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说起宜昌,还真有不少人没听过,但说起葛洲坝跟三峡大坝,那就是如雷贯耳人尽皆知了,而这两座超级水利工程,就位于宜昌境内。
在古代的时候,宜昌其实一直都叫做“夷陵”,那是因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而直到清朝时期,这里才正式改名“宜昌”,取意“宜于昌盛”,名字也沿用至今。
上古时代,宜昌一带的三峡地区,生活着诸多的夷人部落,他们与中原等诸多文明,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先秦时代,这里被南方的楚国占据,建立了要冲城镇,与巴蜀等分隔。
战国后期到秦汉时期,宜昌一带主要分属巫郡与南郡,这里是巫山山脉的主要分布地,到后来的三国时期,这三百年里,宜昌的名字非常多变,宜都、枝江等都曾使用过。
宜昌一直被称作是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这里上溯控制着巴蜀,下则牵制荆襄一带,在远古时期是各种西南藩夷居住的地方,夷陵之名,出现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到了后来,因为宜昌一带是三峡的核心之地,因此有些朝代也会将这里称作是“峡”,不管是夷陵这个名字,还是“峡”这个名字,都是因为当地的地势地理条件而得名。
众所周知,宜昌是中国的水电之都,这里是长江干流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主要原因就在于长江此处河段水流量巨大,而且周围多深谷,更适合建造超大型水利工程。
古代的宜昌,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称作是“夷陵”,主要取自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就是说大江到了这里就变得曲折,而山脉绵延至此也变得密集起来。
相较于宜昌,“夷陵”这个名字自然是要历史悠久太多,从先秦直到明王朝时期,都使用着夷陵的称呼,直到清朝的时候,夷陵逐渐被宜昌所取代。
清顺治五年,夷陵被改名为“彝陵”,因为当地有大量的彝人居住,而到了雍正十三年,夷陵被改名为了宜昌,取意为“宜于昌盛”,当时清朝在西南进行的改土归流进入热潮。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三峡工程之类,长江的滚滚江水到了宜昌这一段的时候,就变得非常湍急水势惊人,而周围都是非常险要的峻岭峡谷,交通其实并不方便。
清朝在西南不断改土归流,强化管理,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的门户要枢,其意义自然也是非比寻常受到格外重视,为了祈求国运昌隆,清朝将其改名为宜昌。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
据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
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 “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
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现全市人口4百余万,民族31个,行政区划为5区、3市、5县,即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谢邀。
宜昌,远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距今约二十万 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宜昌 市点军区李家河、紫阳河一带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以及白庙 子、清江滩、中堡岛、小溪口等数十处古遗址和文物,充分证明早在七 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到夏商时代,宜昌 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地,史称“楚之西塞”,是楚文化发祥 地之一,那时宜昌就建成城邑。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 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 的历史达2281年。
期间,宜昌为历代县、郡、州、府的治所,曾经使用 过夷陵、西陵、峡州、宜州、拓州、东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时间 最长的是‘•‘夷陵”和“峡州”二名。 夷陵,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 “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旧志所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 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 又因其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 称。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第二年改夷陵为葬 陵。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置鼻陵镇。 康熙三年(1664年),市域 各县均属湖北省。 雍正十三年(1735年),葬陵州升为宜昌府,改彝。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谢邀?
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
宜昌,远古称为夷陵,地处湖北江汉平原西南部,长江中下游结合部,以西陵峡口南津关为界,上为长江上游下为长江中游,西陵峡也是长江三峡的起点,所以具有“长江三峡门户”和“川鄂咽喉”美称。
长江上游地势险峻,沟壑纵横,多为峡谷,水流湍急,滔滔长江顺流而下出西陵峡口南津关,山势陡变平缓,江面宽敞,也就是历史记载:“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的来历。
古代,夷陵也是进川出鄂的军事要塞,“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国的西部战略要塞”,一直成为楚国的边陲,多“蛮夷”聚居,慢慢被称为夷陵。
希望国运昌盛,给黎民带来欣喜和平静,吉祥如意,寓言这片宝地成为“宜人之地,昌盛之地”。
现在己是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同时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钢琴之城等美誉。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宜昌,是湖北地级市。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楚文化和巴文化地望之地。楚文化是指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巴文化是指古代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宜昌又以三国故地闻名,在以前,宜昌叫夷陵,后改为宜昌。
那宜昌古称夷陵,夷陵因何得名?后来改为宜昌,又有何意?
“夷陵”得名是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之名的寓意是:宜于国运昌盛。
古时天下划分九州,据《宜昌府志》所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宜昌属古荆州。历史滚滚向前,到春秋时期,宜昌属楚国,同时开始建城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郡县制,当时宜昌置巫县,宜昌大部分地区归南郡。西汉时期,属于荆州南郡,东汉末年改为宜都郡。
司马炎称帝建晋后,改置夷陵县。
直到东晋时期,分夷陵西境另置一县,当时为了希望分出所置之县“宜于国运昌盛”,于是定名为“宜昌”,从此宜昌之名就开始出现在了史册上。
时间进入明朝初年,置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在夷陵。清朝顺治时期,夷陵州属荆州府,改夷陵为彝陵。
雍正时期,将彝陵升为宜昌府,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以及归州、鹤峰两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