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唐僧自己也喝酒,只不过他们喝的酒都是素酒,比较特别。

众所周知,佛门是需要戒酒的,而酒戒也是佛门五戒之一,按照《四分律》的说法,饮酒之人会有是十种过失与三十六种错误,最大的错就是酒会诱发人的欲望。

然而在西游世界之中,唐僧师徒都不止一次喝过酒,他们所喝的酒叫做“素酒”,说白了就是用水果酿造的未深度发酵的低度酒。

在原著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一节当中,就有喝酒描写。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而在原著第四十八回,遇阻通天河的时候,师徒几人在陈家庄也有喝过酒。

陈老问:“列位老爷,可饮酒么?”

三藏道:“贫僧不饮,小徒略饮几杯素酒。”

孙悟空、猪八戒与沙僧这师兄弟三人,从来都是喝酒的,即便是入了沙门之后依旧如此,而唐僧也并没有阻拦过,只不过让他们不要喝过头误事就好

唐僧说自己不吃酒,但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唐僧也是喝酒的。

在原著第八十二回,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抓到陷空山无底洞当中的时候,就曾喝过酒。

唐僧被金鼻白毛老鼠精抓走之后,被强迫成亲,那老鼠精送来一杯素酒,唐僧按照孙悟空的指示喝下去了,还奉送那老鼠精一杯。

三藏心中暗祝道:“……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受苦。”

从原著当中的众多描写来看,唐僧师徒几个都是喝过酒的,而且不止一次,并且孙悟空还说自己知道师傅平日喜欢喝葡萄做的素酒,所以才让他饮老鼠精给的酒的

唐僧喝的酒,还有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喝的酒,在西游世界中都被称作是素酒。

很多人听到“素酒”的第一反应就是奇怪,酒还有素的吗?难不成还有“荤酒”?

其实,在真正的佛教之中,荤素的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是不一样的。

以荤为例,佛门当中说的荤,实际上说的是大蒜、韭菜、藠头之类带有猛烈刺激性气味的各种食物,并不是说肉类,佛门中将肉食称作“腥”。

并且,原本的佛门并没有不准吃肉的硬规矩,只不过汉传佛教才不许吃肉,佛门允许食用“三净肉”,也就是不闻杀、不视杀,不为己杀的动物的肉。

说起来,佛门当中所说的荤酒素酒,也并不是说原材料的荤素,区别是荤酒是经过蒸馏与深度发酵使用粮食为原料的酒,而素酒是水果酿造的低度酒

佛门当中禁止饮酒,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的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饮酒就是在与民争粮,并且烈酒饮用之后,会让人欲望横生,迷失心智。

像是啤酒之类的酒,虽然度数很低,但佛门觉得用能够让人们生命延续的粮食来酿酒,是非常无道的,因此粮食酒也不能喝。

然而,素酒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素酒的原料是水果,这并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次,素酒并没有经过深度的发酵酿造,就跟酒精饮料一样,少喝一点并不碍事。

因此,如果喝酒喝的是用水果酿造的素酒,既不浪费粮食又不会引发欲念,那便不算违背佛门之中的相关规矩,唐僧师徒喝素酒也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在《西游记》中,唐僧包括其徒弟在内均是出家人,按规矩是不能饮酒的。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里面除了唐僧不怎么饮酒之外,其他几位徒弟每到一处都会或多或少喝上几杯,有时甚至还会喝醉。但奇怪的是,唐僧从来没有劝阻过。一向以严苛著称的唐僧,为何会在喝酒问题上向徒弟网开一面呢?难道他不知道饮酒是违背佛门戒律吗?其实,唐僧之所以不干涉甚至鼓励徒弟饮酒,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饮酒并没有破坏戒律

在《西游记》中,酒分为荤酒和素酒。两者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酿造原料,而在于酿造工艺的不同。其中荤酒指的是经过精加工的酒,即通过蒸馏手段提纯,色泽清澈明亮、度数非常高的酒;素酒指的是那些没有经过精加工,仅仅通过发酵工艺酿造的酒,这种酒比较浑浊,度数也不高。尽管称其为酒,但实际上却属于饮料的范畴,少量饮用并不违反戒律。孙悟空、猪八戒等人喝的就是这种素酒。例如,第十九回: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主观上,饮酒是一种管理手段

没有读过《西游记》的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唐僧很无能:既没有法术、也没有法宝,还整天哭哭啼啼,看起来好似累赘一般,实则不然。西天取经之所以能圆满完成,至少能有唐僧一半的功劳。而他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拥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在徒弟饮酒问题上,这种管理才能体现的淋漓尽致。

  • 饮酒,是一种社交礼仪

自古以来,酒都附加着一种社交功能。大到国事往来,小到朋友聚会,都离不开酒的身影。在适当的场合小酌一杯,是人之常情,也是礼仪所需。西天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十二回,唐太宗出城送别唐僧,以酒饯行: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旨意。

在这种场合下,唐僧根本推辞不过,只得一饮而尽。但他毕竟自小出家 ,对清规戒律充满敬意,不宜经常饮酒。但取经过程中又会经常遇到类似的场景,不喝酒可能会让对方不悦,进而影响取经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唐僧便会让徒弟们代劳,既尊重了对方的诉求,也守住了自己的原则,可谓一箭双雕。

  • 饮酒,是一种激励措施

唐僧的三个徒弟中,孙悟空曾盗过御酒并喝的酩酊大醉,猪八戒也是酒从来没断过,两兄弟对酒的依赖性很高。小说第十九回写道:

悟能慌了道:“师父,我自持斋,却不曾断酒。”悟空道:“老孙虽量窄,吃不上坛吧,却也不曾断酒。”

作为取经团队的主力队员,孙悟空和猪八戒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不让他们喝酒,可能会引起二人的不满,进而影响取经进度。西天之路本就长途漫漫,枯燥乏味,也只有在饮酒吃饭时才能放松一下,这个时候顺水推舟,适当让徒弟们饮点酒娱乐一下,无伤大雅,也不会影响取经大业,反而还会调动徒弟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唐僧之所以放纵徒弟们饮酒,而自己却滴酒不沾,也是在向如来凸显自己比徒弟更遵守佛门戒律,以此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最终能得到与徒弟不一样的待遇。考虑到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唐僧的管理智慧:既满足了别人,又抬高了自己,实在是不简单!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唐僧不喝酒,但不限制徒弟喝,这有很多原因。

一来,他们喝的是“素酒”。

“素酒”这个说法有很多,有人说是果酒,还有《调鼎集》里记载,素酒为“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

根据《西游记》82回,无底洞里,原文中写孙悟空“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说明唐僧也不是完全不喝酒,只是一些低度果酒就算素酒了,喝这种酒不算犯戒。

二来,唐僧所处的佛教宗派,当时他属于净土宗,净土宗原本就不限制饮酒,甚至还准许僧人娶妻。

佛教有诸多宗派,每个宗派戒律并不完全相同。酒,僧人取名叫“般若汤”,并不是每个宗派都禁酒。像唐僧所处的净土宗,在唐代甚至在明代时,都对僧人饮酒管得不严格。这种所谓的持戒实际上是自觉的,并不严格要求,而且是后世才逐渐加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如果吴承恩严格按照唐代的佛教习惯来写,净土宗饮酒就毫无问题。

并且真实的历史中,唐初,李世民被王世充军队杀败,逃到了少室山,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抓住了王世充手下的大将王仁则,李世民登基当了皇帝以后,还亲自下旨,准许少林和尚喝酒吃肉、蓄僧兵、垦田亩。

少林寺在当时就是净土宗的代表,所以当时的净土宗也可以说是得到圣旨的许可,能够喝酒吃肉。唐僧吃不吃肉喝不喝酒是他自己的事,但就算别的僧人喝酒吃肉,也不算犯戒。

《西游记》里是把后世的一些行为强加给了唐代的角色,不吃肉。但是酒的方面,不管是唐代还是明代,都还是比较开通的。

最后,佛教严格禁酒全部都是后世搞出来的花样。元以前的佛教,不仅不禁酒,而且还经常用到酒,僧人们也常喝。

元代以前的佛教基本上只限酒,不禁酒。只要别喝大了,少喝点无所谓。只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说,都是元以后的,明代的作者用明代的习俗去写唐代,所写出来的那些情节都不是真相。绝大部分的通俗小说作者,你要知道他们的水平并不高,没有几个严谨的。吴承恩严谨了一回,还被人误解了。

为什么说元以前的佛教不禁酒?因为古人认为,酒是天下最纯净的东西。酒由大自然中生长的果实或粮食酿造,辅之只有清水,这还不够纯洁?酒既然可以用来祭祀天地祖先,说明酒足够纯净,人凭什么不能喝?

实际上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不论普通人还是佛教中人,都认为酒是纯净的,可以喝,只是不宜喝醉。

所以,在《西游记》里,唐僧应该也是依照当时的习惯,并不禁止徒弟喝酒。至于唐僧自己喝不喝,那就纯属个人意愿喜好了。

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因为唐僧的三个徒弟喝的是素酒。难道,酒还分荤素?是的,就连茶叶也分荤素,何况是酒呢?待我慢慢解释给你听。

(古人喜欢喝酒,其中,还分素酒和荤酒)

佛门居士有八戒之说,但不是严令禁止

佛门弟子忌荤腥,大家都知道。其实,潜在的道理很好理解,即不贪恋口腹之欲也。因为,常言道,无欲则刚嘛。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放下这一切的欲望和执念,才能在来世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

二师兄叫猪八戒,那么,是哪八戒呢?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即居士)制定的八项戒条。其中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猪八戒是佛门居士,偶尔喝几杯没毛病)

可见,八戒是佛教为在家修行的居士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孙猴子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和尚沙悟净这三位徒弟,显然,都属于居士一类。

每一位居士,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少遵守一条或者多条乃至全部的戒律。那些遵章守纪做得好的,自然修行的效果更佳,其来世的果报就更好了。

即使是破了酒戒,也要注意荤酒与素酒的区别

猪八戒师兄弟三人,均是佛门居士,偶尔喝几杯没毛病。不过,也得注意只能喝一点儿素酒,不能碰荤酒。因为,饮用荤酒,违反的纪律无疑是太多了。那么,什么是素酒呢?什么又是荤酒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饮花酒吧。饮花酒是旧时代的陋习,即在青楼或者酒馆,摆下酒席,然后,请几名歌伎陪座,在觥筹交错之间以资调笑。这种饮花酒的形式就属于荤了,因为,夹杂了两性之欲。

(饮花酒这样的陋习,也是佛门弟子应该坚决避免的)

和尚不但不吃荤酒,就连荤茶也不能喝。单纯由茶树叶子糅制的茶叶,比如绿茶,就属于素茶;而那些加入了花香的花茶,就属于荤茶了。可见,荤与素的区别,除了猪肉与大米的明显区别之外,还包括,男女之情和人为掺杂的花香等等多种情况。

好啦,我们回头再看看荤酒和素酒的区别吧。有一种说法是,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是素酒。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站得住脚。因为,古时,大多数的酒水,都属于酿造未经过滤和蒸馏的低度酒。所谓筛酒一壶,就说明,酒水里面的渣滓很多。

(民间常见的米酒,应该属于素酒)

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素酒就是用单一品种的粮食(比如大米)或者水果(比如葡萄)粗酿的酒,不经过勾兑调味或者蒸馏即拿来饮用;反之,其余的那些即为荤酒。

说到底,无论是荤酒还是素酒,其本质都是酒精饮料。所以,酒分荤素,一方面是为了压低饮酒人的欲望值;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支持和参与的权宜之计。如果,要求太严格了,不都把人吓跑了吗?

佛教不提倡喝酒的最初缘由

佛教是从印度教分离出来,属于救赎宗教的一种。佛教,最初是在刹帝利阶层的知识分子中间流传的宗教。佛祖释迦摩尼,最初的身份就是,属于刹帝利阶层的一名王子。

为了自我救赎,修行的行为,大致分三种,即苦行、冥思和狂迷。佛祖苦行过,曾经饿得皮包骨,但效果不佳。后来,佛祖释迦摩尼,通过在菩提树下的冥想才觉悟。所以,佛教认为,冥想或者禅思,才是唯一的正道。

(跳大神是原始的萨满教的遗存,人们处于半清醒、半癫狂的状态)

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往往容易不自觉地陷入痴迷。他们喜欢借助饮用酒精饮料,使得自己处于半清醒、半癫狂的状态,然后,就觉得人神相通了。比如,在民间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中,常常有类似的表演,诸如跳大神之类。

佛教的先进性,正正是体现在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教大力提倡冥思,不鼓励过分地折磨自己身体的苦行,也不支持酒后的忘乎所以的妄想,道理就在这里。

(韩国民间的祭祀场景)

那么,为什么又“允许”或者不阻止信众喝一点点素酒呢?原因很简单,佛教为了成为一个大众宗教,只好适当地降低要求,从而采取了这种无奈的折中的方案。

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最初我一直以为和尚是不能喝酒的,直到看了《西游记》后才知道原来还有素酒,这也就好理解了,就比如油也分为植物油和动物脂肪炼成的油,前者和尚也是可以吃的。

这也算是根据需求,各有改进,毕竟清规戒律那么多,禁欲戒色已经很辛苦了,饮食上本来就不能吃荤腥了,其他禁忌还那么多,也不利益宗教发展。

话说当年唐三藏接下了去西天取经的重任,太宗皇帝亲自为他送行,饯别时送上御酒一杯,对唐三藏说,此乃素酒,饮此一杯,已尽朕奉践之意,接着在酒中弹入一撮尘土,说出那句经典的:“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这也是《西游记》中第一次出现了素酒,唐三藏一饮而尽。我们从《西游记》之后的篇幅就可以知道唐三藏一直没有戒酒,只是喝酒也还是看人的,比如在54回女儿国就有喝素酒,第八十二回女妖精递给他的素酒他也半推半就的喝了,从孙大圣哪里可知,唐僧喜欢喝葡萄做成的素酒。

所以和尚,尼姑喝素酒应该不算犯戒,唐三藏被强迫喝酒时心中也默念,此果酒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从唐三藏的心理来看,即便是素酒,能不喝还是就尽量不要喝。

这素酒就是一种没有经过蒸馏的低度酒,没有经过"蒸馏"这道工艺是素酒的核心,葡萄酒、米酒也属于素酒。素酒是将发酵后的酒过滤掉酒糟,煮开后得到的酒水,也还是含有一定的酒精量,在一些寺庙中,也把冰糖、桔饼冲开水当做素酒。

唐三藏从来不阻止徒弟们喝酒,这非常明智,跟着三藏去取经是个苦差啊,别看他们是师徒关系,这和管理公司一样,不给点甜头,凭什么让人去给你卖力干活呢?

《西游记》第19回,高老设宴款待唐三藏师徒,三藏说:“酒是僧家第一戒”,悟能,悟空马上就说自己都不曾断过酒,三藏立刻就妥协了,只是让他们别误事。这也是在暗示他们有些规矩不遵守没关系,但平时得把活干好!这活就是取经路上保证三藏的安全!

为什么唐僧带徒弟们吃素,却从来不在乎三个徒弟喝酒?

从这里就可以证明,求同存异。就是佛更是腹大容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