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某著名公知此前抛出无稽言论,说象棋绝对不可能是中国发明的,理由是中国古代没有大象。

实际上,以前的中国南北方有很多的大象,福建地区直到南宋晚期,还有大量象群。

整体上来说,大象需要温暖湿润,食物充足的地方生存,未必一定是热带地区,国内的大象如今仅残存在云南边缘,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其他地方大象消失,而非迁走了。

在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之中,有许多关于大象的传说,这些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因为从目前新时期时代的考古遗迹来看,那时的黄河流域生存着大量的大象。

目前已发现亚洲象分布最北的记录,是河北阳原县,当地出土了众多亚洲象的遗骨与象牙,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的中国,从南到北都有大象的分布,一点都不稀奇。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对于自然的影响力还很薄弱,当时黄河流域的温度也要比现在温暖不少,华北到处都分布着亚热带丛林,众多的森林与湖泊沼泽,很利于大象生存。

殷商时期,黄河流域到处都是大象,河南殷墟不仅出土了象牙与象骨,还有众多关于商朝人养象、驯象、猎象的记载,商朝出兵东夷时,更是出动过象兵,商朝的象牙工艺也很发达。

说起北方的大象,可能很多人就会直接想到河南的简称“豫”,这里是上古时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分布区,也是北方大象的密集生活区。

豫字意为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商朝的墓葬之中,出土象牙制品与各种殉葬的大象遗骨,早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只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于自然的开发能力迅速提升的同时,栖息地与食物骤减的象群开始向南方人烟稀少的地方撤退,北方的大象,逐渐因为无法生存而消失了。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开始突然变冷,而此时北方大象基本已消失,最北的大象分布地已南退到了淮河流域,山东与河南,野生象群已极其罕见。

从先秦晚期,直到五代时期,秦岭淮河一线算是大象生活的北界,偶尔越过此线往北的大象也要季节性迁徙,难以越冬,而四川盆地的大象,一直存在到了唐朝晚期。

比起黄河流域,那时的长江流域人烟稀少森林众多,而且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因此象群非常众多,曹冲称象故事里的大象,就来自于当时的东吴。

浙江衢州县志记载,吴越宝正六年,当地有野象群出没毁坏农田,因此当地民众围猎大象,而当时闽越国对外的主要商品与贡品之一,就是本地出产的象牙。

大约11世纪中期,我国开始进入一个小冰期,北宋政和元年,整个太湖都被冻住,加上当时南方人口骤增,长江流域的野生大象也逐渐走向消失,继续向南撤退。

元明清时期,北方早就没了大象,长江流域也罕见记载,而福建与岭南等地,却经常出现野象泛滥成灾的记录,人们为了保护财产与生命,时常组织大规模围猎。

清朝时期,广东与广西仍旧有许多的大象,直到晚清道光年间,广东西部与广西大部的野象才彻底失去踪迹,至此,野生大象在国内仅仅残存于云南的零星地区。

大象在我国历史上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众多,但如今却仅残喘于云南一隅,并不可能完全是气候原因影响,更多的还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导致了其他地方大象的消失。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大象,并不是向南方迁移了,而是在本地消失了,云南等地的大象原本就在那里,并非从外地迁徙而来,它们是唯一的幸存种群。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我们先看看有关河南的报道,1959年商丘境内永城县酇城公社马六村出土了五块纳马象牙化石,1976、1977年在夏邑李集两次出土了三块犀牛牙化石,2019年3月30日,永城市出土一根3米长完整象牙化石。不仅仅如此,我们在滦河流域爪村遗址发现了距今4.2万年3.96米长的纳马象牙化石,印度、日本等地也相继发现了纳马象化石。

这些纳马象化石大多出土距今20多万年前第四纪晚更新世,是不是说河南地区此时是热带雨林气候,群象遍地走,后来由于气候发生变化,这些大象从河南迁移到南方,走到今天的云南边锤?其实不太可能。

与今天的亚洲象或非洲象相比,纳马象身材较高大,额骨平宽,头骨比较大,象牙较直向上方内部弯曲,其长度多达3~4米长,臼齿是高齿冠,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

大约在3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一系列的东西走向山脉,晚更新世时高原达到了4500~5000米,高原的隆起形成真正的东亚季风气候,出现了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生活在20多万年前的纳马象,在第四纪冰期的间冰期与冰期变化之中走向了灭绝,没有留下直系后裔,并不是今天亚洲象和非洲象的祖先。而在这段期间却诞生了我们人类。

从纳马象的分布来看,在我们亚洲从低纬度到高纬度都有此物种的分布,这也说明了纳马象不是从河南因气候变化迁移到南方,与我们今天的亚洲象不是一个祖先。

纳马象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水草繁茂的环境里,与现在的气候环境相差较大。20万前黄河流域比现在要湿润,有些类似亚热带季风气候,从纳玛象的臼齿来看,食物多以灌木和乔木树枝为主,还不是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只能说20多万年前的河南气候比现在要湿润的多,之后才慢慢变得干旱起来。所以说环境发生的变化 ,纳玛象物种才灭绝。

在我们家乡滦河流域爪村挖掘出的纳玛象牙化石,还有人类活动用于狩猎的骨针、骨锥等,有人提出纳玛象灭绝是因为人类的狩猎,笔者不敢认同,狩猎毕竟会有“漏网之鱼”,还有猛犸象也是距今都是几万年前突然灭绝的,实在是难以解释。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河南省的简称,的确是“豫”,这是一个象形字,河南地处黄河以南,远古时代有不少野象,然后有了“人牵象”的说法,也是“豫”字的根源。不过,这与“豫,象之大者”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人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古代的河南省为豫州地界,所以才简称豫。

河南有没有大象这件事,的确是因为云南15头亚洲野象一路向北迁徙再次被关注,有网友调侃它们这40多天走了400多公里路,可能只是想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也就是河南,目前已经逼近昆明城区,为了避免发生大象伤人事件,也为了大象们能够早日回到西双版纳或普洱恢复正常生活,目前云南已经使用直升机和渣土车来追踪堵截野象群,只不过目前收效甚微,有可能在必要的时候直接进行拦截。

河南在什么时间生活过大象?河南当然有大象生活过,这不是猜想,也不是玩笑,至少在4000万年以前,别说河南,只要不是大洋洲和南极洲,其他洲的很多地方都有大象,只不过如今大家看到的大象,一般都是非洲象或者亚洲象,而且野生亚洲象的数量还极少,我国境内也不过300头左右。

在此之前,我通过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发现过亚洲象遗骨,来证明河南省确有大象生活过,不少人觉得这个论证不严谨,很可能是哪里进贡的也说不定。不过,除了亚洲象遗骨被发掘以外,同地点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野象的文字记录,而且,亚洲象的化石并不罕见,早年救灾淮河以南和中国秦岭的地层中发现过不少。

简单点说,河南不仅有大象生活过,而且还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有亚洲象生存。并且,亚洲象的分布范围至少北起北纬40°06的河北,南达北纬19°的雷州半岛南端,而东西方向则分别是上海马桥附近和云南高原盈江县西部左右,这一点可以通过各个地方的文献资料,以及已经出土的亚洲象化石发掘地来证实。

准确来说,大象向南迁移,不等于南边没有大象,很多年前河南的气候的确与如今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点可以说每个地方的气候都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生变化。当年大象的分布范围太广,它们可以分布在热带雨林,也可以生活在山林里面,主要以竹笋、野芭蕉和棕叶芦这些为食物,由于它们的食物吸收度不高,所以成年大象每天都需要吃30岛60千颗的食物,才能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

如今野生亚洲象群为何一路向北迁徙,有没有可能预兆什么?截至目前,野生亚洲象群的迁徙之路,已经给农民造成几百万的经济损失,大量的农田被破坏不说,有人家里的门都被它们给撞坏了,好在大家对它们也比较包容。其实,这群大象早在几个月前就有迁徙的苗头,只不过当时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导致错失了阻止这场迁徙行动的最佳时机,至于它们为什么会一路向北,专家们暂时也还无法确定。

如果说动物迁徙一定预兆了什么,那么,很可能是它们原本的栖息地无法满足食物需求,而且,前面这些年周围也经常发生大象破坏农作物的情况。虽然如今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但不等于大象需要的食物也是同步增长,如今亚洲象群也在缓慢恢复种群数量,所以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了食物不够的情况,于是才有了这场至今没有返回的迁徙之路。

而对于云南人骑大象上学的说法,就像东北人骑老虎一样,完全是不知情者的奇思妙想,都不是真的,因为它们都不是好惹的!亚洲象,也有其他名字,比如印度象,要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就是亚洲象了,它们的牙齿都可以长到一米多长,之所以现在被重点保护起来,也是因为过去猎杀比较严重,再加上栖息地被破坏和环境变化,所以它们这个种群剩下的数量就不多了。

虽然,过去亚洲象的分布范围很广,像福建和广西这些地方都有生活过,但随着它们的栖息地不断从北向南迁移,因而近些年来,野生亚洲象一直生活在云南境内,也就是说,云南应该是野生亚洲象分布时间最长的地方,至少有7000多年了,但一般云南人还真的不敢骑大象,更别说还在上学的孩子了!

成年亚洲象的身高一般在2.1到3.6米的样子,体重可以达到3到5吨,整个身体长度也有五六米。要知道亚洲象可不是看上去那么可爱而已,具备较强的攻击力,往年也有发生过大象伤人事件,这也是为什么云南保护区周围位置比较特殊的民房,为什么都会用专门护栏包围起来,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人像冲突的发生。

而且,前面也说到了,亚洲象比较多的时期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云南野生亚洲象的数量也不过几百头,而且这还是在全力保护之后的数量,怎么可能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分到一头大象去上学呢,更何况亚洲象被保护起来已经有很多年了,且不说靠近它们会不会受到伤害,骑野生大象可是不被允许的。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大象是目前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我们中国也有野生大象分布,就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及附近几个保护区之中。

图注:生活在东南亚的野生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今天只有云南还残存有少量的野生亚洲象,但是在历史上,中国却是大象的主要分布区。根据考古证明,在历史时期,野生亚洲象的生存范围曾经北至北京一线,当然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省。

图注:亚洲象的历史分布(浅红色),图片来自网络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象的记载,人类驯化大象,并且用于战争。考古中还出土了商代的象簪、象珥、象环、象觚等象牙制品。到了西周时期,许多大型的青铜器上也有大象的影子。

图注:安阳殷墟的象牙杯,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图片来自网络

春秋后期,也就是公元前1000至公元前850年,中原遭遇了西周寒冷期,这个寒冷期的时间长达200年。气温的下降,环境的改变,导致了野象群向南迁移至淮河中下游地区,所以到了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经很少有野象出现了。

图注:寒冷期的到来导致了环境巨大的变化,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都知道,大象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曾经生活在河南甚至是更北的地区,也证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研究显示,在距今8000年前至2500年前,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也比今天要高5℃以上,整个华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生长着繁茂的植被,湖泊沼泽遍布,是大象喜欢的生存环境。

图注:很难想象,河南曾经属于亚热带气候,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看河南的简称“豫”,正是一个人牵着一个头大象,代表了当时在河南有大量的野象分布。

图注:“豫”字的演变,图片来自网络

野象从河南消失,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变化,而当时人类的影响远不如今天。后来尽管又出现了温暖期,黄河下游重新回到亚热带的气候,但是由于人类持续的影响,对于野象的猎杀,对于环境的改造,导致了野象种群已经无法再回到河南了。另外说一句,尽管今天气候在变暖,但是从整体趋势上,我们依然处于明清寒冷期结束之后不久。

答案:野生亚洲象的确曾经生存在河南,后来向南的迁移。大象的离开主要是由于寒冷期的到来,至少在距今2500百年之前,当时的河南属于亚热带气候,大群野象漫步于森林与湖泊之间。

图注:河南曾经属于也热带气候,养育了大群的野生亚洲象,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徐六符,《我国古代大象的踪迹》,《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4 期

文焕然,《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两码事给弄混了。

河南没有大象。

河南被写成简称豫,是周王朝和商朝的时候,河南这个地方是给皇室饲养大象的地方。

这就如同河南省三门峡一带,有个小诸侯国号称虢国一样,是为皇家养虎的人群居住的地方,而当时的老虎是关在,在河南省荥阳县汜水关的。所以汜水关又称为虎牢关。

豫字,予与象的合并字,其中予就是给予的予字,也就是饲养的意思。

可见,豫,是饲养大象的意思。不是有的人讲的,人牵着象的意思。

实际上商朝和周朝的时候,还有为皇室养龙的人群。现在考古发现辽宁省红山文化层就是养龙的地方。只不过古书籍上记载的是券龙氏,或圈龙氏,就是圈养龙的人群。所以红山文化层出土的是龙的胚胎。只不过被学者说成是玉猪龙了。

豫州是大禹定的九州之一。

大禹治水用夔龙,可见养龙的人群,和养象的人群,以及养虎的人群,很早就有了。最少在大禹之前就有了。

商朝用的占卜龟甲,所使用的乌龟也是人饲养的。所以战国时期还有饲养乌龟的人群呢。当时认为的是乌龟活万年,这就是民谣中的千年王八,万年龟。活万年的乌龟就通灵了,所以用它占卜很灵用的。后来乌龟少了就用牛肩胛骨替代了。

周朝的时候就乌龟就更少了。所以周公就用蓍草占卜了。蓍草也是可以活万年的。当然这个活万年都是传说了。

任何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能用自己想象去解释及说明。

比方说商朝的商字。也就是商朝的商人。不是经营买卖的商人。

而是中国农民把土壤,适用于种植的时候的土壤湿润,成为墒情好。从而地面老湿润的地方就叫做墒地。

而商朝的商人,就是居住在地面老湿润的地方的人群的称呼。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商丘。

商丘是当时炎帝时期,召集全部的中塬人的各部落酋长,去现在安徽省亳州,供奉祖先牌位的时候,所集会集结和沐浴做准备的地方。而商人就是长期居住在商丘这个地方的人群,并且负责保管和养护供奉时候的各种仪仗仪器。

所以商人可以替代夏朝人执政。

而周朝的周人,是商丘周边居住的人群,他是保护商丘安全的一个军事部队。因为居住在商丘的周围,而称为周人。

所以周人可以替代商人执政。

只不过这是炎帝时期居住的状态。炎帝以后的历史变迁。人群部落有各自迁徙就又有各有各的地方居住了。

所以商人由商丘迁至郑州,在迁至偃师,在历经多次拆迁,最终到了安阳殷墟。所以史书上记载商人7迁。

而周人则迁到了现在的陕西靠北一带,现在称作周塬的地方。

秦始皇的秦国或者是秦人。实际上是贺兰山甚至天山一带的人群。因为周朝的时候为周王室养马,被准许居住在陕西一带。最终被册封为秦国的,属于周王氏的家奴,也是各诸侯中最贴近王室的人员。

所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国互相争夺地盘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就惧怕秦国了。并且形成了连横连纵的局面。然而最终还是被秦国统一了六国。可见秦国有执政的权利,是其他6国共识的。不然就不连横连纵了。

草莽平民可以当皇帝,是由汉刘邦开始的。但是汉刘邦实际上也是一个亭长。懒好沾点官气儿的。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老百姓当上皇帝的人只有朱元璋一个人。但是朱元璋是反对蒙元帝国,才当上皇帝的。没有这个民族统一的话,也是当不上皇帝的。也就是蒙古人欺压汉人,欺压的太厉害了。所以在月饼里面藏个纸条子,8月15杀鞑子,就共同的把元朝给推翻了。

其他中国的历朝历代的帝王,都是沾点官气或者是一个部落的酋长,才当上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大象为什么会从河南迁移到南方,是不是代表几万年前河南也是热带气候?

远古时期河南气候温暖湿润,有大象很正常。不过后来经历几次小冰河时期,各种热带动植物灭绝或被迫而迁,大象就是其中之一。在河南的南阳地区,曾大量出土恐龙蛋化石,这说明河南曾经是热带气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