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虽被称作“山”,可芒砀山主峰海拔也仅有156.8米,在群山遍布的江南等地,这样的海拔只能算是个土坡而已,但在豫东大平原,却足以做到俯视周边。

相传芒砀山就是刘邦斩白蛇之地,引领大泽乡起义的陈胜也长眠于此。

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上突然耸出个芒砀山也实属正常,毕竟豫东大平原以前是片丘陵,沧海桑田多被夷平,芒砀山算是侥幸留存下来的。

豫东平原,本就不是平原

豫东,也就是如今的河南东部地区,这里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黄河冲击平原与淮河冲击平原为主,是极其富饶的地区。

翻开河南的地图,会发现豫东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带“丘”的地名。

比如商丘、沈丘、封丘,像开封过去也叫过“老丘”,而这些地名当中的“丘”字也很简单,意思就是这些地方曾经地势较高,是一片丘陵。

白垩纪晚期,豫东一带发生了沉降运动,由于地势不断变低,黄河东流在此经过,而黄河这条大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也造就了一系列冲积平原。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大河,但这条喜怒无常的大河,孕育灿烂华夏文明的同时,也经常引发众多的麻烦。

按照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超过一千五百次,有记载的改道就有二十多次。

不仅黄河,南边的淮河也不是省油的灯,从古至今黄河频频改道的同时,淮河也很少闲着,同样是时常洪水泛滥。

黄河与淮河两条大河千年万年的冲刷,极大改变了豫东地区的地貌,豫东地区大量的丘陵都被填平,或者因为采石等人类活动而消失,仅剩下了芒砀山。

地壳变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虽然人类的科技进步,极大改变了地球的本来面貌,但是这样的力量与大自然比起来,其实还差得很远,地球诞生至今,经历了令人瞠目的改变。

就好像撒哈拉沙漠,曾经是巨大的草原,地中海曾经是一片广袤的盆地。

芒砀山所在的豫东平原,原本是一片因为风化侵蚀而形成的成片丘陵地带,大约两亿年前随着燕山运动的进行,这里频繁发生岩浆活动。

地层深处的岩浆从地表比较薄的地方冲出,伴随着不断的叠加,岩浆涌出口也被不断抬高,最终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山地。

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华北地区沉降活动加速,而芒砀山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

由于地表沉降,芒砀山的主体原本大多被深埋地下,并不算突出。

但是,随着数千万年的风化侵蚀,还有后来黄淮两条大河的冲刷搬运,使得芒砀山周围地区逐渐变低,而芒砀山却因地势较高保存了下来。

其实芒砀山与泰山类似,并不算太高,只不过因为其周围大多数地区海拔更低,因此就显得非常高耸,芒砀山也就被安上了“山”的名号。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芒砀山又叫做芒山,是整个豫东大平原上唯一的山地,地处河南永城芒山镇,面积仅16平方公里,处于河南、山东、江苏与安徽四省交界之处。

严格说起来,芒砀山只能算是个丘陵,并不算是什么真正的山。

整个芒砀山山区,大大小小七拼八凑的,也有二十一座山,比如黄土山、铁角山、磨山等诸多小衫,可主峰芒山也才一百五十多米。

虽然芒山不算高,但这里却是整个豫东地区的制高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

按照《砀山县志》记载,芒砀山从上古时代就是著名的采石场,宋僖公长眠于此,黄帝出巡驻跸当地,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讲学。

数千年来,与芒砀山相关的各种故事传说,实在是数不胜数。

悠久的历史与绚烂的文化,也让芒砀山这座土坡一般的小山,成为了一处名气极大之地,也成为了河南永城著名的旅游胜地。

说起来,芒砀山之于豫东平原,就像是人皮肤上突然冒出来的痘痘一样,算是自然界的一种神奇现象,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芒砀山的位置,并更正一下错误说法。

上图标明了永城、芒砀山、砀山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芒砀山就是一座山,古代称之为“砀山”。安徽与河南交界处有一个县名叫砀山县,如果你打开GoogLe卫星地图,发现这里没有一座山,与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其次是芒砀山不是位于永城县西北,而是位于北略偏东方向,距离永城县约28公里的芒山镇。有人认为芒砀山是由芒山和砀山构成,或者是方向错误,都源于地名砀山与古时“砀山”的混淆。

历史上记载地名与山名往往易混淆,那个时候交通有局限性,科技手段有限,作者叙述历史事件中的地名与山名又是同一名称,再流传下来,就出现了很多错误,但一座山脉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我们还要尊重更为客观的地理事物。

今天我们利用航拍片可以概览一下芒砀山的全貌:

芒砀山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才156米,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海拔才40米左右,相对比来看巍峨高大,再加之汉高祖刘邦起兵藏山之中,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埋葬于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等,有了记载这些历史大事,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便有了仙气,真可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座山的成因并没有那么复杂,据河南省地质十一队测定,芒砀山的形成属燕山中晚期,距今0.8~1.37亿年,这座山脉岩石主要是由石灰岩、细晶岩等构成。主峰从山顶到山前平地依次分布淡石土、灰石土、风化沉积物、山脚下遍布是淤土。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大约在1.5亿年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并不是很很深,地壳比较稳定,没有过多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沉积了一层又一层石灰岩,象一本书那样平整,经过上亿年的沉积,堆集了厚厚的石灰岩层。

到了中生代晚期,我国整个大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深受的燕山运动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从地幔上部活动的岩浆侵入石灰岩地层中,并把它抬起,形成了芒砀山最原始形态。如下动图:

在芒砀山隆起过程中,山脉周边发生断裂,地表断陷下沉,有的地方积水成洼地,所以历史上这里形成了大片沼泽地,还有的地方断陷程度较深,地下水上涌成湖,今天我们看到山脉周边分布着很多湖泊。

芒砀山位于黄泛区,不能不受黄河影响。距今12万年左右,黄河劈开太行,冲入华北平原,受河流下切侵蚀影响,芒砀山下面的湖泊不断地受到河流冲击—淤积作用,湖泊面积不断缩小,沼泽地被泥沙填满淤平,形成现在的地表形态。

芒砀山历史上有山有湖有沼泽,这对视野开阔的华北平原来说,这里可是藏兵的好地方,刘邦起兵于此 ,成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最好的藏身地方,芒砀山也就成为了会说话、有故事的名山。

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芒砀山,是芒山和砀山的合称。砀山在河南永城县西北,高百余米,砀山北八里,是芒山。

芒砀山如何屹立于华北平原的中部,或者说它是如何产生的,这说来话长。

当地幔岩浆通过地壳运动、版块运动、火山喷发运动,将岩浆上升于地表附近,冷却凝固后称为浅层岩,在深层地下,称为深层岩,而突出于地面的山体岩石,称为火成岩。

但芒砀山并不是岩浆喷出地面而形成的山体。这不是千万年前的地理变迁,是数亿年、数十亿年前的地理变迁。

华北平原在亿年前是一片大海,是黄海的西部组成部份,那个时侯,芒山和砀山只是大海中的二页孤丘。

随着黄河和海河的冲击作用,亿万年来才慢慢形成了华北平原。

那么华北平原的泥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早期的地球是很少泥土的,踝露的岩石遍布于大地,而岩石由于风化而变成了土壤母质。风化分为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两种。化学风化是指氧化或者酸化反应等的内容;物理风化,是由于雨水和温度等相关的物理原因。比如,由于热涨冷缩,岩石表面会有细小的缝隙,雨淋入缝,经冰冻扩涨,加深裂缝,日晒化冰,将水又下渗,如此反复,形成纵向劈裂作用。加上横向的裂变,从而形成土壤母质。

土壤母质经过风和雨的搬运作用,向低洼处汇聚。我国有黄土高原及江西两个风积母质区。雨水形成的土壤母质形式有如下数种:1山积母质,将泥沙汇集于山脚边。2洪击母质,由于洪水冲击而造成的土壞母质的汇集和运动。3湖积母质,湖泊具有汇聚成陆的特性。比如洞庭湖,由于湖积效应,成陆面积很大,湖面变得越来越小。4海积母质,大海由河流的冲击纳入以及生物的残存汇集,加上地壳运动的升降,形成陆地。5冲击母质,由于雨水汇集形成的冲击母质。6河积母质,由于河流的冲击沉淀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母质。而华北平原主要是由河流冲击造成的平原。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冲击、洪积、湖积的效应,但地理历史久远,也难以考证。

所以,对于芒砀山来讲,是先有山,后有平原,造成了芒山砀山屹立于华北平原中部的奇观。

南方人,年岁大一些的,大都不知芒砀山在哪里,也不知它有多高多大,但砀山梨消往全国各地,个大、汁多、肉脆、清凉、甘甜的砀山梨谁都吃过,吃过砀山梨,请记住河南的永城县有芒山和砀山,合称芒砀山。

汉初刘邦起兵时,曾藏兵于芒砀山,但当时山下为一片沼泽,这也是华北平原湖积效应的一个左证。

今天的芒砀山,地丰物饶,旅游业兴旺,愿诸君去芒砀山一游,芒砀山等待着你,芒砀人会欢迎你!

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如果你开车自郑州从连霍高速一路向东,途径开封、兰考、民权、商丘、夏邑,三百多公里,你目光所及,全部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但一进永城市界,向北而望,如果没有树木遮挡,那么你就会看到几座矮山,这就是国家五A 级景点芒砀山了!

山不在高,海拔156米,但声名远扬,孔夫子周游列国,在此避雨晒简;陈胜落败,被封隐王,安葬于此;刘邦在此斩蛇起义,建立大汉基业;其子孙梁孝王及王后墓皆安放此处,为全国最大规模采山凿洞汉墓群,后被曹操的摸金校尉所盗,运走十七大船金银财宝,所幸金缕玉衣还在,但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盗墓贼窃挖,永城公安斗智斗勇,一举拿下,此案件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芒砀山的历史故事说不完,遗迹名胜看不完,但诚如题主所问,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就会出来个芒砀山?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你就仍要开车往东走,不远就进入安徽的淮北辖区萧县,接下来就是江苏徐州。

这一段路程,你会发现,两边的山渐渐多了,山势也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了问题,芒砀山应该是这一片山的余脉,形成原因不外乎地壳运动地质变迁。

直到现在,永城北边,芒砀山南边,还有薛湖栾湖两个地名,可以推定,古时候,芒砀山应该处在泽国之地。

曹操芒砀山盗墓,用大船运金银财宝去往亳州,也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这个“大泽乡”也应该就在永城境内。

秦汉时期,芒砀山应该是被湖泽包围,后来黄河改道,泥沙淤积,往复多次,大水退去,终成平原。

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中原名山芒砀山

芒砀山古称砀山,当地人叫它"神女峰"或者"仙女峰",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具体位置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

说芒砀山是"山",估计很多人会不服,形成时间晚(燕山中晚期)、面积小(总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山丘少(大小山丘都算在内有20余座)、山峰海拔不高(其中最高的芒砀山主峰,海拔只有156.8米)。

特别是它的高度,有点叫人汗颜,世界第二高度建筑迪拜哈利法摩天大楼也有828米高。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高度632米,也比它高4倍。

但是大家忘了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那段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芒砀山虽然不高,但历史上很多大佬都跟它有缘。

被中国历代帝王称作圣人,被儒家知识分子成为祖师爷的孔夫子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有夫子山为证。打响反秦暴政第一枪、敲响秦王朝丧钟、"王侯将相宁有种"观点的提出者陈胜就长眠在芒砀山的山脚下。

芒砀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王朝汉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汉书》卷1《高祖纪上》载:『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又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跟芒砀山有过交集的名人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仅仅如此,就足以证明芒砀山的有名。

说到芒砀山,都会想到安徽的砀山县和砀山梨,其实砀山和芒砀山就是一座山,砀山是它古时候的称呼,而砀山县内一座山都没有;而名字里没有山的河南省永城县,跟砀山关系密切,只有一步之遥(28公里),而永城的芒山镇,就在山脚下,可以触摸到砀山的脉搏。

抛开砀山的名气不说,在一马平川的中原,有一座平地而起的大山,虽然海拔不到200米,也足以叫人惊叹,心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会有一座大山,它是怎么来的?

从广义上说,每座山脉无论大小,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是地质运动的结果。

具体到芒砀山,它的形成过程不是那么气吞山河,也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和跌宕起伏,形成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得有点乏味。

根据地质学家的推断测定,芒砀山大约形成在燕山中晚期,距今也有0.8~1.37亿年左右,这座山脉的成分也不复杂,岩石不是石灰岩、就是细晶岩。

而岩石在芒砀山中并非主流,真正常见的则是淡石土、灰石土、风化沉积物,甚至在主峰上的岩石也不是主题,从山顶到山前平地多是这些成分。

而芒砀山的山脚部分,则更难见到岩石,映入眼帘的倒是遍地淤土,不抬头看,还真不知道这里有座山。

地质学家据此推测,芒砀山没有形成之前,也就是说大约在1.5亿年之前,这里并不是陆地,而是一片汪洋,但这里还不能称作大海,因为水不是很深。

正因为如此,这一代的地壳活动不激烈,还算比较稳定,没有大型的火山喷发,所以也没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

就这样天长日久,这里的石灰岩开始沉积,越积越多,而且都是一层一层,有条不紊地堆积。

可是到了中生代晚期,这种井然有序的堆积方式发生改变,大地开始变得不安分,全国范围内的地质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燕山运动开始出现。接踵而来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频繁岩浆活动,那些在地幔上部活动的岩浆肆无忌惮地"钻进"石灰岩地层中,迫使地表像孕妇的小腹,慢慢隆起,芒砀山就初具规模,慢慢形成。

在芒砀山隆起过程同时,周围的山脉不可能独善其身,就发生断裂,地表也随之下沉,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下陷,整体下陷的地方就成为沼泽。

随着地壳的进一步运动,地下水也会源源不断往上冒,进入沼泽,下陷较深的沼泽摇身一变成了湖,不过目前离芒砀山最近的微山湖,距离也有150多公里。

芒砀山更近的地方为什么没有湖泊呢,因为芒砀山所处位置是黄泛区,黄河泛滥对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地质学家推断,大约在12万年前,黄河冲开太行,涌入华北平原,对芒砀山脚下的湖泊不断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冲击、淤积过程,湖泊在淤积攻势下步步后退,面积越来越小。

总之是岩浆的无尽的泥沙填满了沼泽,变成了芒砀山现在这般模样。

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怎么会出来一个芒砀山?

“豫”,河南简称,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等,位于华北平原西南部、黄河中下游,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四大发明发源地,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古时“中原地带”所在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2019年人口9640万,GDP生产总值为54259.20亿元,属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 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嵩山、黄帝故里、白马寺、芒砀山风景区等。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降水丰沛,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古时兵家必争之地。

奇怪的是,在豫东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不知怎么就出来一个芒砀山呢?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芒砀山概况

芒砀山又叫芒山,坐落在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面积16平方公里;芒山镇处于群山环绕之中,地形属平原中的低山丘陵,总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5.3万。芒砀山属于该镇的一部分,占芒山镇面积的五分之一。芒砀山群由保安山、立山南峙,僖山东耸,黄土山、铁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马山、徐山、周山、王山、鱼山等21座山组成,主峰芒山,海拔156.8米。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像泥灰岩、白云岩矿、花岗岩、煤碳等自然资源。芒砀山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34℃,年平均降雨量为871.3毫米,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有碱河、王引河穿境而过。周围交通便利,高速如织,郑旭高铁和徐兰客运专线在此设站,空乘便利。

芒砀山的形成过程

芒砀山是我国“五岳之一”的泰山南伸的余脉,被称为“平原精灵”。芒砀山区的形成属燕山中晚期,距今0.8—1.37亿年,主要由石灰岩、细晶岩等构成。一亿多年前的燕山中晚期,由于地球地壳运动,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和俯冲,泰山不断被抬升高耸入云,而芒砀山是泰山的即兴之作,南延的余脉,见证了整个泰山的形成过程,与泰山根脉相通,拥有泰山所有的沧桑和历史。

芒砀山的历史传说

芒砀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姿态,历史悠久,遗迹彼丰。据《砀山县志》记载,永城芒砀山是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芒砀山巡视,蚩尤曾在此活动;春秋时期,相传宋僖公葬于僖山;孔夫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到此蔽雨晒书、讲学,而得名夫子崖;《永城县志》记载战国时,墨子曾隐居在芒砀山北周狄山;秦朝时灭魏国,而设为砀郡;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埋葬于此地;汉高帝五年,封彭越为梁王,以砀郡置梁国,死后葬于此地,形成现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三国魏时改梁国为梁郡;北魏孝昌二年复置砀郡;北齐天保七年将砀郡废止;后个朝代再没有在此设管辖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行政管辖为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

芒砀山的发展前景

芒砀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芒山镇留下众多的艺术瑰宝和名胜古迹。现在芒砀山5A级旅游区成立多年,是一处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的国家著名景区。主要景点有汉梁王墓群、陈胜墓、芒砀山地质公园等等,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还为陈胜墓碑题字。砀山汉墓群,出土的“四神壁画”被称之为“敦煌前之敦煌”,而刘武之妻李王后陵则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都是历史瑰宝,价值连城,为发掘汉代历史提供了大量历史“文献”。现在芒砀山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慕名而来,享誉海内外。祝福我们的“平原精灵”——芒砀山发展的越来越好,前途似锦。

个人观点,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谢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