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马嵬驿兵变,只要除了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兵士才不哗变,再为朝廷出战。
唐玄宗无奈杀了爱妃(有人说调包计,杨贵妃流亡日本,日本有贵妃墓)。
安史之乱,将士怒怨杨贵妃。因为大胖子安禄山本来是边关守将,一日进京面见皇帝招见。看到杨贵妃竟厚颜无耻让阿母。安禄山是母氏族群,生活中只认母,不认父。杨贵妃一口应承,唐玄宗也沒干预。
后来京中传出杨贵妃替老儿(大十几岁)沐浴的丑闻。等到安史之乱,将士不怨杨贵妃怨谁呢?而相公杨国忠是贵妃堂哥,口蜜腹剑,众怒难平。
一代大皇唐玄宗,无奈而接受将士兵谏。众将士达到目地才罢休。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谁是主谋,主谋发动兵变的目的是什么?
马嵬驿兵变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子李亨。本来其太子位置来之不易,又自成为太子之日起,一直受到父皇李隆基的猜忌,并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打压。他个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感。生怕李隆基哪天不高兴了,也如前太子李瑛那样被玄宗赐死。 作为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能力突出。曾多次率军讨伐过契丹、奚族等外族部落,并和王忠嗣、皇甫惟明等地方节度使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是唐玄宗自己是在做太子时发动了唐隆政变才登上皇位的,他生怕太子的权力过大也会鼓捣出什么政变。所以就纵容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李亨进行攻讦。从而导致李亨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一度连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李亨被迫离了两次婚,结了三次婚就是证明。
安史之乱时,李林甫已经离世,他就要抓住这个时机,除掉杨国忠,这是目的之一。安史之乱前,太子李亨与杨国忠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状态,渡过了几年风平浪静而险象环生的时光。这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审时度势,认为是反击杨国忠的绝佳时机。他在这次随父亲逃亡途中,在没有到马嵬驿前,同自己的亲信有过密商。 谋定而后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禁军首领陈玄礼(左龙武大将军),密谋以非常手段,出其不意地对付杨国忠。玄宗避乱出逃,跟随的队伍只有3000余人,负责殿后的太子李亨的人马就占了2000人,其中有皇家精锐部队——飞龙禁军。武装力量在手,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条件。
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约23里处)。将士们因饥疲劳顿,口出怨言(有可能是李亨蛊惑的)。队伍出现骚动,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瞄准了这个时机。 士兵哗变后,杨国忠被早已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乱刀砍死,然后他们的割下了杨国忠的首级。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死于乱军之中。按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应该息事宁人了!但是,政变的将士们又包围马嵬驿站,要求唐玄宗逼死杨贵妃。
注意:太子李亨并没阻止。显而易见,李亨另有目的,就是逼玄宗退位,自己在马嵬驿登基。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身为禁军首领的陈玄礼,在处死杨氏一众后,却带头向玄宗表示了忠诚。尽管在灭杨一事上陈玄礼与太子意见高度一致,但在对待玄宗的态度上二人大相径庭。本来,李亨苦心孤诣,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宰相杨国忠,矛头是指向自己的老爸唐玄宗的。说穿了,他是想在争取陈玄礼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诛杀杨氏宗族人,向老爸示威。如果老爸知难而退位,他的根本目的就达到了,杨玉环也不用香消玉殒了。
但唐玄宗是帝王,在江山面前杨玉环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弃美人,保住皇位。又由于陈玄礼等人还继续效忠于他老爸,李亨终于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太子李亨的目的终没能达成。此时,李亨清楚地知道诛灭杨氏后父亲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也不敢随父亲入蜀了,父子就此分道扬镳。 史载李隆基与太子李亨的这次分道扬镳,是太子李亨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挽留导致的。试想:战乱年代,哪有吃饱了撑着的百姓来管皇家分兵的事呢?况且,任何强留太子的作法都是起义的表现,这要被杀头、族灭的啊。
所以,这次分兵,百姓挽留是太子要脱离皇帝父亲控制而故意制造的借口。 公元756年7月9日,太子赶到朔方军大本营的甘肃灵武,7月12日登基继位。他是在没经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的登基的,实为篡位!接着又遥祝唐玄宗为太上皇。这样,唐玄宗没有了权力,也就无法为马嵬驿兵变的事,对太子一党进行秋后算帐了。 显而易见:当初太子北上灵武有做贼心虚的意思。 他发动马嵬驿兵变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马嵬驿兵变都是安禄山惹的祸,禄儿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信任和宠爱,逐步取得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只惧宰相李林莆,李死后,杨国忠做了宰相,野心家安禄山不服杨国忠,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杨国忠),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起兵,等于打了杨贵妃的脸。
安史乱军攻陷长安的天险潼关,李隆基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禁军首领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一家老小,威逼着杨贵妃上吊自杀,杨贵妃魂断马嵬驿。其实主谋策划者是太子李亨,李隆基已经失去了安禄山的军事依托,又失去了杨氏一家,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李隆基一行去了四川,李亨后来在甘肃登基。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谢邀。
我的回答是,主谋者太子李亨的目的达到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非常完美。李亨不但脱离李隆基掌握,有了领导平叛的大义名分,还杀了对李隆基影响最大的杨国忠一党,李隆基也是威信全失。在此基础上,李亨才有胆量自立为帝,事到临头须放胆,这是李亨一辈子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李亨必须要采取措施改变当时的局面。《旧唐书》记载,在安禄山起兵造反初期,李隆基就曾经准备让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并“监抚军国事”。但当时“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表面上是杨国忠、杨玉环阻止了李隆基,实际上是李隆基根本就不想放权。
杨国忠和李亨矛盾很深,几年前天宝五载李林甫发动了一场对李亨的凌厉攻势,杨国忠当时是李林甫一党,在外围摇旗呐喊。李亨险而又险的逃过一劫,但多年经营的势力被扫荡一空,连自己的太子妃都被迫放弃了。
本来旧恨就无法化解,又添了这次阻止自己监国为帅的新仇,一旦李亨跟随李隆基、杨国忠到了蜀中,蜀中可是杨国忠成长和战斗过的大本营,李亨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李亨对于改变当时的局面有十分的迫切性。
李隆基秘密外逃,使李亨有了改变局面的大好机会。当时李隆基逃离长安带的人并不多,除了自己的儿子、孙子、公主之外,大臣就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等少数几人,护卫队伍领头的是跟随李隆基几十年的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头一天,李隆基还下诏说要亲征,但这天凌晨就偷偷的逃离了长安。
也就是说,李隆基出逃的决定是保密的,出行的众人最多提前一天得知此事。也许李亨之前做过一些预案,但都是以长安为背景的,这次出逃打乱了他的计划,一切都是靠随机应变。而这次李隆基瞒着天下人出逃,反而给了李亨更好的机会,只要说服护卫首领陈玄礼,杨国忠就死定了,这是当时李亨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陈玄礼对杨国忠也是非常反感,在长安就想杀杨国忠,一直没找到机会,这次机会来了。陈玄礼对李隆基忠诚一生,并非太子李亨一系。李亨是个朝不保夕的太子,皇帝亲信结交太子是大忌,陈玄礼一直把握的很好。
这是马嵬驿兵变杀掉杨国忠计划的可行性。
行动很完美,主谋者目的全部达到陈玄礼和李亨在兵变之前是否有过沟通不确定,我个人倾向于二人经过了一次协商,定下目标就是杀掉杨国忠一党。但陈玄礼必定提出条件要保证李隆基生命安全,李亨则用父子亲情做保证,双方取得了一致。
这个过程中,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坚定了李亨的决心,甚至有些决定是李辅国出的主意,包括和陈玄礼联络可能都是李辅国负责的,这从李辅国在李亨当皇帝期间的跋扈模样就能看出来。
后面的事情就是操作层面上的事情了,陈玄礼让手下亲信组织人发动兵变,趁乱杀了杨国忠一家。对于杨玉环大家实际上是无所谓的,但斩草要除根,杨玉环也就顺带被杀了。之后陈玄礼认为所有目的都达到了,就找李隆基请罪,李隆基也很“大度”的接受,强调自己以前被蒙蔽了,准备到蜀中就处理杨国忠,“今神明启卿,谐朕夙志”,今天被“神明”点化做了这个事情是符合自己想法的。
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所指的,李隆基知道陈玄礼不是能做出兵变事情的人,必定后面有人,甚至是谁他都能猜得到,但没必要挑明,用“神明”二字替代。
(马嵬驿)
李亨这个过程从头到尾都没露面,李隆基也不想见自己的儿子,就命李亨在后面“宣谕百姓”。结果就有一群老百姓哭着说“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有觉悟的一群老百姓。
李隆基“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
整个过程,父子俩都没照面,由高力士传的口信。李隆基一点儿也不傻,知道这个事情的主谋就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李亨。
李亨当时想的只是逃离李隆基掌握,在马嵬驿可绝对没有让李隆基让位给自己的想法,至于之后自立为帝也是在周边人撺掇下才“勉为其难”的接受。所以,马嵬驿兵变,主谋者李亨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叛乱,次年7月,唐玄宗李隆基逃亡成都,在行至马嵬驿时,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处死了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贵妃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在马嵬驿兵变之前,杨国忠独揽朝政,其妹妹杨玉环倍受李隆基宠信,杨氏兄妹的势力实在太大,就连太子李亨也倍感压力。杨玉环虽然长期没有子嗣,万一某一天为李隆基生个一男半女,太子李亨的地位肯定不保。毕竟,唐玄宗因为宠信武惠妃已经废掉了一个太子,照这样下去也不差李亨这一个。在这次兵变当中,陈玄礼等人的目的是处死唐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杨国忠和杨玉环,最终逼迫唐玄宗让位给太子李亨。
其实,马嵬驿兵变最大的主谋是太子李亨,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太子李亨的代理人。如果,没有太子李亨的支持,陈玄礼有一百个胆,也不敢发动兵变。所以,趁安禄山造反的机会,太子李亨在马嵬驿这个地方谋划了一场兵变,除掉唐玄宗身边最有权势的宰相杨国忠,然后逼迫唐玄宗宠信的女人杨玉环自尽,这样太子李亨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继承皇位。所以,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
太子在马嵬驿策划兵变,有两个目的,第一:唐玄宗宠信杨贵妃,其哥哥杨国忠专权误国,败坏朝纲,朝廷很多人对杨氏兄妹不满,早就想除掉他们。太子李亨本来就像除掉二人,就顺水推舟,拉拢禁军大将陈玄礼等人,一起谋划了一场兵变,以笼络人心。第二: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是面对权倾天下的杨国忠也非常忌惮。尤其是杨玉环,获得唐玄宗的宠信。如果,有一天杨玉环有了孩子,李亨地位不保。由于夜长梦多,趁机谋划了一场兵变,最终逼迫唐玄宗让位。
马嵬驿兵变,主谋者达到目的了吗?
公元755年十二月,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为一身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叛军不到两个月就拿下了河北的大片土地,不久又攻陷了洛阳和潼关。潼关一失,关中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长安周边的官军已经被叛军消灭了大半,摆在大唐皇帝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弃守长安,向西逃亡以暂避叛军锋芒。亲手缔造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非常不情愿的带着宗室、后宫和近臣在禁军的保护下逃离了大唐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京师长安。
众人行至马嵬驿,护卫的禁军忽然发动兵变,先是杀死了时任丞相的杨国忠,接着又逼李隆基将杨玉环赐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之变。
打眼一看,整个事件的发生视乎很符合逻辑——众将士不满杨国忠祸乱朝政,引发安禄山叛乱,将国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群情激愤,爆发了群体性事件,直接导致杨国忠被杀。然后,又害怕当时深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报复,故而,一致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以安众心。但小编认为此事并非如此简单,马嵬驿之变的背后还隐藏着幕后黑手。那么谁是真正的幕后主谋呢?一般认为有两种说法,陈玄礼说和太子李亨说,但小编都不是很认同。下面小编就对两种说法逐一进行分析解读,以锁定真正的幕后黑手。
一、陈玄礼说
陈玄礼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是禁军的首领。禁军发动兵变,陈玄礼必定撇不开关系。史书上说安禄山造反,陈玄礼在长安时就想要杀掉杨国忠,但没有成功。行至马嵬驿,他利用士兵的不满情绪煽动兵变,终于成功除掉了杨国忠。史书似乎想塑造一个甘冒杀头风险为国除害的陈玄礼。但后人不是傻子,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大家往深处想一想在当时那个环境中,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小编认为不是。
禁军作为皇家的卫戍部队,只为保护皇室的安全,日常工作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因此,禁军将领和士兵的挑选是十分慎重的,对皇帝的忠心肯定要列在第一位。禁军老大陈玄礼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用“亲信中的亲信”来形容应不为过。逃亡中的皇帝虽然狼狈,但仍然手握大权,如果你不听使唤,分分钟就能要了你的小命。试想,一个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将领,怎么可能会冒着杀头的风险来忤逆皇帝呢?
那我们再来看,陈玄礼到底有没有主动“作案”的动机呢?陈玄礼与杨国忠虽然同殿为官,但二人的业务范围根本就没有交叉。虽然杨国忠深得李隆基的信任,主持朝政,但与作为皇帝近臣侍卫身份的陈玄礼相比,其与皇帝的亲近程度恐怕还差着几里地吧。皇帝对自身安危的重视程度肯定要优先于朝政。虽然杨国忠在朝中作威作福,得罪了很多人,但小编据此敢断定,陈玄礼必定是杨国忠不敢得罪的主儿。而从陈玄礼本身来说,杨国忠权倾朝野,大权独揽,为皇帝所倚重,即便是再看不惯其为人,也得顾着自己主子的面子吧,从这个角度分析,陈玄礼就算对杨国忠的所作所为有所不满,但能做的也只有敬而远之。如此说来,陈杨二人并无明显过节,那么陈玄礼也自然没有伤害杨国忠的动机。因此,史书上说他一开始就想要除掉杨国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综合以上分析,小编认为马嵬驿之变,陈玄礼是主谋的说法不成立。陈玄礼只是执行了某人的授意和指示而已。这从马嵬坡之变发生后,陈玄礼依旧深得李隆基信任,跟随其入蜀也能得到印证。难道他不怕皇帝对他秋后算账吗?而等到长安收复以后,李隆基等人回到了长安,他对陈玄礼依然信任有加。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是十分悲惨的,皇权的转移让他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但即便如此,陈玄礼依旧随侍左右,深得其信任和倚重。
二、太子李亨说
一般认为马嵬驿之变的发动,太子李亨也参与了其中,还有不少人认为他就是幕后的主谋。但他的参与程度如何,到底是不是他给陈玄礼撑腰,小编认为也有待商榷。
我们先来看看李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李亨其实并不是李隆基属意的太子人选。李隆基在以谋反罪处死了前太子李瑛后,太子之位就出现了空缺。当时的丞相李林甫竭力要力推李隆基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也就是杨玉环的前夫)上位,但因为得到群臣的一直反对而没有得逞。而最终以忠孝闻名的李亨因为兄弟排行靠前的原因,既幸运又意外的当选新任太子。
李亨为人性格懦弱,堂堂东宫太子在朝堂上竟被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欺负的抬不起头来。为了明哲保身,他被迫两次休妻(包括自己的原配妻子韦氏和继室杜氏),借以与陷入政争的妻党撇清关系。既然杨国忠欺负过太子李亨,如此说来,李亨有除掉杨国忠的动机。但动机归动机,有没有胆识就不一定了。
在满朝文武大臣的眼里,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宠臣,平日里深得皇帝信任。他李亨虽是太子,但如果胆敢动当朝宰相,就形同谋逆,借他八个虎胆他也未必敢这样做。远的不说,他的三位兄长(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仅仅因为带了兵器入宫,便被李隆基以谋反罪论处。殷鉴不远,李亨就算要有所动作,似乎也得事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当时的东宫名为储君,实则不过是皇帝摆在明处的花瓶而已。他的皇帝父亲既不会让他过多的参与朝政,更不会让他去触碰军队。他原本通过联姻慢慢积攒起来的党羽几乎已经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拔得干干净净了,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李隆基的授意。
因此,小编有理由认为,李亨虽有动机,但是一没权二没势的他并没有发动兵变串联的能力,甚至他有没有勇气去推动这件事都有待论证。但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史书上又记载说,李亨通过手下宦官李辅国联络陈玄礼,发动兵变呢?
拜托!大家好好想想李亨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当初马嵬驿一别,李亨是奉李隆基的命令北上灵武的。皇帝是让他去组织军队平叛,可他倒好,扯起大旗自己当了皇帝,还擅自把自己的皇帝父亲封为太上皇。这里面自有他自己的意思,毕竟现在李隆基跑蜀地去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管不了他了,但小编认为这里面更多的应是他手下人的撺掇,毕竟以李亨的懦弱,小编认为他是不敢这样做的。也就是说他这个皇帝一开始做的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而为了增加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李亨等人自然会以让史官把自己描述为为国除奸的功臣。这也就解释了史书上记载李亨参与此事的由来。
三、真正的幕后主谋
既然陈玄礼和太子李亨都被排除在外,那小编现在可以断定真正的幕后主谋不是别人,正是他唐玄宗李隆基。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