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即便圆明园被毁了,只要清朝还在,那片断壁残垣就还是皇家禁地,属于“大内”的范围,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李鸿章也不会例外。
就在李鸿章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奉旨前往西方考察,然而归来之后,兴冲冲请旨进行改革的他却被慈禧太后冷落,因为“擅入圆明园”的罪名,被好一番敲打。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鼎盛时期,李鸿章权倾朝野,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可正因如此,李鸿章成为了清朝的标准背锅侠。
在众多的清朝重臣当中,李鸿章是与西方打交道最多,也算是最有交际手段的一个,每每清朝需要与西方进行交涉,派李鸿章出面成为了清廷的首要选择,没有他人能够取代。
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李鸿章作为清朝特使奉命前往祝贺,听说李鸿章到了欧洲的消息,西方各国纷纷做出邀请,让李鸿章前去访问考察。
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的缘故已被解除了担任长达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而他游历西方,感慨甚多,也深刻认识到了清朝与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
从欧美回来之后的李鸿章,踌躇满志地向光绪帝还有慈禧太后讲述了西洋所见所闻,并称变法改革的迫切,然而慈禧太后对于这位往日的心腹如此言行,意外冷淡。
李鸿章回国后,并没有被恢复职位,其各种意见都没无视,最后也就被任命为总理衙门行走的职位,也就是个没有实权的见习大臣,李鸿章当时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在一日闲逛的时候,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圆明园,那时的圆明园早就成为一片废墟,园中珍宝被英法劫掠一空,园中建筑也被纵火焚毁。
圆明园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虽遭大火,但园中很多石造建筑的主体仍旧还在,不过这里始终是皇家园林,因此当时除了清廷不敢开罪的洋人,寻常百姓等还是不敢靠近。
清朝时期宫禁规矩森严,皇家之地绝对不可擅入,圆明园这片特别的地方,如果还是以前担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就算进了也没什么大问题,可后来的李鸿章却不行。
李鸿章回国后因力主变革而遭到慈禧冷落,刚好借李鸿章误入圆明园的由头,朝廷下令将李鸿章罚俸一年,这也算是对李鸿章的一种敲打,对其作为一种警告。
然而晚清江山风雨飘摇,慈禧太后实在没有其他能够倚重的人,因此李鸿章很快就又再次出山主掌朝堂,只可惜李鸿章再厉害,也无法挽救大厦将倾的清王朝。
对于擅入圆明园被罚的问题,其实很正常,圆明园本身就不是可以随便进的地方,而当时朝廷处罚斥责李鸿章,主要是以此作为借口,只能怪李鸿章不小心落人口实罢了。
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慈禧太后虽然是晚清时期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是1896年光绪皇帝已经亲政,到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这段时间,光绪皇帝是可以自己做主一些事情的。
1894年甲午清日战争的大败,李鸿章身处风口浪尖,遭到了帝党的猛烈弹劾。备受屈辱的李鸿章,奉命签订了马关条约,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正好访问欧洲,可以避开这种情况。一场战争的失败,总要有人负责。虽然朝廷没有立刻处理李鸿章,但是他内心是清楚的。访问归来,从天津大沽口上岸到达京师之后,光绪皇帝故意不召见李鸿章,就是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李鸿章无奈,去万寿园拜见慈禧太后,之后就顺道游览了一下圆明园,也考虑重修事宜。不久之后,李鸿章就接到了朝廷的训斥:
本月十五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禁地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寻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实际上,对于李鸿章开始,罚点银两是小事,主要是心里委屈,这只是一个象征性惩处。不过,李鸿章已经暮年时光,只能尽力做一点事情了。
帝党与后党之争,是晚清政治的毒瘤,也是无解的难题。朝廷离不开李鸿章,而李鸿章其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李鸿章作为一个裱糊匠,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行政能力,但是在制度规定下,在朝廷各派之间游离,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批判他卖国贼之类的,实际上仍然是无法与历史和解的态度。换做别人,结果一样甚至更糟糕。
历史图文志,原创通俗历史,专注科普文化。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李鸿章逛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后,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时的李鸿章辛辛苦苦积攒的洋务运动的家底一扫而光,他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这样的实权职务被免去,改为军机大臣,明升暗降了。主要是因为北洋水师基本被团灭了,淮军的战斗力也丧失殆尽,又签订了卖国的条约,这样的结果算是不错的了。
1896年,沙俄皇帝加冕,给慈禧太后来了一封信邀请她参加加冕仪式,慈禧怎么能去呐!想来想去外交方面的事李鸿章熟悉啊,现在有没有多少实权,派他去吧,顺便游历一下欧洲列强。李鸿章参加了沙皇的加冕仪式,顺道参观了德、比利时、法、英、美等国家,于1896年10月3日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休息了两周后,10月17日进京复命,被晾了三天到21日才得到光绪帝的召见。召见过后,李鸿章顺道游览了一下圆明园的万寿山,不想惹下了祸端。
李鸿章被弹劾经过李鸿章回国后,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算是常委级别的人物了。李鸿章不满意,拖了八天才去上任,在得到谕旨的同时,还得到一个出人意料的恩旨。
“本月十五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禁地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寻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逛了一下被烧毁的圆明园,差点把官职丢了,罚了一年的年薪,大概39000两白银。
李鸿章为何被罚?除去甲午战争的耻辱外,李鸿章游历俄国期间,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大概是秉承了慈禧太后的旨意,没有告诉光绪帝,就把东北的好多权益都出让给沙俄了。光绪帝心头不舒服,你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啊,不把我放在眼里啊。
在回国等待召见被晾了三天就是明证了,只有李鸿章自己心里跟明镜似的。
李鸿章游圆明园万寿山,当时他在干什么呐?我们猜测他应该是向慈禧太后汇报后,出来顺便游了万寿山,这件事光绪的帝党应该是清楚的。
就要借故处罚李鸿章了,按照规定,擅闯禁地是要被免职的。不过李鸿章是慈禧的人,光绪帝的人不能也不敢这么干,罚一年的年薪吧,警告一下李鸿章。
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说起李鸿章逛圆明园受处罚这件事,还得从他第二次出国回来说起。在游历了俄、德、比利时、法、英、美各国后,李鸿章于1896年10月3日归来,还是在大沽口登陆。这是李鸿章第二次出国,没有背负令人沮丧的条约,自然神清气爽。
以73岁高龄出国访游,水土能服,身体无恙,真是“喜得生还”。在国外奔波辗转190天,终于重踏故土,不禁有“子瞻还朝如梦中之慨”。在给旧日幕僚吴汝轮的信中,李鸿章心绪之激动复杂可见一斑,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推测一下李鸿章当时的心情:他心里有得意,得意在各国所受优待与媒体关注。也有感慨,感慨国外能上下一心、积富为强,而为中国所无。进而忧虑,忧虑中国,政杂言多、生财无方。一句“每于纵观之际,时增内顾之忧”,道尽了一个“见过世面”的晚清大臣的生逢末世之哀。虽身处异国7个月,李鸿章对此间大事并不隔膜。甲午战后掀起各种改革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
9月21日,礼部尚书孙家葡于上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感于“数百年积重之势”,李鸿章对此不但赞成,还认为应该裁并全国的书院而改为学堂,分门分年学习功课,学成就授予官位,并暂停其他的仕进之途,说不定过个二十年能“风气变而人才出”。行笔至此,或许是对中国的改革前景不抱希望,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非比从前,笔锋一转,叹道仅仅是空言罢了。在天津休息了两周,10月17日,李鸿章进京复命。可能是忙于与日本签订《通商行船条约》之事,朝廷并没有理会他。直到21日,李鸿章才获准请安召对。
想必是很想把这段日子来的见闻与想法倾吐而出,他强调了各国的强盛与中国的衰弱,认为亟需改革,却只换来光绪帝一句“与恭亲王商办”的敷衍之语。
受挫的李鸿章趁机请退,未获允许。而在翁同龢同一天的日记中,他只记录了李递交国书、宝星,并无特别的对话,可见翁同龢这样的大员对李鸿章口中的改革不以为然。三天后,李鸿章奉上愉,命在总理衙门行走。同一天,却还有另一道意想不到的明发上谕:
本月十五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禁地游览,殊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寻议革职,得旨,加恩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
原来10月21日,在李鸿章召对的同一天,他顺道逛了下圆明园。不想,此时圆明园正在大修,由废园变为禁地。但仅仅因为这样,就明发处罚李鸿章,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一向好强的他在别人来访时,也不禁流露出“悲哀和心酸”的神色。大学士不管部,而去当一名全职的总理衙门大臣,己经感到委屈,又在同一日受到罚俸的“加恩”惩罚,实在是始料不及。
借用赫德的话,朝廷是在提醒李鸿章,他看似一路风光地归来,不应有太大的期待,而是“同别人一样应该‘原地踏步"和‘听从命令’!”换句话说,这给大家传达的政治信号是:李鸿章并不受重用。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这里面水有点深,我先啰嗦一下,讲讲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之后帝王都对其进行扩建,经过150多年的修建,圆明园成为了清朝皇帝的“夏宫”,被称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这群盗贼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最后还放火焚烧,这个皇家园林被毁得满目疮痍,事后据清廷统计,圆明园仅有二十多座建筑幸存。
同治时期,清廷打算重修圆明园,但是经费不够,最后作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又圆明园进行了劫掠,一些土匪也加入了这次劫掠中,圆明园被彻底毁灭。
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彻底被毁,但毕竟曾是皇家园林,清廷在之后还是将其封禁,这个废墟依然显得是那么的庄重。
李鸿章与圆明园挂上勾,是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
1895年甲午战败,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经过多次谈判,最后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泱泱大国居然屈身于东瀛岛国,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李鸿章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也想着一雪耻辱,所以心里比较倾向于维新派。
甲午战败,总有人背锅的,这口锅最终落到了李鸿章身上,朝廷上下和百姓不可能骂皇上和慈禧太后吧,只能骂全权大臣李鸿章,朝廷为了平息民愤,只好解除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李鸿章对此心里是不平衡的。
《马关条约》
1896年闲赋在家的李鸿章接到上命,让他出使沙俄,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李鸿章到达俄国后,受到了俄国的盛情招待,在场的一些西方国家纷纷邀请李鸿章去访问,李鸿章向慈禧太后请了上命之后,一路向西,开始了自己的访问之旅。
李鸿章在欧洲访问了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之后又横跨大西洋,访问美国,最后从美国启程回国,李鸿章乘坐的轮船不直达我国,需要在日本横滨转船,自从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便发誓不再踏上日本的国土,他不愿上岸,之后准备用小船摆渡过去,李鸿章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船,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搭上木板,就这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木板上慢慢地挪到另一艘轮船上。
李鸿章和俾斯麦
李鸿章遍访欧洲各国,更加倾向于变法改革,他与维新人士之间有来往,朝廷召他复命,李鸿章对于自己在西方的所见所闻都向朝廷倾吐出来,然后又讲述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家亟需改革,要求学习西方法制,这样国家才能强大。
但是光绪帝好像对其不太感冒,让他去和恭亲王商讨,朝廷授他一个没有实权的职务,任其为总理衙门上行走,李鸿章对此愤愤不平,他拖了八天才去上任。
就在他上任这一天,有人检举他,称其私自游览圆明园,圆明园虽然是一片废墟,但是皇威还在,光绪帝下旨严责李鸿章:“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殊与体制不合,著交部议处。”吏部给出的结果是将其革职,光绪帝将其改为“罚奉一年,不准抵销。”李鸿章心里苦啊。
李鸿章一家
对于这件事,从上谕上看就是一件寻常的事,但是结合起来看,李鸿章这件事有可能牵连到帝党、维新派、清流派、保守派,李鸿章本人比较高傲,不排除有私人恩怨在其中,还有他拖延八天不去上任,肯定朝中早就有人看不惯他了。
我在其他文章中看到李鸿章为何游圆明园的原因是李莲英叫他去的,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人,说明叫李鸿章去游圆明园是慈禧太后的上谕。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鸿章这件事又牵扯到了后党,反正水很深。
晚清官场的水深啊!连李鸿章这个官场老手都要被淹。
李鸿章就是去逛了一下圆明园,为什么皇帝就下旨处罚他?
有些人故作深沉,说里面的水很深。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权力斗争而已。具体怎么回事儿,回答的人挺多了,我也就不废话,谈谈我对这件事儿的看法。
(1)逛圆明园是怎么回事儿?别忘了“寇连材被杀”一案:李鸿章复出心态太急躁,出访前与慈禧围猎“反李鸿章人士”,出访后自然被“反李鸿章人士”报复,有因才有果
对于这件事儿,《清稗类钞》的说法是:李莲英让李鸿章去看看圆明园哪些地方该马上重修,让他帮慈禧太后找钱,现在国库没钱。
影视剧中的寇连材
官方就是说了一下私下进“皇家禁地”,光绪把“革职”惩罚改为“罚俸一年”。
这里面自然有“帝后之争”。光绪看不上李鸿章是有原因的,李鸿章敢于目无皇帝也是有后台的。
1896年,李鸿章出访沙俄离开中国的路上接到亲信的电报,说北京菜市口斩杀了太监寇连材。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的亲家杨崇伊(这家伙也是戊戌政变期间慈禧和荣禄间的中间人,也是废光绪的牵头人之一)趁机参劾反李鸿章人士,将文廷式彻底罢官。同时,当时的许多反李官员都秘传,李鸿章出访前交给慈禧一份“黑名单”。结果刚出去,“黑名单”上名列前茅的文廷式就被“永不叙用”了。
您觉得,“反李鸿章官员”会善罢甘休吗?详见2018年12月3日的“晚清太监寇连材因干政被慈禧太后处死,梁启超为何称他为“烈士”?”这一问答,或12月5日的头条文章“太监寇连材之死:小人物背后的慈禧与光绪、梁启超”长文。
(2)李鸿章逛圆明园被罚,主要是慈禧借此机会重新启用的事儿,被李鸿章的高调儿给弄得众所周知。一直对李鸿章不感冒的光绪对其进行了一次敲打。
作为“甲午战争”的一线总指挥,清廷只是让其去职已属恩典。但在外访期间,除了个人高调门宣布“柳暗花明又一村”即将复出(李鸿章为答谢英国的招待,命人代言的答谢词中专门加入的诗句)外,最主要的外交任务:关税平等并无进展。
这也是光绪懒得见他的原因之一。“甲午战争”期间,对李鸿章的各种批评虽然有些绝对,甚至谣言,但李鸿章外甥通倭、属下通倭以及倒卖军火;李鸿章贻误战机;战争中对北洋海陆军发出与光绪相反的命令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么大的失败,有良心的人都会气愤。所以,刚刚过去一年,李鸿章就想被“重新启用”把慈禧的作用看得也太重要了。因此,有此一打纯属咎由自取。
此事之后,慈禧又在1898年5月帮他找了个巡视黄河的差事儿。之后任命其代理两广总督,如此,李鸿章彻底复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