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包大人表示:不好意思,我没做过开封府尹,我做的是权知开封府。

在许多文学演绎作品里,包拯的身份都是开封府尹,但历史上的包拯,并没做过这个职位。

事实上,当年的包拯做过很多不同的职位,而比较重要的几个就是权知开封府、枢密副使与三司使、御史中丞这几个,但无论哪一个,都无法与“丞相”这个位置相比。

包拯是进士出身,他在入仕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是在地方上担任职务,并不在东京,直到庆历三年才被调入京,最初担任的是殿中丞,并不算个显赫的职位。

此后多年,包拯又几经历练辗转,直到嘉佑元年年底,时年58岁的包拯成为权知开封府,而这也成为了后世很多人将其身份描绘成“开封府尹”的来源。

所谓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执掌者,而开封府是当年北宋京都所在,不过从五代时期开始,这个职位就已经成为一种虚衔,并不会轻易授人。

五代时期到北宋前期,开封府尹实际上都是授予储君的职位,开封府尹加亲王爵位,是当时太子的标准配置,因此不会有外人去担任这个职缺,这也是古代的一种特色。

就像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做过中书令之后,后来的中书省就不再有人担任中书令,而由中书侍郎等人实际掌握中书省,开封府尹闹这么一出,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宋朝时期,开封府是实际掌管者已经不是开封府尹,而是从三品的权知开封府,而开封府尹的职位虽然不再肯定授予储君,那也是宗族、勋贵担任,并且不掌握实权。

除了权知开封府之外,包拯还担任过不少其他的职位,比较重要的还有御史中丞、三司使与枢密副使等等,而这些职位,大多非同小可。

宋朝相权被多番分割,除了原本的宰相外,又设了分夺其朝权的参知政事、分夺其兵权的枢密院使,还有分夺其财权的三司使,而宰相之下,也设立了与其等位的同平章事等职位。

包拯所担任的权知开封府,无论地位还是实际权责都无法与丞相相比,但是他所担任的三司使职位,却非比寻常,是朝廷中一等一的要紧职位。

北宋前期的三司使执掌天下经济大权,因此被称作“计相”,不过三司使本身并没有品阶,而是一种差遣职务,其实际权力非常大,但并没有阶品的说法。

另外,包拯还担任过枢密院副使,枢密院所执掌的乃是兵权,虽然包拯所担任的听起来只是个副使,但其品阶却也是从一品,并不逊于丞相。

历史上的包拯做过很多不同的要职,却没做过开封府尹,而他做的代理开封府尹,根本无法与丞相相比,两者不管是品阶还是实际权责都差很多。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看了很多回答有点不同意见。开封府尹包拯没当过,不过当过权知开封府,这个是开封府的实际当家的,相当于常务副市长。开封府尹一般都是都是由太子担任,不过只是挂个名而已。权知开封府也相当于从三品了。

另外包拯还是龙图阁直学士,比大学士低一个级别,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包拯最后做过枢密院副使,这个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至于王丞相,在北宋没有这个职位,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的争端问题,北宋根本没有就没有丞相,至于后来的宰相那都是丞相的分散体。在京参与国家决策的三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

所以包拯和王丞相没办法比,因为没有王丞相,如果是宰相其实是差不多的,宰相也并不是都是一品官,况且宰相只是一个称呼,也并没有这个管职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如果真的是“开封府尹”,那是比“丞相”要大的官。在北宋只有储君才能担任开封府尹,“京王尹京”就是储君的标志。但包的拯不是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

宋代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包拯的权知开封府是个差遣,本身没有工资。此时他的官是正六品的尚书省右司朗中,他按这个级别领工资。此时他的职是龙图阅直学士,不是传说中的龙图阅大学士,这两者之间还差了好几级。职的作用有点类似于皇帝给了他一个大V的标签,认可他是“文学高选之士”了,以后选拔任用的时候优先会考虑他了。

至于王丞相是个虚构的人物,北宋并无丞相头衔。这个时候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为了消弱宰相权利,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两个衙门合称两府,共同行使宰相的权利。互相之间互不统属,不相上下。

在文学作品中,包青天的王丞相叫王延龄 ,但这是个虚构的人物,据《宋史》记载,包拯同时期的确有王姓宰执,名为王旦。公元1006年,王旦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了,次年又加集贤殿大学士,排名又提前了。如果以工部尚书论为从二品,以平章论为从一品,无论哪一个都比包拯的正六品右司郎中大太多了。

从包拯权知开封府后,他又历任了以下职务: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官),尚书右司郎中(官),知江宁府(差,后权知开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谏议大夫(官),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差),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差)。

嘉佑四年(1059年):枢密直学士(职),权三司使(差)。

嘉佑六年(1061年):给事中(官),礼部郎中(官,后礼部侍郎,辞不受),三司使(差),枢密副使(差)。

嘉佑七年(1062年):礼部尚书(官,五月卒赠)。

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官制中只有官才有品级,职是地位,差是事权,二者都是没有品级,这点是很清楚的。枢密副使在北宋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和三司使一样都是差,是没有品级的,直到元丰八年改制后才定为正二品。 六部侍郎,在元丰八年改制以前品级一直是正四品下,且包拯推辞不受。 由此可见,包拯生前最高官不过是正五品上给事中和右谏议大夫,死后才追赠为正三品礼部尚书。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和王丞相之间的级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明确地说,开封府尹的级别要比丞相高,可是包拯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只担任过权知开封府的职务,宋朝也没有丞相,只有宰相,仁宗朝23位宰相中,只有三位姓王,而且他们去世时包拯还只是一个小知县。

包拯没有做过开封府尹

开封府,即是北宋京师东京的首府衙门。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长官。

开封府负责京师的民政、司法、捕盗、赋役、户口等政务,权力极大。因为地位重要,所以朝廷不得不选派信得过的人来负责。

通常来说,开封府尹的位子,都是由储君在来当的。宋太祖赵匡胤时,开封府尹是赵光义。赵光义做了皇帝,弟弟赵廷美来当开封府尹。后来,赵光义害死赵廷美,又让儿子赵恒来当,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如果是储君担任开封府尹,那么这个职位就是正一品的级别,地位之高,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与之相比较。但是,自真宗之后,开封府尹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直到宋徽宗年间才任命户部尚书时彦为开封府尹,但时彦坐这个位子,级别就只有二品了。

没有开封府尹,那么开封府的最高长官就是权知开封府了,包拯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虽然名义上是二把手,但一把手位置空缺,所以包拯就是实际上的开封府最高长官了。中央派遣的官员谓之“权”,也是常设官职。全称应该念作“权—知—开封府—事”,直译为“中央任命的管理开封府事务的官员”。

开封府权力虽然很大,但权知开封府只是正四品的官员。包拯的前任名叫王珪,后来做到了宰相;继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想必很多人上学时都背诵过他的《醉翁亭记》,后来也做到了参知政事。

宋朝没有丞相

东汉之前,都是有丞相的,有一人担任的,也有两人、三人担任的,但无论几人,都是皇帝的左右手,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权力非常大。东汉之后,便不再设丞相一职了,虽然期间也偶有设立,比如曹操曾自任丞相、诸葛亮也是蜀国的丞相,但那时间都很短。

之所以历朝历代都不设丞相,是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所以隋朝建立之后,实行了一种新的官僚制度,称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地位类似于丞相,通俗来说就叫“宰相”。后来随着权力制度的,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都算宰相了,反而三省长官如果不加这几个字,反而不算宰相。

到了宋朝,三省虽然还存在,但形同虚设,已经被架空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二府三司”的手中,所以又称“二府三司制”。二府即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工作。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宋朝的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仁宗在位42年,期间出了23位宰相。包拯1043年到中央任职,1052年为龙图阁直学士,1056年为权知开封府,1060年因弹劾三司使张方平,以及继任者宋祁,反被欧阳修弹劾,不得已避祸在家。所以包拯权知开封府不过三年多的时间而已。

在此期间,有两人曾先后担任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前面这位叫做刘沆,1054年任宰相,后一位叫做韩琦,1058年任宰相,直到仁宗去世。显然,这两位显然都不是小说演义中的王丞相。

这两个官职哪个大?

包拯权知开封府的前三年,已被授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为从三品级别,高于权知开封府的正四品。

宋朝没有丞相,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同平章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职务,更多的是像一个权力象征,一般作为附加的官职,比如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因为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都有资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其官品视其所带本官官阶而定,但最低也是正三品起步。

但是,不管是几品官,一旦成为宰相,便执掌文武大权,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论什么官职都无法与之相比。

综上,权知开封府和宰相比,在品级上最少差一级,但包拯任权知开封府时只差半级。最大的话,差三级。但在权力上,宰相的权力要比权知开封府大太多了。如果是开封府尹,那么一般由储君担任,地位自然比宰相高得多。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北宋的开封府尹是亲王皇子才能当的,包拯是当不了开封府尹的。

“唐京兆府本为雍州,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太宗为秦王、中宗为英王、睿宗为相王时,并居其任,多以长史理人。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或以亲王居ト而遥领焉……凡前代帝王所都,皆曰尹

到了宋代,略有变化,“宋朝牧、尹不常置,太宗、真宗皆尝尹京,后亲王无继者。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

亲王与皇子当开封府尹,但根本不管具体的事,所以开封府的一把手有三个称谓”判开封府事,权知开封府、权发遣开封府“。

北宋“判开封府事”,历史上只有四人,分别是昝居润、吴廷祚、沈伦和太宗朝太子赵恒(后来的宋真宗)。也是因为皇帝做这这个”官职“,判开封府事也就不再使用。

至于权知开封府权发遣开封府,这二官职是一样的,只是干开封市市长人的身份与地位不一样。

简单来说北宋“和平”建国,为稳定政局,旧朝官员基本留任,具体政务另行差遣官员负责,如果差遣官级别和所任职位级别相等便称为“知某某”,低一个级别则称为“权知某某”,低两个级别以上则称为“权发遣某某”,后人称之为寄禄官和差遣分离制度。

而包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事,迁升右司郎中。第二年(1057)三月才赴任,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卸任,包拯实际任职开封府一年零三个月。

至于说开封府市长与丞相相差多少级,这个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因为宋朝的官职系统就是一团乱麻,堪称中国古代历”三大天坑“之一。

用宋朝人的话,权知开封府就是宰相的后备人员之一,宰相人员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与御史中丞中选入。

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入头。”

开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级别?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历史上,两者的官阶差距非常大。

题主应该是根据文学作品问包拯和王丞相的差距。包拯,在历史上有其人的,他做官清正廉明,但是在文学作品如《杨家将》《呼家将》《包青天》里的王延龄王丞相,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寿星,从宋太祖开始经历了太宗、真宗和仁宗,可以说是四朝元老。

也就是说,从960年,赵匡胤登基,到1056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期间整整96年,此时王丞相已经100多岁了,历史上没有这个人,这人是虚构的。

有人认为,他的原型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此人官声不错,宋史给予他的评价是“伟哉宰相”,但是在真宗时期他就去世了,不可能和包拯处于同一个时代。

在仁宗时期有一位叫王曾的宰相和包拯有过交集。王曾的评价也非常好,被称为贤相,文学作品里王延龄的原型应该是王旦和王曾的结合体。

下面就以包拯和王曾为例分析二人的差距:

包拯在开封府的职务“权知开封府事”,”是代理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包拯的差遣,当时他的官职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右司郎中

宋代的官制非常复杂,主要有官、职、差遣三部分组成。简单的解释是,

官,表示地位的高低和工资的多少,不负责具体工作,只拿钱不干事,如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正官,如尚书左、右仆射、丞,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

职,和现在的职称类似,属于一种荣誉,如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三馆秘阁官等等。

差遣,临时委派的实际事权的官吏职务,如果你看到宋朝人的官职前面带有如知、勾当、管勾、权、直、提举、提点、提辖、签书等字眼,这就是该人的实际职务了。

明白了官、职、差遣,我们就知道了包拯在朝廷的地位了,他的官是兵部右司郎中,职是龙图阁直学士,差遣是权知开封府事。

右司郎中,是正六品官,官不大;

龙图阁直学士,荣誉职务,品位比较高,属于从三品;

权知开封府事,有资格担任的是从四品的待制或者正六品的少卿;包拯的资格担任这个职务绰绰有余。

顺便说下,包拯从来没有当过开封府尹,这一因为开封府特殊的地位决定的。

开封府号称“南府”,因为它位于皇宫的南面而得名。

开封府的主官有开封府牧、尹、少尹,这三个官职偶尔设置,有资格担任开封府尹的一般是储君(太子),如宋太宗、宋真宗都担任过此职。

开封府牧,属于临时差遣,宋徽宗时曾经设置过,宋钦宗做过开封牧。

权知开封府事,因为府尹不常设置,从崇宁三年五月,权知开封府事成为开封府的实际长官

宋朝人的著作中,如果见到“知开封府”,其实都是“权知开封府事”的简称。

下面哪包拯在开封府时的官职和王曾的比一比差距有多大,王曾的官职是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在宋初,六部的侍郎、尚书以上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只要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都是宰相。怎么区别他们地位的高低呢?

如果他的荣誉职务是“昭文馆大学士”,就是首相,简称昭文相;

荣誉职务是“监修国史”,则是亚相,简称史馆相;

荣誉职务带“集贤殿学士”,就是末相,简称集贤相;

王曾就是集贤相。

包拯与王曾的差距,从文官的升迁路径上看,官阶差了15级,为了更鲜明直观,大家看下图,这是主要北宋前期文臣京朝官迁转官阶表,包拯的右司郎中在第23级,王曾的右仆射在第8级,两者差了整整15个台阶。

在包拯去世的时候,仁宗赠包拯礼部尚书,官阶为15级,依然和王曾差了8级。

虽然包拯和王曾在官阶上差距较大,但是在荣誉职务上并不明显,龙图阁直学士,荣誉职务,品位比较高,属于从三品。

宋代的官职非常复杂,前期和中后期差别更大,本文资料主要依据《宋代官制辞典》,采用的是前期,即元丰改制前的官制,肯定有疏漏,欢迎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