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是个怎样的国家?

对突尼斯,绝大多数人除了“突尼斯石榴”,估计也没有其他的印象,的确,这个位于北非的国家与我们有万里之遥,而且突尼斯太小,在世界上长期都没什么存在感。

近年来,随着北非旅游的兴起,突尼斯才逐渐被一些国人所认知。

突尼斯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古代迦太基的兴起地,如今的突尼斯虽然不发达,但也不算太差,整体来说,是个风景秀美而且环境比较安稳的国家。

虽然小,但也是文明古国

突尼斯的面积仅有16.2万平方公里,也就比安徽稍微大点,在北非几个国家里最小,不过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国家,却拥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九世纪初,腓尼基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迦太基,后形成了一个强国。

古代的迦太基曾是能与罗马帝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之后在布匿战争中失败,最终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部分,此后其文化也深受古罗马影响。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这里先后被拜占庭与汪达尔人占据,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被东方兴起的阿拉伯帝国所占,此后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成为了当地的主体,突尼斯一带也逐渐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十六世纪时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

近代时期法国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突尼斯,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殖民,直到战后的1957年才获得自由,形成了如今的突尼斯。

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一般

突尼斯尽管不大,但这里却位于北非海岸的中心位置,地中海东西往来的必经之路上,整个突尼斯北方多山,南部几乎都是荒漠,但相对于其他北非地区,突尼斯的自然环境还算是比较绿化的,多数地方属于地中海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突尼斯有一定淡水资源与森林资源,这里也有相对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过商业开发程度并没有那么高,而突尼斯的磷酸盐矿储量,位居全球前列。

整个突尼斯的经济,以石油开采、磷酸盐开采、轻工业与农业为主,旅游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势头强劲,相当兴旺,不过突尼斯国内市场狭小,而且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关键技术缺乏,长久以来其工业发展程度都很低,主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突尼斯的年人均GDP刚超过三千五百美元,不过其粮食无法自给,制造业增加值也非常得低,其经济增长经常出现波动,并不稳定。

风景旖旎,北非花园

最近这些年,北非在全球旅游市场可谓异军突起,意外收到了大量的欢迎,尤其是很多亚洲东部的游客也对此青睐有加,除了埃及跟摩洛哥这样的传统旅游胜地,突尼斯算是后来居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欢迎。

其实在西方,北非被称作“马格里布”,也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近,而且花费低风景好,环境也比较安全,向来都是欧洲游客喜欢的地方。

作为一个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突尼斯拥有大量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之类,这里的封禁与希腊、意大利等地颇有相似之处,并且还有很多阿拉伯风情,说起来可谓是集百家之所长,弹丸之地优点云集。

突尼斯的风景好、花销低,并且比起其他阿拉伯国家来说,这里生活更加西化,却又带着浓浓地地方特色,因此在全球旅游市场上格外抢眼。

传统与现代并存,北非小邦

作为一个实力弱小的国家,突尼斯在国际上向来都没什么存在感,由于实力上的先天不足,突尼斯向来都与周围各国尽可能交好,既倾向于欧洲各国,同时也不坏了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文化联系,是个东西兼容的国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突尼斯实在孱弱,要生存下去只能保持中立各方讨好,将欧盟作为自己发展的前途,将阿拉伯世界最为自己身后的倚仗。

大多数的突尼斯人都尊奉安拉,不过这里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并没那么固守传统,除了必要的教规之外,突尼斯还是很自由的,大街上也可以见到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不同宗教之间往往也是和谐共处,因此外人到这里也不会感到太拘束。

突尼斯并不算发达,甚至可以说很多方面还是挺落后,而且也常有事情发生,但突尼斯在艰难之中尽可能持身中正做自己,尽可能塑造一个北非花园的安宁世界。

突尼斯是个怎样的国家?

地理位置决定了突尼斯的历史,它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北端、地中海南岸中部,与意大利(古罗马)隔海相望,东、北两面的海岸线打开了面向中东和欧洲的两扇窗户。于是,两大地区的人们纷至沓来,有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英国人和法国人。

1956年,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次年,突尼斯建立共和国,“伟大的圣战者”、“国父”布尔吉巴成为众望所归的国家元首。

布尔吉巴对突尼斯的现代化改造极为深刻,尤以废除一夫多妻制、提高妇女地位开阿拉伯世界之先河,再有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实行双语制)等,使突尼斯在人文发展领域位居非洲之首,人口平均寿命超过73岁。经济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有计划自由经济政策,突尼斯凭借完整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服务运营等在非洲竞争力排名中长期名列前茅。在外交领域,突尼斯始终以灵活、务实、温和与均衡的姿态赢得尊重,成为公认的阿拉伯世界“优等生”。

1987年,时任总理的本·阿里靠宪法政变夺权,他延续前任政策,在2009年总统大选的时间节点,得到国际舆论一致肯定,当年达沃斯论坛上,突尼斯被评为“非洲最安全和稳定的国家”。2008年人均GDP3700美元,全国实行了从6岁至16岁儿童和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居民享受免费医疗,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3.3%;80%的家庭拥有了住房,全国中产阶级人口已达到80%,被外界公认为“非洲发展的典范与先锋”。

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从欧美波及全球,欧洲“第一外围”中东国家经济举步维艰,社会矛盾加剧。在此背景下,26岁街头小贩布瓦齐齐自焚成为导火索,引燃沉寂多年的“阿拉伯火山”,万幸的是,茉莉之国在“怒放花海”中未酿大的血案。

其时突尼斯最突出的矛盾是年轻人的挫败感。23.4%(一说为35%)的青年失业率,让“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这个国家”成为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其次是尊严,这在阿拉伯男人看来比生命更重要,当权者轻蔑地对待底层,终将被人民抛弃。“茉莉花革命”之后,突尼斯一直在作为阿拉伯世俗主义堡垒和新兴伊斯兰主义政党试验场的新角色之间痛苦地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