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酱瓜儿、豆瓣儿、咸件儿、盐花儿、韭芽儿。

儿化韵是北方方言的一大特色,南方方言几乎没有,可杭州话里的儿化韵却格外得多。

杭州话里的北方特色,源起于靖难之变后大批北方移民南迁,在诸多领域影响了江浙一带的文化,历经数百年,属于吴语方言区的杭州话里,依旧保留着大量中原方言的元素。

众所周知,江苏的南京有个外号叫做“徽京”,毕竟南京与安徽之间的渊源实在是非常深刻,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浙江杭州也有个外号,叫做“豫杭”。

所谓“豫”,说的就是河南,但表面看起来有点奇怪,杭州跟河南相差甚远,在杭州的外来人口当中,河南人也不算太多,为何有这样的外号呢。

其实,这确实与当年北方大规模移民南迁有关,历史上作为江南重镇的杭州,承载了大量从中原而来的文化,使得杭州不少方面,都与周围其他吴语地区产生了区别。

宋室南渡,中原影响杭州

在两宋之前,我国的经济等各方面中心都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南方地区长期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直到魏晋时期,事情出现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北方夷狄侵扰中原,大批北方士族显贵还有百姓纷纷迁居江南,使得南方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这种态势愈发明显。

隋朝时期,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南方终点,成为了很多北方移民的首选之地,而到了北宋时,内河漕运极其繁荣,杭州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更加密切。

靖康之年,女真铁骑攻破东京,宋高宗带着大批朝臣等狼狈南逃,几经周折定居在了杭州,而随着他一起来的,还有大批来自河南一带的移民。

这一时期的移民数量规模空前,杭州很快成为了一座被新移民所充斥的城市,“直把杭州作汴州”其实在某些角度来说,并非是一句虚言。

远道而来的大量北方移民,他们在南方以杭州为中心,重新构造宋朝,而北方移民带来的中原方言,也在吴语中心之地的杭州,成为了一种主流方言。

杭州话,并不完全像河南话

虽说当年的宋朝南渡,对杭州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原方言也在杭州大行其道,但这种影响变化其实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南宋晚期,蒙古铁骑不断南下,杭州城被毁之后人丁外流,而元朝晚期,杭州再次因为战火受到破坏,接连不断的烽烟,都让杭州本来的人口剧减。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填补杭州人口,将绍兴、宁波与苏州等地的百姓迁至当地,而这些地方的居民当年并没受到太多北方移民影响,大多都操着正宗的吴语方言。

如今的杭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的杭州小片方言,河南话则属于官话之中的中原官话,虽说杭州方言相较于其他吴语方言,保留了很多中原方言声调,但说出来差别明显。

其实,杭州一带只有老城区的方言,比较类似于河南一带的中原官话口音,比方说“儿”尾音调在杭州话里很多,这是其他吴语方言所没有的,杭州话的人称代词也更像是普通话。

整体来说,杭州话之中的确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元素,与周围的其他吴语分支都有不小差异,而这也是很多人将杭州话跟河南话牵扯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感谢邀请,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在2015年的时候也去过杭州,我认为杭州话虽然与其它地方略有不同,但是和河南话差别很大,我听着非常吃力,几乎是听不懂的。

不过杭州方言也是浙江中比较杂的一个,河南个别地区听杭州话也是不怎么费力的。甚至有专家将杭州人与河南人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一少部分杭州本地人与河南人基因极其相似,其实看看历史就不难理解。北宋灭亡时,河南几十万军民迁至今天的杭州一带,所以说杭州与河南的渊源很大。

但是河南也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历史,北宋灭亡后,蒙金统治现在的河南地区,造成了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惨像。正因为如此,明朝建立后才有个长达五十年的大迁徙,主要就是为了补充河南地区人口、发展生产。

有一部分人觉得杭州话和河南话接近,我想其一是距离不是太远,交流频繁,其二确有历史渊源,不只只是北宋时期。如今,在浙江境内长兴县的一部分方言是最接近于河南话的,一部分人便是近几百年来迁去的河南人后裔。

所以河南和杭州、甚至于浙江都很有历史渊源,但这已是过去,不说我们说的是什么方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方言--普通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

我是海域蓝豚,河南自媒体,与你分享更多本地问答,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杭州在坊间被调侃做“豫杭”,“豫”是河南的意思,因此这个称号自然与河南有着脱不开的联系。

那杭州和河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我们从语言上就能看出端倪,杭州老城区的方言属于吴语,但与周边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

比如杭州方言中的“儿”尾词特别丰富,人称代词与普通话较为接近,这些与传统吴语截然不同,而是带有浓厚的中原官话色彩。

这里的中原指的便是今天的河南省。

那为何杭州话会与河南话产生联系呢?

原因在于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自北向南的人口迁徙,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被攻破。

宋高宗带着大批来自河南的移民迁到杭州,数量比当地的土著还多,再后来杭州被定为行都,变成了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杭州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河南的很大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饮食上,杭州小笼包和西湖醋鱼就是中原与江南的结合产物。

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说杭州话与河南话很接近,基本谈不上,受到一些影响倒是真的。因为大约1000年前,南宋朝廷,被迫建都武林(杭州),所以,就把部分中原的语言元素以及民风民俗带过江南来了。

(杭州西湖美景)

汉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就逐渐东移。其中,有战乱的原因,有皇朝更迭的原因,有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因,还有工商业兴起的原因等等。南宋建都杭州,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

人口以及文化的交流乃至融合,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比如,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就是主动的;反之,北方游牧文化的元素大举进入中原,往往就伴随着武力和强制。

(宋高宗时期,北方士民大量南迁)

杭州方言与宁波方言或者上海话的主要分别,体现在,杭州话中存在着大量的所谓中原音。按照史料记载,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这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外来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

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现今的开封)口音为主的当时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语音施加了不小的影响。使得杭州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沾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期的北方话的色彩。

(汕头的夜市人头涌涌)

与杭州的情况相类似,广东汕头地区与河南也有历史渊源。潮汕人认为,潮汕先人,是在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移居潮汕地区的。现如今的大量祠堂之中保存的族谱显示,祖先来自中原的占绝大多数。

早年间,我去汕头时发现,河南籍的的士司机很多。与此相对比,当时,广深地区的河南籍司机并不多。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有逻辑的,是千年以来的文化纽带,还在发挥着作用。不管嘴上说不说,普通的潮汕人,都对河南人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一度是华夏文明的中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杭州方言之上,以及汕头的河南籍的士司机的身上,都有或明或暗的显现。

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之所以有人会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杭州话相对于其他吴语方言,更接近北方话。

在语言学上,杭州话虽然具有许多北方方言的特征,但本质上仍属于吴方言。

所以,杭州话是像北方话的吴语,以致于会让人产生杭州话和北方话差不多的错觉。

今天杭州话的形成,或者说杭州话之所以具有北方话的特征,主要是语言交流融合所造成的。

在历史上,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时期,对杭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东晋时期的“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后,北方大批士族、百姓南迁,促成了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融合。

二是宋室南渡。北宋灭亡,赵构南逃,几经挫折,终于在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由于北方战乱,中原又有大批百姓南迁,加上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的进入,南北方言再次碰撞。

三是清朝八旗驻防。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各大城市均派八旗驻扎,杭州就是其中之一。八旗驻防(尤其是汉军八旗)为杭州带来了北方话。许多北方方言又大量进入杭州话。

当然,杭州话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比方说,和杭州情况类似的南方城市也有不少,为什么只有杭州形成了如此独特的方言呢?

所以,这个回答也只能说个大概。谢谢!

为何有人说杭州方言和河南很接近?

说杭州方言与河南方言很接近,那一定是搞错了,只能说杭州方言相比于吴语方言区的其他县市更接近北方话,毕竟杭州就处于吴语方言区,不会与被称为中原官话的河南话完全相同。但从杭州城里人的口音中,我们能明显地听出他们带着与周边县市不同的味道,即使他们说方言,北方人细听也能听懂一些,而周边县市人说话,北方人则如听鸟语。

在杭州话中,你、他,我们,他们,与北方话没区别,而余杭话则说尔,夷,那,倷,杭州话说的一滴滴就是普通话的一点儿,与河南、四川话几乎相同,做啥、一道(一起)、拎起来(提起来)、半吊子(一知半解),都是典型的北方话,这就说明杭州话虽地处吴语片区,却受到了官话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地处吴语方言片区的杭州话与周边的吴语方言不同,略带着北方口音呢?依笔者看来,影响杭州方言的北方话应该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有关,因钦徽二帝被金兵掳走后,宋高宗赵构便带领宋朝余部渡过长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来自中原的人们影响了杭州的口音。但杭州毕竟是吴语方言区,虽然加入了北方话,即使是河南人要想一字不漏地听懂杭州话,那也是很费劲的。因此,杭州话接近河南话的说法并不准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