冚家铲”等等,这,也是对汉语的一种伤害。

“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我来广东打工三十余年,至今广东话不会说,更听不懂。

广东话也分很多种语言,有些语言,广东人也听不懂广东某种语言的,更别说我这一个外地佬了啊!

广东粤语一到十的数字,至少我也说的不标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牙,医, 仙,逝,悟,鹿,叉,扒,狗,死!

“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粤语!即使在民国,国民政府也是讲国语(官话)!

“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除了广东话只差一票之外,还有四川话,武汉话,南京话,洛阳话,山东话,陕西话等很多种方言都只差一票,所以可以判断,当时的总票数就是一票。

“粤语只差一票变成普通话”是真的吗?

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开创中华民国,听长辈讲《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

简单近似直白写,《广州话》内涵是《普通话》的师傅。

希望中国人民重视认识承传9音6调广州话,大件事!正汉语!活化石!粤语白话发源地原点,秦朝统一中国,秦军与岭南民众融为一体的语言,语言是重要文化传承载体,方便深入学习理解古中医药典,强烈呼吁托儿所学校全面引入教育大纲实施,家长及孩子在家在外多流传承。

粤语白话广州话一脉相承古汉语是活化石,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之一抑扬顿挫,九音六调《广州话正音字典》《大宋重修廣韵》内容是《新华字典》长辈。《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

普通话重音多,组合音只有3000多个,广州话组合音超10000多个。为防误解普通话7读拐,0读洞,广州话读数字清脆伶俐绝不会误解。

人工智能AI急速发展需要大量新词,中医中药古典籍,需要精通古汉语深入解读。中医中药战胜非典与新冠肺炎,中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中医中药巨大功劳,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世界瑰宝。

《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1955年国家开会定官方话为《普通话》写入《宪法》,中国人习惯性称《国语》,从此官方民间正确称呼《普通话》。

传承中国瑰宝人人有责!!! 传承广州话,国人有责!!!

古代,番禺=今广州,越=粤,广西曾称粤西,广西广东曾共用粤称,广东省省会广州话=香港澳门官方话广东话=粤语歌(音)=粤语电影(音),广州话≈中山话≈广西梧州话≈。。。团结友爱讨论,莫被敌人利用分裂团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