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不打开天启皇帝的陵墓,怎么把他的皇后张氏放进去?德陵是清军入关之后,唯一打开的明朝皇陵,主要因为天启皇帝的皇后张氏殉明,被顺治帝下令葬入德陵。
德陵是明朝所营造的最后一座帝陵,其主就是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哥哥。熹宗朱由校沉溺于做木工,相传其不仅是喜欢木匠活,而且相当有造诣,其一个人就能造房盖楼,各种木匠授意均十分精通。然而,朱由校对于木匠活的沉迷,使得其朝政荒废,太监魏忠贤独揽朝堂。
天启七年,朱由校驾崩,因其膝下无嗣,传位于弟朱由检,即崇祯帝。由于朱由校死时非常年轻而且突然,之前并未提前营建陵墓,所以朱由检继位之后,同年九月才开始为朱由校营造陵墓。只不过当时的明朝江河日下府库空虚,加上还有朱由校留下的一堆烂摊子没收拾,帝陵的建设也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
帝陵修建需要耗费巨资,原本明朝前期修建帝陵的资金都来自户部的国库,而明中叶之后府库亏空,资金紧张,就开始用“事例银”进行贴补。
所谓事例银,就是用各种名目所额外收取的钱财,比如罚款、变卖爵位、官职等。而到了修建德陵的时候,事例银都不顶用了。奉命修建德陵的工部尚书薛凤翔估算,最低也要100万两白银才能建设成德陵,崇祯帝七拼八凑,最终也就挤出了50万两。
崇祯帝反复告诫薛凤翔等人,要尽量节约,以期速成。然而在建设后才发现,之前薛凤翔估算的100万两都远远不够,真正要修成,即便按照最低标准,也要200万两,这50万两无异于杯水车薪。朝廷里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大明朝的皇帝竟然修不起陵墓,实在太寒酸了,纷纷捐款,最终折腾了五年的时间,勉强修成了德陵。
由于实在缺钱,德陵的规制相对于其他的明朝帝陵,要简单很多,明朝定陵占地18万平方米,长陵占地12万平方米,即便当年仅仅当了29天皇帝的朱常洛的庆陵也有4.2万平方米。朱常洛驾崩突然,甚至其父亲明神宗朱翊钧都还没来得及下葬,所以最终占了当年景泰帝给自己修建的烂尾的旧陵,翻新之后变成了庆陵,而德陵面积仅3万平方米。
满洲入关之后,并未打开明朝的皇陵,不过德陵是个例外,而且也并非是为了陵中的珍宝,毕竟德陵极其寒酸,就算真的想明朝皇陵中的财富,也不可能只选个最磕碜的德陵。
明朝消亡时,朱由校的遗孀懿安皇后张氏在宫中自殉,而满洲入关后,顺治帝福临下令将张皇后葬入德陵,因此将德陵的地宫打开。
不过,历史上对于德陵之中到底有没有葬入张皇后,也一直众说纷纭。
第一,当年的张氏并没自殉有种说法是,李自成大军破城之后,张氏与其他的文武大臣投降,明朝工部主事赵士锦称,张皇后归降之时,献出了大量金银,之后就不知所终。
而也有人说,当年献降的并非是张皇后,而是朱由校的任妃,也就是魏忠贤的养女,其冒充张皇后献降却被发现,之后又如法炮制向清兵献降,又被发现,真正的张皇后已殉亡。
第二,张氏在宫中自缢未死还有个说法是,张皇后的确打算自缢殉明,却被李自成的部将李岩救下,将其送回了河南老家,结果张皇后在老家再次自缢,最终身亡。
再者,也有人认为,崇祯帝前去煤山之前,曾派人去赐死张皇后,但当时宫中大乱,前去传诏的内侍并没有找到张皇后,而张皇后趁乱进了驸马朱纯臣的家里,结果朱纯臣开城门迎敌,张皇后被大顺军找出送回老家,然后自缢。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目前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按照《明史》的记载,张皇后的确是被安葬入了德陵之中,与天启皇帝同眠。
清朝打开德陵,除了安葬张皇后之外,也对于德陵的相关规制进行了记录,最终以德陵作为蓝本,来建造后来的清朝历代帝陵,只不过德陵的规格在明朝历代帝陵之中非常之小,所以清朝的帝陵整体上也没有明朝的帝陵那么奢华,规格也相对较低,只不过占地倒是挺大。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了大明朝的首都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
之后不久李自成因为劝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失败,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展开大战,吴三桂为求自保投降清军,引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入关,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夹击下,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随即清朝趁势入主北京。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立刻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进行追剿,同时为了拉拢明朝旧臣和士族人心,清朝对外号称替崇祯报仇,并且对明朝在北京的皇陵进行了保护。从此明朝皇陵得到了清朝保护,但是清朝却唯独挖开了崇祯的哥哥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德陵,既然都号称保护明朝皇陵了,为何清朝要挖开天启的德陵呢?
其实清朝之所以挖开了天启的德陵,主要还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的懿安皇后张嫣。
懿安皇后张嫣是天启的结发妻子原配皇后,张嫣也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相貌绝美,堪称明朝最美皇后的女人,据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通过整理前人记述编撰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记载,张嫣“厥体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色若朝霞映雪,又如芙蓉出水;发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按照纪晓岚的记载来看,这位张皇后体态丰满,肤色白皙,眼睛也非常漂亮,最关键还是慈眉善目,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女人。
而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天启对张皇后是一见钟情。当初天启继位,就要大婚,举行了全国海选皇后活动,经过初选、复选、终选等选拔,最终由河南开封张氏也就是张嫣、北京大兴王氏和南京的段氏三位美女进入终选。
张嫣的父亲张国纪为官正直,是东林党人士,而天启继位后宠信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客氏和魏忠贤十分忌惮东林党人士,因此客氏曾经极力反对选张嫣为皇后。而天启老爹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妃子赵选侍赞成选张嫣为皇后,所以就僵了起来,最终让朱由校亲自看一看张、王、段三女,由他自己来选择皇后。
张嫣、王氏、段氏三人来到天启眼前,天启一眼就相中了长相绝美还慈眉善目的美女张嫣,当即朱由校下旨册封张嫣为皇后,王氏和段氏为妃。就这样张嫣就成为了朱由校的原配皇后。
天启帝朱由校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是个被皇帝耽误了的木匠。天启如果不当皇帝绝对不会被饿死,因为他有手艺,他的手艺就是那制作精美绝伦的木匠手艺。
说天启智力低下绝对是污蔑他,天启在木匠上所取得的成就远比他当皇帝取得的成就高多了,如果一个智力低下的人能做出精美绝伦的木工艺品吗?天启智商绝对够用,只是他没把心思用在治理国家上,他整天沉迷于做木匠活,所以任由朝政为魏忠贤和客氏把持,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天启执政时期,国库空虚,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争斗不断,对外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虎视眈眈,对内又有各地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山东有白莲教起义,陕西有王二之起义,西南有奢崇明起义。
可以说天启执政时期基本是明朝内忧外患时期,但即便在此内忧外患时期,天启依然毫无作为,他只沉迷于木工和享乐之中。
但他的皇后张嫣却是一位很贤能正直且勇敢的女人,张嫣不畏魏忠贤和客氏,她敢于与他们斗争,她经常劝谏天启亲贤臣远小人,甚至她在天启去找她时,在桌上摆一本《赵高传》用来隐喻魏忠贤祸国专权。
虽然张嫣敢于匡正天启的言行,但奈何天启却依然故我,张嫣也因此成为魏忠贤和客氏的眼中钉肉中刺,张嫣曾怀有身孕是一皇子,但被魏忠贤和客氏暗使手段导致生下就成了死胎,这也让张嫣此后再难怀孕。而魏忠贤和客氏依然还屡次陷害张嫣,企图想让天启把她的皇后之位废除。
不过别看天启荒唐,但他却对张嫣感情极为深厚,魏忠贤屡次陷害张嫣,都被天启不置可否,在这一点上也足以说明天启对张嫣是出于真爱。
天启不光是对妻子张嫣爱护有加,他对弟弟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朱由检也爱护有加,魏忠贤也曾经屡次企图陷害朱由检,也没能成功,从这也能看出天启虽然荒唐但并不是糊涂,他对妻子和弟弟还能爱护。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天启病重将死,当时魏忠贤和客氏为了在天启死后还能继续操控皇帝,于是找了两个怀有身孕的宫人,冒充怀的是天启的孩子,想让两人如果生下男孩就让天启册立为太子。
魏忠贤的阴谋被张嫣识破,她向天启进谏,认为即便两名宫人真生育了皇子也是主少国疑之局势,不如天启年长的弟弟朱由检继位,这样就可以避免主少国疑的局面。
荒唐了一辈子的天启,终于在最后时刻听了媳妇儿张嫣的话,于是他下旨召信王朱由检入宫,天启向朱由检交代决定让他继承皇位,朱由检当时大惊,坚决推辞,又是张嫣出来以大局为重劝朱由检接受天启遗命。
最终朱由检接受天启遗命,天启在临终时对朱由检说:“吾弟当为尧舜。”这就是准备要传位给朱由检,后来还叮嘱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希望朱由检在他死后能继续重用魏忠贤。最后天启提到了张嫣“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这意思就是希望他去世后,朱由检能善待嫂子张嫣。
于是天启去世后,朱由检继位为崇祯帝。崇祯继位之后确实遵照天启临终交代,对嫂子张嫣极为礼重,由于张嫣是以皇嫂身份,不能成为太后,因此崇祯给张嫣上尊号为皇嫂懿安皇后。
不过崇祯只遵照了天启交代的善待张嫣的遗嘱,他可并没有听天启的话继续重用大太监魏忠贤,崇祯即位不久,就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收拾了,魏忠贤被迫自缢,天启的乳母与魏忠贤狼狈为奸的客氏也被崇祯下旨鞭挞而死,至此阉党集团被崇祯肃清。
崇祯在位期间,张嫣一直都受到崇祯的尊敬和礼遇,崇祯事皇嫂如母,经常清晨就要去给皇嫂张嫣请安,而且崇祯也担心皇嫂寡居心情郁闷,为此他经常让自己的妻子周皇后去陪张嫣说话解闷,可以说崇祯做到了对嫂子张嫣一切的礼遇。
张嫣在崇祯时期依旧正直勇敢,她对崇祯重用欺上瞒下的周延儒十分不满,后来她就让周皇后劝说崇祯远离周延儒这等奸佞之徒。
后来周皇后果然对崇祯讲周延儒人品不行,不可重用,崇祯十分不喜后宫干政,于是质问周皇后怎么了解周延儒这个人,周皇后最后只得说这是皇嫂张皇后的意思,崇祯沉默不语,虽然他不喜欢后宫干政,但对于皇嫂他却无可奈何。
后来周延儒欺瞒崇祯,谎称打败了清军,最终事情败露,崇祯终于明白自己被愚弄,盛怒之下赐周延儒自缢。可见张嫣在政治上颇有先见之明。不过崇祯刚愎自用,张嫣作为皇嫂也更不能像当初匡正天启那样直截了当匡正崇祯。
天启交给崇祯的大明已是腐烂到家,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崇祯的能力面对这种局面也根本无力回天,因此崇祯在位十七年终究还是没能力挽狂澜,大明王朝也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所覆灭。
李自成起义军攻进北京当天,崇祯决意殉国,在殉国之前,崇祯先命周皇后自尽,随即又杀了女儿,然后到仁寿殿与皇嫂张嫣诀别,希望张嫣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这一系列事情做完之后,崇祯就跑到了景山自缢。
关于张嫣的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是崇祯与张嫣诀别之后,张嫣当即悬梁自尽;
二是崇祯与张嫣诀别之后,她并没有死成,而是一直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中,后来李自成的智囊河南举人李岩在仁寿殿找到了张嫣,李岩顾念张嫣与自己都是河南同乡,而且素知张嫣贤明,素来为民间所尊崇,因此李岩见到张嫣后对她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命人看护张嫣,后来张嫣趁看护者不备,最终自缢身亡。
不管哪种说法张嫣最后都是自尽殉国。同样是自尽殉国,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得到了李自成妥善保护,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葬进了崇祯生前宠妃田贵妃墓中,但张嫣死后遗体却无人过问,一直扔在仁寿殿中。
一直到清朝顺治入关,李自成战败被赶出北京,顺治入关之后,由于清朝为了拉拢人心故此对明朝皇陵采取了保护措施,而且顺治也十分敬佩崇祯的殉国精神,下旨命重修田贵妃陵寝,将其改为了崇祯陵寝,并定名为思陵。
顺治对于张嫣这位深得民间爱戴的贤明皇后殉国也是十分的敬重,于是顺治下旨收殓张嫣遗体,并将其葬入其夫天启的德陵之中。
这要说一说天启的德陵,天启去世时很年轻,因此他生前没有修建陵寝,而他死后国库空虚,崇祯继位后根本拿不出钱给哥哥修建陵寝,当时的工部尚书薛凤翔给崇祯做预算,按最低规格营建德陵也需要一百多万两白银,但是崇祯只能拿出五十万两,显得十分凄惨。
后来在修建过程中预算更是增加到了两百万两白银,张嫣为了给丈夫天启修建陵寝也是拿出了全部储蓄,还将娘家的财产都贡献出来,可是依旧远远达不到预算,最终众朝臣看不过去,纷纷捐款给天启修建陵寝,凑来凑去才算是勉强凑足了修建资金,即便如此德陵还是修建了五年多才在崇祯五年(1632年)修筑完成。
而顺治入关时已经距离天启下葬德陵十多年了,德陵已经关闭,因此清朝的军队只能重新开启德陵地宫,将张嫣葬入地宫陪伴天启长眠。
清军开启地宫之后将张嫣葬入其中,还顺道观摩了德陵的地宫的建制规模,因此德陵对清朝的皇陵修建影响很大。
明皇陵中崇祯的思陵是由田贵妃陵寝仓促修改而来,因此天启的德陵算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
抛开崇祯的思陵不说,天启的德陵算是明朝皇陵中规模最小,最为寒酸的皇陵,主要就在于崇祯真的是拿不出多余的钱给哥哥修建陵寝了。由于经费问题德陵的地宫中也缩减了很多建筑,而清朝参照了最为寒酸的德陵,因此清朝的皇陵整体建制规模都比明朝皇陵逊色不少。
写在最后所以说清军入关之后之所以要打开天启的德陵不是想破坏陵寝,而是为了将天启的皇后张嫣葬入墓中与他合葬。
张嫣自尽时年仅38岁,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惠、正直、善良以及勇敢,她也是明朝后期在民间最得民心的皇后,她作为皇后非常合格,能匡正皇帝,甚至后来小叔子继位还能从侧面匡正小叔子,只可惜她的丈夫木匠皇帝天启太不成器,更可惜的是她赶上了明朝大厦将倾的时代,最终她悲剧的自尽,清朝统治者顺治敬重张嫣自尽殉国,所以才会将她葬进德陵,与丈夫天启在地下团聚。
清朝政府将张嫣葬进德陵之后,从此对明皇陵进行了保护,此后天启的德陵一直至今都未再开启,张嫣也与丈夫天启至今还长眠于德陵之中。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提起明朝的天启皇帝,就不得不想到那个不务正业的“木匠皇帝”,他最擅长的木工活,据说当时在那个年代,他能造出喷泉来,干到高兴的时候,把上衣直接脱了,盘脚坐在地上,继续干,每当明熹宗投入“兼职”的时候,他的心情就特别的快乐。
这时候,宦官魏忠贤就会拿着奏折让天启皇帝过目,明熹宗哪有心情看这些他不感兴趣的奏折,连忙说“我知道了,你们用心去做就成了”,魏忠贤就屁颠屁颠去对朝臣发号施令,仿佛自己是皇帝一样。
除了不务正业之外,如果再提到“木匠皇帝”,大家或许会认为这位天启皇帝非常的昏庸无能,是个傀儡皇帝,那大家就大错特错,其实天启皇帝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很清楚他能继位是“文官集团”出了大力,特别是东林党人,但在朝政上绝不能完全依靠文官,而是天子居中,太监、文武大臣相互牵制,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架空。
天启皇帝十六岁岁登基,在位七年,当时正是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集中的时候,面对着朝廷的混乱和皇权的旁落,他启用了魏忠贤,开始打压文官集团,他也是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的。
天启皇帝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他的德陵是由崇祯皇帝替他修建的,这也是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皇陵。
修建德陵的时期,正是明王朝最为艰难的时候,崇祯皇帝刚刚继位,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是有李自成,外有满清,修建德陵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如果按照长陵、永陵和定陵的规制修建的话,那得需要800万两白银,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许多大臣建议参照规制比较低的修建特别简约的庆陵来修建,这个庆陵就是那位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挂了的明光宗朱常洛的,但也得纹银200万两,当时崇祯皇帝一咬牙、一跺脚直接拿出了50万两,修陵大臣直接就懵了。
这点钱真不够啊,怎么办?他们经过考虑后决定,先把钱用在修玄宫,也就是地宫,还有宝城,明楼,其他的建筑只能想办法筹钱再去修建,最后天启皇帝的德陵一共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
清朝的皇陵基本上都是仿造明皇陵修建的,进入过乾隆皇帝的地宫的都知道,清朝的皇陵都没有左右配殿,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主要是他们学艺不精,见识不多,他们只进去过天启皇帝的德陵,当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后,他的皇嫂、天启皇帝的张皇后也在宫里自杀殉国,史书上有记载过,说清朝顺治元年,清政府将张皇后葬入德陵,这段文字记载就说明清朝是打开过天启皇帝的地宫的,也搞清楚了地宫的建造结构,此后的清皇陵就以此为范本来修建。
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去过豪华的长陵和定陵,他们的档次要甩德陵几条街,修建德陵实在是没有钱,只好能省的就省,加上早已没有了殉葬制度,这时候德陵地宫很可能就减掉了左右配殿,所以,清朝根本就不知道德陵之前明皇陵的地宫形制。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古代人死后都流行厚葬,就是一般的地主死后也会建一个大点的墓,并且有一些陪葬品和墓碑。所以作为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皇帝的陵墓则更加的宏伟壮观。
正是因为帝王陵墓比较宏伟壮观,里面的陪葬品肯定不少,所以历代帝王的皇陵也很少不被盗的。并且盗墓的什么人都有,据说连曹操当年为了筹集军饷都盗过墓,还专门成立了摸金校尉。
有这么一个朝代,其皇陵保存得很好,那就是明朝。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清朝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所以对明朝皇陵加以保护,用来收买人心。并且还多次修缮明朝的皇陵,那么既然清朝这样保护明朝皇陵,为什么还把天启皇帝的德陵挖开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女人,还是死了的女人。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临死前崇祯皇帝命自己的周皇后自缢,又挥剑砍伤了袁贵妃、砍断了十五岁的长女长平公主之左臂、刺死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并且崇祯还派太监去传口谕要皇嫂懿安皇后(张皇后)和明光宗遗孀李康妃也自缢。于是张皇后在寝宫自杀殉国。
李自成在北京没待几天就被清军赶出了北京,清朝入关后,对明朝皇室殉国的后妃进行安葬。崇祯皇帝的周皇后还好说,和崇祯一起葬入思陵,但是懿安张皇后怎么弄呢?按明朝的后妃墓葬制度,皇后必须和皇帝合葬,这点和清朝不一样。清朝遵循的是卑不动尊,也就是皇后比皇帝死的晚,就要重新建陵,像慈禧太后的陵墓就是后来建的,并不和咸丰合葬。而明朝的则相反。所以清军没办法,只能挖开天启皇帝的地宫,把张皇后的尸体葬进地宫。
据说当时的百姓一听说清军要挖开天启皇帝的墓,都很痛恨清军,但是一听是为了安葬张皇后,都觉得清朝做的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传言说,清军进入地宫顺手把天启皇帝的陪葬品拿走了,虽然史书记载清军确实进入天启皇帝的地宫安葬皇后,但是有没有拿走陪葬品,这个是没有记载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清朝进入过明朝皇陵的地宫,所以才会知道明朝皇陵地宫的构造,为以后清朝皇陵地宫提供了图纸。但是也有缺陷,因为天启皇帝的皇陵修建的时候大明资金短缺,所以地宫没有左右配殿,而清朝因为看了天启皇帝的地宫,所以他们修建的地宫也没有左右配殿。而事实上,明朝的地宫是有左右配殿的,这点可以参考明定陵。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军在山海关大战后败于清朝八旗军队,随后败走的李自成很快便撤出了北京城,李自成败退后,清军主力随即入关,顺治皇帝正式入主北京,清朝至此取代明朝成为了新的统一政权。
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为了赢得广大汉族知识分子和汉族地主阶级对于新政权的支持,清朝统治者打出了为明朝崇祯皇帝和周皇后报仇的旗号。摄政王多尔衮命各路八旗军队追击农民军,同时清廷还专门派出军队驻扎看守明朝皇帝陵寝,对明朝皇帝的陵寝进行了有效的管护。
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像以往新建立的朝代那样对前朝皇帝的陵寝进行大肆盗掘,反而加以保护。清廷不仅对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进行了保护,甚至连位于南京的葬有朱元璋的明孝陵也进行了保护,但是与此同时,清廷却挖开了明朝天启皇帝的陵墓,甚至还打开了地宫,而这一切,实际上源于一个女人的死。而这个故事却要从明熹宗天启七年说起。
天启七年八月,年仅二十三岁的明熹宗天启皇帝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自感时日不多的天启皇帝开始考虑起自己日后的继承人问题,按照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未来的皇位应该由天启皇帝的儿子继承,可是天启皇帝的几位皇子此时已经全部夭折,当时宫中传言几位嫔妃已经有孕,因此天启皇帝仍然寄希望后宫嫔妃能够生下皇子,以继承自己百年后的皇位.。
可是就在这时,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却提醒他,国家面临多事之秋,朝廷内忧外患,立一个黄口小儿难以服众,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才能挽救明朝岌岌可危的江山,因此张皇后希望明熹宗按照兄弟级的制度将天启皇帝同父异母的已经十八岁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立为新皇帝,天启皇帝十分敬重张皇后,这个性格偏执的皇帝对于皇后的谏言通常是能够重视的。最终经过权衡利弊,天启皇帝将信王朱由检立位新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思宗崇祯皇帝。
天启皇帝临终前曾拉着信王朱由检的手对他说,希望他能成为尧舜一样的英明君主,同时还表示了自己唯一的挂念就是皇后张嫣。希望朱由检能够在登基之后善待张皇后。朱由检也确实做到了。崇祯帝登基后,由于其与张皇后是叔嫂关系,因此张皇后并不能被尊为皇太后,所以崇祯皇帝将其封为“皇嫂懿安皇后”,同时按照皇后的礼制奉养。终冲崇祯一朝,无儿无女也无权势的张皇后始终受到了崇祯皇帝以及周皇后的礼敬和优待。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十七年,崇祯十七年的惊天巨变,最终让这个原本不错的故事朝着不一样的方向走去。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入北京,自感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来到后宫之中,先后逼迫自己的皇后周氏和贵妃袁氏自尽,同时又用剑砍伤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随后崇祯皇帝命太监将圣旨送入张皇后居住的仁寿殿中,张皇后在接到了崇祯皇帝命其自尽殉国的诏书后,随即用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38年的生命。
李自成进入明宫之后,曾为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发丧,但是作为前朝皇后的张皇后遗体却被扔在宫中,无人问津,后来清廷入主北京,清朝统治者先是为崇祯皇帝和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随后还将明熹宗的遗孀张嫣进行了收殓,张皇后是明熹宗的正宫皇后,因此清廷决定将其与明熹宗合葬,因此清廷派人将已经封闭了将近十八年的天启皇帝的德陵地宫被打开,张皇后的棺椁被送入地宫之中与丈夫明熹宗并排安放。
曾一种广泛流传的传言,说清廷在打开天启皇帝的地宫后,纵容旗兵对其地宫中的珍宝进行了洗劫,这种说法曾被一度盛传,但是却并不见诸于官方史料之中。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厚葬崇祯帝后以及张皇后实际上就是为了拉拢反对势力,收买人心,如果清军意在盗墓,大可不必废此周折。
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挖开了天启皇帝的陵墓?
天启帝不愿意受东林党文臣摆布,利用魏忠贤打压朝臣腐败贪污,对清军从来都是平叛安抚双手抓得,清军开墓就是为抢陪葬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