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兵败如山倒的宋朝已是朝不保夕,不愿被俘受辱的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纵身跃入大海,随即无数军民相继投海自尽,南宋就此终结。
很多人好奇,为何向来以软弱著称的宋朝,在最后时刻如此壮烈,为何没有退守到南洋与其他地方,其实,还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问题,同时现实状况也并不允许这么做。
为何没有退守台湾、海南或者东南亚?
后路被断,退无可退崖山海战的的确确是背水一战,当时的宋朝,仅仅剩下如今广东沿海地区的少数土地,其他的地方都已经落入了蒙古大军的手中。
换言之,南宋臣民当时的处境是,北部东部与西部,都是浩浩荡荡的元兵,背后的南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要么拼死与元兵继续做垂死挣扎,要么投身于大海。
的确,面对大海除了跳下去,自然还能够乘坐船只离开,要知道南宋是古代海洋贸易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没有任何其他古代朝代能与之媲美,其海洋运输能力非常强大。
可惜的是,当时的南宋已经是穷途末路,手头上已经没有那么充足的海上力量,更何况元朝也不傻,从至元二年开始,元朝就是水陆两边齐头并进,南宋已经被完全包围住。
名分不正,远遁无意义中原王朝,向来讲究个名分的问题,尤其是像宋朝这样文人士大夫势力极其强悍的时代,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离开了中原的中原王朝,还算哪门子的中原正统。
宋朝是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北宋的时候北方有辽,南宋的时候北方有金,宋通常只是半壁江山而已,可历朝历代,都将承袭传统礼法与文华的宋朝,作为正统,将辽与金视作夷狄。
很多人说起宋朝,就会直接说软弱,常用后来的明朝进行比较,但别忘了,宋末宰相背着小皇帝投海,十万军民相随,明末只有个公公陪着朱由检赴黄泉,内阁首辅率领群臣开城门。
宋朝是个文人朝代,大量的文人将名分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也绝对不可能远走海外延续宋朝,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会这么做。
蛮荒之地,根本瞧不上如今的南方地区,相对来说要比北方发达得多,而这样的现象是从宋朝开始的,不过即便宋朝南方全面崛起,可岭南与海南、台湾等地,并不在这其中。
海南岛在宋朝时期,仍旧被作为流放地,苏轼曾到此一游,至于台湾岛当时还属于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除了极少数东南沿海居民,几乎没有内地之人涉足。
海南也好,台湾也罢,在南宋时期仍旧是荒蛮一片,岛内居住着大量土著族群,民风剽悍而且文化、经济等发展落后,与中原之地相去甚远。
不仅是两座宝岛,即便是有众多国家存在的南洋地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算是最发达的越南,也被中原所鄙,南宋根本不认为退到这些地方能够立足,能够有出头之日。
既退不了,退了也一样崖山海战前夕,宋朝残余的力量已所剩无几,名义上还属于南宋的海南岛,其实也已被元朝握在手里,数倍于南宋水师的元朝水师分布在南海之上,宋人无处可退。
不仅是被元朝截断了后退的路,即便蒙古人没有拦阻,宋朝当时也已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如此众多的臣民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台湾、海南,抑或是南洋之地,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地方能够成为延续宋朝存在的兴灭继绝之地,宋朝已经走到不归路的末端,毫无解除困局的办法。
除了中原,其他的地方都是蛮荒,而且还有土著力量存在,更何况元朝步步紧逼根本不可能放过,宋朝退到任何地方都难易保全,崖山之战,算是最好的终结方式。
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崖山海战,南宋10万军民战船被烧,无奈之下,选择了跳海自杀,尸横大海,成为中国最悲情的一幕。那么,南宋朝廷为啥不退守台湾或者海南岛,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呢?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当时,南宋小朝廷已经被蒙古兵追赶了很长时间,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后又逃到了广东,最后赶到了广东新会县城南50公里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后一次海战。
这场战役,双方的指挥官都是汉族人,蒙古兵带队的是汉族人张弘范,南宋小朝廷带队的是张世杰、陆秀夫。最后,蒙古兵击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战船,陆秀夫担心皇帝受辱,于是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随后10多万南宋军民也跳海自尽,包括张世杰。
海面上漂浮着10万人是什么样的场景?也许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一面,此后南宋灭亡。而消灭南宋的张弘范也没有得到一个好下场,次年身亡,到了孙子辈时卷入了蒙古皇帝继承争分中,遭遇灭族。
(崖山到台湾)
南宋10万军民跳海自尽,永远不能让人忘记。不过,很多人分析,这些人为啥不逃亡海南岛或者台湾呢,这样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
一次,周总理到崖山视察工作,看到《崖门览古诗》中的“万里穷何路,双崖壮此门。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时,转过身来与在场的群众评说这场海战。他说:“我看陆秀夫不应该跳海,他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搞根据地,还可以再打嘛。”
那么,南宋君臣为啥没有逃到战略的大后方呢?我们首先说下台湾。应该说,南宋朝廷从杭州逃出来后,首先到的是福建。如果想逃到台湾,应该说是从福建最近。其实,也是有人提出到台湾发展,但是最后没有通过,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种原因。
1、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但是,宋朝并没有对台湾岛进行实际管辖。在南宋朝廷中,台湾属于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台湾,还需要打败当地的土著居民,说实话,已经被蒙古兵撵的,没有征服台湾岛的信心。
2、更主要的是,南宋朝廷逃到福建的时候,大陆有很多地盘,还有翻盘的机会。所以,南宋皇族否定了逃到台湾的机会。当他们逃到广东的时候,距离台湾就远了,没有可能逃到台湾了。
(崖山到海南岛)
崖山海战前,南宋军民已经十分劳累,也有人提出要赶到海南岛,从那里卷土重来。但是,南宋的掌权者放弃了这个计划。
1、当时的海南岛,汉人并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带,而且汉人和土著黎人关系很差,最后元军进攻时,是黎人策应元军并抓了宋朝在海南的主官赵与珞献给元军使海南迅速沦陷的。
南宋末年,海南还发生了内乱,几年后才由驻扎现在钦州一带的宋军马成旺、马抚机父子进入花了两年才平定,那时是公元1270年到1272年,离南宋灭亡已经不到10年了。大约1276年时,宋军和元军的静江之战中宋军大败,当时海南的军队也参与了这次大战,大战之后,海南的驻军已经很少了,这样一个汉人根基较差还有黎人做内患的地方也不是很适合做基地。
2、元军也担心宋军逃亡海南岛,所以先攻打海南岛,之后再打的崖山,海南岛沦陷的时间是1278年,而崖山之战是在1279年,失去海南岛的崖山,不仅失去了最重要的粮食供应地,而且基本面临了被包围的局面。
3、南宋朝廷虽然实际管辖海南岛,但是认为那里是不毛之地,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南宋一直没有重视开发海南岛,所以那里经济十分落后。
4、还有一个原因,南宋统治者当时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小岛比大岛好防御。因为小岛,一旦敌人上来的话,能看到,但是大岛就不行了。敌人一旦登陆,可以在岛上寻找补给,给自己带来不利。此外,如果蒙古兵登录大岛,可以上岛寻找补给。
种种原因,南宋朝廷没有选择去海南,而是在崖山和蒙古兵一战。
(南宋的逃亡路线)
那么,崖山是南宋朝廷的最终落点吗?肯定不是,因为那里不适合长久居住,也不利于卷土重来。南宋朝廷认为最合适的落脚点是在占城,也就是今天越南南部。为啥逃到那里呢?南宋认为离元军越远越好。但是,南宋的脚步慢了,最后被困在了崖山,基本前进不了了。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南宋10万军民集体跳海的壮举,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情一幕。【参考资料:《崖山之后,中国的历史便真的终结了吗?》、《宋元崖门海战》、《诸蕃志》】(作者:每日汉字)
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非不退 不能也》孤儿寡母胆气足,文臣武将身死节。
感叹赵宋非昏聩,崖山一战绝壁亡。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崖山边曾经树立的这字样,无时无刻不触动心灵。观史,常扼腕痛惜。
最光辉的朝代被覆灭,文明进程被打断,中华民族因此又在历史中曲折轮回数百年。
在回眸一看,原来欧陆侵略者,他们曾经的成就,我们数百年前已经实现不少。
曾经看过一本架空小说“骁骑校”《铁器时代》里面就曾经yy过,宋朝灭亡前,宋朝皇室在大将张世杰和文臣武将辅佐下,携数十万军民跨海来到占城,以占城为中心,逐步占领整个东南亚,重建宋国。
那本书上的宋,贸易立国,海军强国,远交近攻,征服东南亚,与西洋争锋,和蒙元对抗,可谓盛极一时。
可惜历史没有架空。没有推倒重来这一说,无论我们如何感叹。真实的历史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华”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为何当年宋朝,宁可在崖山背水一战身死国灭,也不愿意南下台湾或者更远的东南亚地区重建宋国。
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第一,元军兵锋急,速度太快,远渡重洋的条件不具备。
当时真实情况是,数十万军民,携老扶幼跟随宋庭,可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并不太多。
人太多就会消耗太多物资。最合适的是携兵突围,可是赵宋作为最以人为本的朝代必定不会做。于是只能坚守期望背水一战,绝境重生。
第二,当时战局不如我们现在的预想,我们都不曾在那个时候,不了解当时情况,但是我相信,宋庭不是傻瓜,长期的远洋贸易,他们早就知道东南亚有大片土地,不可能不知道退守重建的可能性。
那么没有这么做,必定是后路已断。元军肯定是已经占领海南,并在海上布下伏兵。宋朝冒不了这个风险。
第三,赵宋朝廷本身的问题,我们知道,最后主政宋的不是皇帝,皇帝还只是小孩子,主政是杨太后,据说这个女士非常有气节。宁死不降,比男人强多啦。
可是他深居皇宫的人生经历就决定他,必然无远见可言,而且会有优柔寡断特征,一没远见,二优柔寡断,就会在最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然后,所有的时机就错过啦。哎!!!
第四,宋朝对如何在海外重建的担心,这个问题又和统治者有关,担心自己人口不足,担心过去之后战火连天,担心跑啦后元军穷追不舍。
绝对有这样的担心。可是啊,一个事你可以设想最差的结果,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啊。为何未战先却,最后只能遗憾。
第五,所谓的硬气误国,退无可退,就宁死都不在逃跑啦,和后世明崇祯皇帝何其相似啊。(无法评价是迂腐还是顽强)
因为以上种种或者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深究的原因,崖山海战背水一战成为殉国之战,宋朝灭亡。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任何历史事件都无法比的。崖山之后,有风骨的人死亡殆尽,旧有的法纪,伦理,科技,道德消失了,蒙元文化带来的暴力,破坏开始影响中国人。
社会风气逐渐滑落,元杂剧中开始出现地痞恶棍,贪官蠹役,等等形象。经历蒙元残酷统治后,中国社会慢慢地痞化了。
在此战以后,中国在历史上可谓第一次完整沦陷于异族之手,比南北朝时期更甚。
崖山之战可以说打断啦中国历史,和文明成长的过程,本来高度发展的经济、文明、科技、受限的皇权、开明的政治制度都因此回到原点。
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代、守旧、轻工商业和加倍集权的制度。在用程朱理学作为科举重要内容以禁锢人们的思维。原本蓬勃发展的华夏文明,又重回封闭状态。
因此,人们定义宋代消亡,为古典意义中国的停止,所谓“崖山以后,已无中国”(海岸边的孤坟,无异是纪念和叹息)
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作者:金满楼
经常听到有人说什么“崖山之后无天下、无中华”之类的扯谈,好像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就此断更,现在的中国人是网上下载的一样……
无聊透顶,无知到极点。
事实上,什么“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投海”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别说十万,就是能找出一千,我就服!
千古一难唯一死,不信可以自己去试试。
如果真有十万军民被元军追赶,被杀死,或者被驱赶入海,倒也就算了,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
但要说十万军民主动投海而死,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谓的气节,都只要逼人家死的时候才会显得理直气壮,换到自己身上试试?
谁不是苟且偷生?
再说了,凭什么啊?谁来统治不是统治,谁一定要为谁殉死呢?莫名其妙嘛。
难道老赵家当朝时,就给老百姓什么好处了?把老百姓当亲人了?没有的事!
要知道,汉民族为何会延续几千年而不间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能忍,最终凭借数量优势把那些游牧民族反而给汉化了。
这就是一种韧劲。如果个个讲节气,早就被灭绝了,还有空听你扯谈什么“崖山之后无天下、无中华”之类玩意。
所以,所谓的崖山海战,说白了就是逃无可逃,最后没办法只好是死路一条。
因此,前面的提问其实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本身就是逃无可逃,哪里还有什么机会去台湾啊、缅甸之类呢。
总之一句话,并不可惜。
这世界上哪有维持三百年的王朝呢?
从来也没有过!
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首先,南宋崖山之战十万人殉葬这件事,基本是后人在汉族正统的民族视角下吹出来的。南宋抗蒙,以襄阳、镇江战线为首;两城一破,南宋便没有太激烈的抵抗了。文天祥、陆秀夫等名臣,其实没有招募到足够的民兵;反之,南下的蒙古大军倒是招募了大量汉人,其中不乏以汉人为万户者。这些汉人万户们在新政权体系下权力颇大,故而很难说他们对南宋小朝廷有多少留恋之心。更讽刺的是,崖山之战的蒙古军将领,正是汉人!
崖山之战的确有大量投海而者的宋人,但这些宋人大多是南宋的官员及其家族,而非传说中的十万大宋子民。其实,蒙古南下与满清南下的战况相似,不少拥有实力的汉人将领在权衡利弊之后,谨慎投靠了新兴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小朝廷也根本没有实力退守,并成立一个新的偏南王朝。
更何况,当时东南亚、台湾并非南宋领土,而海南不过是荒蛮的流放之地,就算南宋小朝廷想去,又怎么有资源卷土重来呢?所以南宋退守海南,不过是一场幻梦,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发生。
1279南宋兵败,宋末帝和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他们为何不退守台湾、海南或东南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根基。不管是台湾岛还是海南岛,当时居住的主要还是原住民,汉人比例非常少,纵使南宋小朝廷去了,也不可能得到当地势力的支持,要么被当地势力所灭,要么还是被蒙古所灭,只是时间延后一些罢了。
南宋
南宋的灭亡南宋的灭亡除了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外,最主要的外因就是蒙古帝国的强大,就算南下中原的仅仅只是蒙古帝国的一个汗国,也拥有着纵横六合的实力。
蒙古铁骑
这样的实力在当时的地球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抗,要不是有海洋阻隔,蒙古帝国还真能成为当时地球的主宰。
因此南宋小朝廷不管跑到哪去,想要继承中原先进文化的元帝国都必须要将其彻底铲除,至于跑哪都一样。
陆秀夫和卫王
气候我们之所以称南宋为南宋,就是因为北宋把北边土地给弄丢了,所以北宋就变南宋了。
虽然如此,南宋的士大夫们还是生活在气候相对宜人的地区。而当时不管是台湾岛还是海南岛亦或是更远的南亚、东南亚,气候都太过炎热,这些娇生惯养的士大夫怎么接受得了。
让他们去那些地方受罪,相信他们更愿意投降元帝国。
南宋的士大夫们可受不了这个
家乡宝中国人,谁还不是家乡宝?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农耕大国百姓和土地深度绑定的原因。
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背井离乡这事,除非万不得已,不然没人愿意。
这种感觉很好
而且,南宋贵族们不管是基业还是家族都很难进行迁移,何况还是那么远的台湾岛和海南岛,他们是舍不得这些的。
就算有那么一些为了国家大义愿意携家眷和财产前往,那也得元帝国的追兵愿意放你走不是?
拖家带口的,别说还兵荒马乱的,就是和平时期,要前往海南岛或台湾岛也不是一两天的事。
兵荒马乱
根基这就是开头所说的主要原因了,由于上面说到的一些原因,别说南宋的达官贵人们了,普通百姓不是万不得已也不愿意前往定居。
像海南岛、台湾岛这些地方,汉人在当时非常的少,原著民就是岛上的主要势力,这些势力可以说和南宋政府没有太多的来往,更别说感情了。
看看地图颜色
而南宋小朝廷突然带着茫茫多全副武装的人前来,他们会怎么想?由于信息滞后的原因,他们大概率还不知道南宋已经快没了。
只会认为南宋朝廷狼子野心要来夺取他们的家园了,奋起反抗虽然不一定能阻止南宋小朝廷,但会使南宋小朝廷腹背受敌。
崖山海战后南宋是否还有实力强行登岛都是个问题
就算前期南宋小朝廷先行派人前往交涉,人家也是大概率不会收留,毕竟这要得罪势头正猛的元帝国,遭受无妄之灾。
台湾岛和海南岛尚且如此,更远的东南亚、南亚就更别说了。
跑哪感觉都逃不出蒙古帝国的手掌心。
为何不往东南亚跑东南亚在当时已经不是那个还没开化的野蛮之地了,当时这里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吴哥王朝。
虽然麻花对其军事实力不甚了解,但能成为主宰东南亚的存在,估计差不到哪去,试问这样一个王朝矗立在东南亚,南宋小朝廷敢染指吗?
吴哥王朝
退一步说,就算吴国王朝和南宋是铁哥们,这种时候吴哥王朝怕也不会冒着得罪元帝国的风险为南宋小朝廷提供政治庇护吧。
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结语这一点可以参考明末那段历史,南明王朝都跑到缅甸境内了,依旧被如日中天的大清给灭了,何况元帝国可比大清强多了,南宋往哪跑都一样,失去了民心,没了根基,到哪都是丧家之犬,不是被驱逐就是等着被灭,结局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