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答案:汉朝可以吊打蒙古,是因为蒙古的势力从之前的嚣张慢慢的走向一个颓废。与此同时,汉武帝横空出世,而且紧追着不放手。而明朝并不是没有去攻击蒙古,恰恰相反,明朝之初的时候也有一位皇帝使劲的打蒙古。

事件分析

我们所能知道的,与汉朝相关的皇帝当中,名气最盛的便是汉武帝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武帝是为数不多颇有气节而且非常硬气的皇帝,他面对诸多的困难,永远都是一个字:打,先打了再说。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匈奴已经跑到了漠北,为什么匈奴已经跑的远远的,汉武帝还要打,而且揪住他们的脖子使劲打。

因为汉武帝明白,针对于这一部分人,如果第一次没有把他们打服了打怕了,他们还会再来的,与其如此倒不如一直打下去,打到他们怕,怕的不敢再来为止。

我们与之对比的经常会把明朝提出来,我们发现明朝经常是修建长城,而不是主动进攻,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并不是。

我们会发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经让多个大臣前去进攻漠北,比如大将军蓝玉,尽管蓝玉死的比较惨。但是蓝玉当时已经疯狂到一定地步了,把蒙元人的玉玺都给抢了过来,这对于蒙元来说简直是一次亡国之灾。

除此之外朱棣也曾经打过5次,而朱棣打的这几次当中最有意思的一次,明明人家蒙古那边的敌军根本没有想过侵犯,无非就是在边防上溜达一圈,当朱棣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骑着战马就要打人家。

没错,这就是事实

所以如果做一个纵向对比,我们会发现汉朝吊打匈奴,明朝也一直在打蒙元。

只不过后期明朝改变了思路,那个思路叫做通商。

因为明朝发现与其一直和蒙古对着打,倒不如自己开一个小口子,然后进行商业贸易,毕竟蒙古那边虽然战马很多,但是像像刀枪棍棒这一类的东西还是很少的,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包括棉衣棉被等等。

既然他们过来抢也是抢这些,咱还不如直接开个贸易端口,双方之间进行贸易兑换,这样不用打仗,你好我好大家好。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汉朝和明朝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他们的创建者都是草根,他们打天下的主力军都是乡党,他们的建立者在功成名就后都进行了“卸磨杀驴”的屠杀、

不过汉朝和明朝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建立汉朝最大的敌人是秦朝,而秦王之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而明朝建立之前最大的敌人是蒙古人,朱元璋是在南方先是反抗蒙古人,而后干掉自己争夺天下的最大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之后,才又将蒙古人赶出中原。

汉朝实力是一个有弱变强的过程,而对匈奴的战争也只能连续不断的打击,最后彻底解决问题

刘邦在建立西汉之前,作为异族的匈奴人压根没有参加的中原的乱局中去,而西汉建立后,刘邦除了对付不安分的异姓诸侯王之外,最头疼是军事远超过汉朝的匈奴人,刘邦也想过一战而击败匈奴,结果平城外的白登山大战,御驾亲征的刘邦被匈奴打得大败,甚至差点将自己也搭进去,非常的凶险。

汉武帝以后威震胡人的汉人骑兵

白登之战后,汉朝上下认识到汉军与匈奴人的巨大差距之后,非常的现实的采取了和亲政策,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通过怀柔政策来缓解匈奴对边境的大举入寇,这当然不体面,但是也是无奈之举,而后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政局总体稳定,而善于生产的汉民族,一旦社会稳定,就能够爆发出远超过周边民族的生产能力,于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已经远超匈奴人,甚至在匈奴曾经最擅长的骑兵上也不遑多让,而且此时的汉民族仍旧崇尚武力,在国力、兵甲远超匈奴人,而悍勇之气不输于匈奴人,骑兵更是能够与匈奴人正面对冲的巨大优势下,在开国70多年后,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汉朝全盛时版图

然而匈奴是完全不同于汉民族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远超汉民族,因此虽然汉武帝虽然重创匈奴人,但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彻底击败匈奴人太难,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着,达不到,所以汉武帝时期匈奴没有被彻底失败,此后在汉宣帝时期,汉军仍旧不断出击匈奴,而汉元帝时期,匈奴发生内乱,继而分裂为南北两部,汉军招降南匈奴,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明朝的军事实力从开国到灭亡却是一个有强到弱的过程

在驱逐蒙古人之前,朱元璋在南方大败陈友谅和张士诚,而后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此后明军开始了北伐,而中原地区的蒙古人早已不复百多年前的武勇,而明军却是风头正劲,结果明军北伐成功,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甚至连他们的大都都不要了,而是弃城重新回到他们的祖先放牧的草原。

明军顺势夺回了已经丢失了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同时还攻入辽东,篡高丽而自立的李氏朝鲜王朝臣服于明朝。

明军也曾所向披靡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很快燕王朱棣开始靖难之役的造反之路,最终考试朱棣造反成功,建文帝失踪,而崇尚武力的朱棣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此时明军的军事实力也到了顶峰,明朝不只是组织了大规模的船队下西洋,而且还由朱棣亲自带兵深入草原进攻蒙古人,而且进行了震慑胡人的明军大阅兵。

而蒙古人也如当年的匈奴人一样重新成为了游牧民族,朱棣虽然重创蒙古人,但是显然没有能够彻底击败蒙古人。

而明朝虽然是汉人王朝的复兴,汉家衣冠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此时汉文化有汉朝的文化有着巨大差异,汉朝沿袭着战国时尚武的遗风,能站,敢战,与胡人抡刀子正面硬磕也丝毫不落下风,而明朝建立后,深受两宋时期兴起的重文轻武的理学文化影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明朝初年尚有与胡人悍不畏死的对战的冲击力,而虽然明朝承平日久后,明朝的军事实力直线下降。

朱棣靖难之役行军路线

从明初的皇帝能够亲自带兵追着蒙古人跑,到明朝中期土木堡之变,皇帝被蒙古人活捉,到后来明朝的皇帝只能够在紫禁城里一辈子办公,明朝的军事实力下降的非常厉害,但是汉人善于建造的本能没有丢,既然无法与胡人骑兵对冲,那么依托长城防线进行积极或者消极的防守,就成为明朝后期的国防政策的主流。

而当年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的朱棣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他在南京夺取皇位后,有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而北京距离长城防线附近,国家政治中心的北迁必然会直接导致全国核心力量向北整体迁移,因此北京能够成为明朝全国防御的重点,而长城防线也得到大大的加强。

明朝前期疆域图

也正因为有朱棣这样的远见卓识,明朝才能够“天子守国门”,让明朝的国祚维持了276年。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可以深入漠北去打蒙古,而明朝打蒙古却比较吃力,倾向于防守。是明朝国力不如两汉时期?!还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不如两汉时期?!再或者是明朝出现不了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杰出的军事将领?!还是汉人越活越回去?!

我认为这些都比较虚,毕竟不在一个时代,生产力在发展,这种纵向对比,比较困难;我们只关注两汉跟明朝这种纵向比较了,却很少关注两汉更当时的匈奴,明朝跟同时代的蒙古这种横向对比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时存在武器装备代差的问题;这只是横向比较的结果。

我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西汉的汉武帝之前,汉朝基本是拿匈奴没办法的,只能用和亲的办法解决。可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突然雄起了,匈奴被打的满草原跑。不要忘了在这前后有个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张骞从西域带回了大量关于制作武器装备的知识。当时所用弓箭的箭头竹子削的比较多,对敌人杀伤力不大。还有原有的铁制刀,一是不锋利,而是比较易断。张骞带回了更好的锻造铁制兵器的工艺。这么一番装备,汉军就对匈奴形成武器优势;因为匈奴没有做任何改变,还是原来的。铁在军队中的大量应用,汉军跟实力大爆发一样,打的匈奴动不动损失几千人,还被人追好几千里地。

匈奴也可以俘获汉军俘虏,模仿制造铁器;关键是锻造优质的、可配备到军队上的铁器的工艺不是抓几个俘虏就学会的。所以这时的匈奴一直处于劣势;汉军带数万人就敢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很大一部分自行就来源于武器装备。

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规律,先进的技术总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传播,无论怎么阻止,拉长时间看,概莫能外。中原王朝手握先进技术一千多年着实不已。可到了明朝匈奴的武器装备水准已经和中原王朝在一个水准上,这时候不带领五六十万大军,出塞找蒙古干仗自身都没保证。如果只带几万人就敢找蒙古干仗,很有可能被团灭。就这明英宗朱祁镇带了五十多万大军都被蒙古活捉了。这不能仅仅归因于武器装备上,这么多人,就是给蒙古砍,那也得砍好久吧。可明英宗就是没找到跑回来的机会呢。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明朝借助修建长城减少游牧骑兵骚扰的做法一点儿错也没有。因为,游牧骑兵是根本无法消灭的,即使明朝不停地向草原用兵也不可能赶走蒙古人。一、中原王朝根本无法消灭游牧骑兵

明朝是建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之上的王朝,其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

而当时的塞北草原只适合于游牧而不适合于农耕,因而即使明朝能够占领草原也无法生存下去。

况且,游牧部族习惯于逐水草而居。

所以,当时的草原既没有城市也没有村落,明朝大军也根本无法彻底消灭习惯于流动作战的游牧骑兵。

事实上,除了元朝和清朝之外,历代中原王朝都拿游牧骑兵无可奈何。

即使是以秦、汉之强大,对于河套地区也是屡得屡失,屡失屡得。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夺回了河套地区,并率三十万大军守之。

然而当天下大乱之后,匈奴人却又趁机夺走了河套地区。

直至几十年之后,汉武帝又派卫青将其夺回,设立朔方郡并移民实边,但匈奴人却仍然不断袭扰。

试看,中原王朝连夺取可耕可牧的河套地区都如此费劲,又何谈占据并统治广袤而又干旱的草原牧区呢?

二、修建长城很划算

既然明军既无法在草原上生存,又无力完全消灭游牧骑兵,明朝又怎么可能干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情呢?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几次北征,也只是为了竭尽全力削弱残元集团或是其他游牧集团的实力罢了,而不是将其彻底消灭——因为根本就消灭不了!

所以,与出兵讨伐耗师靡饷,开支巨大而又收效有限相比,反而是修建长城更划算,效费比也最高。

有了长城的阻隔,游牧骑兵就没有办法深入中原腹地!

至多,也就只能在边境上袭扰袭扰。可是,假如没有长城那可就糟糕了。

那样的话游牧骑兵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袭击中原,长城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削弱游牧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迫使其只能在几个点上攻坚,而无法遍地开花,四面出击!

而明军则可以借此争取到宝贵的反应时间,有利于调动“九边重镇”的精兵反击游牧骑兵的袭扰!

由此可见,明朝通过修建长城阻挡游牧骑兵袭扰的做法没有错,尽管这个法子很笨,但却是减少游牧骑兵袭扰的最佳方式之一。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最为辉煌的朝代者,莫过于汉唐。所谓强汉盛唐,两朝在武功方面都有突出建树,对外开拓积极。汉武帝重用霍去病卫青,多次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并且重创匈奴,使之北迁,元气大伤,此后汉匈之间虽然连年战争仍旧不断,但总体上来讲,汉朝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唐朝更不必说,唐太宗开始,至唐朝天宝初期,唐朝在战略上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处于攻势,尤其是在西北,唐朝积极开拓,最远居然将咸海一代纳入自己的军事管理范畴。不得不说,强盛的王朝,都需要以武功来证明自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王朝的明朝,相比汉唐,则逊色不少。虽然在清朝人编修的《明史》中对明成祖朱棣一朝的评价是“幅陨之广,远迈汉、唐。”但实际上,明成祖治下明朝的疆域虽然达到了巅峰,却仍然难以与汉唐相提并论,最为直接的证据便是,明成祖对西域的控制很有限,仅限于哈密卫。朱棣之后,明朝的疆域不断缩水。与此同时,在战略上,由对蒙古的攻势便为守势,并且,明朝在此后的二百余年中再也没有主动出击过蒙古。

那么,为何明朝对蒙古,为何没有能够向汉朝对匈奴那样,通过多次主动出击,重创其元气,使之不能为患?

明朝在军事上,实行的是卫所制和军户制。所谓军户,是以军人为世代继承身份的户籍,这些人世世代代居于卫所之中,受到卫所尉官的管理。战时为兵,其余时候则从事农业生产。需要作战时,由皇帝指派将领,钦点需要调动的卫所。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军队的自给自足,减少国家赋税向军队的流入,以控制支出;然而,由于卫所的数量过多,皇帝无法对每一个卫所做到直接管理,于是,卫所尉官逐渐将卫所所有的土地吞并,将其便为自己的私人土地,同时奴役军户为自己进行农业生产,于是乎,卫所长官成为了军事地主,而军户则成为了军事农奴。如此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必然下降。这种情况,在建文帝时期便出现,这也是朱棣为何能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朱棣手下有一支由投降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部队,其战斗力远高于南军。

指望这样的军队去出塞远征,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明朝直接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是在朱棣五次北征蒙古之后。朱棣五次北征蒙古,看似声势浩大,实则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蒙古的威胁,同时还带来了一内一外两个问题:外部,由于多次将鞑靼作为征讨对象,这无形中令另一个蒙古的部落瓦剌做大,正是瓦剌的首领,在朱棣死后的第二十五年,俘虏了朱棣的重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内部,由于连年战争导致了经济凋敝,第四次出征时,户部尚书便告知朱棣国库已经空虚并且建议朱棣停止出兵,朱棣不但不听,反而将户部尚书送进监狱。大规模的远征,同时还造成了卫所中的军户不堪其扰,逃亡者甚众,这直接对明朝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于是,在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归途中,他撤去了长城以北的卫所,放弃了长城以北的大量土地,龟缩于长城以南。

除了军事制度的缺陷和朱棣的轻举妄动之外,明朝没有足够的休养时间,也是明朝无法彻底消灭蒙古的一大原因。

汉朝之所以能在武帝时期多次吊匈奴,是因为文帝景帝时期,采取休养生息,对外和平的政策,积攒了大量的资源,到了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正所谓“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可见,汉武帝的作战,有着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而明朝则不然,元末全国性的战争,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仅仅凭借朱元璋三十多年的休养,完全不够。而靖难之役的四年,直接造成了华北,中原,淮河一线的经济破坏,朱棣的国本不够坚实,这也是造成其无法进行强有力作战的原因

总而言之,明朝由于自身的制度和皇帝的超鬼操作,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保守内敛的王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采取修长城防御?

汉朝和明朝是长城防御体系最为完整的两个朝代,但在前期,他们却都曾经主动大规模出击,深入草原地区,寻找对手的主力进行决战,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汉武帝时期,汉朝大举出兵,多次派大兵团深入漠北,企图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率军深入草原地区之外,甚至还派李广利远征今天的中亚,也就是所谓的大宛马之战。

明朝初期,从朱元璋时期一直到朱棣时期,前后长达近六十年的时间,明朝一直在不断的主动出击,虽然也有过几次失败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仍然是败少胜多。毕竟,对于初期的明朝来说,输一两次输得起。成祖朱棣更是六扫虏庭,乘胜逐北,企图与蒙古主力决战,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连年轻的明英宗,在得到蒙古军队大举入侵的消息后,也主动率大军出击,企图与也先进行主力决战。

但在经历了多次主动出击的胜利之后,汉朝开始修长城,明朝也一样开始修长城。明明能打赢,为什么却要修长城呢?其实这个问题要反过来看,会更清楚。能打赢的朝代才有机会修长城,打也打不赢的朝代,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打赢了之后不修长城的朝代,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出问题,或者是外部入侵,或者是内部叛乱。前者的典型是宋朝,后者的典型就是唐朝。

为什么呢?因为长城线是一条基本上固定的线路,要修长城,最起码的,你要先控制这个地区,并且能够用部队掩护这个地区,草原游牧民族的军队不能随时威胁这里。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了。汉朝和明朝之所以能够修长城,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多次主动出击,把对手打残了,无力在短期内大举入犯。如果匈奴和蒙古就在长城沿线直接威胁着内地的安全,哪有机会修长城?

所以,长城不仅是一条防御线,更是一条实际控制线。有能力实际控制,才有能力把这里当作边界,来修长城,如果连实际控制的能力都没有,当然就没有能力在这里修长城。比如说宋朝,就没有这个机会。从安史之乱之后,整个长城线就不在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内了,宋朝建国的时候,辽国已经牢牢的控制了河北地区,河套一带又在党项控制之下,河西走廊是甘州回鹘、吐蕃余部等控制,所以宋朝想修长城也没有机会。

长城的作用也是一直被误解。实际上,秦汉时期的长城基本上是以夯土墙为主的,只在部分战略要地才是砖墙。如果对手还有能力组织起大规模入侵,那么长城是不足以构成障碍的,完全可以拆毁一部分长城,打开一个缺口,进入中原地区。明末后金进攻明朝时,就多次绕道辽西,拆毁长城,直接进入北京附近大肆掳掠。所以,那些有砖墙的地方,都是重要的军事要点,都有军队长期驻扎,在明朝,这就是九边。

也就是说,在对手以大兵团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中原政权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依托长城进行防御作战,要么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原政权都会选择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只要打败对手一次,造成大规模杀伤,就可以保证十几二十年的战略安全。

原因也很简单,草原游牧民族生存条件差,组织一次大规模入侵所需要的资源是非常庞大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组织起来的。而每次这种大规模入侵,都是要先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或者统一的政权,才有这个能力。比如一次十万人规模的入侵,那么就意味着起码要有一个十万户牧民的统一的游牧政权,而一旦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政权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草原地区已经完成了统一。

对中原地区来说,只要能够实际控制长城线,实际上都不害怕与草原游牧政权进行主力决战。甚至可以说,这种机会是中原政权求之不得的。从汉朝到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多次以大军深入草原地区,都是为了寻求这种战略决战的机会,只要能够战而胜之,按照中原王朝的思维逻辑,那么就可以迫使对手屈服,从此安生一段时间。即使不能迫使对手屈服,一旦击败对手的大规模入侵,就会导致游牧部落联盟政权分崩离析,在一段时期内失去威胁中原的能力。

所以,只要控制了长城线,中原政权并不害怕与游牧民族进行主力决战,而且会主动寻找这种决战的机会。但中原政权害怕什么呢?对中原政权威胁更严重的是,草原地区在缺乏统一政权的情况下,形成一些规模交大的小的政权,在靠近长城沿线的地区游牧和生活,能够经常性、日常化的越过长城线,到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劫掠。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迫使长城以南的定居农耕汉人不得不迁居别处,从而让朝廷在长城线的驻军的物资供应出现比较严重的困难。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游牧,一旦遇到青黄不接,或者出现天灾人祸,导致牲畜大面积死亡,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就必须要组织起来,越过长城线,来汉人农民家里抢掠。而这种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一重习惯性的行为,也就是几乎每年秋季,他们都会提前预防性的入侵,进行劫掠。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物资让他们在草原地区漫长的冬天能够吃饱穿暖,所以劫掠是必须的。

而长城的存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长城在几万人规模的大兵团面前没有什么实际作用,随时都可以被拆毁,但是只有几十几百人规模的小规模的、日常化的入侵和劫掠,就不太可能了。而且,朝廷可以通过固定的开放一些关口进行贸易,允许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牛马羊等产品,来和长城沿线的汉人农民进行交易,换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茶叶、粮食、布匹等。如果哪个部落不听话,就可以关闭这种贸易,对他们进行经济封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