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养儿防老!这是咱们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依旧非常盛行。
由于在以前,只有男子才能够继承家业,也只有男子能够称作“嗣”,没有生出儿子在很多地方都是抬不起头的事情,但对于养儿子这回事,过去的人也有讲究。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
这句俗谚的字面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养儿子不要养两个,或者三个,很不好。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如今有不少的家庭都会考虑生二胎的问题,而家里有两个孩子的也不在少数,通常来说家里有两个孩子,一碗水很难端平。
从古至今,这样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一个儿子,当然所有的心思与爱都在他身上,可要是再有一个,那很容易顾此失彼,稍稍有点差别就会导致其中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冷落被轻视。
千万不要不在意这种事情,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自然也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从小感觉被薄待的孩子,长大后十有八九与父母疏远。
家里有两个儿子,极其容易出现这么样的情况:小时候觉得自己被冷落的儿子,长大后也不愿赡养偏心的父母,而被惯着长大的儿子,往往长大了还是对父母颐指气使。
不管是在文学与演绎作品里,还是现实当中,这种事司空见惯。
只不过,赡养父母既是法律,也是道德要求,谁也不能违逆。
不肯养,但不得不养,更尴尬的事情就会出现。
既然家里兄弟俩,赡养父母肯定是双方共同的事情,那么照顾父母就要在两家之间轮着进行下去,而父母很可能就被当做包袱一般,被兄弟俩送来送去。
养儿别养仨,养仨没有家相较于养两个儿子,养了三个儿子,可能出现的情况更加糟糕。
有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和尚挑水,一个和尚提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这也能套用在这个事情上。
两个儿子,再怎么样自然还好说话,可三个儿子,情况倒是不同了。
老大觉得自己是长子,当然能够指挥两个弟弟;老幺觉得自己年纪小,什么事情都能让两个哥哥去担着。
而夹在中间的老二,觉得自己既不是传统地位高的长子,也不是从小受到父母疼爱的幼子,从小就经常受到忽视,长大后也不肯出力。
父母年老之后,终究还是需要有人照顾的,但三兄弟之间,很容易因此生出嫌隙。
更何况在成年之后,三兄弟都会有自己的家庭,这个时候往往还有一类人会掺和进来,那就是三兄弟各自的妻子与她们的娘家人。
养父母天经地义,但终究还是辛苦事,谁也不肯轻易吃亏。
这个时候,三兄弟的父母很容易被当做物件一般,被三兄弟丢来丢去,这种听起来非常荒唐可气的事,可在现实中,从不少见。
父母在,家就在!除了少数的奇葩父母,大多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只不过有时候实在顾不过来,作为子女,无论兄弟如何,都该尽自己的本分。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农村生孩子不要生两个儿子,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以后老了之后是要跟着儿子一起生活的,都说养儿防老,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若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老人肯定由这个儿子来赡养了,但如果有两个儿子,那么儿子之间肯定就会相互推卸,最好的办法就是兄弟两人轮流照顾老人,老人就像以前农村的牛马一样换来换去的养,生活也不会安定。
这句话形容的是过去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时候的状况,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很多人依然觉得这句话反映的就是现在农村的现状,儿子多了老人虽然不至于没有饭吃,但是很多问题也是被儿子们推来推去,生病了没人带去看病,想吃什么了也没人去买,所以说这句俗语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都应该去努力的践行孝顺这个美德,只有懂得孝顺的人,才能更好的成长。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这句俗语是出自于无奈的的缘故。养儿防老,这是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孝顺长辈也是中华传统美德。
过去老话说,“娘养九子,九子难养娘”与“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的意思是相近的。家里儿女多是好事,老人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儿女多不孝顺老人的现象也有,但不是普遍性的。现在独生子庭居多,养老问题的压力明显高于多子女家庭。
子女多攀靠现象确实存在,大多都不愿意收留老人在自家,就出现了“轮官马”现象。
什么是“轮官马”呢?官马就是古驿站的马匹,那些马要不停的轮换跑路,驿站只是马匹吃草吃料,暂时休息的地方。那么儿子就相当于喂马的人。喂马也一样,有的人尽心,有的人随意,还有的人剋扣马料中饱私囊,马的待遇自然就不公平了。
所以说养俩儿不如养一个是一个无奈的说法。一个儿子没有攀比,老人从一而终好歹也说出不个什么来。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不少人看到这句俗话时觉得有些茫然,因为这句话没有明着说出来,不那么浅显易懂。
但如果是生活在农村的人,靠猜也能猜出个大概意思来。
在农村俗话中,其实是分着类别的,各有一套系统,比如教人学习的,比如教人孝顺的,比如教人人情世故的。
这句俗话说的是人生的一种经验,关于养儿防老的,但这句话适合用在现代吗?有没有道理呢?黑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这句话啥意思其实这句话并不难懂,就是鼓励生一个儿子,不要要两个或者太多,为啥呢?因为两个以上的儿子,有可能导致自己到年老后没人养活。
那有些人就会感觉奇怪,过去人们常说养儿防老,那自然是越多越好,怎么到了这里变成了越多越不好了?难道父母老了以后,兄弟们有轮替的不好吗?可以有人分担啊!
其实这句话是从人性说起的,意思是说,一个儿子,他没有什么选择,父母只有他来养,他不养没人替换他。但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大家会产生一种推诿的心理。
就是说,老大觉得老小该养,因为你太小,父母照顾你的时间很长,自己成家后就分了出去,父母后面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所以你理所当然的该养。
但老小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父母先把最好的都给了你老大,你虽然成家早分出去了,但是也是父母给你操办的,凭什么到老了你不养,把负担递给小的?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同时也是这句话的意思,简直来说,就是说儿子多了,容易产生互相推诿心理。
但是,黑嫂认为这句话其实有些主观,这也正是我们下面要说的,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二、这句话有道理吗咱们为什么说这句话有些主观呢?因为这句话先入为主的把人想象得太过不堪,虽然有这样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的农村人,讲究个面子,讲究个人活一世,不让别人乱说闲话。所以他们对于孝敬父母这件事,做得还说得过去。
因为农村几乎是个半封闭的圈子,大家都认识,十里八村也都是亲戚,自己如果不孝顺,别人会指着自己说闲话,那可是个极不好的名声。
另外,父母养活自己不容易,特别是农村的父母,他们更不容易,他们起早贪黑养活着孩子和家庭,这些都被孩子从小看在眼里。
长大后,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孩子自然会尽心贡献自己的责任。好让父母老有所依。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父母可以养活几个孩子,但年老后,几个孩子却养活不了父母,因为他们不想,他们感觉受屈,也就是不孝顺。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拿着少数去放大,然后就概括成大家都这样。这样是片面的,是主观的。
故,黑嫂不同意这句话的观点。
最后:其实依黑嫂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家里孩子多的父母,年老后多被轮替伺候,就是每个孩子家里各住多少天,有的是一个月,有的是十天,不管多少天,都是相同的,老大家住完搬到老二家,如此类推和循环。黑嫂觉得这样挺好的,孩子不会感觉不公平,老人也老有所养。至于说养儿多了就会被推诿,这种毕竟是个别现象,代表不了全部。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看到这“养儿车养俩,养俩轮官马”,真的忍不住想说两句。虽然我也不想以偏概全说的那么绝对,但养儿子真的是,不管养几个,基本上都得沦为“官马”,看现在娶媳妇的成本这么高,恐怕当牛做马都远远不够了,当爹妈的得辛苦攒一辈子钱,给儿子娶媳妇,老了之后还沾不上什么光,说“榨干父母的最后一滴血”也不为过。
我们村有一户人家,老两口一共生了7个孩子,老爷子今年92岁了,身体还算硬了,老太太前几年去世了,生前也算是有福气。这7个孩子前6个都是儿子,最后老七生了个闺女,也幸亏是生了这个闺女,老两口这一生可以说是福气满满,顶上前面六个儿子,为啥这样说呢?
其实这户人家在我们村特别有名,因为他这六个儿子都算是“能耐人”。老大在村里干村长,老二老六在北京当大官,老三老四在当地开公司当老总,就剩个老五能耐最一般,也是单位的中层干部,家里儿子个个都有出息,真是让我们村的其他老人羡慕的不行,每次拿孩子说事时,他们家这几个孩子就都是榜样人物。
可有的东西真的是中听中看不中用,他这么多儿子,而且都很有本事,真到用的时候一个都不在跟前,就小女儿,离家虽然不是特别近,但也都在本地县城,每周都回村里给爹妈收拾卫生做饭,父母有什么不舒服首先给女儿打电话,让领着去医院,跑前跑后伺候,这小女儿也孝顺,哥哥们不照顾,她就一个人照顾,把爸妈照顾的熨熨帖帖的,满村里人都夸她。
老两口也心知肚明,虽然几个孩子算是有出息,没怎么用他们操心出钱买房,但是真到用人的时候,儿子儿媳妇都没空,只有闺女随叫随到,真的是几个儿子都不换啊。而没有闺女的,可能就没这么幸福了。
虽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儿子都不孝顺,但男的毕竟心粗些,不如女儿贴心,现在家里最多都一两个孩子了,而且也都不像过去思想那么保守封建,逐渐认识到生女儿可比生儿子要好得多啊。
农村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何意?为什么这样说?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都讲究孝老敬亲。千百年历史中孝敬老人一直是根植在我国文化中深层的东西,不懂得孝敬老人就会受世人诟病,后人唾弃。同时,人们的观念中讲究多子多福,儿子越多越好,这样整个家族体系就会相当庞大,家族势力会更稳固。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变了,一家只生一个成了新的理念,即使开放了二胎,真正想生的家庭也屈指可数。
俗语是具有时代特性的,并不能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正如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中讲到的,生养儿子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不然老年的养老就会由两个儿子轮换着来,会因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如果在古代社有人用这种言论来教育子孙,估计就会受到家里的长辈诋毁和谴责,毕竟古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思想理念出现。
现代社会中确实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到最后父母养老却成了孩子脚下的皮球。一方面对年轻人来说,如今社会的生活压力确实很大,购房买车会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父母年老后生活需要较大的生活和医疗成本支出,这对年轻人来说都会是极大的挑战。父母养老问题成了顶在年轻人头顶的钢刀,兄弟两个自然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父母夹在中间是最难受的。
结合我国现在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来看,农村老人大都以子女赡养为主,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今年有代表提出了让农民“洗脚上田,老有所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真正站在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来考虑,真正替农民发了声。相信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农民养老也就不再会引发争议或者讨论。
俗语“养儿别养俩,养俩轮官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既告诫我们要做好子女儿时的教育工作,也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尽早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农民的养老不能只是等、靠、要,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才能拥有更幸福美满的老年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农民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感激牢记农民的付出,但同时也希望农民能自食其力的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