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正所谓“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此外,古代的蒋琬、齐白石、曾国藩等人,还有近现代的毛主席、陈赓与彭德怀将军等人,都诞生于湘潭。

实际上,湘潭这个名字诞生于南北朝时期,而关于“湘潭”的由来,一直都比较有争论,而因为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而命名的说法最普遍。

最早出现“湘潭”这两个字的,是汉朝扬雄所写的《方言》,不过当时所说的是“湘潭之源,荆之南鄙”,这里的湘潭,指的是湘水与潭水。

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册封萧退为湘潭侯,而他的封地就叫做湘潭。

但那时的湘潭侯国,主要位于今天的攸水与茶水一带,并不在今天的湘潭。

不过在南北朝时代,“湘潭”作为正式的县名已经出现,只不过在地理位置与范围方面,古代与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几乎不重叠。

在《竹书纪年》中,西周的周昭王曾在昭王十六年亲自带兵南征,十九年再次伐荆。

而像是《吕氏春秋》,对周昭王的传说也有记载: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祭公殒于汉中。

正式的史料里,周昭王驾崩在了汉中,但传说中并非如此。

湘潭当地的传说之中,周昭王南征的时候,曾在当地点兵,而点兵之处就是昭山,后来周昭王驾崩在了当地,而这座昭山也与湘潭之名有传说关联。

至于湘潭这个名字,最早进行解释的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湘潭县志》。

按照县志中所说:“境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因以为潭名。”

这样的记载是说,湘潭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当地的昭山之下的湘江当中,有个深潭,被当地百姓称作是昭潭,实际上这里只是湘江的一段,水很深,并非单独的水潭。

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作是湘潭。不过这个说法是唐朝天宝年间设立湘潭县的时候出现的,之前南梁设立湘潭的时候,与这样的内容并不符合。

而在清朝晚期光绪年间0的《湘潭县志》当中,对于南梁湘潭的设立有新的说法。

“梁立湘潭国,与汉湘南,吴湘西,北望迥绝,潭之言浔……银山以洣水为界,北攸南阴山,时更于阴山之西而立县,反又能近湖,故曰湘潭。”

在这段描述当中,认为湘潭不是以潭水命名,而是因为“潭”是个通假字。

也就是说,“潭”通“覃”,意思是延伸的意思,是说湘潭这个地方靠近湘江却又不临湘江,有延迤深远的样子,所以取名湘覃,之后变成了湘潭。

湘潭之中的“湘”,或者说是湘江,也或者说是湘潭的中心临湘。

清朝时期,当地被称作是湘县,直到公元前202年的时候,湘县被改成临湘县,在长沙县出现之前的数百年岁月里,临湘都是地方上的中心所在。

当时周围不少地名都是以临湘为中心,比如湘南县是说临湘之南,而不是湘江之南。

如果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湘潭这个地方的地名,实际的意思是靠近临湘的地方,而与湘江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湘潭这个名称,大部分历史时期,是指湘潭县,这是因为湘潭在解放以后的1950年才建市。据《湘潭县志》记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湘潭全境隶属长沙郡。南朝梁武帝封萧退为湘潭侯,特设湘潭县,这是设置湘潭县的正式开始。

关于湘潭名称的来由,历史上有几种说法,一是因湘潭地因处湘江之滨,湘江沿线又多“潭”,故名湘潭;二是因原为湘潭的昭陵一带濒临湘江,梁朝时,因昭陵“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梁取以名县”,这是湘潭之名的另一由来。

湘潭在古代,一直属于南蛮之地,生产既不很发展,人口亦不是很众多,因此出名的人物也不是特别多。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西风东渐,由于时代的变革,由于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在湘潭这块土地上,遂诞生了许多优秀儿女,他们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湘潭,走向风起云涌的时代,走向时代的大变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拼命挤向时代的风口浪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将他们的名字排列起来,简直就是一部近现代史:

主席:韶山冲人,创建人民解放军,缔造新中国,是对20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曾国藩:湘乡人,湘军的创建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俗话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说明曾国藩对政治的影响之深。曾国藩出身于农民家庭,白手起家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改写了历史,改变了国运。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意思是说,曾国潘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

彭德怀:湘潭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指挥百团大战等战争,曾任国防部长,。

陈赓,湘乡人,解放军大将。

谭政:湘乡人,解放军大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

蔡和森:湘乡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领导人,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

宋希濂:湘乡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

齐白石:湘潭县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荣获国际和平金奖。

王闿运:湘潭县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影响二十世纪的湘潭人,还可以列举很长一段名单,不一一列举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一群湘潭人,半部近代史。”

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湘潭县还未出世。汉朝起设湘南县、临湘县,而湘潭县分属这两县,涟水以北属临湘,以南属湘南。三国时期隶属衡阳郡,湘江以东的阴山县分出西部另立一县叫湘潭县,自此湘潭的名字就为人知晓了。

但何以取名叫湘潭呢?拘史书记载,明嘉靖县志曾说过:地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唐改为湘潭,因以潭名也。清光绪县志也说,时更于阴山西立县,反又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非以澄渊名潭也。这大概就是历史上的最早描述了。

大家都知道湘潭的槟榔是很有名的,相传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早在宋代,湖南有一官人被贬至海南万宁,常于槟榔林中饮酒消愁。一日在林中偶遇槟榔仙子所化身的美貌女子,并与之相亲相爱,两人互赠槟榔果为海誓山盟之物。后来,官人带着有孕的妻子回湖南,且将槟榔果赠予亲朋好友。当时湘潭、长沙一带大闹瘟疫。凡吃了槟榔果者无一染病。于是求果者日众,槟榔仙子大展神威,终保一方平安。后来百姓表奏朝廷,官人不但官复原职且加升三级。数年之后,槟榔仙子所生贵子中状元,封官晋爵,世代富贵相传。由此相传槟啷果是神奇异果,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成了婚宴喜庆、升官发财的吉洋之物。

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小编我江西人,喜欢湖湘文化。我前些日子讲过,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得到湖南朋友的大力支持。那湘潭过往的印记是什么?这就是我这问答的主题。

湘潭”之名也称为“莲城“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湘潭因境濒湘水,境内有昭潭而得名,而湘潭两字都有水。二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

当然,湘潭的由来版本不少,个人感觉,也不必纠结有多少故事?抱同样的想法去推介湘潭,我想讲讲“金湘潭”的来由。

在明清时期,湘潭经济繁荣,可是站在一个时代的巅峰。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城市规模,都在省城长沙之上。

嘉庆《湖南省志》记载那时湘潭的面貌;“城总市铺相连几十里,其最稠者则在十总以上。甲乙之货云屯雾集。”为“湖南第一大码头,”繁盛实为湘省第一。据民间流传“窑湾进城一天,半个月走不尽三街六巷”。可见繁华名不副实。

在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时代。货物运北方,都是越过南岭,然后走湘江水路,在湘潭的码头上分发,再发湖南各地。运往外省,则北上洞庭湖,再入长江,经航线抵达各省。那么当时国内一些地方的货物出口,也是在湘潭装箱,经广州,再到大洋彼岸。所以湘潭可称之为那时代的转口贸易中心。才有那时代湘潭商贾如云,江中帆樯蔽日,商业贸易十分发达。(通过湘潭槟榔的历史,就可看到湘潭曾是一货物集散中心)

这样的商业环境,吸引了赣、苏、徽、闽、粤、陕、晋商等在湘潭落地经商,并在湘潭形成了七大商帮。高峰期设有的行、栈、店、庄多达5400余家。从业者达到5万多人,占到总人口的20%。说万商云集之地恰如其份!

湘军出湘作战,其军饷由湖南自筹,年约两百万白银,湘潭则占到百万两白银。时称“湘军军饷出湖南,湖南军饷出湘潭”。

随着大量商人和商业移民的涌入,湘潭城市人口仅在1915年时,以30万城市人口在湖南排第1,位居全国第21位。长沙城市人口25万位居全国22位。前21位中湘潭则是唯一县城。可见湘潭那时沉甸甸的份量!

这就是湘潭辉煌的过往,在明清时期誉为“金湘潭”,“小南京”号天下第一壮县“内地商埠之巨者”。

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我国的中南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还有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现为我国第二湖泊洞庭湖。这洞庭湖原名“梦泽湖”,得名于从巴蜀山狭长江漂流到此地的中原人,又因从四川漂入到现湖南境内一片开阔的沙土地和“梦泽湖”南湘江沿江沙土地悠长而广褒,便称长沙,这便是湖南最早的官方称谓。湖南还有个民间称谓,叫“湘潭”,得名于长沙国的最大水系湘江弯多潭多,其中湘潭第一潭位于洞庭湖入长江的出口处,这在我国诗仙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也有所描述。洞庭湖纳湘、资、沅、澧等水系,构成800里洞庭,气势很大呢,无数文人骚客对这里大加描述,一种凌云的气势经久不息。

  书中叙述的人和事就在湖南中部湘江边的湘潭。湘潭官名启用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湘江以东的阴山县(今攸县)一带封为湘潭候国,同时分出阴山西部另立了一县叫湘潭县,县治设在今株洲县石湾(衡东石湾附近),地辖今衡东县境。属湘东郡。何以叫湘潭呢?明嘉靖县志说:地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唐改为湘潭,因以潭名也。清光绪县志说,时更于阴山西立县,反又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非以澄渊名潭也。这种解释当然不符合梁朝封湘潭候国与设湘潭县的初衷,也不符合湘潭地名的历史渊源。这个湘潭县域在湘江以东,而我们故事中的湘潭在湘江之西,这时还分属湘西、湘乡、新康县。隋开皇九年(589),湘潭县域扩大,将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县并人,今株洲县凤凰山以北部分地域亦属湘潭县。衡山县域亦扩大,湘西、湘乡县、新康县中分并入。今县地属衡山县,隶潭州长沙郡。

  唐朝天宝八年(749)始,湘江以东的湘潭县大部分划给衡山县,衡山县北部划给湘潭,湘潭县治设在易俗河,时称洛口,隶属潭州总管府,这时起湘潭县府以江东迁到了江西,至此,湘潭县境初定,各地相符。”

——摘自黄剑岩的自传体小说《不惑人生·第一部·孝》

湘潭的名字来源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是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有说法是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段的洲潭,即昭潭,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湘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