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当中,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所谓“四时八节”当中的一个,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十一月初的时候。
冬,终也,意思就是万物收藏!这是古人对冬天的解释。
古人认为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大地开始进入沉寂状态,植物停止生长进入休眠,而小动物们也纷纷储存好食物进入洞穴,准备好冬眠。
立冬落雨会烂冬所谓的“烂冬”,说的是天气比较阴沉湿冷,光照很少的冬天。
每年从立冬开始,一直到后面的冬至日,这段时间内,要是出现连续七天或者更久的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光照就会不足,这就是所谓烂冬。
有时候,出现超过两周的连续阴雨,那就被称作是“重烂冬”,这都是非常不好的天气现象。
当然,人只有在觉得闷热的时候才会觉得降雨是好的,倘若是在寒冷的季节总是下雨,就会觉得心中郁闷,浑身都会觉得不舒服,尤其南方地区经常有这类现象。
其实说起来,北方烂冬的现象并不是太多见,主要还是在南方地区。
一旦烂冬出现,冬天冷的时候又不停下雨,那环境就会变得阴冷潮湿,这种时候就会使得农民们收获储藏的谷物粮食,开始受潮发霉。
甚至于,有些地方种下去的其他农作物还有没收获的作物,都会因此受影响。
我国的面积毕竟还是非常广大的,虽说冬天降雨逐渐减少,但也并非绝对,立冬前后有些地方仍旧会不停下雨,也因此出现烂冬。
吃得柴尽米粮空前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人在过年的时候不便出门,而家里的储备食物又不够,所以过得相当艰难,古人也其实差不多,甚至更糟。
古人没有网购,没有便捷的商业,家里能储备的食物等是很有限的。
那时候条件不好,技术落后,一到冬天可以享用的食物种类本身就不多,北方地区家里常备的也就是粮食与大白菜之类比较耐放的食物了。
然而,一旦烂冬出现的话,人们就只能窝在家里无法出门,就算是想要买些什么也不行,最后只能把家里的储备慢慢耗尽,还没有其他办法。
更尴尬的还有,立冬前后,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已经完成了收获,但有些地方的冬小麦、油菜之类也要开始进入播种的阶段,要是烂冬,就会影响播种。
虽然作物生长需要水源,可连绵的阴雨导致光照不足,也是大麻烦。
立冬之后要是出现了烂冬,百姓们家里已经收获了的粮食,可能就会受潮发霉发芽变质,而来年的农事也无法及时准备,最后连累来年。
要是今年烂冬,那么来年的收成也就会变得很差,在那个条件不好的时代,可能明年还要靠着今年的储存过日子,因此人们很害怕烂冬的出现。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导读:立冬将至,民间流传有一句关于立冬的农谚: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为什么会有此一说?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听陌上花给大家分析一番。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行至黄经225度,便是立冬的时候了。今年的立冬时间是在11月7日。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跟农事息息相关。在没有精准天气预报的年代,农人们就依据这二十四节气来预测一个时间段内的日照、降雨、气温等变化规律,以此来指导农事生产。
立冬落雨会烂冬这是根据立冬这天的天气状况来预测一冬的天气走势。可能是根据连续多年的天气观察,先祖们发现“立冬”这天落雨,之后整个冬天有大概率是阴风雪雨连绵的多。也有可能是先祖们认为每个节气都是非同寻常的,它的天气特征就决定了之后这个阶段的天气特征。
总之,就流传下来了“立冬落雨会烂冬”这个说法。相类似的说法还有“立冬雨,一冬雨;立冬睛,一冬晴”、“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等等。
以前都是土路居多,尤其是农村,雨雪一多,乡间道路泥泞,都是一条条的烂污路,田里泥土稀烂,全都变成了烂泥田,空气里也是到处弥漫着一股腐烂的味道,用一个“烂”字来形容冬天是再形象不过了,所以雨水过多的冬天就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烂冬”了。
从气象学上来说,对“烂冬”是有一个衡量标准的。是指12月至次年2月这个冬季时段的总雨日比常年多7天或以上。其中,轻度烂冬是冬季降水日比常年同期偏多7至10天,中度烂冬是偏多11至15天,重度烂冬是偏多16天或以上。
很明显,以某一天的天气状况,来决定之后的天气变化,是不科学的。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光照,气温,地面的水源,植被等等,同时还会受人类的影响,比如污染等。
之所以会出现“烂冬”,是因为冬天在冷空气势力不强而暖湿气流又非常活跃的时候,就会形成阴雨连连的情况,有时还会雨雪交加。所以说,立冬这天是否下雨,和之后会不会“烂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吃得柴尽米粮空虽说,立冬这天下不下雨,和之后是否会“烂冬”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若是当年出现“烂冬”天气,那对于农业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极大的。
“烂冬”天气的特征就是雨雪多,道路泥泞又湿滑;气温低,到处天寒地冻。这种天气状况下,农民外出不便,也无法干农活,只能待在家里取暖闲坐。
而以往,不管是生火做饭还是烤火取暖,农人们用的都是干草木柴。原本,在入冬之前,家家户户都会把过冬的柴火备齐。
但是因为是烂冬,在家的时间多了,天气又格外冷,所以用起柴火来,量就加大了。再加上连日雨雪,又无法外出寻找干柴。很可能,冬天没过完,柴火已用尽了。
而且,“烂冬”天气的出现,雨水过多,气温过低,极易使得冬季作物及越冬作物霉烂,变质,以及遭受冻害等。不仅使得当年冬季蔬粮紧缺,待到来年开春,又因农作物减产,而续不上吃食。
虽说,时至今日,“烂冬”天气已不至于会导致如老话“柴尽米粮空”这般可怕后果,但对于农业的影响依然是非常大的。即使现在种植上有大棚技术,但因雨水多,光照少,蔬果粮食都极易得病,减产是免不了的。所以说,农人们对于“烂冬”天气仍是非常忌惮的。
💕点右上角“关注”,看陌上花每日给您带来各种农村趣闻杂谈和农事资讯。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立冬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冷,冬季的到来。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是在11月7日。据老辈人讲,立冬这天下雨的话,整个冬天都是雨雪不停,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农村俗语老话:“立冬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有道理吗?
立冬雨会烂冬立冬雨会烂冬,意思是说立冬这天下雨,接下来的整个冬季都会雨雪不断,人们外出会很不方便,到处都是泥泞不堪,尤其是在古代道路都是泥土路面,没有硬化,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势必会造成路面极其泥泞难走。所以,立冬下雨会烂冬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吃得柴米尽粮空在雨雪不断的冬季,外面道路湿滑,不利于人们外出劳作,通常家里面备用的柴火及大米粮食,也会被慢慢地耗尽。所以,在遇到雨雪不断的冬季,恶劣的天气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句农村俗语:“立冬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是人们在长期农耕劳作中,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的经验智慧总结。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那么今年的立冬节气,很快就要来到了,那天会下雨吗?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2020年11月7日立冬,在农村流传着许多关于节气的俗语,下面我们说一下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这句话是说立冬到来农村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寒冷,这天如果下雨的话,那么预示着整个冬天都十分寒冷,烂天气比较多,农民们在冬天就比较难熬,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烧柴做饭,持续烂冬的天气,堆放在家中的柴火和收获的粮食消耗比较快,对于农民来说是雪上加霜。
所以人们根据立冬天气变化对整个冬季的影响是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农村俗语“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啥意思?
今天是11月7日,进入今年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今天我们这里晴天烈日,立冬晴一冬晴,看来今年接下来的日子都会晴好天气居多。
对于生活舒适度来讲,当然是晴天更讨人喜欢。如果冬天潮湿阴冷的日子多,给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利。俗话说“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意思是立冬下雨的话,整个冬天都会多雨,那么柴火和粮食都会很紧张。
下雨天,秋后收藏的农产品不易储存,比如粮食,空气中湿度大就容易发霉变质,也就是烂掉了。加上以前农村里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到处是烂泥。所以冬天多雨天气叫做“烂冬”。在气象学上,“烂冬”也有特定标准就是指从每年的立冬开始到冬至期间,如果一次性连续出现7天或者更多的阴雨天气,并且每天的日照时间少于2个小时,且多刮偏南风,称为烂冬。
烂冬天气,不但家里收藏的食物容易烂掉,持续下雨对正生长在田间的农作物也影响相当大,没收成。加上以前人们都烧柴,雨天没办法上山砍柴,就算冒雨上山砍来柴火也是湿的燃不着。
下雨天,地里的活干不了,家家户户只能烧储存的柴火,吃存粮。长时间下来,坐吃山空,所以说“吃得柴尽米粮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