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能在宫里住一辈子吗?他们退休后下场如何?
相对于明朝规模庞大的太监群体,清朝的太监数量其实并不多。然而太监不可能一辈子都居住在皇宫之中,到了岁数丧失了用处,就要“退休”,离开宫廷生活。
清朝太监最后还归宿,一般有这么几个:第一种比较风光,就是回归本家养老;第二,前往寺庙安度余生;第三种也是最惨的,在恩济庄了却余生。
不是所有太监都是从小进宫,也有生儿育女之后才进宫的,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太监一般都是绝嗣之人,然而有些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的太监,会认下几个干儿子为自己送终。晚清时代,著名的李莲英等,在宫廷讨得主子欢心积累了大量财富,拥有这些回到故土,也算是最好的归宿了。
不过,那种显赫的太监始终都是少数,清朝不准满洲人做太监,太监进宫都出身贫苦,而且还有很多小时候被拐卖进宫的。这些太监如果后来没有那么多积蓄或者无法回到家乡,也会未雨绸缪。太监不男不女受到歧视,出宫之后也很难立足,所以作为“方外之地”的寺庙被很多太监作为了最后还去处。
在北京,很多寺庙都与当年的清宫太监相关,有些甚至就是清宫太监所捐建的。
而最后一种是最凄凉的——前往由清廷统一设立的“太监终结场”恩济庄等死。恩济庄是清朝所建立专门给年老出宫的太监们养老埋葬的地方,这里的条件自然是比不上拥有庞大私产的太监们的庄园,但也算有瓦遮头,始终都是个去处。
那些没有家人、没有财产一辈子在宫廷受苦受累的太监,最后也只能是在恩济庄消磨光阴。等岁数到了以后,草席一卷黄土一埋,世上再无此人。
清朝太监能在宫里住一辈子吗?他们退休后下场如何?
清代太监不能在宫里住一辈子,年龄大了就要出宫去。按照太监的身份和财力,他们出宫后一般有以下几个去处:
一、回家养老。
在宫里有头有脸或者积攒了不少钱财、赏赐的大太监们,他们在退休出宫前一般都事先买好房产,一旦出宫就回到家里养老,这些大太监回家后有的还“娶妻”买妾,过继本家子侄作为后代,他们的晚年生活与一般的退休官员差不多。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慈禧死后就出宫养老了。李莲英的家在北京海淀黄庄彩和坊,是一座很大的宅子,有假山有花园,据说是修建颐和园时内务府大臣送给他的。
二、集资建庙养老。
一些太监在宫里担任比较重要的官职,手里有部分权力,能积攒一些钱财,逢年过节还能得到主子的赏赐。这些太监就联合起来,凑一部分钱,或者建一所寺庙,或者给寺庙捐一部分银子,将这些寺庙作为日后养老的场所。原来北京周边就有不少这样庙,俗称太监庙。
北京万寿兴隆寺原来就是有名的太监庙
三、流离失所,冻馁而死。
还有一些地位很低的老太监,手里既没钱,也无家可归,出宫后只好在一些庙宇、道观暂时容身,有的甚至沦为乞丐,冻馁而死,这种结局的不在少数。
四、1949年后被政府安置。
1949年后,清宫的老太监已所剩无几,新政府根据他们每人的情况,或者安排了养老场所,或者安置了合适的工作,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再说一下太监死后的情况。
清代朝廷专门在阜成门外海淀八里庄西划出几百亩地,作为埋葬宫中太监的墓地,不过只允许有身份的太监埋葬。这是雍正年间设立的,朝廷还安排人员看护,这是皇上对太监们的恩典,所以这个地方就叫恩济庄。
恩济庄太监墓地埋着近2700多名太监,由内务府负责管理,每年雇人给坟头添土,打扫卫生,看管墓地树木,李莲英死后就葬在恩济庄。
清朝太监能在宫里住一辈子吗?他们退休后下场如何?
历朝历代的太监都是不能一直住在宫里的,岁数到了之后,除非是皇帝特别喜欢,否则都要离开皇宫,绝对不能住在里面一辈子,宫女倒是可以,如果碰到开恩的皇帝,会让宫女回家,一般情况下,宫女都有专门的住所,一直住在宫里。
在古代如果有的选的话,相信没有人会选择去做太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是非常重视传宗接代的,恰巧太监是要被阉割的,也就代表他不会有后代,太监几乎都是孤身一人到死,所以说太监其实很悲惨。至于一些娶妻的太监,这些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少的。
清朝的太监,等到年事已高的时候,都会被赶出皇宫,其实这些每一个太监都知道,所以他们在进宫的时候就开始为这些做准备,比如每年给某个庙里捐香火,甚至有些有钱的太监,他们会自己出钱修一个小寺庙。目的也很直接,就是希望自己被赶出皇宫之后,可以在寺庙中住一辈子。
这类都是提前想好后路的,还有一部分有权势的太监他们在得势的时候,会认个干儿子,自己也会买一套房子,给予这个干儿子一定的好处,自己出宫之后,有自己的住所,这个干儿子也要给他们养老,当然这种的比较少,不是谁都有那个权势的,太监想要混的非常有权势,在有些朝代可以,有些朝代压根不可能。
除了这些,最后一种就是去太监村,在清朝的时候,有个村子里面住的全部是太监,这个村子是这些普通的太监合力修建的,他们老了都会来这里居住,死了之后就在村子旁边埋了,如今的中关村,以前便是太监村,在那里埋了无数清朝的太监尸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清朝太监能在宫里住一辈子吗?他们退休后下场如何?
清朝皇宫里的下人无非有三种人,男人和女人和第三种人。男人呢,就是皇宫里的御前侍卫,这些人多半是家世显赫的八旗子弟,在御前晃悠几年,能被放个好差事。清朝的权臣和珅,富察傅恒年轻时都当过御前侍卫。女人就是后宫里伺候主子的宫女,一般的宫女在皇宫里的服役时间最多只有十年,十年期满就会离开紫禁城。这两种人在宫里待的时间都不长。
而第三种人,也就是太监,则大大不同。他们从幼时进宫之后,会一直在宫中服役,从小干到老。可是等熬到老了干不动了,则会被无情的赶出宫去,下场往往很悲惨。
至于太监们出宫之后的归宿,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类大太监,是没有问题的,当差时捞的盆满钵满,出宫之后吃喝不愁。比他们次一等的,也不会被这些问题难住。可是一般的太监,情况就不同了。
第一是旧社会对太监这类人很瞧不起,把“老公”当作骂人的话,就算是有点钱财,也很少有人会和他们接近。这种思想也同样的影响了他们的三亲六故。如果在宫里混了一辈子也没什么名堂,就是有家也难奔,亲戚小辈们对这类太监视而不见。
第二是当太监的人,本多是贫寒人家出身,在宫里待了几十年,家里人早就逃荒不知道哪里去了,再有就是很多太监是被人贩子拐入宫的,连家在哪都不知道,又没一技之长,出宫后也无处谋生。这样一来,太监们就只有把所谓的尘世之外的寺庙当作苟延残年的所在了。
清朝的太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给自己的晚年退身之所作下了准备,用自己的积蓄买一些地,认寺庙的住持作师父,把地捐给寺庙。出宫之后便可到寺庙里安身。
一些有钱有势的太监,也把寺庙当作自己退身的地方,他们凭着财势,可以到寺庙里当方丈,还可以站到别人头上继续作威作福。比如慈禧太后下边的二等太监刘多生拜在了北京白云观方丈耕云的门下,后来作了这个庙的方丈。
清代末年,太监里衍生出来一个组织,叫做养老义会,北京的养老义会规定,入会的太监要先交八十块钱,三年之后便可到养老义会下面的寺庙里养老,吃住都不用掏钱。不过有些老太监连着几个钱也拿不出来,出宫之后只能各处流浪,最后冻饿而死。
太监和寺庙的关系,早在明代就开始了。首领太监和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都有关系。明代寺庙里收容几个过去有权势的太监,对寺庙的前途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有权势的太监出宫后,还可以用僧道的身份和显贵们接触。而太监比起出家人来说,和显贵们的内眷接触起来更方便,也更让他们放心。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了清代。而之前有权势的太监,在寺庙里可以继续作威作福,晚年颇为享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